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節氣的由來合集8篇

冬至節5.88K

冬至節氣的由來1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節氣的由來合集8篇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着《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爲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北方一直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但吃水餃最爲常見。北方說到冬至首先想到的就是餃子了吧,冬至吃餃子已經成爲一種傳統,想想在寒風凜冽的冬日,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也是極好的。

每至冬至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的。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冬至吃餃子餃子可以是豬肉或牛肉、羊肉配上韭菜或茴香、大蔥、西葫等作餡。冬至吃餃子,是紀念醫德高尚的“醫聖”張仲景。當然,在北方冬至吃餃子,不僅是一種紀念,也是一種冬日進補的養生食俗。

冬至節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節氣的由來2

冬至節氣由來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2]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爲“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3]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爲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爲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爲天下之大湊。”[4]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爲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爲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節氣的習俗

一、江蘇冬至習俗

在江蘇,人們非常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制糕以祭祖,並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黃酒加糖漿製成冬陽酒。

二、福建冬至習俗

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貼丸”、“饋丸”,丸子的顏色有紅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瓏的玩具,如做成豬頭、豬腳,還有荔枝、桃、香蕉,象徵興旺吉祥。

三、廣東冬至習俗

廣東人流傳着一個說法:“冬至大過年”,把冬至看得像過年一樣隆重。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衆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在這天,除了要吃團圓飯、吃湯圓。

四、寧波冬至習俗

“吃了湯果大一歲。”,寧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寧波的習俗,要做冬至羹飯。冬至日早上還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湯果,寓意把之前的黴運全部“翻”過去。酒釀圓子、湯糰這天吃上幾個,寓意團圓、圓滿。老寧波人還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託“年年高”的美好心願。

五、長沙冬至習俗

長沙民間以冬至爲起點,九天爲一個時間段,作有《數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裏);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掛筆(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過春節);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贊春、送財神);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柺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斗笠。”,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各家還有吃糯米飯,做黴豆腐,煙燻臘肉。

六、杭州冬至習俗

在杭州,人們把冬至吃剩的魚頭和魚尾放在米缸裏過夜,隔天再取出來吃,這樣寓意着“吃剩有餘”。

冬至養生吃什麼菜好

1、餃子

冬至吃餃子幾乎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冬至餃子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冬至節吃水餃或餛飩的習俗。

2、湯圓

北方冬至吃餃子,南方冬至吃湯圓。冬至吃湯圓除有團圓、圓滿之意,也具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因爲自古民間即有天地的觀念,天代表陽、乾,冬至之後陽氣開始日漸回升,故言“冬至一陽生”爲使陽氣回覆,於是以圓象徵迎接陽氣,此外,大團圓、凡事圓滿乃民間普遍的期望,吃湯圓祈求圓滿更是人們共同的心願。

3、狗肉

狗肉能夠起到補氣和溫腎助陽的作用,是冬季進補的最佳選擇之一。

4、八寶粥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爲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

5、堅果

中醫認爲堅果多性味偏溫熱,其他季節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則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堅果多數能補腎,與冬季的對應臟器“腎”正好呼應。適量食用堅果,稱得上是冬至養生的竅門。

6、核桃

核桃有着多種營養物質,能夠防止細胞老化、健腦、增強記憶力及延緩衰老的作用。中醫認爲核桃仁味性甘溫,有“黑髮,固精,治燥,調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無論生食、炒食,還是配製糕點、糖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食用時不要去掉其表面的褐色薄皮。

冬至節氣的由來3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爲,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後,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冬至時節的傳統食物

北方吃餃子

餃子,又名“交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麪食,北方人年三十都要吃餃子。而“冬至大如年”,當然這天也是要吃餃子,民間有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吃水餃相傳還與我國醫學家張仲景有關,餃子就是他發明的,原名“嬌耳”,他曾用“驅寒嬌耳湯”救治了當時很多被飢寒凍壞了耳朵的貧苦百姓,人們在過年和冬至吃餃子也是爲了紀念他。現在仍然有“冬至吃了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蘇州人吃餛飩

吳地蘇州過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遺風,以冬至夜爲歲末,所以過冬至就是過年,當然節日氣氛也很濃了。

蘇州人過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團圓飯”,飯菜名字都很雅緻,蛋餃叫“元寶”、豆芽叫“如意菜”、粉條叫“金鍊條”、魚叫“吃有餘”等。餛飩也是蘇州人過冬至必吃的一種主食,當地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寧夏人吃“頭腦”

