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精選15篇)

端午節9.3K

在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纔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隨筆(精選15篇)

端午節隨筆1

端午節前兩天,母親見鄰居們忙着在地畔割艾蒿,又聽說附近村裏有個生意人,去年端午節拉了一面包車艾蒿在西安賣了幾千元,這比種麥子划算多了,父母親也搶着割了幾捆艾蒿。放端午假,我和妻子女兒一早買了些吃的,回家看望父母親。到了家裏,父母親正忙着整理艾蒿,我們幫着用繩子綁成小捆。

吃了午飯,母親催我們回家,九歲的外甥也催着要趕往新區賣艾蒿。說實在的,讓我賣艾蒿,心裏不是很樂意,一是放不下讀書人的臭架子,二是怕別人笑自己真會過日子。看着父母親忙碌了一整天,也就只好拉着女兒外甥艾蒿早早地返回新區。

到了小區門口,我們選了塊空地擺放好艾蒿;外甥坐在小板凳上,兩手放在膝蓋上,還吆喝起來;女兒站在後面,斜揹着個小錢包,他倆看起來很像一回事。一會功夫,就圍來幾個人,先是把他倆誇了一番:“你看這娃多懂事,都能賣東西了。”“你哪裏的?真能行,都自己勤工儉學了。”言語之間就挑上一兩捆,付了錢還不住地打量着他倆。外甥像是得到了鼓勵,說話更是鏗鏘有力。

由於艾蒿太多,我和妻子只能拿些去廣場賣。我鼓足勇氣抱了一大捆去了廣場,妻子遠遠跟在後面,怕碰見熟人,結果一連碰見好幾個,應付似的說了幾句徑直來到廣場。還沒放下就有人要,這時來了一位廣場管理員,讓我趕緊挪走,說正在創衛,這兒堅決不能放。我只好拿走,心裏有點抱怨父母親,又不是沒錢花,割這艾蒿幹啥?但不賣吧,他們滿山溝割艾蒿也不容易。這一幕使我想起了范進賣雞,剛找個地就被人攆走了,沒想到小說的一幕在現實上演了,只是范進爲了活命,我算是重溫兒時賣菜的生活吧。我只好抱到陽光小區門口賣,比起廣場,人少了許多,自然光顧的人也少,好在沒人攆。

快九點了,我估計廣場管理員走了,就再次抱到廣場,根據剛纔的情況一會就能賣掉。來到廣場,剛放下,正擦着汗珠子,一下子來了三個工作人員,帶頭的估計是個領導,示意我趕緊挪走,先前那個年輕的管理員對我解釋說:“剛纔不是給你說了,這兒不能放,你拿到小區門口賣。上面有規定,不是我硬要攆你走,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有點不好意思:“好,我挪走。”心裏納悶:這些工作人員真敬業,快九點了還不下班?我抱着走出廣場時,聽見一個管理員對另一個小聲說:“年紀輕輕的,不出去打工掙錢,指望這能掙幾個錢?”我灰溜溜地走着,似乎背後有萬道目光向我射殺過來。晚上躺在牀上,想想管理員的話,覺得說得很實在,是個爽快人。

我又抱着艾蒿來到人行道的綠化帶旁,坐在木椅子上歇息,這時手機響了:“爸,我賣完了,你賣得咋樣?”我說:“不咋樣,你先回吧。”

我和妻子隨後也回去了,一進門,外甥就得意地說:“看我咋樣,賣得一捆不剩,最後那三捆葉子蔫了,我一塊錢賣了。妗妗,我和我姐餓了。”妻子說:“你們不是兜裏有錢嗎?小區門口那麼多小吃,你倆怎麼不買?”女兒說:“還是算了,賣個錢也不容易,總共就一百來塊錢,還是給我爺爺和奶奶留着,他們挺不容易的。”“就是,我姐說每人只獎勵一塊錢,我買了幾個糖。咱還是在家裏吃,省得花錢,這錢也不好掙,把我肚子都餓扁了。”外甥一旁摸着肚子說。

我和妻子聽了很吃驚,也很高興。沒想到賣艾蒿有了這樣的體會和收穫,這比平日苦口婆心地進行憶苦思甜教育效果好得多。看來明年端午還得讓父母親割些艾蒿,不只爲賣點錢,更爲了讓這一代福窩窩長大的孩子有些生活體會,否則沒錢了就只知道在銀行取,從不知道掙兩錢要流汗。對於我而言,也是頗有收穫:工作不僅是爲了生活,更是爲了有尊嚴地活着,敬畏工作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想想這端午節,過得也別有滋味。

端午節隨筆2

端午是一條河流,源頭是汩羅江,從屈原投江的那一刻起,已汩汩流淌了二千多年。

喜歡端午,只是緣於一個樸素的願望。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除了春節,就是端午,父母要爲孩子每人張羅一套衣裳,還會有一個小小的香囊,那是母親在深夜藉着昏暗的燈光一針一錢勾出來的。端午的清晨,換上新衣,佩在衣襟的香囊緩緩地釋放着釅釅的香味,氤氳着兒時的整個端午。

