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除夕

[實用]除夕的故事

除夕4.62K

除夕的故事1

相傳,古時候有個文人叫韓文玉,他年輕的時候,家裏很窮。有一年夏曆臘月三十,左鄰右舍都歡歡喜喜地過起了年,他卻窮得沒肉下鍋。鄰居的娃兒出來耍,手上拿着油膩膩的香雞臘肉啃;他的.娃兒見了,哭着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沒辦法,只好到鄰居家借了兩坨肉來煮。誰知肉剛下鍋,鄰居的當家人回了,怕韓家日後還不起,硬叫韓夫人去把肉提回來。韓文玉哄着娃兒,一家人有勉勉強強地過了個素年。

[實用]除夕的故事

天快黑了,鄰居早已點亮了年燈,全家老小圍着火堆,說說笑笑地開始守歲了。而韓文玉這時還在山上砍準備燒火守歲的柴。他妻子縫了一下午破爛,又去房後撿煮飯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見了,對韓夫人說:“我們還有一堆辣椒杆送給你,還可以煮幾天飯。”她謝過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來。這時韓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個大樹頭撈了回來。

韓夫人燒辣椒杆煮飯,煙子嗆人得很,吃飯後生火守歲,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這時正是亥時,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間降災,陰司中的無常鬼也奉了閻君之令到人間給人們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門,剛到凡界,辣椒味嗆得他們直打噴嚏,眼淚水長淌,凶神說:“凡人真歪!我還沒下去,就整得我夠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還有沒有腳杆迴天庭呢!”想到這,嚇得躲到天上不敢下來。無常鬼也縮在陰間不敢出來了。

再說韓文玉挖的那個樹頭,原來是根萬年沉香樹,着火燃,香氣四溢,直衝天庭。玉帝聞到沉香大喜,讚揚凡人竟燒如此異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減了天下人七分罪,並且遍灑甘露,降福人間。同時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韓文玉考上狀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過上了好日子。韓文玉也考上了狀元。從此,人們每逢過年守歲,到了亥時,總先要燒一陣辣椒杆,希望能驅逐凶神免災。然後又燒沉香樹頭,希望善神降福人間。

除夕的故事2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籍,是我最忠實的朋友。前段時間,媽媽買了一本南方分級閱讀的《年除夕的故事》。回到家,我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年除夕的故事》是趙鎮琬寫的`。他是《幼學啓蒙叢書》的其中一本,叢書介紹我們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話故事、節日故事等,讓我們瞭解祖先們的活動的廣闊天地和歷代的政治變遷、科學發展與文學藝術上的成就。

《年除夕的故事》主要寫了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夕的怪獸。他一到陰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就出來找吃的。豬、羊、馬、牛,就連人也不放過,都成了它的食物。人們很想把夕制服,可是想了很多辦法也無濟於事。玉帝聽了,就把這件事交給了神農。神農又把這件事交給了年。於是,年來到人間,燃燒了鞭炮,終於把夕趕走了。

其中,書中年趕走夕的那個地方最令我難忘:年一邊躲閃着夕的進攻,一邊悄悄摸出紅綾子,用勁抖着。紅綾子放射出一束束耀眼的紅光,刺得夕眼睛什麼也看不見了,慌忙逃去……

“年”一來,草木凋敝,天地一片蕭條;“年”一“過”,萬物更生,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要轟走“年”,就要燃鞭炮,燃鞭炮的習俗因此而來。我們現在過年放鞭炮是爲了感謝“年”,感謝它爲民除害,我最喜歡過年了,小朋友可以拿紅包,而上班的人可以放假,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團圓,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除夕的故事3

傳說,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兒,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後還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對它很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他喂的那條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起那條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夕”平時白天不出來,太陽落了坡它纔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夏曆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守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出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着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夏曆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故事4

國內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些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依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風俗了。

守歲的風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到來的新年寄以美好期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爲何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着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的洪荒年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大家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大家。大家爲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爲消磨時光,也爲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七年級早晨年獸不再出來,纔敢外出。大家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如此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大家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忽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裏,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大家知曉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如此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起源。

可是有些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爲了拯救大家,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春節,大家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5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着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爲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爲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爲“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爲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着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着耳朵,遠遠地探着身子點,其它小孩兩手捂着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頭髮白了都不能忘記。

