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常用7篇]

端午節2.9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爲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作文[常用7篇]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青葉清雅姿,繡結綴食豐。炊香語人饞,糯果粘年纏。”,提起端午節,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誘人的糉子了。

終於盼到了端午節,我興高采烈地回到老家,只見奶奶正在廚房忙碌着,她把糯米和豆沙、綠豆等餡包在箬葉裏,熟練地紮緊,一串串像綠色瑪瑙似的糉子便包好了。我好奇地詢問吃糉子的緣由,奶奶回答得很含糊,後來問過爸爸,才知道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都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一會兒,奶奶端上清香的糉子和酸酸的楊梅,我們細細品嚐着,沉浸在糉子和楊梅的美味中。

吃完糉子,當然要去看看激動人心的龍舟大賽嘍,那可是家鄉端午節的壓軸大戲啊!

我們迫不及待跑到閩江邊,只見大江兩岸,已是彩旗飄飄,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江上泊着兩條威武無比的龍舟——黃龍和紅龍,龍舟上的健兒精神抖擻,蓄勢待發。隨着一聲清脆的鑼響,兩條龍舟像脫繮的野馬飛了出去。船上鼓聲震天,健兒們奮勇划槳,汗流浹背;岸上觀戰的人羣高聲吶喊:“黃龍加油!”“紅龍必勝!”。划船的`勇士揮舞着船槳,奮力划行,身後激起一朵朵浪花,護送着兩條“巨龍”昂首劈江斬浪向前方疾馳。一場比賽下來,雙龍幾乎同時撞線,勇士們不服氣地你一言我一語爭論着,只留下沙啞的號子在江面輕輕迴盪。那種緊張激烈的競渡場面,令人歎爲觀止。比賽結束了,大家還依依不捨站在岸邊,意猶未盡地回味着賽龍舟的樂趣,久久不願離開……

家鄉的端午節,怎能不讓我夢縈神牽?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七年級糕,八年級糉,九年級螺,初四桃,初五插艾草……”每當唱起這首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了。

每年端午節來臨前,我就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去上山採艾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能鎮邪避災。問一問那清新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我們每年都爭着到山上來,採下一藍的艾草,也採下了一藍的快樂。媽媽會用艾草、石榴葉、梔子花等合成的“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子吃了這樣的鴨蛋還不咳嗽呢。而我總是拿着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我整個夏天都沒長痱子呢……

在我的記憶中,端午節除了會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糉子。那糉子真是太好吃了。每到端午節,媽媽和阿姨都會買好多糉子,我們小孩子便等待着糉子出籠的那一刻……

端午節真是熱鬧!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喂,寶貝起牀了!”隨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樓。下來一看,餐桌上有兩個糉子。記得小時候媽媽告訴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當時大家很傷心,所以把糉子扔下江去,以免魚蝦傷害了屈原的屍體。想到這裏,我感到有點兒驚訝,原來糉子還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呢!大家是怎樣包糉子的呢?我打開了電腦,上網蒐集了資料。大家是把竹葉切成兩半,把糯米、紅棗或豆沙包在竹葉裏,然後用綵帶纏上,放入鍋裏蒸。一個個糉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想做一個實驗,於是拿來了糯米、紅棗、竹葉、五彩線,按照網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我把竹葉圍成了圓錐的`形狀,把糉子餡兒填到了裏面,然後摺疊竹葉,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糉子,我拿五彩線把糉子捆結實。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後,我把糉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

打開鍋一看,糉子懶洋洋的躺在鍋中呢!我把竹葉剝開黃燦燦的糯米閃閃發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的姑娘似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着香味,真讓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軟軟的、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無窮啊!剛纔只顧着包糉子了,把餐桌上的兩個糉子忘記了,瞧!它們還等着我品嚐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裏,香甜的味道總是在我的嘴裏盪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糉子,還由於我學會了包糉子,我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糉子。糉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糉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糉子葉做,且兩個糉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糉子就是吃糉子,也沒說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糉,纔將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將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爲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爲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將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溼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夠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說一去就將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婆婆在包香軟可口的糉子。“加油,加油”電視上正播着賽龍舟的熱鬧情景,我突然有了一個疑問,端午節爲什麼要塞龍舟呢?我問了一下媽媽,媽媽是這樣說的.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趕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我說:“屈原的故事可真感人啊!”媽媽又說:“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除了媽媽說的,我還知道一些習俗,端午節還有包糉子,於門上艾葉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

就在我說完的這一刻,一陣香味撲鼻而來,是婆婆包的`糉子煮好了,我們一家開開心心的吃糉子了。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家人都在我家吃飯,大家都吃得很開心,當然我也不例外,大人喝酒的喝酒,小孩喝飲料的喝飼料,吃飯的吃飯,吃完飯的人呢,就吃糉子,我討厭吃糉子,糉子吃多了會鬧肚子,吃糉子前又要吃點別的東西,我又不知道怎麼算多,怎麼算少,所以我很討厭吃糉子,而我的`奶奶剛好跟我相反,一到端午節就吃幾個。

吃完了,我來到作文樂園,本以爲我要遲到了,但是碰唐維捷,他告訴我還沒上課呢!我聽到了他這一句話大吃一驚,那時也下着雨,他在帶着兔子給兔子找食物,他告訴了我,我就把給我帶來的句子的食物給了一點給他。

到班裏了,就開始玩遊戲了,我和唐維捷還有黃鑫宇做了一個小兔子的墊子房子,開始寫作文了,我很快的就寫完了,因爲我很想和兔子一起玩。

這一次的端午節真開心啊!

端午節的作文 篇7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這一天有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相傳賽龍舟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糉子也是爲了保護屈原的遺體,人們紛紛將用荷葉包裹米飯做成的糉子投進江河裏,魚蛟蝦蟹們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遺體了。人們漸漸地也養成在每年的端午節就以此來紀念屈原的習慣。

流傳至今,賽龍舟已成爲民間流行的競技運動,而糉子更是走進千家萬戶成爲大家愛吃的美食。從我出生至今,在我們鎮江,吃糉子的習俗是最常見的.。每年過節前,婆婆早早地就開始忙着包糉子了。婆婆包的糉子各種各樣,有三角糉、四角糉、筆桿糉。口味也是相當豐富,有鮮肉糉、蛋黃糉、紅豆糉……而每當這時,我就會乖乖地坐在婆婆旁邊,一邊看她包糉子,一邊心急地等待第一鍋糉子出爐,迫不及待地嘗上一個。奶奶也會買回來菖蒲插在門上說是可以避邪。每家老人還會爲孩子們用紅、黃、藍、黑、白五色絲線編織鴨蛋網。在裏面放上鹹鴨蛋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再用五色絲線編成手繩,稱爲“長命縷”,我們這叫“百腳繩”。

於是,過節這天的中午12點太陽當空時,我們小孩子就會被大人推到門外,掛着蛋網,戴着手繩。在太陽下暴曬,說是可以避邪,長命。我們就一邊曬太陽,一邊說起老人教我們的兒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