家鄉的端午是要吃糉子的,串串糉子就懸掛在廳屋廊間。有一年,吃多了,加上糯米不易消化,結果反了胃,腹積難消,痛了整整一宿。之後,對糉子我便敬而遠之,數年不聞糉葉香了。在外讀書那年,母親託人捎了幾串糉子,便隨意扔在寢室的桌上。上課時,楊梅的吆喝聲遠遠傳來,閃念之間,就想起了家鄉,想起了端午,就特想吃糉子。下課後,直奔宿舍,幾串糉子卻不翼而飛。轉身,室友們卻一臉燦爛:“你家鄉的糉子真是好吃呀!”我又一次與糉子失之交臂,而節日的盛宴也就繼續着空白。

工作後,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此時,女兒的端午也就是一套春夏換季的新衣,和一串街頭買來的糉子。以爲端午就這樣漸行漸遠。母親卻執拗地打來電話,要我別忘了端午的祭祀,要在門楣和中庭各釘一幅菖蒲。我聞過隔年的菖蒲,也曾在屈原《離騷》的衆多香草中找尋過菖蒲的原形。“清明插柳,端午懸艾”,菖蒲成了端午一道隆重的儀式。在母親的殷殷叮嚀中,才發覺端午從來未曾離我遠去。

韓國江陵端午祭的申遺成功,就象一場交通事故,讓步履匆匆的我突然停了下來。在端午的若有若無之間,重新勾起些許往事。小時讀過《白蛇傳》,以爲白蛇在端午的現形只是個傳說,後來才明白選擇雄黃酒作爲道具自有憑據。端午已近夏至,陽氣熾盛,記得母親在庭院的角落除灑雄黃,正是爲了避蟲避蛇。端午的雄黃酒讓白蛇不勝酒力,也自在情理之中啊!

端午也在人們的懷念之中,明晰起來。接着就有了傳統節日的休假,我不再有工作的忙碌,可以偷閒回一趟老家了。可以重溫心中那份母親對節日祭祀的莊嚴與凝重。女兒可以吃上母親包裹的豆糉,一覺醒來,可以穿上母親早早摺疊好,放在牀頭的新衣了。午飯後,可以去看那場龍舟競渡,將端午划向我的記憶深處……

走在端午的路上,以爲端午的源頭就是屈原了。待讀到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的儀式出百里而不同,紀念的對象也各異。就象滾滾長江,一路奔流,支流越來越多,到了入海口,已是一片寬闊的水域了。可是假若溯江而上,到了青藏高原,那千年不化的冰川,何處纔是源頭呢?屈原之前,南方的吳越民族早就在端午的節日裏祭祀祖先的圖騰了,這應該纔是端午真正的起源吧!可是這都已不重要了,讓我牽掛的,是端午還會向何處流淌,何時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入海口!

端午節隨筆3

“五月五,糉飄香,插艾葉,掛荷包”。在無數孩子盼望中扳着指頭數了無數次後,端午節終於來了。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提起屈原,相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雖然屈原已經去世了很久,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那愛國精神,這樣,纔是真正讓他永遠活着!

有一種精神,是屈原精神,它可以讓我們的國家更爲強大,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爲偉人。放眼全中國,雖有人不具備愛國情懷,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屈原當作學習的榜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對祖國懷有深深的愛。從精神意義上來講,有沒有屈原這個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給我們這種屈原精神,這種愛國情懷!屈原留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有無數詩詞,還有他那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而在端午節與姐姐的嬉戲更是引發了我的思考。

在吃過了糉子以後,我和姐姐便壓不住孩子好玩的天性,吵着要出去玩。而出去了,卻又感到沒什麼可玩的了。姐姐提出了唱歌,我們便一起唱起來。

一唱歌,我便有些害羞。就我這五音不全長時間只聽《斯卡博羅集市》的人怎麼跟得上姐姐們那潮流的步伐呢?在默默聽姐姐唱很久後,姐姐終於體諒我,問:“萌萌你會唱啥?一起唱。”於是,我就害羞的起了個頭: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雖然姐姐們都很驚訝的盯着我,但是她們還是跟我一起唱了起來。接下來,便是少先隊員隊歌。與姐姐一起無憂無慮的唱歌,我真的感覺無比快樂,彷彿整個人都被洗刷了一遍,什麼都不想的唱着,彷彿我從出生以來只做過唱歌這一件事情似的,這種專注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如果屈原知道今天的人們是如此幸福,他一定會很高興的吧!