每年陰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後一天,俗稱過年,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在農耕的社會與作物的收穫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釋爲「收穫」,說文解字中解釋「谷熟」,所以古代過年就與今日原住民的豐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結束並慶祝作物的豐收,神人同樂,另一方面,祭祀神靈,感謝其護佑,並祈求來年好運。

過年的目的在除舊佈新,因此,民間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着就舉行大掃除,俗稱「清」,將家內洗刷一新,意味着除去舊年的一切晦氣,掃除之後,接着要貼春聯。除了門上貼春聯之外,在室內外貼「春」或「福」的方形紅紙,也在米缸或穀倉貼「滿」字,在櫥櫃貼「山珍海味」,豬寮、牛寮貼「六畜興旺」。貼紅色的春聯顯現出即將來臨吉祥的新氣象。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爲「春飯」,春與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祈求來年多福。

祭祀神靈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古人席地而座,圍着爐子吃飯,有桌子之後,將爐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圍爐的舊俗,並在爐的四周攤鋪制錢,象徵財旺。圍爐時所備的菜也都有吉祥意義,如菜頭取意好彩頭,長年菜取意長壽。魚圓、肉圓和蝦圓取意三元及第,魚取意年年有餘,吃的時候,越慢越好,取意長久,菜中唯獨魚不能吃,要留下有剩餘。

圍爐之後,長輩分壓歲錢,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取其長命百歲」作爲壓歲錢,現在則以紅紙包紙錢,俗稱「紅包」。

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謂之守歲,民間認爲守 歲具有爲父母祈壽的效用,這是孝道的表現。守歲到午夜十二時後,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關於除夕的習俗

關於除夕的習俗1、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爲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關於除夕的習俗2、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裏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關於除夕的習俗3、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爲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爲,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爲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關於除夕的習俗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爲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纔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關於除夕的習俗5、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關於除夕的習俗6、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關於除夕的習俗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關於除夕的習俗8、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針走過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關於除夕的習俗9、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關於除夕的習俗10、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爲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爲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爲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爲“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爲尊”。年宴的首席爲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爲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爲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除夕的故事6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即陰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春節前一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爲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相傳古時間有個可怕的怪物名字叫夕,平時隱居深山,但是每到臘月三十那天,他就會跑出來,到附近村子裏吃牲口、吃人。人們想了許多辦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頂用。年年歲歲,牲口被夕吃沒了,人也逐漸稀少了。後來老百姓忍無可忍,只好去求竈王爺。

竈王爺深知夕的厲害,自忖不是夕的對手,於是決定借臘月二十三迴天宮述職的機會上天庭搬兵。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態度不願意管這件事,旁邊的`諸路神仙也都犯懶不願意抻頭。竈王爺就設法討好玉帝,因爲身上也沒帶禮物,只有隨身帶的幾個糖瓜(我們都知道竈王爺最愛吃糖瓜),就拿出來給玉帝吃,說是人間特產。你別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這麼原生態民俗的小吃他還真沒吃過,結果一吃就把牙給粘住了。玉皇這個急呀,想着趕緊吧牙上的糖瓜弄下來嚥下去。竈王爺趁這個時間跟玉帝說搬兵的事,玉帝這時間哪有心情管這個事呀,也不管竈王說什麼,一概點頭。你想他牙被粘住說 不出來話呀。他點頭那意思就是你說什麼都好,趕緊把這玩意給我弄下來是真的。竈王爺一看玉帝點頭了,趕緊給玉帝端了杯熱茶,趁機問:“您既然答應派兵了, 那您看派誰去呀?”玉帝喝了熱茶,把糖瓜泡軟了,總算張開了嘴,一張嘴頭一句話就是說:“黏呀!好黏呀!”旁邊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點自己出這趟差呢,一聽這句話,又拿犯壞的,就趁機抓住話頭說:“玉帝有旨,派年隨竈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宮裏還真有個叫年的。這年是誰呀,乃是神農的小兒子。竈王爺一看,還是個小娃娃呢,這怎麼打得過怪物呀。孩子不高興了,說你還別拿豆包不當乾糧,是騾子是馬咱拉出來溜溜。竈王爺也沒辦法,奉旨只好帶着年回人間。臨走,這年還帶了兩件玩具,一塊紅綢子、一個竹筒。