寧夏銀川地區冬至這天要吃一種叫“頭腦”的美食。“頭腦”實際上就是羊肉粉湯餃子,用羊肉加蘑菇佐以蔥、姜、蒜、辣椒、食鹽和醬油等做湯,煮沸後加入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放切好的蒜苗、香菜和韭黃,一鍋羊肉粉湯就做好了,它也是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上海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在江南一帶尤爲盛行,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在明、清就有了。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圓”寓意“圓滿”、“團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冬至團還可以用來祭祖和贈送親友。

潮汕地區吃甜丸

冬至在潮汕地區是大節日,又稱“過小年”。冬至這天,當地人要準備貢品到祠堂白祭祖先,然後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潮汕人冬至要吃甜丸,一種與湯圓類似的糯米丸子,也叫“冬節圓”。

杭州人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要祭祖,三餐都要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廣東人吃燒臘

廣東地區也是非常重視冬至節的,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據介紹,廣東很多地區冬至這天要“加菜”,祭祖之後全家人準備一桌大魚大肉一起過節,燒臘是必不可少的傳統食物。人們還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贈送臘腸、臘肉等。

泉州人吃“冬至丸”

泉州人冬至這天祭祖團圓,出門在外的人都會盡可能趕回家過節,當地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泉州人冬至要吃“冬至丸”,早晨要煮甜丸湯供奉祖先,然後全家人以甜丸湯做早餐。

冬至飲食注意事項

1、食宜多樣

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證營養的多樣化,身體的滋養需要多種營養,所以冬至要養生就一定要保證飲食的多樣化,好是做到谷、果、肉、蔬合理搭配,好是適當地選擇一些高鈣食品。

2、食宜清淡

冬季養生好是不要吃太多的油膩的食物,特別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較弱一些,所以好是保持飲食的清單,如果吃太多油膩的食物,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健康狀況,現代營養學的養生要求是老年人好是“三多三少”,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好是多多攝入;糖類、脂肪、鹽好是保證能少則少。

3、食宜溫熱熟軟

冬天的時候老年人脾胃比較虛弱,陽氣比較衰微,脾更是喜歡溫熱討厭寒冷,所以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溫熱,這樣可以保護我們的脾胃,而且老年人牙口一般都不好,吃東西的時候喜歡糯軟的,討厭冷硬的,所以好是在吃東西的時候做到遵循養生原則,保證溫熱熟軟的飲食攝入,放棄冷硬的食物。

4、食宜少緩

冬至養生一定要注意保持飲食的適度攝入,好是讓飲食保持八分飽,不要吃得太飽,太飽的話會給身體的消化系統帶來不利影響,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細嚼慢嚥,好是保證食物被充分地咀嚼,這樣不僅僅對脾胃比較好,而且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利。

冬至節氣的由來4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爲"氣始於冬至"。因爲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吃餃子成爲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吃水餃是爲了祛病驅寒,在嚴冬裏不凍耳朵

冬至爲什麼吃餃子?有人表示水餃又叫餃餌,吃水餃是爲了祛病驅寒,在嚴冬裏不凍耳朵。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着《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吃水餃主要是希望往後的日子財源滾滾

爲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有人說,吃水餃主要是希望往後的日子財源滾滾。"餃子形狀像元寶,有發財寓意,這是我個人認爲最合理的解釋,所以說,這吃水餃取得就是個希望發財的意思。"

冬至吃餃子的原因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雲:"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爲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集醫家之大成,著有《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節氣的由來5

冬至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飢唐、宋時期廠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很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與冬至有關,如三顧茅廬,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推崇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術就帶着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第一次不獲晤面,快快而回。

後值隆冬之際,劉備冒風雪而往。孔明出外閒遊,劉備遇其弟諸葛均,留一手札,囑爲轉達。二顧茅廬,就發生在冬至期間,也是民間年畫藝人最樂意表現的“三顧茅廬”題材中的內容。

冬至節氣的特點

北方地區

冬至節氣時,北方地區的溫度已經在0℃以下了,在某些地區還有雪凍災難。

西北地區

冬至節氣時,西北地區的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天氣寒冷。

南方地區

冬至節氣時,南方地區的平均氣溫只有6℃至8℃左右。

西南地區

在西南某些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爲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着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薑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禦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着“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爲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爲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爲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爲圖個好兆頭。