端午節隨筆4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它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各民族、地區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慶祝端午節。我們家鄉端午節主要風俗是包糉子和插艾葉。端午節前後都可以包糉子。每年端午節,媽媽總是事先準備好糉葉和糯米。開始包糉子了,先把糉葉捲成圓錐體,然後糯米放進去,中間再放上幾顆蜜棗或花生,一會兒一個綠色的糉子就包成了,媽媽包的可好看了,有三角形的,菱形的。

包好後,把糉子放進鍋裏煮,一鍋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清香四溢。端午節清晨,媽媽總是一大早就起來去找艾葉和菖蒲。然後把艾葉和菖蒲用紅毛線捆好,插在屋門上,據說這樣可以辟邪祈福。我們這兒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端午節這天,見草都是藥。每逢端午這天,媽媽們總會用艾葉及其它草藥燒一大盆熱水,給孩子泡澡,據說這樣可以讓孩子一年都不生瘡。這其實是艾草等藥材有治療皮膚病的療效。我喜歡家鄉的端午節,也喜歡我的家鄉。

端午節隨筆5

“喂,寶貝起牀了!”隨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樓。下來一看,餐桌上有兩個糉子。記得小時候媽媽告訴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當時人們非常傷心,所以把糉子扔下江去,以免魚蝦傷害了屈原的屍體。想到這裏,我感到有點兒驚訝,原來糉子還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呢!人們是怎樣包糉子的呢?我打開了電腦,上網蒐集了資料。人們是把竹葉切成兩半,把糯米、紅棗或豆沙包在竹葉裏,然後用綵帶纏上,放入鍋裏蒸。一個個糉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想做一個實驗,於是拿來了糯米、紅棗、竹葉、五彩線,按照網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我把竹葉圍成了圓錐的形狀,把糉子餡兒填到了裏面,然後摺疊竹葉,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糉子,我拿五彩線把糉子捆結實。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後,我把糉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打開鍋一看,糉子懶洋洋的躺在鍋中呢!我把竹葉剝開黃燦燦的糯米閃閃發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的姑娘似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着香味,真讓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軟軟的、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無窮啊!剛纔只顧着包糉子了,把餐桌上的兩個糉子忘記了,瞧!它們還等着我品嚐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裏,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裏盪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糉子,還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我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農曆五月初五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期盼以久的端午節向我走來。端午節這天我們不僅能吃到各種美味的糉子,還能聞到棕葉飄散的股股淡淡的清香,讓人心情無比舒暢。

現在,家家戶戶都準備好糉葉和糯米,爲端午節提前準備好糉子。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奶奶一大早就出門買來一大把糉葉,去包美味的糉子。我手也癢癢的,也想學學包糉子。奶奶說:“好呀,你先看我怎麼包的。”奶奶先把糉葉放在水裏泡泡,然後放進鍋裏稍煮一下,說:“這樣棕葉就軟下來了,最後把它們浸在冷水裏就可以包糉子了。”我認真地看着。

奶奶選了幾片整齊的糉葉,把一片片葉子依次排放在手上,捲成漏斗狀,用勺子輕輕地將米滔進去,不一會兒,一個美麗的糉子就從奶奶手中誕生了。那個動作是多麼地嫺熟。

奶奶拿來一片糉葉,叫我也來試一試,我可興奮了,這可是我第一次學包糉子呀!我下決心一定要包好。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做,可我要包糉葉時,糉葉卻像一個頑皮的孩子,裏面的米全露了出來,我着急了。

奶奶說:“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呀。”聽了奶奶的話,我認真地把糉葉拿起來,記住每個要點,專心致志地包着,奶奶也拿來糉葉,邊做示範,邊教我包,終於,我的第一個糉子包好了,我歡呼起來,奶奶也在旁邊爲我感到高興。

美味可口的糉子出鍋了,一股股糉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蜜棗糉子吃了起來。“啊!好甜呀!”一種甜甜的味道流在心田,讓我記住了這個十分有意義的端午節。

端午節隨筆6

這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那次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着端午節的氣氛,但是一般人的家裏總是呆巴巴的包糉子,有時候出去賽龍舟,那多沒意思!我可不想這樣過每一年的端午節,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時候,腦子裏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來了,何不來個自己創作糉子的比賽呢。說幹就幹,我抓緊時間,把表姐表弟和小夥伴全都都召喚來了,開始了,我們手忙腳亂,亂包,有的嘛,包個飯糰,有的嘛,包個壽司,還有的嘛,東破一個西破一個。我想:這也叫有創意我可不想像這樣的創意,我嘛,想來想去,最後想到了一個好點子,我簡單做了一個愛心,別人看了看我,都很驚訝,“這就是好點子”我不管他們說,自己忙着做。

糉子蒸好了。媽媽來看看我們包的糉子,我連忙衝上去:“媽媽,在這天的端午節上,我想送你個禮物!”我從身後拿出了這個糉子“媽媽,這是給你的,感謝你對我的養育之恩,謝謝你給予了我生命!”媽媽看了臉上流出了晶瑩的淚水。爸爸走過來,對着大家說:這天的糉子大賽,馨予獲勝了,我們要感謝自己的媽媽喲!

在這次端午節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糉子,也感恩了媽媽!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溫馨充實的節日。多麼完美的端午節阿!

