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宜良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3.19W

據州志記載,泰州人家過端午的習俗始於農曆五月七年級小端午。小端午這天: 家家堂前或房門口就開始張貼道士畫的符,屋中張掛判官像並用菖蒲、艾插瓶。符與判官像專門驅鬼,菖蒲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艾草代表百福,此兩物合力能驅除不祥。藉助於菖蒲與艾草驅邪的同時用它們的氣味還可以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宜良端午節的習俗

兒童自小端午起系百索繩,穿虎皮褂褲及虎鞋,胸前佩戴盛有熟鴨蛋的小網袋。蚊帳內懸掛用綢、錦等製成的老虎臉兒、糉子藕、內盛雄黃與香粉的香袋等。婦女則在發間插紅綠絨針。據說這樣既避了邪又可以驅五毒(蛇、蠍子、壁虎、蜈蚣、蜘蛛)。

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

早晨,泰州家家吃糉子。說起吃糉子的起源毫無疑問是由屈原投江演變成。但在泰州包糉子、吃糉子還有另外兩種意思,其一,農曆五月接近各類考試時間,包糉諧音“包中”,糉子也成爲祈求考試成功的吉祥食品。其二,在泰州有“吃了端午糉,才把棉衣送”的諺語,它告訴人們,只有端午以後天氣才真正炎熱起來,不必擔心突然降溫,可以放心地將棉衣收藏起來,因而糉子又是一種具有時令象徵意義的食品。

中午泰州人家均置辦酒餚賞午。午後,家家燒百草湯洗澡,泰州的浴室這天也將蒲、艾放入浴池中。傳說洗過此澡不但能避邪,而且能使人一年不生疥瘡等皮膚病。 兒童在端午節這天要“書額”,即在額間用雄黃酒塗一個“王”字,加驅毒的`功效。

明末清初時,每逢端午節有龍舟於泰州城河競渡。對於龍舟競渡較爲普遍的說法是,因屈原投江,民衆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但根據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就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

現在,每逢端午節來臨泰州一帶僅存的習俗有:裹糉子、插菖蒲與艾、中午飽啖、兒童系百索繩、去浴室洗百草湯澡等,其餘已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