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精選端午節日記彙總十篇

端午節1.13W

一天即將過去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因此我們要寫好日記了。可是怎樣寫日記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日記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端午節日記彙總十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糉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每到五月初五,糉子就成了這一天裏最多人吃的食物。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糉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傳說,至於還有什麼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纔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糉葉放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糉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糉子也並不簡單。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乾、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睏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着雞蛋和蘸糖的甜糉,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節,糉子節!

端午節日記 篇2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今天,我跟爸爸一起樂不可支的去西溪溼地觀看划龍舟競賽。

當咱們走到深潭口時發明有隻碩大的龍舟“矗立”在岸邊。只見“那龍”都長着兩顆像乒乓球似的大眼睛、一排“閃耀着兇光的尖牙”和“尖利的龍角”,身上的龍鱗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

在深潭口那裏很早已是人隱士海,我好不輕易才擠進了擁擠的人羣中,找了個一席之地。跟着三聲鞭炮響比賽開端了,登時,觀衆席上人聲鼎沸,熱烈不凡,我掂起腳向東望去,遠處“活動員”們划着龍舟如很多兇悍的飛龍擦水而過,緩緩的飛龍變成了“一條綵帶”橫貫水面;響徹雲霄的吶喊聲攙雜着震耳欲聾的“雷鼓”聲和着雷鳴般的銅鑼聲構成了一道音牆直逼觀衆席。龍舟越來越近,我終於看清了綵帶的真面目:原來是一艘艘掛滿五豔六顏色旗的龍舟,一個個穿白色衣服、黃色衣服、紅色衣服的“運發動”們拿着槳隨着鼓點的節奏飛快划着。只見他們滿頭大汗,一顆顆黃豆大的汗珠從他們的臉頰上流淌了下來,他們“爆出青筋”的手使勁的用金光閃閃的“龍鰭”劃開繁重的水花,如同千萬匹戰馬齊頭並進,浩浩大蕩地飛馳而來。

觀衆席上忽然發出了歡喜的笑聲,“這是怎麼回事呀,人們怎麼都在鬨堂大笑呢?”我定睛一看本來是一隻龍舟“表演了一個側翻動作”讓船員們都變成了“落湯雞”但他們的臉上仍是露出了殘暴的笑顏,惹得觀衆們都哈哈大笑。

我喜歡端午節的風俗,但我更愛好習俗中的賽龍舟運動呀!

端午節日記 篇3

今天是五月二十八日,小朋友,你們能猜出今天是什麼節嗎?當然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們知道這一個節日是怎樣來的嗎?讓我來給你們講爺爺告訴的故事:從前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是楚國人。當國家受到侵略危險時,向朝廷獻計,卻被趕出朝廷。屈原心裏很悲傷,就含恨跳入汨羅江身亡。當地人得知此事,漁民立刻駕船打撈屍體。有的向河裏撒米,讓魚吃飽肚,不去咬屈原的屍體。

後來,人們把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人們過節是讓大家想起屈原的故事,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保衛祖國,建設祖國。

這一天,有的賽龍舟,有的吃糉子,有的在家門上插艾葉,有的開懷念大會。懷念活動豐富多采。

我們一家人吃着糉子,聽着爺爺講故事,開心極了。去立志一定熱愛偉大的祖國。長大了一定報效祖國。

端午節日記 篇4

我們大家都知道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嗎?那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端午節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 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午節的習俗:吃糉子與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賽龍舟等。糉子又叫“角黍”、“簡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組成。端 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今天又到了端午節,又該吃糉子了,但你們會包糉子嗎?我會包,剛學的,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我包糉子的過程吧。

首先找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糉葉,把兩個糉葉往外拉長一些,然後從中間往裏裹成一個像漏斗一樣的三角形,這樣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開始往裏放米了,放一點,使勁壓一壓,再放一點,米壓的越結 實越好。接着是把左這的葉子往右邊裹,右邊的葉子往左邊裹,一定要裹結實,這樣大致就包好了,最後一步就是纏線,手拿着糉子,纏三個角交叉纏,纏的越結實越好,這樣糉子就包好了。