端午節隨筆7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都特別愛吃糉子,但不是常吃。有個節日要吃雞蛋,戴“花絨”,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這個節日是五月端,而我們只關心能否吃到糉子,對於爲什麼叫五月端,就一無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輩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冬節一樣隆重。這時大人們煮雞蛋給我們吃,而平時是很少吃到雞蛋的;大人們給我們買紅黃綠三色的“花絨”,綰在我們手腕上,腳腕上,戴在我們脖子上,說這樣可以避災辟邪,讓我們長命。那時有騎着自行車的販子走村竄巷地叫賣“花絨”的,“花絨”裹在一個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澤絢麗,柔軟。每當這時看到他們,我們就會央求大人們給我們買;開頭有一個人買了,漸漸地就圍了一圈人,挑選,講價,彷彿成了街市上一個親切,熱鬧的攤點。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糉子。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賣糉子的,我很少吃過糉子,對糉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別人吃糉子自然是異常羨慕的,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纔可以吃糉子的。我也吃過幾回糉子,是親戚家送來的,蘆葦葉包的,三棱錐形,餡料是黏米和紅棗,甜,黏,香。吃過了一回,還惦記那個味道,每當看見蘆葦就容易想到糉子。每逢這個節日,村裏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實、有禮貌的孩子們就會,依偎着家人到河邊採摘新鮮的蘆葦葉,要又大又寬的那種,回家洗乾淨,開始包糉子。包糉子是個藝術活了,我們又不會參與,只知道糉子好吃,對包糉子卻也是着迷的;無奈哦,只得羨慕,心裏直流口水了。糉子的味道和工藝對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對這個吃糉子的節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這個節日早早到來。

如今又到了吃糉子的節日了。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會兒;然而,沒有絲毫影響人們的激情。人們走到街上買了各種東西,蔬菜,肉,雞蛋等等,爲準備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樣,想過一個祥和吉慶的節。人們以過節來紀念過去的歲月,犒勞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這樣可以鼓勵自己努力工作,給兒孫帶來樂趣,閤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慶;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讓家的味道變得濃烈,芬芳。這天,我還是吃着煮雞蛋,味道還是如小時候的香,對糉子就不那麼十分渴望了。周圍的孩子們也不戴“花絨”了,有的只穿着由紅色繡花的綢緞做的褲子,有的打扮和平常一樣,在門口調皮的玩耍。幾乎家家門上都插着艾草,這一點至今沒變 。

小時候吃糉子已變成心中一段美味的回憶了。那時大人們只知道端午節是祖輩們定下來的,規規矩矩地過節享受就是了,卻很少有知道來歷的,也很少給我們講起。直到我上了國中,學了屈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這個節日是爲了紀念屈大夫的,也叫做端午節。我得知屈原是一位忠誠的大臣,寫下了一部名作《離騷》;但受到惡人的排擠,無奈最後投江而死。《離騷》比較難懂,我只記得 “哀民之多艱”這一句。我雖然難以理解《離騷》,但同情屈原的遭遇。端午節人們包糉子投入江中,祭奠忠誠大夫,與英魂共享美食、安樂,寄託了哀思,也彰顯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現在,即便吃不到糉子,只要想到或看到糉子,就會生起歡喜之感,好像每天都是吉祥的端午節。我知道人們用綠蘆葦葉,包着黏米,大紅棗,芝麻之類的餡料,包成三棱錐形,用白線捆好,放到蒸籠裏蒸煮,熟了的糉子成灰綠色,鼓鼓的外形,吃起來,味道沒得說。記得有一次在長途車站,我買了一個糉子,花了五元錢,味道一樣甜。雖然貴點,我仍感到很滿意,當然也有很多人買。

有時候,我想,糉子爲什要用青綠色的蘆葦葉包成?人們可能也有這個疑問吧。這要先從蘆葦說起。傳說神仙喜歡在蘆葦蓋的棚子下乘涼,蘆葦就意味着吉祥如意,用蘆葦葉做的糉子就沾上了喜慶的含義了,能給人們帶來好運氣。觀音菩薩喜歡竹葉,竹葉就成了吉祥的代稱了,所以有的地方人們喜歡用寬大的那種竹葉來包糉子,圖個吉利。那種竹葉也類似蘆葦葉。

許多人們爲什麼愛吃糉子?我以爲,糉子味道固然是美的,但糉子也是一種素食齋飯,就像臘八節人們喝臘八粥一樣,吃糉子寓意着虔誠之心,以祈求神靈祖宗的保佑。

人們把煮熟的糉子,拿一些投入到河流江湖中來紀念屈原大夫,表示哀悼,爲什會有這個舉動?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不同。諸葛亮渡瀘水時,受到阻礙,就曾以羊馬的肉做成饅頭,投到瀘水中祭奠水中的亡靈,或超度他們轉世,或勸導他們隨隊伍迴歸故里。祭祀完了,風平浪靜,順利渡過瀘水。可見在那時候已經有投食物到河裏祭祀亡魂的做法了,之前也一定有這樣的古老做法。所以用糉子來懷念屈大夫,也是隨古風的。“神鬼之德,其明盛矣!”尊重逝去英靈,早已是一種風土人情了。

念端午節,對屈大夫的《離騷》一書也倍加敬重了,定猶如他這個人一般璀璨奪目,我心中生起一個念頭:要趁這個端午節,手捧這本千古絕唱的奇書來,讓心靈化入書中,體會仁人的德行,作一場情感之旅。

端午節隨筆8

端午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端午這天是爲紀念屈子的愛國,伍子胥的忠君以及曹娥的仁孝。這些故事都值得後世的紀念和傳誦,但其實古人的忠君和仁孝,有一定的侷限性,受封建思想的束縛過深,因此在端午這天,更多的是爲了紀念屈夫子的愛國情懷。