三十晚上,夕又來搗亂了,年和夕展開了一場大戰,年就拿出紅綢子和竹筒。原來這不是一般的紅綢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時間和託塔李天王的兒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這兩件法寶就是從哪吒那裏借來的,紅綢子是哪吒的混天綾,竹筒是火尖槍變化而成,能夠噴火。年用這兩件法寶把夕趕跑了。

爲了防止自己走後,夕再來作惡,年把紅綢子剪成許多小條分給大家帖在大門上。又教百姓們做爆竹,點燃後跟噴火竹筒一模一樣。從此夕被嚇得再也不敢 到村子裏來了。爲了紀念這件事,百姓們把臘月三十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七年級叫年。漸漸地,民間有了過年的風俗。每年臘月三十,家家門上貼紅綾,後來變成 貼春聯,另外還要放爆竹、穿新衣服慶祝。過年民俗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除夕的故事7

除夕的來歷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勐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塬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除夕的禁忌

1、燈長開不關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不論是否守歲,屋裏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2、忌吃藥

正在服藥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暫時停藥,家裏年前煎過的藥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據說這樣纔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3、吃餃子不能說話

到晚上11點左右,開始下餃子。第一鍋餃子出鍋之後,卻不能吃。餃子一出鍋,還是和小年夜一樣,先得擺供臺。與此同時,由長房長孫挑鞭,次子點火,在自家的大門外燃放爆竹。一掛鞭放完,全家進門,按照大小依次給長輩磕頭,然後開始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不許說話,不許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經吃完了也不能隨便站起來離開。

4、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5、忌倒污水、倒垃圾

據說,隨意亂倒污水、垃圾,亂丟雜物,隨地便溺的話,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的話,就會降禍到人。

6、進餐忌諱有人來串門

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爲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7、不能動“魚”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爲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8、忌過早睡覺

守歲,其實就是在除夕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除夕夜不能關燈嗎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七年級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裏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通宵開燈趕跑窮鬼來年就順順利利了。而且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着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爲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除夕的故事8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過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忙着貼春聯,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麼忙就去問我的媽媽有什麼要幫忙嗎?我的媽媽說:“那你去幫我的爸爸和爺爺貼春聯吧。”我說:“好的,我的媽媽。”於是我就拿起了一張福字遞給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把“福”字倒着貼,我看到了大叫道:“我的爸爸,我的.爸爸,貼倒了。”我的爸爸笑着說:“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氣到了!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明白了。

吃晚飯的時間到了,桌子上的晚飯可豐富了,我們一家團團圓圓吃着美味的晚飯,有說有笑的。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那個電視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還有小品······。當我們看到12點時,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響聲震耳欲聾,我嚇的站了起來,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種各樣的鞭炮。哦,原來是人們用放鞭炮來迎接新的一年呢!

啊!今天真是個高興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9

它們如一部部電影,隨意截下一個畫面,便將你對我的愛定格在那一瞬間,他們如一首首音樂,隨意一個音符,便是你愛的語言,我珍藏着他們,就如同珍藏着寶藏一般。

從我記事起,故事就已經開始了。那是我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只知道光着腳丫搖搖晃晃的在地上亂跑,你沒有辦法,只能端着小碗,拿着勺子跟在我的後面,說:“寶寶乖,別跑了,來吃點飯……”,我不聽,你抓住我,裝出一臉生氣的樣子,這時,我總是調皮一笑,但這個笑卻總能讓你怒氣消散。

等我長大了些,上了幼兒園,學會了怎樣吃飯,但總是會不小心將飯打翻在地上,濺到衣服上,你卻總是不厭其煩,跟在我後面幫我收拾殘局,那時候的故事,是我最喜歡的。

時光飛逝,我如一顆萌芽,經歷了破土而出,在你的營養的滋潤下茁壯成長。我上了國小,性格變得沉默,即使是在家裏,也不願多說一句話,吃飯時更是不勝從前有樂趣。你偶爾會問起我的學業,也都被我一句敷衍的回答而帶過。那時的故事雖有些無趣,卻必不可少。

我上了中學,沉重的學業壓在肩頭,一回到家,就如回到了有你庇護的港灣。餐桌上,也開始侃侃而談,談我的未來,與你討論我的`規劃,你總是說,“有夢想就去闖,盡一切努力,不要害怕失敗!”。我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中,每當想起,就有無窮的力量。這時的故事如同將要帶着遠行的行囊,你正在爲我積攢着遠行的動力。

