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週記模板集合8篇

端午節4.24K

歲月無痕,流水時光,眨眼間,一個星期已經過去,一定有不少的收穫,是時候認真地做好週記了。可是怎樣寫週記才能出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週記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端午節週記模板集合8篇

端午節週記 篇1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今天,咱們就說說家鄉端午節的糉子。

我們年年都過端午節,可你們知道麼,端午節還有一個歷史故事呢。說有那麼一天,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跳河自殺。他死後,人們爲了不讓水中的魚吃掉屈原,於是就創造了‘糉子’讓魚吃。只有將魚餵飽了,纔不會吃掉屈原。水下漆黑,將糉子餵給魚,魚纔會給屈原指明方向。

糉子,歷史悠久,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晉代的時候,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的時候,已有“蜜餞糉”元、明時期,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

記得小時候,每當端午節,奶奶和媽媽就要開始着手準備包糉子的材料,我看着她們忙碌的身影,我也加入了進去。期待着糉子的出鍋。過了幾小時,糉子熟了。我慌忙的抽出一個糉子,好甜呀!大米入口即化,真是好吃!

端午節吃糉子,就像春節吃餃子一樣天經地義。吃糉子的習俗,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端午節週記 篇2

家鄉有很多節日,好多我早已淡忘了。由始至終不會忘記的還是家鄉的端午,一想起它,內心一種油然而生的興奮,至今都仍然回味無窮,歷歷在目。至於它的源起,相信大家早就有所耳聞了。

端午,是一年之中必不可少的節日,據我們當地人說這天到大山上去遊玩,就能夠治百病,如果再吃些野果之類的東西那就“更勝一籌”了,家鄉的老人們將這一遊稱之爲“遊百病”。這一說雖說沒有科學道理,但是當時在長輩們的“吹捧”下,天真無邪的我們始終深信不疑。依稀記得,小時候,在端午節這天,村裏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就會一大早不約而同地來到村口集合,浩浩蕩蕩的向渴慕已久的大山“進軍”。

這天,經過跋山涉水之後,迎來了陣陣的鳥語花香,蝴蝶在草叢間偏偏起舞,阿娜多姿,蜜蜂也毫不遜色,爲它伴奏,悅耳動聽,雖不能夠與金曲互相媲美,但是這是原滋原味的天籟之音呀!好不令人醉生夢死。兒時的我們最喜愛不過的當然要算是在草叢間找野草莓了。野草莓它與市場上賣的草莓截然不同,它個兒不大,顏色也不一樣。雖說難找,可一番忙碌之後,各自都“碩果累累”,忙着帶回家好與父母一起分享,也暗自在心裏默默祝願他們健康長壽。

不必說繁花似錦的百里杜鵑,更不必說景色迷人的黃果樹瀑布,單是家鄉的“人間仙境”就是很多人的心之所向。人間仙境是指神仙坡,它是家鄉人們在端午節時遊玩的地方。神仙坡地勢險要,海拔極高,山路斗折蛇行,盤曲而上,撥雲弄霧。必須用汗水澆灌你才能夠“一覽衆山小”。這兒最精彩不過的是異彩紛呈的文藝節目,這些節目大多是由苗族同胞們自編自演,他們多才多藝,以此來顯示家鄉的地靈人傑。

如果這其中非要評個高低的話,當然是要算苗族滾山珠了,我應當怎樣來形容他呢?

假如我是一位詩人,我就要寫出行雲流水般的詩來描繪他們的變幻多姿的舞步;假如我是一位畫家,我會用各種色彩點染他們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飾;假如我是一位作曲家我會用動聽的音符來構成此起彼伏的音階傳達他們清脆的鈴聲;假如我

是一位雕刻家,我會在玉石上摸擬出他們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材,然而,我什麼也不是,我只能夠用貧乏的文字來描繪這驚人的奇葩,就好像白居易所說:“珠瀴炫轉星宿搖,花蔓鬥龍蛇動”。

朋友,如果你願意到我的家鄉來,我會爲你作引導,如果你喜歡我家鄉的舞蹈,我會爲你作介紹,來吧!我遠方的朋友。

端午節週記 篇3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當天要賽龍舟、插艾、帶香囊……而對貪吃的我來說最棒的就是吃糉子了。今年端午節的下午,我和媽媽決定自己親手包糉子。

包糉子之前,我們精心準備了食材:顆粒飽滿的糯米、酸甜可口的蜜棗以及青翠欲滴的竹葉。提前泡了一天的糯米被水映得亮亮的,竹葉散發着誘人的清香,讓人直流口水。

由於我和媽媽不會包糉子,只好請來隔壁的付奶奶當老師。只見奶奶把兩片鮮亮的竹葉重疊在一起,手腕一轉,繞成一個墨綠色的圓錐形,用勺子挖起一勺珠圓玉潤的糯米,熟練地倒進圓錐裏,再放進一顆油亮的蜜棗,蓋上一層米,緊接着用勺子壓了壓,然後輕輕把後面長長的竹葉合在圓錐上面,仔細包好,最後用雪白的線繩扎幾圈——一個漂亮的糉子就輕鬆完成了。

好像也不難嘛!看着奶奶嫺熟的樣子,我也拿起兩片糉葉有模有樣地折起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把竹葉彎成圓錐形,然後挖起一滿勺米塞進圓錐裏,放上蜜棗,又裝了層糯米,用手使勁壓緊。沒想到米放得太多,又用力過猛,糯米灑了出來。我只好用一隻手先捏住糉子,騰出另一隻手收拾。手忙腳亂地弄乾淨,下一步驟是給圓錐“蓋帽子”。我照奶奶說的把竹葉反扣在圓錐上,但現實很殘酷,我剛用力一擠,糯米就不安分地從縫隙中鑽了出來。不管了,先包上再說!、我剛要用長長的葉片把糉子外壁裹幾圈,可不知爲何,剛一用力,手中的糉子就“爆炸”了,糯米下了我一身“雪”,竹葉碎成兩半,蜜棗也蹦到了地上。看看奶奶手中乖巧的糉子,再看看我慘烈的.戰況,眼高手低的我欲哭無淚。