很多朋友在端午這天會比較注重節日氛圍,諸如喝雄黃酒,吃糉子,以及賽龍舟等等,這本無可厚非。但我卻認爲,端午更應注重屈原的愛國情懷。

當今世界,雖表面太平,實則風雲變幻,弱肉強食。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列強,依然揮舞着民主的大棒,無端的踐踏別國的主權。我們都知道,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這些國家曾經都有過輝煌的歷史。可是那些所謂的民主國家,爲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地,肆無忌憚的干涉他國內政,甚至欺騙民衆,肆意顛覆別國政權。想想這些國家,曾經是安定祥和,一片繁榮的景象,轉眼卻已滿目瘡痍,硝煙四起。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忍受着生命和財產安全毫無保障的煎熬。

近日,聽了一段《國強則少年強》的演講,頗有感觸。演講中,華人留學生通過在國外求學的經歷,以及遊歷他國的切身體會,來說明一個國家的強大,所帶給人民的安全感是何其重要。這位學子在學校安排,對各國實地調研時,選擇了前往中東地區的以色列。這個國家雖是世界強國,卻多災多難。在機場托運行李的過程中,在國內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事,她卻經歷了長達半個小時的各種盤問,甚至問到了她的家人、愛好以及她所愛之人等隱私問題。這位同學頗爲反感,如同受到了冒犯,她身邊的一位以色列同學解釋說,這在他們國家是多年來的常態,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忍受着各種恐怖襲擊的煎熬,這種讓人很不舒服的安檢方式是不得已而爲之。在飛機安全降落的那一刻,所有人都爲之鼓掌,這位同學又感到不解了,本是一個非常普通的飛行,爲何還要鼓掌慶祝呢?她的以色列同學再次告訴她,每一次飛機安全着陸,她們一定會鼓掌,因爲他們對於安全有一種執念。二戰期間,猶太人經歷了種族屠殺,他們的父輩們不是在逃難,就是在逃難的途中遇難。從那時起,猶太人便成了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民族。想想,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國家和民族,會是一件多麼的可怕的事情。

再回過頭來看看那些飽受戰亂的國家,他們的人民,只能四處逃難,躲避戰火,這便成了我們口中的難民。也許我們還無法理解“難民”這個詞的艱辛,因爲我們是中國的國民。我們可以安然的散步,自由的旅行,甚至可以隨心所欲的在國外旅遊或者是購物,我們無需害怕恐怖襲擊和生命財產的安全,我們無需擔心會流離失所,因爲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爲後盾。

我們的國家是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在經歷了幾十年改革開放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們在享受祖國強大和安全帶給我們幸福生活的同時,有些人卻出現了損壞國家利益的言論和行爲。在端午這個弘揚愛國情懷的日子裏,我們更要將屈原的愛國情懷銘記於心。愛國是時代永恆的主題,愛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每一個國民的責任和義務。願我們用自己的言行和忠國愛國的豪情,弘揚古人的愛國情懷,甚至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正如屈夫子在郢城被攻破之際,萬念俱灰,在無比悲痛時,吟道:愛國情,就是武士荊軻爲國赴死,刺殺秦王贏政時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雄黃樽,汨江濤,

菖蒲艾葉系“離騷”。

艾蒿懸,龍舟鬧。

“天問”激起千層浪。

山幽幽,水潺潺,

“九歌”一曲沸汨江。

一粒糉,祭忠魂,

愛國情懷蕩古今!

端午節隨筆9

一聲聲的蟬鳴把我從睡夢中叫醒。打開枕頭旁的手機,一條未接短信,是遠在老家的哥哥發來的:兒時的端午節吃糉子劃龍船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如今全沒了......一下我的思緒便飄回到那遙遠的童年,千里之外的故鄉。

小時候在村裏上國小,我們坐在教室裏上課,看窗外麥苗黃竹葉青,高粱地裏玉米黃燦燦,聽蛙鳴聲聲蟬鳴陣陣,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說起端午自然就會想起那飄着陣陣清香的糉子。端午節的前一天,外婆母親就會把優質的糯米用水泡好,到街上去買新鮮的糉葉,晚上就將我們平時當書桌寫作業的大椅子搬到屋外的院子裏,糉葉掛在椅子的靠背上,將泡有糯米的臉盆放在椅子面上,外婆母親坐在小板凳上,外婆從椅背上取出一片青青的糉葉遞給母親,母親熟練地將長條形糉葉折成圓錐漏斗形,用小勺子在臉盆裏舀一勺子清水泡好的糯米放入漏斗形的糉葉裏,然後拿一根稻草(糉繩)繫上,一個棱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我們兄妹幾個象小雞一樣圍繞在外婆母親的身旁,外婆母親給我們講端午節吃糉子的來歷,講屈原的故事,我們在院子裏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想到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就能吃到清香可口的糉子了,可高興啦,彷彿空氣都飄着糉子的清香,香蓬蓬甜滋滋。