包糉子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起來簡單的事表,做起來卻很難。

端午節日記 篇5

端午節快到了,按照我們本地的習俗端午節是要吃糉子的。今天,乘着雙休天在家跟媽媽學習包糉子。首先,媽媽把糯米洗乾淨,再拿來箬葉和線。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媽媽拿了一張箬葉把它折成三角形,然後把糯米裝進去,再用長的一邊的箬葉蓋住,最後用線把它牢牢的繫住,這樣一隻糉子就包好了。我也學着包了一個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好看,但是我心裏很高興。因爲我基本上學會了包糉子。

端午節日記 篇6

五月五晴

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如: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節、糉子節、地臘節、詩人節……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糉子、賽龍舟了。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爲了紀念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他們還把糉子投入江中餵魚蝦,以免吃屈原的屍體。一直延續到今,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媽媽還會用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五彩縷給我戴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意謂可避災、除病、保安康。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吃五黃、戴香包、掛艾草等。怎麼樣,咱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端午節日記 篇7

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從前,有一位在楚國的詩人,他叫屈原,屈原非常喜歡自己的國家。後來,楚國被攻陷,眼看自己的國家將被打倒,屈原傷心極了,只能跳江。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就往江裏扔糉子,保護屈原。漸漸的,這種習俗成了一種節日,那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 篇8

端午節放假的第一天早上,媽媽開車送我去溫州巿少年宮參加少兒圍棋段位賽。

我是定級A組的,所以比賽的教室在三樓。等大家都到齊了,老師一聲令下說:”比賽開始了。“話音剛落,大家就下起棋來。 我的對手是一個小男孩,他的技術不怎麼樣。所以,這輪很輕鬆地獲勝了 。

第二輪比賽真可惜,因爲我輸了,他真厲害呀! 賽完後,媽媽帶我去九三河邊散散心,撈撈魚,爲下一輪比賽做好準備。

第三輪比賽的時間終於開始了,我小心翼翼地下着每一步棋。終於勝了,我真高興。

上午的成績出來了,是兩勝一負,媽媽提醒我下面的比賽要更認真些。下午的四輪比賽越來越緊張,輸一輪,勝三輪,今天共得了10分,定級賽一下就從九級跳到了六級。晩上回到家,吃着香甜的棗糉 ,真開心!這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 篇9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的。

端午節這天,媽媽早早地起來了,拿出鴨蛋和糉子,放在鍋裏煮。我站在竈臺邊上,看着鍋裏的鴨蛋,有青綠色的、玉白色的,煞是可愛。不一會,我聞到一陣糉葉的清香。我迫不及待地問:“煮好了嗎?”媽媽回答:“好了,好了!”於是,媽媽取出一個煮熟的糉子,幫我剝去糉葉,菱角形、白胖胖、軟粘粘的糉子好吃極了。

吃完糉子後,我和媽媽一起去夫子廟買香囊和五彩繩。玲瓏小巧的香囊又香又美,我好喜歡。我讓媽媽把漂亮的五彩繩系在我手上和腳上。媽媽告訴我,小孩子戴上香囊和五彩繩可以祛疾病,保安康。

回家的路上,我讓媽媽買了一些艾草。到家後,我們把艾草插在家門的兩邊。艾草的清香可以驅趕蚊蟲呢!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日記 篇10

今天是端午,媽媽叫我一起去超市買糉子,她說中午我們一家要吃糉子。在去超市的路上我好奇地問媽媽:爲什麼端午我們要吃糉子呢?於是,媽媽告訴我,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很快我們到了超市,來到賣糉子的那一區,挑了我最喜歡吃的肉糉,付了錢。回到家裏,媽媽給我們煮了糉子,還幫我剝了一個,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就吃,嗯,好香啊!真好吃。今天這個端午過得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