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精選春節的習俗作文三篇

春節1.94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的習俗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春節的習俗作文三篇

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1

新年的腳步聲漸漸走近,大街小巷都洋溢着節日的氣氛,除夕這天,大街小巷都充滿歡聲笑語,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的笑容。除夕這天,是人們最忙但也是快樂的一天,下午,我跟媽媽從集市買來了春聯,很鄭重地拿來剪刀、膠帶等東西。幫忙貼春聯啦。

大家知道春聯是什麼嗎?春聯最初是叫做“桃符”,在周代時出現,桃符是指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後漢書·禮儀志》有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到了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出現了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的事。《宋史·蜀世家》有記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我們國家的第一副春聯。到了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就有描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只不過不同的是由桃木板改成了紙張——春貼紙。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此後春聯沿習成爲了習俗,源遠流長。

新年嘛,當然要除舊迎新啦,所以要把舊的春聯先用手撕下來,舊的春聯好難撕啊,我用小刀、水、抹布等對付它,終於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把它給除得乾乾淨淨的。我把膠帶撕開,撕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後想貼在春聯上,但問題來了,“綠竹別其三分景,紅梅正報萬家春。”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我丈二摸不着頭腦,爸爸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說:“春聯講究平仄,平是一、二聲,仄是三、四聲。一般上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是平聲哦。”“哦”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最後幫助爸爸把春聯給貼好啦,紅彤彤的對聯充滿喜慶,它寄託了我們對新一年美好的願望。

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2

“扭秧歌”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媽媽經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從來沒見過。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去年春節,我有機會看到了它,那場面可真夠壯觀的,使我終身難忘。

正月七年級的早上,媽媽帶我去逛地壇廟會。廟會上,賣的東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種,什麼“驢打滾”,“艾窩窩”。讓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廟會裏不僅東西多,爾且人也特多。遠遠看去,人羣就像一團亂麻纏在一起似的,黑壓壓的一片。忽然,我發現東北角的人最多,人們緊緊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纔擠進去。往前一看,嘿!這是什麼?真棒。只見廣場上幾位老爺爺和老奶奶,身穿紅色的服裝走擺擺步。衣服上掛着一條紅段子,腰上繫着一隻鼓。隨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腳步隨着鼓點越跳越快,最後想飛起來一樣。場面十分壯觀。

這時,媽媽擠了進來,對我說:“佳欣,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這時,一位老爺爺搭上話,“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輕輕點點頭。老爺爺繼續說:“要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號召我們繼承民族文化,可能你們這輩人盡看不着他了。”

聽着這位純樸憨厚的北京老漢的一番話,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我在想:中國扭秧歌和許多其他民族文藝,都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珍品,如果人們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爾把我們自己的藝術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國的“土產”,而且它顯示着中華民族的`氣魄,把奮進的精神帶給我們每個人,我們一定要繼承他,發揚它。

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3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23或24,它是慶祝整個春節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竈.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23爲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24爲小年,稱“撣塵”.這一天每家每戶黎明升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行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當時先民驅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就是一掃而光陳舊的東西,這既指庭院裏的陳年老垢,也指舊歲中碰到的不快。

祭竈,即祭送竈神昇天.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奉竈神爲了控制家庭飲食的神明,認爲竈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職,玉帝對這家的賞罰全在竈神的彙報了.祭竈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說糖瓜是甜的,可使竈神在玉帝面前只說甜言蜜語;一說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竈神的牙,使他的壞話出不了口.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竈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昇天.至今民間仍有“糖瓜祭竈,新年來到”之說。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今年公曆二月六日),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舊歲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禳災祈福爲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其中最有特點的還是守歲。

守歲,俗稱“熬夜”,即除夕之夜,達旦不眠。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兇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夜裏出來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後來,人們發現它的弱點是怕火光,怕聲音,於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年這個怪物也就不敢出來爲非作歹了。從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不過,守歲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包餃子,而且還必須包素餡的餃子,這是爲了希望在新的一年裏“素素淨淨,平安順利”。還有人在餃子裏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長壽。

注意,守歲還有不少禁忌,如禁掃地,過小年時,平時很難觸及的角落都要打掃乾淨,而進入除夕至大年七年級早晨,即使地面再亂也不能掃,習慣上認爲那樣會“破財”。再如,禁用剪刀,禁說“沒有了”凡此種種,都是人們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