端午節清晨,天剛矇矇亮,屋後老柳樹枝丫上的知了還在熟睡中,屋旁池塘裏的魚兒還在夢中,我們就睜開了惺忪的睡眼,想到的是那清香四溢的糉子,光着腳急跑到廚房,看見外婆母親把正冒着熱氣的糉子從飯鍋裏撈起端上飯桌,糉子的'清香伴着熱氣在空氣中瀰漫,直撲鼻尖實在誘人,叫你不得不流下口水。我們象一羣饞嘴的小貓,伸手就去抓,結果稚嫩的小手燙出一個小水泡。母親連忙拿出碘酒給我們擦,痛得我們哇哇直哭,外婆將糉子用扇子扇冷,用剪子將糉繩剪斷,撥開糉葉,那糉葉的清香伴着糯米的清香就象甘甜的美酒讓你未飲先醉。外婆將糉子裹上紅糖送到我們口中,一口咬下去,又甜又香,畢竟是小孩,馬上破涕爲笑。至今想起彷彿脣齒間還留着濃郁甘甜的餘香,久久縈繞揮之不去。

揹着書包去上學,跑到小夥伴家準備一起去學校,他一家人正圍繞在桌子旁吃糉子,他父親將幾個糉子遞給我,我歡快地提着糉子跑回家,母親連忙拿了幾個鹹鴨蛋還有幾盒芝麻糕叫我送過去。吃罷糉子極不情願地去上學,跑到學校,老師說今天不上課,端午節放假一天,心裏樂開了花。

沿着村莊的灌溉河往回家的路上跑,只見平時寂靜的小河今天熱鬧起來。小河兩旁人來人往,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灌溉河裏的水今天特別滿,河水也特別的清,映着藍天白雲,照着我們稚嫩的笑臉。河水喘急的地方打着漩渦唱着歡樂的歌兒奔向遠方,還有魚蝦忍不住寂寞跳出水面迎接我們。村民自發組織的農船賽在灌溉河裏舉行,一隻只小巧玲瓏的船隻披紅掛綠,有的將小船船頭扮成龍頭,將小船船尾裝成鳳尾。一隻只色彩斑斕的小船飛奔在小河裏,象龍飛似鳳舞,你會覺得龍飛鳳舞不是神話,就實實在在發生在農家的生活裏。船艙中間放着紅彤彤的大鼓,掛着金燦燦的銅鑼,比賽的船員選手都是村裏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他們健壯的肌膚此起彼伏渾身是勁,平時鄉村生活單調,年輕的激情無處可使,今天這場龍船賽像催化劑一樣喚醒了他們體內的荷爾蒙,他們的青春也給平時寂寞的鄉村注入了活力。他們身着統一的運動服,隨着鑼鼓聲響起,一起揮動手中的橈子拼命向前劃,小船象離弦之箭在河裏穿梭,似脫繮的野馬在河裏狂奔,船艙裏的人揮舞着棒槌,有的還跳起歡樂的舞蹈,唱起動人的歌曲。河裏鑼鼓喧天,彩旗飄飄,岸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這小河是村民的血脈,村裏的全家老小洗衣做飯燒水喝茶,農田裏的莊稼灌溉,菜地裏的蔬菜用水全靠它,我的身上至今也流淌着它的血液,它是我們的母親河啊。我們幾個小朋友象跟屁蟲一樣跟着大人的屁股後頭跑,只爲那熱鬧,只爲那童稚,只爲那好奇。

時光如水,童年的生活早已離我而去,慈祥的外婆父親母親也相繼離去。他(她)們守望故土,聽溪水歡唱,看後生出入,保佑漂泊在外的孩子平安。今天又是端午節,我雖然遠離故鄉,但兒時的端午節那糉子的濃香,那故鄉小河裏的龍船賽卻永遠珍藏在我的腦海裏,永不消失,逾久彌香。

端午節隨筆10

我的家鄉在蒼南龍港,這裏的節日衆多,我卻最喜歡端午節。

盼呀盼呀!我最喜歡的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門窗上掛上菖蒲艾草,散發着淡淡的藥草香。

清晨,河岸邊彩旗飄揚,鑼鼓喧天,有許多大人在賽龍舟呢!我趕快跑向人羣裏,彎下身子往裏擠。呀!一條條龍舟做得可真傳神威武,龍嘴裏都有一顆龍珠,金光閃閃。啊!要開始了,龍舟上的健兒們身穿綵衣,臂扎彩巾,緊握船槳飛也似地衝向終點。陽光下彷彿幾條巨龍在河面上飛奔。我們的喝彩聲震耳欲聾,連喉嚨都喊啞了。

咕嚕,咕嚕……我的肚子叫得比哨子還響。回家時,奶奶早已包好糉子等着我了。有肉餡的,有蜜棗餡的,還有豆餡的,各種各樣。我最喜歡的就是豆糉了,還叫奶奶教我包糉子呢。奶奶把糉子一股腦兒倒進大鍋裏蒸,一會兒,整個房間充滿了糉香,棗香。

熟了,熟了!終於可以吃糉子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豆糉,還滾燙的,我不停地換手呵氣。奶奶見了,連忙笑着說:“小饞猴兒,別急,別急!糉子有的是,讓你吃個夠。”我一口塞進嘴裏,啊,真香呀!