冬至節氣的由來6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時,太陽黃經爲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的由來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爲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爲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纔有吃圓仔後就 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爲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 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纔對。

冬至的起源

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爲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爲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爲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2]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爲“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3]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爲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爲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爲天下之大湊。”[4]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爲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爲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節氣的由來7

冬至的由來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爲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冬至節氣的農事活動

一、蔬菜管理

當前正值大棚番茄定植、茄果類、瓜類蔬菜播種育苗的關鍵期,對當前蔬菜生產要強化管理。

1、要科學播種育壯苗

播種時,應避開陰冷天氣,搶晴天在大棚內採用電熱絲等加溫設施和控溫儀,增加苗牀地溫、催芽等措施,提高出苗率;播種後,要及時搭建小拱棚、加蓋無紡布保溫增溫,提高成苗率,培育壯苗。即將定植的大棚早熟栽培番茄、茄子等秧苗,選溫度較高的晴天及時移栽,澆好定根水,灌根防病,搭內棚保溫促成活髮根。

2、要合理調控棚內溫溼度與光照

早晚關閉大棚,加蓋覆蓋物,檢查棚膜破漏,防止冷空氣進入棚內。要採取多層覆蓋,在棚內搭建塑料中棚或小棚,並可覆蓋無紡布、遮陽網等保溫,遇強冷空氣冰凍天氣要採取點蠟燭、燃香等應急加溫防凍措施。同時在棚內畦間鋪設幹稻草,注意適期通風,降低棚內溼度,下午及早關棚,蓋好棚內各種覆蓋物,保證蔬菜的正常生長。

3、要加強田間生產管理

天氣變冷後,應適當控肥控水,不隨意施用過多的化學肥料尤其是氮肥,防止植株徒長及萎根。追肥灌水應選晴天中午進行,建議採用膜下滴灌與肥水一體化技術,根據不同生長髮育階段追施不同配比的水溶性肥料。合理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保花保果,綜合防治病蟲害,選晴天做好整枝、理蔓、打葉、疏花疏果等工作。遇連續陰雨、下雪和低溫天氣,棚內溼度較大時,要注意噴藥防治疫病、灰黴病等病害,減少損失。

二、水果種植管理

目前我區柑桔採收已基本結束,桃等落葉果樹也進入冬季休眠期,請廣大果農做好果園冬季管理工作。

1、清溝排水:及時清理溝渠,防止園內積水。

2、修剪:結合冬季修剪,剪除枯死枝、病蟲枝,清除雜草、落葉等集中燒燬,確保田間清潔。

3、藥劑清園:冬季修剪後清理,藥劑可選用波美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液,剷除在樹體上越冬存活的害蟲及病菌,減少來年病蟲源。

三、田間農事管理

冬至節氣以後,氣候已進入嚴寒時期。大部分地區溫度降到10度左右,並有霜凍出現。該月是冬種作物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

1、管好小麥。促進長根葉、多分葉的關鍵時期,應適時給麥苗追施一次速效肥料,以利分葉早生,增加有效分葉數,爲高產搭好豐產苗架。小麥苗期生長逢冬旱季節,遇旱要溝灌“跑馬水”。

2、油菜移栽和早栽油菜的前期田管均要求“精細”二字,特別是甘藍型油菜需肥量大,應施足基肥,早施硼肥和鉀肥,以促冬發穩長,增加冬前綠葉數和年後第一分枝數。

3、小麥、油菜中耕鬆土、重施臘肥、澆泥漿水、清溝理墒、培土壅根。

4、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牀冬翻,熟化土層。

5、冬閒田翻犁曬白,清除田耪、田埂及田邊雜草,消滅越冬病蟲、病源。

6、綠肥田除草,並注意培土壅根,防凍保苗。

四、畜牧管理

1、注意日糧營養水平

由於天氣寒冷,畜禽需要更多的能量用來驅寒,維持體溫正常,基礎代謝大量增加。因此要隨時注意氣象預報,根據氣溫、交通恢復狀況等適時調整飼餵量及日糧組成。適當提高其日糧能量濃度,如可增加玉米10%-20%的用量。同時做好飼料原料的質量控制,在潮溼天氣條件下,特別要注意飼料原料的儲存,避免被雨淋或受潮,防止黴變。同時要嚴格判定飼料原料質量,發黴變質飼料嚴禁使用。

