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紀念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端午節3.01W

眼看端午節一天天的臨近了,那象徵端午節的各種形式,不同餡兒的糉子也琳琅滿目的出現大小超市的貨架上了,當然那些小商小販也不甘落後,在他們的攤位也相繼擺滿這樣那樣的不同式樣的糉子。你要自己包也行,糯米有得賣,糉葉也有人賣,無論那個在集市上都能夠買到。

紀念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之一,也是民間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流傳下來的習俗。說到屈原,讓我想起了他的“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嘆息。縱觀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沉醉於社會的那些個大染缸裏不願意醒來呢!還有人自我解嘲道:“常在染缸邊上走那有不溼鞋”的論調。其實那些人只不過爲自己的行爲找藉口罷了。你不清,你想濁,又何必爲自己的行爲找藉口 。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們每一個都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不要爲自己的行爲找藉口。那些爲自己的行爲找藉口的只不過是爲自己的罪責開脫罷了。歷史上的屈原不是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了嗎,所以他最終選擇了清而受到人們的尊重流傳千古,也纔有了今天的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糉子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之一,而且由於地區的不同,不僅餡兒的用料不同,不過主料都是糯米,只是在糯米里參各式各樣的配料,喜歡素的就參一點點紫米,或是花生什麼的,而喜歡葷的則放一些牛肉火腿什麼的,當然也有的人喜歡什麼都放一點點的,總之,你到超市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挑選到自己喜歡的一種。

所包葉子也是因地區而異各有所別,有的地方用竹子的葉子來包,有一種叫大棕竹子的葉子人們就拿它來包糉子;有的地方用糉花的葉子,糉花可以做掃把,而葉子就被人們用來包糉子;有的地方用的葉子則是屬於蘭棵植物的一種,這種葉子不僅葉片綠色間帶有點點白色斑點,當然極少的的斑點是金黃色的,而且本身就具備一種蘭草的自然清香,所包出的糉子在煮熟之後葉子的綠色不會染飯,而且能夠把葉子那份蘭草的自然清香滲透於糉子裏面,吃起來就自然而然有一種蘭草的清香了,糯米的清香加上蘭草的清香在包的.過程中就能夠淡淡的聞得到了,在煮的過程中更是香飄四溢,糯米飯的清香加上糉葉的清香吃在嘴裏是別有風味,所以在包糉子的葉子中是特別好的。遺憾的是我在網上根本查不到這種屬於蘭棵植物包的糉子圖片。

在我們華寧縣的縣城以及所屬的周圍的鄉村到各個鄉鎮所用的葉子也是不盡相同的,縣鎮以及所屬鄉村包括山區用的葉子就是屬於蘭草的自然清香糉葉,而盤溪、華溪用的是糉花葉子,所包的糉子不僅在煮以後會染成綠色,而且沒有那份蘭草的自然清香。華寧用來包糉子的這種蘭棵植物葉子多生長在山區一些揹着太陽陰暗潮溼的地方。只要沒有霜雪的侵襲,這種糉葉一年四季都是常青的。現在有的人家把它作爲觀賞植物來栽種,我家門前就栽着一小塊,每年端午節不用去買糉葉,用自己家種的就夠了。

說到包糉子,也把我的思緒帶到了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在那個窮的叮噹響的生產隊時期,市場上是沒有糉子賣的,要吃得自己包,那個時候能夠有糯米包糉子就不錯了,其它配料是談不上的,能夠吃得起糉子的人家也不算多。我們這裏還有一個習俗,無論哪家的兒子定了人家的閨女做媳婦,在沒有結婚以前每個傳統節都得給女方家送禮,而端午節送的禮物中糉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即便自己家吃不起糉子,到了端午節也要準備好糉子送女方家的禮,而並不是每一家的女主人都會包糉子,所以只能請人包了。

我家當然是吃不起糉子的,不過我媽媽卻很會包糉子,所以每年臨近端午節的時候,周圍鄉村的人家都會用撈飯的燒箕擡着糯米和葉子以及扎條來叫我媽媽給包了,扎條那個時候多用棕葉撕開成條狀,也有的用麻線。當然包糉子是在晚上,在水油燈下,有的時候一個晚上都會來好幾家,排着隊等。在包糉子的過程中童年的我就坐在旁邊手託下巴目不轉睛地看着,只見我媽媽把一個或是兩個糉葉疊在一起兩手疊成一個錐形,然後左手拇指和其它四個手指頭輕輕掐住,用右抓米放入,待裝滿那個錐形的圓筒之後,再用一支筷子插幾下,大概是爲了讓糯米實落,然後在葉子的搭接處插入一個或是兩個葉子,如果不平就用剪刀剪一點點,封起口來,右手抽一條紮帶紮起來就完成了,當然要藉助牙齒來結疙瘩才能完成,因爲右手不能放開。那個時候的人沒有現在的意識和觀念,包糉子也是不收錢的,只當是幫忙,有識相一點的在包完了之後會拿兩個糉子分給我和兩個弟弟,當然我媽媽也會客氣的說句客套話,我和兩個弟弟則是歡喜不已。不識相的也就擡着走了,我的媽媽也沒有什麼什麼說的,反正是會在手上的活兒。

我媽媽不僅會包糉子,而且會包各種不同花樣的糉子,有一種叫四角糉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包的,四角糉是四個角一樣大,需要兩個大小差不多的葉子,而且需要長形的,一個葉子疊兩個角,兩個角是正疊一個,反疊一個,然後裝上米,插在米里,然後再疊另一個葉子的兩個角,最後兩個葉子的口連在一起,就成爲四角糉了,由於四角糉比較挑揀葉子,所以能夠包的葉子也比較少,也很少包,所以大部分還是一般性的糉子,當然一般性的糉子也就容易多了。

記得在土地下放以後,我媽媽還包過糉子去賣,因爲有幾個四角糉子,所以一下子就被人買去了,大概覺得好奇吧,現在在市面上我都沒有看見過那樣包法的糉子,遺憾的是在網上圖片中也查不到。

包糉子的糯米得先淘一下,把水控幹,不能含太多的水分,所以得用撈飯的燒箕裝,糉葉是把沒有葉子的靠近根部的莖用剪刀剪了,然後洗乾淨了,在包的時候不能太緊了,不然煮不熟吃,當然也不能太鬆了,不然就散了。對於這個包糉子的巧技我始終沒有學會,我會包,問題出在捆不起來,一捆就散,大概因爲我的手太小了,在扎的過程中握不過來,所以一紮就散了。現在好了,不用自己包也能夠吃到清香的糉子。

不過在我們吃糉子的同時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不僅知道吃糉子的習俗,端午節的來歷,多給我們的孩子講講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讓孩子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的殉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