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本是祭龍的日子傳說

端午節3.2W

端午節本是祭龍的日子傳說

劉石林,副研究館員,普任汨羅市屈原紀念館館長兼黨支部書記近20年,致力於屈原在汨羅的研究。 劉老先生認爲端午節隨中華5000年文明起源,它本是“祭龍的日子”。因爲在佔代,五月江河漲水,人們不能解釋這種自然現象,就以爲是龍在操縱,而農作物的豐收與否主要取決於天氣,於是人們就把希望寄託在龍的身上,在五月來祭奠龍,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和行舟安全。開始並不是定於五月初五進行祭奠,而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當初有5個以龍爲圖騰的部落就統一了五月的第五個日子爲祭祀日;當初還有一個數字崇拜的原固在裏面,人們崇拜“1、3、5、7、 9”如“正月正(春節)、三月三、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就像現在有些人崇拜“6、8”一樣。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被秦扣留,後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不願屈服的屈原再次被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於農歷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劉老認爲,屈原選擇這一天投江,是有幾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因爲端午是古代水鄉祭龍的.節日,也是楚人最看重的一個節日,是一個吉日。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攝提貞於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爲自己生於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終生自豪,當然也要選擇—個言日爲自己的生命畫上圓滿而輝煌的句號(乘龍升於天國)。 節日習俗獻給屈原 屈原投江以後,原來端午節慶豐收、祭祖先(龍)等最初的意義和掛艾葉、划龍舟的古俗,都漸漸讓位於對他的悼念。也就是說,人們把這個節日和節日裏所有的習俗獻給了屈原,以表達對他的崇敬,從而使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賦予了人文的底蘊;也使一個帶有強烈原始章味的節日,從此附載了一份沉重的心思。 古文獻中最早有龍舟記載的是公元前318年一 296年,相當於戰國中期的《穆天子傳》所記載時期。關於龍舟競渡的起源,傳說紛紜,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就是源於紀念屈原。劉老先生也證實了這一點,他認爲:在此之前,龍舟只侷限於水上交通工具。屈原含恨抱石自沉汨羅江後,楚人憐之,紛紛駕船爭逐於江上相救,從而形成於帆競發的場面。隨着歷史推移,龍舟競渡逐漸從民間地方習俗演變成具有官方色彩的專業競技活動,形成有章法、有規範的龍舟體育文化,並蔓延到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 至於端午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的來歷,劉老先生認爲,古代醫藥不發達,全靠一些中草藥治病救人,而五月剛好是中草藥最茂盛、藥力最佳的時期,搗艾葉、掛菖蒲、唱雄黃酒又是其中比較普通的,所以一直沿用下來,寄託人們希望一年無病無災平平安安的美好心願。後來之所以與屈原聯繫起來就得讚歎前人的想象力了,他們把艾葉想象成屈原的打妖鞭、菖蒲想象成屈原的斬妖劍,可以除妖辟邪,說明屈原是正氣的化身。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還把端年節吃糉子的習俗與屈原聯繫起來。糉子本是先民舉行祭龍典禮的主要祭品。人們將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棕葉) 裏,往水裏扔,給龍吃,自己也吃。傳說屈原投江以後,汩羅江兩岸的鄉民,爲了防止蚊龍和魚蝦吞吃屈原的屍體,便把糉子大量拋入汩羅江中。固傳說屈原不願糉子被蚊龍所食遂託夢提示,人們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