2、做好疫病綜合防控工作

採取嚴格的防疫消毒措施,尤其是做好飼養欄舍及周圍環境的消毒衛生,防止細菌、病毒等侵入;加強免疫注射,強化抗體水平和畜禽動態監測,做好豬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預防。對家禽要做好雞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病預防。發生病情時要合理使用藥物,對症下藥,用量準確,療程要足。飲水給藥要考慮藥物的溶解度及飲水量,注意交替用藥或間隔用藥,避免耐藥性產生,注意停藥期,掌握一般用藥原則。

3、密切關注氣象信息

隨時關注天氣信息,及時出欄已達上市要求的畜禽。做好飼料、疫苗、獸藥、及加溫等材料儲備。

冬至時節養生進補的三大原則

一要有保溫功能

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

二要有禦寒功能

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爲,這類蔬生長在土壤裏,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

冬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有鼻幹、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至節氣的由來8

冬至的由來簡介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爲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爲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纔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爲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纔對。

冬至掃墓習俗的由來

有稱:“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爲‘祭冬’。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也就逐漸延伸爲掃墓。”但是,當時覺得這條解說並無提供更有權威典籍的資料,所以尚不足信。

據《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來,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動。漢代的《四民月令》記載,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靈和祖宗,大家一起進酒餚,還要向師長和老人祝福,習俗與大年七年級相同。

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陵祭》和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陵寢之祭》記載,對南京皇帝陵寢,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寢卻是一歲九祭,分別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歲暮。

另據史載,明王朝遷都北京後,山陵建在天壽山,離京城有百里之遙,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節,一般只是令勳舊大臣至皇陵行禮。

冬至養生,重點在“躲”

1、三十六計“躲”爲上

冬藏要藏陽氣!冬天陽氣藏得好,春陽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而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節,要學會“躲”才能養護好體內微弱的陽氣。

一躲暴飲暴食

冬至正值歲末年初,很快就會迎來元旦,此節氣期間多有聚會,切記不要暴飲暴食。因爲此時,陽氣最弱,無法幫助身體運化過多的食物。

二躲寒冷

冬至時節,人體的陽氣太弱,所以身體的抵抗力也較差,這時要躲着寒涼,外出時一定要戴圍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風寒的侵襲,才能不感冒生病。

三躲房事

在人體陽氣虛弱時,宜養精蓄銳,切不可過思邪淫傷身。

四躲大汗

中醫認爲,大量排汗同時也會耗費大量精氣。冬季應順應天時,注意養藏,安靜休養,不宜劇烈運動,大量出汗。

五躲是非

冬季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躲去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緒激動引起的突發疾病。

2、保健康補陽氣

萬物生長靠太陽,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補充人體的陽氣,最簡單的方法是——曬太陽!但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補陽的方式是曬背部。

因爲背部是人體督脈所在,中醫認爲督脈是人體的陽經,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

方法:可以在中午找一個向陽的窗邊曬曬後背,全身都會很溫暖。

搓後腰養陽氣。腰眼爲經外奇穴,位於人體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處。

用手掌搓腰眼和尾閭,不僅可以疏通經脈、強壯腰骨,還能起到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且男女都適用。

方法:雙手搓熱後,緊按於腰眼處片刻,再向下重推至尾閭部,每日反覆50—100遍。

3、飲食鹹傷腎

冬季養生飲食不宜過鹹,過鹹會傷腎,損傷陽氣。此外,飲食上還要注意不可過食辛辣刺激之物。

冬季進補可食用羊肉、牛肉等溫熱的食物防“三九寒冷”。但不可過食,過食易上火。

此外,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乾燥,導致鼻咽乾燥、皮膚缺水,易上火,別忘補充津液,可食用荸薺、藕、蘿蔔、白菜、獼猴桃、柚子、桔子等滋陰去燥的食物。

4、增強免疫力做艾灸

冬至艾灸督脈:大椎、腎俞、脾俞。

冬至艾灸任脈:太溪、關元、神闕、中脘。

冬至是陰陽二氣自然轉化的時候,在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肚臍(神闕穴)最能激發身體陽氣!

方法: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功效:調整陰陽平衡,調和氣血,增強免疫力,益壽延年。

標籤:冬至節 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