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家鄉的春節優秀作文精華(3篇)

春節6.78K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春節優秀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春節優秀作文精華(3篇)

家鄉的春節優秀作文1

大家一定知道,過春節可以去好朋友家串門,還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紅包!總之,就是快快樂樂的玩幾天。

可是,你知道春節的來歷嗎?不知道?不用着急,讓我慢慢告訴你:傳說,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後來,人們爲了驅趕年獸,在年獸來到的那一天,便在門前貼上紅紙,張燈結綵,後來就漸漸地形成了現在的春節!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過春節時,我們的爸爸媽媽會在門前貼上一對紅色的紙,紅紙上面寫滿了字,那叫什麼呢?那叫春聯!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很重視神荼、鬱壘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個節目的儀式:每當除夕時,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相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邪,求得來年的幸福。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漢代以後,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爲桃木板,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對聯。由於桃木是紅色的,以後便被用紙寫的字代替,一般對聯都用紅色的紙寫成。由此以後,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形式。

過春節時,大人們會買來很多花生瓜子這類零食招待前來拜訪的好友,並買來火紅的燈籠掛在陽臺上。而我們小朋友就伸手要壓歲錢或者跑到大街上和好朋友手牽手去看花燈。在家鄉的大街上,到處都是花燈:有正在飛騰的龍,有在拜年的小孩!人們也高興極了,喜氣洋洋地觀賞美麗的花燈。大街上,所有的店鋪都掛上了大紅燈籠,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說着吉利的話:“恭喜發財,萬事如意!”廣場上,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在放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映紅了半邊天,有“螢火蟲”“小星星”……小朋友們可高興了,穿着父母爲他的買的新衣服,繞着廣場跑來跑去,卻不知道自己的小臉兒都紅了!

與此同時,家家戶戶都開始包餃子了。先拿出一片餃子皮,往裏面放一點已拌好的餃子陷,再蘸一點水,往旁邊塗一圈,一捏,一個精美的餃子就做好啦!做好一堆餃子後,就把這些餃子倒進煮沸騰的水裏。隨着一聲:“開飯啦!開飯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着美味的餃子。

說起餃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牀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爲“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麪餃”。以後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爲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過去,春節只是中國人自己的節日,跟外國根本扯不上什麼關係;可如今,外國人也過上了中國節,可見,這幾十年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是節節高!

哈哈,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怎麼樣,挺好吧?最後在這裏祝賀大家春節愉快!

家鄉的春節優秀作文2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就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我的家鄉有一句口頭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就是說,臘八飯一吃人們就迷了,只要是上街,見什麼東西都往家裏買。

我的家鄉有一句民謠:“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臘月二十三祭竈,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家家都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雞,肉,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這是因爲店鋪多數正月七年級到初七關門,到正月初八纔開張。

我的家鄉還有一個民諺:“二十四,掃房子”。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我的家鄉還有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

我的家鄉臘月二十七的習俗。“宰年雞、趕大集。”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

臘月二十八的民謠,“二十八,把面發”,“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我的家鄉,每到春節前夕,一般的家庭都忙着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春節必備佳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意思。

臘月二十九這一天,家家都要上墳去祖祭祖。這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大年三十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重頭戲是貼春聯,在門上貼上紅紅的.對聯,屋裏貼好各色的年畫。我在一旁看看熱鬧,有時還插嘴評論幾句,這時爺爺會用一句“童言無忌”趕走我。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頓團圓飯,吃晚飯,春節晚會開始的時候,家家戶戶也都開始包水餃了,包完水餃,就一起圍坐在電視前看春節聯歡晚會了,小孩子們都要等到晚上十二點時,領到了紅包之後才肯睡覺。

大年七年級,放過“開門炮仗”後,人們穿上漂亮的衣服,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

正月八年級,是女兒回孃家,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女兒都必須在同一天歸來。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據說:九年級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爲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稱爲「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正月初六,大家起得十分早,這天,你會看到大大小小,不同顏色的旗子,這是護送“老爺”的旗子。旗子是以前“老爺”留下的,十分有價值。

正月初七,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民間以正月初八爲衆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爲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是家鄉春節期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家家都要吃元宵。處處張燈結綵,整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這天月晚,大家會到廟裏去看別人演戲,燈火越亮,觀衆就越多。

