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吃餃子作文彙總六篇

冬至節2.34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冬至吃餃子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吃餃子作文彙總六篇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1

啊,又是一個冬至。我想起了杜甫寫的《冬至》:年年至日長爲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涯風俗自相親。這一天,有的地方吃水餃,有的吃餛飩,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的食俗,我們這裏食俗吃赤 豆 飯 。

到了晚上,媽媽拿回了一袋糯米和一碗赤豆。媽媽說:“今晚我們吃糯米飯!”我非常高興,能不吃這乾巴巴的白米飯了。開飯了,我跑到廚房裏去,揭開蓋子,香味撲鼻而來,“啊,真香!”我情不自禁地叫起來。連忙盛了一大碗,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爸爸問我:“你知道爲什麼每到冬至節這一天要吃赤豆糯米飯嗎?”我隨口說:“NO!”“我來告訴你吧,”爸爸說,“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在冬至那一天死去了,死後成了一個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疫鬼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原來,冬至節吃 赤 豆 飯 是這樣來的。今天,我不僅吃到了香噴噴的糯米飯,又知道了爲什麼吃糯米飯的緣由。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2

窗外,寒風呼嘯……

終於放學了,疲憊的我迅速推開家門,簡直太冷了——雙手被嚴寒侵襲得冰涼通紅,臉也被寒風刺得疼痛。現在的我,只想進家,感受感受溫暖。

一進家門,就看見桌上擺着一袋麪粉,屈指一算,又到了冬至的日子,該吃餃子了。

我正思索間,外婆從廚房裏探出頭來:“回來啦,來,趕緊洗個手,一起包餃子吧!”我甩下書包,我顧不得洗手的冰冷,連忙奔至桌前,與外婆開啓了一場與餃子的“親密接觸”。

我趕緊捻起一聲麪皮,讓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包餃子的技巧。“將餃皮平鋪在手上,舀一勺餡餃皮中央,然後餃皮兩頭一重合,將餡裹起來,對,對,就是這樣!”外婆一邊示範,一邊用語言引導我。看着外婆忙碌的手,溫和的笑容,我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溫暖,我想這就是幸福吧。

在幾次傳授後,我熟悉了技巧,逐漸加快,鋪上餡,裹上皮,折一折,沾上水,繞一圈……這些口訣時刻在我腦海中迴盪,我看着外婆,外婆看着我,燈光聚焦到桌前,映着我們一老一小的背影,都在感受着這小小的幸福。

片刻工夫,一籃水餃便包好了,承載着我與外婆的辛勞,它開始了與水的碰撞摩合,不消半響,幽香便順着空間,瀰漫在家中,也瀰漫在心底。

一鍋餃子就這樣冒着熱氣,熱騰騰地端上桌來。爸爸媽媽也下班回家了,在這個冬至日,一家人圍着餐桌,吃着盤子裏雪白可口的水餃,談笑風生。驀然地,我們沉浸在這身邊的幸福中。

其實,發現幸福並不困難,一次小小的奉獻,無論鄉村城市,無論山南水北,幸福都一直在,只要我們用心尋找,一定會發現。

或許真的是發自內心吧,在與家人吃餃子時,我感受不到任何寒冷,只有溫暖駐我心。窗外,任它風吹雨打,窗內是永久的團圓和幸福。

期待着,下一次身邊的'幸福……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3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國農曆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但其實,冬至吃餃子也有一段古老的歷史!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麪皮包餡水煮而成。

相傳河南人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爲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牀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爲“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4

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冬至快到了,我們又能吃到香噴噴的餃子了。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多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傳統,比如:賽龍舟、吃糉子、吃月餅、吃餃子等一些文化。

我最愛吃餃子了。看着媽媽在廚房裏很忙的樣子,我就跟了過去,只見媽媽把剁好的肉餡,還有韭菜放進盤子裏,又放了各種香油,餃子正在煮。

媽媽給我說了一個故事,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名醫,他醫術很高,什麼病他都能醫,妙手回春,人們稱他醫聖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張仲景從外行醫回來,一路上看到很多人穿的破爛單薄,耳朵都凍爛了,於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熬好後,用麪皮包成一隻只耳朵一樣的東西,分給大家吃。

故事講完了,餃子也煮好了,我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5

隨着校園中的三角梅凋落,冬至降臨。這幾天總是陰沉沉的,幾乎很少見到陽光,四周顯得很冷落蕭條,萬木凋敝。受副高壓帶的控制,長江南岸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乾燥寒冷,一年四季分明。

在潮實上了這麼多年來,這是第一次在家裏過冬至,以前的冬至就是在食堂裏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

帶着快樂的心情走進家門,我感覺到了濃濃的冬至氣味。

雖說南方人偏受湯圓,可我偏鍾情於餃子。

小時候,入了冬,家裏總愛包一次餃子。沒有待定的時間和意義,不過是某一個降溫的早晨的一時興起,卻在日漸寒冷的天裏憑增一股暖意。

平時用來炸食物地面粉意外與冷水相遇,簡單揉搓之後就成了白白胖胖的麪糰,靜待一旁。白菜洗淨,在砧板上躺好,金屬與木頭有節秦地碰撞出一首序曲。剁好的餃子餡,撒些許鹽,靜置片刻,瀝乾水分,調味全憑手感。奶奶對此頗有經驗,自是不必擔心肉餡鹹淡。

接着,便是包餃子了,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一部分。一家五個人圍桌而坐,爺爺擀麪皮,餘下四人來包。麪糰搓成長條,再掰成一元硬幣大小的小團,用擀麪棒一壓,略擀一下將小困推開,左手轉動麪皮,右手擀麪,只需三四秒功天,一張厚薄適中的麪皮就壓成了型,放在撒好乾粉的桌面上。爺爺把麪皮攤在左手掌心,用筷子挑肉餡,置於正中,一擾,一折,一捏,一枚標緻的餃子就完成了。雖然包起容易,但要包得好卻很不容易。既要快,又要不露餡,下鍋不破,還得好看。約摸一小時的時間,餃子們就排成方陣,時刻待命。

餃子,說吃也是真的好吃。奶白色的外皮半偷着亮,吹彈可破。瘦肉肥肉五比二,與清甜帶脆的白菜天生一對。若是包得好,還有濃郁的湯汁,一口下去,肉香四溢。我習慣蘸醋,有時還蘸上蒜泥與辣椒,和着熱氣騰騰的餃子,那叫一個痛快!

但真正讓我愛上餃子的,還是包在其中的那一份溫情。也只有吃餃子這一天,對於午飯的準備,一家五口都能參與,忙碌着,說着,笑着。年復一年,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使有,也只是匆匆忙忙,話也沒能多說幾句。能夠包餃子的閒暇週末,也逐浙沉澱在童年的記憶之中。感謝冬至讓那生封的記憶再現,那最純真的快樂就這樣一遍遍打磨,變得閃閃發亮。冬至快樂!

冬至吃餃子作文 篇6

今天,姥姥叫我去吃餃子,爲什麼去吃餃子啊?我還想讓媽媽帶我去吃披薩呢!媽媽告訴我:“中華民族有冬至吃餃子的民俗,這是爲了紀念張仲景。傳說有一年冬天特別冷,很多人的耳朵被凍爛了。

張仲景讓弟子支起大鍋,把羊肉、藥材包在面中,做成‘耳朵’的形狀,煮熟後讓人們吃,治好了很多人的耳朵。爲了紀念他,每年冬至,人們都要吃餃子。”中午,姥姥給我包了大肉餃子,我足足吃了16個大餃子。吃完後摸摸自己的耳朵,自言自語道:“這下我的耳朵不會被凍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