端午節隨筆11

她,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她手上拿着把彎刀,揹着揹簍。又再爲今年端午節的糉子找“衣服”穿。

“今年糉葉被蟲吃了不少啊。”老人自言自語道。語氣中透露出絲絲惋惜。

拿着彎刀,又彎下腰,開始收割起糉葉來。

烈陽無情的照射在大地上,絲毫不爲這位老人減弱些溫度。

經過一個晌午的努力,老人終於把需要的糉葉割夠了。揹着趕回家裏面做飯。

“快看!奶奶回來啦!”稚嫩的聲音響起,從遠處屋子裏跑來兩個小孩子。這兩個小孩子是老人的孫子,哥哥叫小文,弟弟叫小武。意喻文武雙全。“奶奶,我幫你拿着刀!”小武說道。但奶奶說離家不遠了,自己拿着就行。

到家吃完飯後,老人拿出一個大盆子。這是平時醃製鹹菜用的,現在要洗、泡糉葉。

來到江邊,老人一張一張的把糉葉疊好,並用瓜瓤一張一張的刷好。“不能刷破,也不能刷不乾淨。”這是老人洗糉葉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洗好的糉葉要放水裏泡一個晚上,第二天糉葉黃了,軟軟的,纔好包糉子。

後天就是端午節了,老人放好糉葉,連忙去集市上買了黃豆、綠豆、糯米等包糉子需要的物品。嘴裏還碎碎念着:小文小武隨他爸要吃綠豆餡的,我兒媳婦喜歡吃黃豆的……

忙碌了一天,老人終於買好所有東西,就等明天包糉子了。然而,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明天會更累。

早早起來把糉葉撈起來,洗好黃豆綠豆等,找張凳子放家門口,放好材料,把線放在兜裏,坐下來,便開始包糉子了。

先均勻鋪一層糯米在葉子上面,再放一把黃豆在糯米上面,接着放條豬肉在黃豆裏面,再用黃豆跟糯米覆蓋,將糉葉包起來,用繩子纏好,便做好了一條糉子。

老人不但要做自家吃的糉子,還要包幾條大糉送人。大糉其實也就是放大版的糉子,送人較好。

小文小武在旁邊看着,有時遞水給奶奶喝,但是小孩子難免無聊犯困,中午便去睡了。奶奶卻照樣包着糉子。

“這10條糉子是留給小文小武吃的,這10條是給兒子和兒媳吃的,這些大糉拿給村頭王嬸,她一個人應該沒包糉子……”老人又一次自言自語。

將糉子放進大鍋裏,加水,放柴燒火。從下午五點,熬到凌晨兩點,應該就能熟了。老人心裏想着。

在這九個小時裏,老人昏昏欲睡,頭就跟釣魚似的,她拿出手機,看了看時間,不斷告訴自己,就快熬好了……呲!老人被竈裏的柴火燙了一下。這反倒讓她清醒了許多。

鍋裏的糉子已經煮好了,老人拿出兩條糉子,放在桌子上。這是留給小文小武的早餐。

第二天中午,老人起牀了。她沒顧得上吃糉子,拿出手機,打了個電話給她的兒子:“啊輝啊,到哪了?快到家沒?糉子包好了!”老人匆匆忙忙地說道。電話裏傳來兒子的聲音:“媽,我端午不回去啊!我記得我大前天才打電話跟你說過不回去。”老人愣了一下。回覆道:“那我包了些糉子,我叫小李寄上去給你吧!”“不用了,媽!想吃我自己會買的,老闆又叫我了,我要去幹活了!”“哦,好,那你先……”沒等老人說完話,兒子就掛機了。

“人老了…忘事了……”老人再次自言自語。

把糉子放在穀倉裏後,老人拿了兩條大糉,往村頭走去……

過了許久,那十條留給兒子兒媳的糉子發黴了。

端午節隨筆12

端午節的風俗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都知道端午節這天,全國最爲相同的是吃糉子。關於端午節有許多說法,比如我的家鄉。在農曆五月七年級這天要給家人帶兩色絲線,五月初五要換五色絲線;傳說。帶彩色絲線上帝可以保佑家人身體健康,驅走瘟災,萬事如意。

端午節這天,太陽還沒出來,一家人就要上山拔一些艾迴來,用艾葉水洗臉,傳說這樣能驅蚊蟲。洗完臉後就開始吃糉子,糉子是用糯米,紅棗,紅豆包成的,特別好吃,吃上一個還想再吃一個;還有把蛋黃煮灰了的雞蛋。吃完飯太陽露出半個腦袋,一家人還要弄些柳條回來,再用彩色紙疊成葫蘆,插在大門上方。這樣就國泰民安了。傳說。這是人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留下的風俗,雖然是個傳說但家鄉的人都很相信。

媽媽說這些都是姥姥告訴她的。家鄉的端午節非常隆重。

端午節隨筆13

端午節的意義在古代,端午節是人們用來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節日,所以關於過端午佳節的是什麼?就和這些傳說有關了。