我即將步入高中,故事仍將繼續。我憧憬着故事情節,其中總有你的身影,那時的故事我不會預知,但我知道,那其中一定融有你的支持和關愛。我想自私一點的說:“媽媽,我希望未來的故事一直有你在!”。

除夕的故事10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過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忙着貼春聯,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麼忙就去問媽媽有什麼要幫忙嗎?媽媽說:“那你去幫我的爸爸和爺爺貼春聯吧。”我說:“好的,媽媽。”於是我就拿起了一張福字遞給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把“福”字倒着貼,我看到了大叫道:“我的爸爸,我的爸爸,貼倒了。”我的`爸爸笑着說:“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氣到了!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明白了。

吃晚飯的時間到了,桌子上的晚飯可豐富了,我們一家團團圓圓吃着美味的晚飯,有說有笑的。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那個電視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還有小品······。當我們看到12點時,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響聲震耳欲聾,我嚇的站了起來,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種各樣的鞭炮。哦,原來是人們用放鞭炮來迎接新的一年呢!

啊!今天真是個美好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11

大年三十除夕那天就更忙碌了。

早上,叔叔和爺爺架起了大鍋,準備“下油鍋”。

他們把火燒得旺旺的,把油燒得熱熱的,然後把事先醃好的魚和蓮菜一一放進大油鍋裏。油鍋裏頓時“噼裏啪啦”地響了起來,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奶奶、媽媽和嬸嬸則在一旁準備包餃子。她們一個人剁肉餡,一個和麪,還有一個摘菜。下油鍋的“噼裏啪啦”聲和剁肉餡的“咣咣”聲混合在一起,像一場好聽的交響樂。我的爸爸也不閒着。他領着我們一羣小孩去貼對聯。

我們給大門上,牆上,窗戶上都貼上了春聯和福字。就連井上、車上和院子外面的大樹上也都貼滿了吉利的紅紙。到了下午四五點,外面不斷地響起了鞭炮聲,這就意味着那一戶人家開始吃團年飯了。我們也着急了,不停地在廚房裏跑進跑出,看看我們的.飯菜到底好了沒有。過了一會,我的爸爸一聲令下,“放炮!”我們趕緊衝出院子,手忙腳亂地幫我的爸爸拆鞭炮,拿打火機。隨着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美味的飯菜上桌了。爺爺大聲地宣佈:“開飯!”終於,大年三十除夕這天最關鍵的時刻到來了。

除夕的故事12

除夕的故事今天,我一看日曆“除夕”,我想除夕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呢?

我正在絞盡腦汁地苦想,正好看到電視播放《除夕的故事》,終於明白了“除夕”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

在古時候有一個怪物,人們都叫它“夕”,它無惡不做。每到一年的最後一天(就是農曆12月30日或29日),這個怪物“夕”都要到人間爲非作歹。

某年的這一天,一個小孩和他的爺爺騰雲駕霧地來到人間,他們是神仙。小孩聽說有怪物在殘害百姓,決定要消滅它。怪物出來時,小孩拿出一條紅絲帶,他用紅絲帶一轉怪物的眼睛就感到一陣劇痛,痛得它滿地打滾,趁這時,小孩跳上怪物的頭上狠狠打,最終把怪物打跑了。這時人們把樹枝點上火在慶祝勝利,樹枝發出“噼哩啪啦”的聲音。可人們擔心怪物又來時沒法對付,小孩說:“那就每家每戶都有一件寶物。”說完小孩的'絲帶變成一段段的,帖在了家家戶戶的門上,變成了紅對聯。就這樣大家都管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天(就是農曆12月30日或29日)叫作“除夕日”,火燒樹枝演變成放煙花爆竹了。

這就是“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3

近十幾年,每到除夕,人們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文藝晚會,依然形成風俗。

“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爲“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爲“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既另換新歲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癆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而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有西晉周處的“風土記”等書。“除夕”,在古代還有許多雅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

古往今來,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爲“饋歲”,“酒食相邀呼”爲“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爲“守歲”。“蜀之風俗如此”(蘇軾《歲晚三首序》)。

多少年來,我國還有除夕“吃年飯”的習俗,這頓年飯,南方人多備雞鴨魚肉,北方人則以包水餃來慶祝新年。全家團聚,共進一頓豐盛的晚餐。這也是人們回顧舊歲、憧憬新年的一種形式。