不行!不能放棄!我決定重整旗鼓。這回,我虛心地請教“付大廚”:“奶奶,爲什麼你包的那麼好?”奶奶笑了,放慢動作給我展示了一遍。原來,在給糉子“合上蓋子”的時候要用雙手輕輕捏住兩邊,合的時候要快而用力,纔不會把米溢出去。於是,我按照奶奶說的重新包了一次,這次總算包嚴了,我拿來線繩仔細地把糉子捆好。看着眼前被我“五花大綁”成功送進“刑場”的糉子,我心裏還有股小自豪呢!

經過兩個小時的蒸煮,王寧版糉子終於出鍋啦!雖然我包的糉子賣相不夠,但仍散發着迷人的香味。撥開外皮後,油亮的糯米露了出來,配上雪白的糖粒,香滑軟糯,讓人慾罷不能!雖然我包的糉子不太美觀,但我在勞動中收穫了快樂,感受到了端午節的濃濃的氛圍。

端午節週記 篇4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來,傳說端午節早上晶瑩的的露水珠能夠將眼睛洗得又明又亮。瞭解了這一祕密,我馬上學着老人的樣子,也認認真真的捧起貓眼睛一樣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還聽說,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是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夠保衛自己的國家。爲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爲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跳進大江裏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害怕江裏的大魚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糉子,想讓大魚一吃將大魚的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成屈原了。

以後,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以吃糉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今天,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糉子,也是爲了紀念屈原,因爲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要年年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好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端午節週記 篇5

“七年級吃糕;八年級吃糉子;九年級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唱着這首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今年的端午節。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屈原和糉子了。屈原是在五月初五跳下汨羅江的,人們爲了防止水中的魚蝦吃屈原的身體,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往汨羅江投糉子。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其實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週記 篇6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喜慶的春節、有祭奠親人的清明節、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熱熱鬧鬧的端午了。

端午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很久以前,有個楚國人叫屈原,他由於政見不合被驅逐到偏遠地方去。可是,屈原是一個愛國的人,他報國無門,又不忍見自己的國家被欺負,就跳江自殺了。當地的楚國人知道屈原死了,就乘船下江尋找屈原的屍體,還將食物扔進江裏,好讓江中的魚鱉吃飽,不要吃掉屈原的軀體。從那以後,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汨羅江上,都要舉行一次賽龍舟比賽,人們還要包糉子、吃糉子。

每逢端午,我家也要吃糉子,奶奶會包一些形狀各異的糉子。有方的、有長的……其中有一種糉子很小巧玲瓏,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個尖尖的冰淇淋,我一口就能吃下一個。糉子的品味也有很多種:有豆沙的、有蜜棗的、有紅豆的,還有鹹肉餡的。我最喜歡鹹肉餡的,剝開綠綠的棕葉,鹹鹹的肉香撲鼻而來,一個褐色的肉棕一會兒就被我“解決”了。那一塊塊小小的鹹肉使我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端午,有美味的糉子,也有感人的故事,我怎麼不喜歡呢?

端午節週記 篇7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我的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

每年的端午節我與爸爸媽媽都要到鄉下去與爺爺奶奶過端午節,到了鄉下那裏的天藍藍的,小花小草都是五顏六色的,美麗極了。包糉子是奶奶的拿手絕活,首先她把糉葉放到熱水裏浸泡,再準備好糯米、紅豆、棗與肉,把瘦肉切成小塊用醬油等材料 拌好和米等放到用幾張糉葉捲成的“小鬥”裏,再用一張糉葉包一下,用線紮好,就這樣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眨眼功夫,一籃子糉子包好了。然後,再把它們放到鍋裏煮熟。

這時,我就專門盯着鍋,沒有多長時間,從鍋裏飄出一陣陣清香,這股嫋嫋升起的熱氣濃香撲鼻,啊!我已經忍不住流口水了,打開鍋,拿了一個來吃,哎!我吃的太急了,不小心燙到嘴了,爺爺看着我這樣着急的吃着糉子,笑着說不要着急慢點吃,可是,我怎麼不着急呢?那麼好吃的糉子。看來我的饞嘴還沒有變呢?

記得有一次,也是端午節。奶奶照樣也做了非常多的糉子,我與弟弟比賽吃糉子,那糉子滾燙滾燙的根本沒法吃,但爲了好吃的糉子,爲了贏,我豁出去了,馬上大口的吃,啊!我的嘴快成兩根烤焦的火腿長了,再看看我的弟弟竟然非常悠閒的唱起歌來了,這下可把我氣壞了,我看了看籃子裏的糉子只有一個了,我拿着最後一個糉子慢慢的吃,這時弟弟看看裝糉子的籃子,啊!糉子已經吃完了,哈哈!勝負已定。

這真是一次快樂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週記 篇8

今天去奶奶家的時候,在樓道里聞到一陣清香,咦?什麼這麼香?原來是每家的門上掛了一束束青綠色的葉子,那是什麼呢?奶奶告訴我那是菖蒲和艾葉,我問奶奶:“爲什麼要掛菖蒲和艾葉呢?”奶奶說:“因爲艾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而菖蒲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所以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喜歡在門口掛這兩樣東西。”然後奶奶又問我端午節的來歷,我搖搖頭,奶奶接着告訴我:“你知道屈原嗎?他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後來他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哦,原來是這樣,他還真偉大啊。”我不禁感嘆道,端午節原來是這樣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