春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過去之後,天氣逐漸變暖,孩子們開始上學,大家又開始爲新的一年忙碌起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的人家,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爲“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家鄉的春節優秀作文3

“娃娃娃娃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是啊!就如同這句話所說,熱鬧而又忙碌的春節,在臘月初八這天便悄然拉開了“序幕”。

按照家鄉的老規矩,臘月初八這天家家都要喝“臘八粥”。爲什麼要喝“臘八粥”呢?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呢!據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三口之家,爸爸媽媽每日起早貪黑,辛苦勞作,每年都會收穫許多糧食。而兒子卻十分懶惰,從不下地勞作。後來,夫妻二人相繼離世,只剩兒子一人,兒子此時還是不思悔改,外甥打燈籠——照舊(舅)。餓了就吃父母攢下的糧食,冷了就穿父母留下的衣物。終於有一天,糧食和衣物全都沒有了,兒子這才醒悟過來,開始下地勞動,也就慢慢有了自己勞動收穫的糧食。爲了感恩父母,鞭策自己,每年的臘月初八這一天,他都要用各種糧食熬成一鍋粥,以勉勵自己辛勤勞動,不忘過去。後來,人們聽到這個故事,紛紛效仿起來,這纔有了今天每到臘月初八喝“臘八粥”的習俗。

過了臘月初八,街上便逐漸熱鬧起來,小攤小販也慢慢多了起來,集市上開始有了賣對聯和年畫的,年的氣息越來越濃了。

轉眼間就到了臘月二十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全國各地臘月二十三的習俗各不相同。在我們的家鄉,家家都有祭竈王爺的習俗。聽老人們說,臘月二十三是送竈王爺上天回孃家的日子,各家都會準備12個(遇到閏年就準備13個)乾糧饃,祭獻給竈王爺,好讓竈王爺帶在路上吃。過去,我們家鄉還有在竈王嘴上抹糖的習俗,寓意爲讓竈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這就是民謠“二十三,糖瓜貼”的由來。

從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的這段日子,家家戶戶都要將家中大掃除一遍,名曰“掃舍”,寓意迎新納福。大人們還要忙着加緊備年貨,煮肉、壓肘子、蒸饅頭、蒸八寶飯......準備春節期間一切吃喝用度,而小孩子們則熱心於趁着跟大人上街時索要玩具與零食。

在人們的期盼與忙碌中,整個春節的“重頭戲”——除夕如約而至。從此,春節的喜慶進入了高潮。除夕是十分忙碌的,從早上開始,大人們忙着貼對聯,貼門神,貼福字,也有的已早早爲晚上的團圓飯做準備。孩子們或是三三兩兩呼朋喚友出去放鞭炮,玩玩具,或是老老實實地呆在家中,將電視癮過個夠。

下午商鋪戶陸續關門,街上的人們也都返回家中。到了大年夜,一家人一邊吃着美味豐盛的菜餚,一邊欣賞着熱鬧的春晚,其樂融融。孩子們還會得到夢寐以求的壓歲錢,個個歡天喜地得穿梭於人羣間。“除夕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一家人邊看春晚邊守歲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大年七年級的早晨,家家在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迎來了新的一年,吃完臊子面後,大家便開始忙碌起來,小孩子們忙着穿新衣,放鞭炮,大人們則忙着出去逛街或是爬山,還有的全家出動去廟裏燒香祈福。街道上鑼鼓喧天,人山人海,處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以後的幾天,商鋪陸續開張,每家鋪面的門上都貼着紅紅的春聯,不管是進出的顧客,還是店主,都互相熱情地問好,臉上像開了花似的.。

正月十五的前幾天,各式各樣的燈籠上市了,有色彩鮮豔的蓮花燈,有栩栩如生的大公雞燈籠,有形象逼真的西瓜燈籠,還有圖案精巧新穎別緻,叮噹作響的電子燈籠......

到了正月十五,春節的又一個高潮來臨了。夜晚明月當空,街道上燈火通明,人們扶老攜幼走上街頭賞花燈,猜燈謎。天空禮花開放,地上人山人海,好不熱鬧。這個夜晚,人們還要吃湯圓,黏甜的湯圓象徵着一家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一切又都從春節的喜慶氛圍中恢復了正常。孩子們揹着書包上學了,大人開始上班了,在春節的美好與圓滿中走向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