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才思超逸,輔佐懷王。秦楚爭霸,“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主張聯齊抗秦。懷王輕信讒言,放逐屈原,與秦結盟,被秦俘虜,客死於秦。頃襄王即位,繼續親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流放,輾轉沅湘,哀吟苦憶,目睹亡國。秦將白起破郢都,滅楚國。屈原痛不欲生,自沉於汨羅江,以死殉國,時爲(前278年)夏曆五月初五。

過端午佳節的是什麼?還有一些意義就是紀念忠臣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紀念秋瑾的就義等等。

不管以前過端午佳節的是什麼?到了現代,端午節已經作爲一種傳統文化,人們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內涵。屈原、伍子胥的愛國,曹娥的孝道也好,無論哪一樣,都是值得我們永久紀念,一直傳承的。端午節成爲法定節假日,說明端午節開始慢慢轉變爲一種全民娛樂活動,這也是國家關注傳統文化,傳承歷史精華的又一有力證明。

端午節隨筆14

小時候的我,眼裏的美好似乎只有春節,春節時的無憂無慮,春節時的走親訪友,春節時的那一串小鞭炮。端午對於我而言,似乎只是一個舶來詞,因爲我家壓根兒就不把它當一回事,每年它匆匆忙忙地來,悄無聲息地走。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們變得懷舊,也就開始重拾了散落在身邊的傳統文化,端午就這樣被悄悄地激活了。重視端午,在我的記憶中,也就有了這麼幾回。

端午記憶之一:那套黃黃的虎皮衣

兒子的降生,我們一家人開始忙碌了許多。尤其到了那年的端午節,那時的我似乎還很不懂事,也不知道那些個玩意兒。記得媽媽回了一趟老家,拿回來許多東西,什麼虎皮衣服,什麼虎皮褲子。母親瞧見我疑惑的眼神,連忙走到我身邊說:“這些衣服就是給小孩子穿的,這樣那些蛇蟲八腳不會來咬了。”我半信半疑地看着母親,一會兒給兒子洗澡,一會兒給兒子更衣。說也奇怪,那套虎皮衣褲穿在兒子的身上是那樣合身,那樣帥氣!那年夏天,許是虎皮衣褲的庇護,許是我們的心裏作用,兒子平平安安地度過了第一個炎熱的夏天。從此,端午在我的心中便與黃黃的虎皮衣褲維繫在了一起。

端午記憶之二:那片長長的菖蒲葉

20__年搬了新家,底樓的那戶人家非常重視傳統節日,每逢節日都和他家的祖宗提前見面。我記得那年的端午,他家早早地在大門的門框上方掛上了艾葉和菖蒲。上樓、下樓時分,我總是不自覺地瞄上一眼——哦,端午要來了。也許是耳濡目染的緣故,端午那天上午我趁送兒子笛子班的時間,來到了吉水菜場門口,巧遇了賣菖蒲的老人,於是,那根長長的菖蒲就來到了我家。我央求了老公半天,才同意給我在門框上方訂一個小小的釘子。像得到獎品的孩子似的,我滿心歡喜地拿着菖蒲,小心翼翼地爬上凳子,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奉了起來,心裏自然也默默地祈禱:全家老小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端午記憶之三:那個暖暖的下午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在我的老家,稍微上點年紀的婦女都會包糉子,我的母親自然也不例外。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全家都去鄉下。聽說我們回去過端午,前一天晚上,母親就開始準備糉葉、糯米和各種食材。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些糯米,再在中間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把多餘的糉葉包過來,用線把葉子捆好。一來二去,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結實又漂亮,活像一個個胖娃娃在睡覺。不多時,那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不用說,那個暖暖的下午也就在我的心中駐足。

那身“時尚”的虎皮衣褲,那根長長的菖蒲艾草,那個香甜可口的糉子,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共同描摹了一個甜甜的端午記憶。

端午節隨筆15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家鄉的端午節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有包糉子。賽龍舟。洗龍舟水。吃雞蛋但在我的記憶裏,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最有趣的是——端午的洗龍舟水。

記得七、八歲的時候,媽媽就帶着表妹。弟弟。還有我一起去洗龍舟水。我們帶上一些乾淨的衣服去換。拿幾條糉子。幾個熟雞蛋。我們來到洗龍舟水的地方,立刻下到水裏不停地嬉戲。打水仗,我用水潑一下你,你用水潑一下我,大家互相潑水。互相玩樂,彼此之間毫不介意地弄溼了身上的衣服,我在一邊非常自傲地說:“你們快來看我學運動員跳水嘢,我學得還差不多吧。媽媽在一邊說:“小心一點。說時遲,那時快,剎那間,我立刻往水裏跳,誰知卻被灌了幾口水,引得表妹跟弟弟哈哈大笑,而我哭笑不得,隨後,媽媽就說:“別玩了,快天黑了,快上來吃個雞蛋吧,吃了個雞蛋就歲歲平安了。

家鄉的風俗真的有很多的花樣,包糉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每到端午節的那一天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糉子映入眼簾,有鹹的。甜的。辣的家鄉的糉子別具風味,任何地方的糉子都不如家鄉糉子呀,我到中山吃過糉子,覺得它根本就不是什麼糉子嘛,哪裏有家鄉糉子的好吃啊,“凡是故鄉明家鄉的糉子令我回味無窮,久久忘懷。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