另外,每至除夕12點,人們鳴放鞭炮來驅邪避兇,喜迎新年。

除夕的故事14

中國陰曆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叫做除夕。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後的一夜去掉,迎接將要到來的新的一年。在中國,除夕,又叫做“除夜”,“年夜”,也叫做“年三十”。

在中國民間,除夕的風俗是非常多的。除夕大掃除的風俗由來已久。除夕不久前,大家要把屋裏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到了除夕這一天,大家還要進一步大掃除,進行“除故納新”。這種風俗出處於古時候的故事,據瞭解,古時候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美味懶做,平時穿着破爛衣服,喝非常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大家乘大掃除機會,把家裏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到來前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裏來。

掃除之後,大家就在我們的家門貼上冬聯,掛上燈籠,打造出一派節日景象。在民間,除夕要喝一種叫做“屠蘇”的飲料,它是用酒或水製成的。傳聞,在一間叫“屠蘇”的茅屋裏,住着一個非常不一般的人,他專門在山林裏採集草藥。每當除夕時,他就將配製好的中藥,往鄉鄰的屋裏送,並告訴鄉親,來年七年級時給全家人喝,可以驅病消災。他還毫無保留地將藥方告訴鄉親,於是鄉親們就稱這種藥爲“屠蘇”。“屠蘇”到底是什麼?據古時候藥書記載,它是由大黃、桔梗等7種中藥研製而成,具備防治疾病有哪些用途。

除夕夜,吃團圓飯,幾乎是每家每戶的傳統習慣。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須有空閒,都要趕回家裏,一家人團聚在一塊,把最豐盛的食品拿出來,團團圓圓地吃一頓年夜飯。

在中國各地,吃團圓飯並不都一樣。在南方,這頓飯一般有十幾道菜,其中必須要有豆腐和魚,由於這是漢字“富裕”的諧音。在北方,團圓飯大多是餃子,全家人一齊包,這是一種把美味肉餡包在圓形的'薄面皮裏的食品,包好後,用開水煮熟,加上佐料,全家人坐在桌前,熱熱鬧鬧地聚餐。“餃子”具備象徵團聚的意思。

除夕晚上,大人攜帶小孩到親朋好友家裏送禮物,拜年,叫做“饋歲”;邀請其他人到自己家一塊吃年夜飯,叫做“別歲”;叫完飯,大夥互相祝賀道謝一番,各自回家,叫做“散歲”;在家裏,晚輩要向長輩行禮,長輩對晚輩囑託幾句,還要給沒工作的孩子子壓歲錢,並互相祝賀,叫“辭歲”;這個時候,大夥都不願去睡覺,一家人或看電視、或打麻將等等,享受天倫之樂,直到新一年的到來,叫做“守歲”。

“守歲”是最常見的一項除夕活動。中國古時候詩人陸游在“守歲”詩中,曾寫有“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譁”的佳句。守歲時,孩子子最開心,平日受大人管得比較嚴的小孩,到了此時也不受規矩的約束,可以同大大家一塊高開心興地守歲到元旦天明,充滿了辭舊迎新的歡樂氛圍。

除夕的故事15

關於守歲的傳說

傳說一:爲了迎接竈王奶奶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着窮小夥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夥“竈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竈王奶奶”。竈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孃家探親爲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非常生氣,就規定竈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迴天宮一趟。爲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竈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後天蒸饅頭,大後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纔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爲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竈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竈王奶奶返回人間。

傳說二:守歲熬年

相傳,遠古洪荒時代,有一種叫“年”的兇惡怪獸,它生性兇殘,喜食肉類,從飛禽走獸,到鱗介蟲豸,以至於人類,一天換一種口味。“年”的口味活動規律,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在天黑後來人間,雞鳴破曉時分離開。人們就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這也就是“年關”的來歷。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就把家門關好,雞鴨鵝圈好,牛羊豬拴牢,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爲消磨時光,也爲壯膽,人們喝酒、吃飯,這就是“年夜飯”。因這頓飯兇吉未卜,故置辦得很豐盛,全家老小圍在一起,表示和睦團圓;吃飯前還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傳說三:守歲克照跑驅走邪瘟病疫

相傳,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除夕夜通宵點燃燈光、旺火、放鞭炮,可以把這些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都嚇跑驅趕走,在新的一年不至於爲害人間。以上是小編我大家整理的內容“關於除夕守歲的傳說故事是什麼”。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標籤: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