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彙編九篇

重陽節2.71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彙編九篇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 篇1

今天是重陽節,晚上和家人吃飯的時候時候,我遲到了...大家都動筷子吃飯了,外婆卻沒有...她說要等到我來。飯桌上,長輩都沒動筷子,晚一輩的也不怎麼好意思吃,我來了之後纔開餐,我很抱歉...知道今天是重陽節,我起來敬“酒”,打算賠不是...可是我發現我外婆卻一時半會兒站不起來了,她要攙扶着外公站起來。吃飯時,大家吃的都比較快,而我發現是外婆在一直的叫我吃這個那個,自己卻沒怎麼吃東西,姨夫還有媽媽都叫外婆吃東西,她只是少少的吃了一點...我發現,自己的外婆越來越沒有精神和胃口還有那越來越少的頭髮,其實,外公也好,甚至我媽,她們老了!敬酒後我想到的這些,我放下筷子,衝到了衛生間(包房裏的),關上門,我掉眼淚了...我看着鏡子裏的我,臉上可能還有一點小孩子的幼稚,但是,我看到了我的喉結,看到了我的鬍子...我知道,我在長大,我已經不是一個傻里傻氣的無憂無慮的男孩了,搬到厚德路住時候,對門的徐爺爺叫我小夥子了,樓上的大媽看到我也說了一句“哎呦,這麼大了啊,小夥子了哇,你媽依舊年輕啊。”可是我媽年輕嗎?在家裏吃的只有一碗,大部分都是我吃,之後剩的,第二天我再熱一熱吃了...我真是個笨蛋,怎麼現在才發現?我經常聽到我媽說她的腰疼...她早早就睡了。第二天早上還要起來給我做早飯...

吃完飯,我媽帶我出去購物了,她帶去看的店都可以說是“品牌”的店,我看到自己喜歡的,她也沒多說什麼,交錢就去下一家店...三樣就500,在付款的時候,我看到我媽錢包裏現金沒多少,銀行卡很多,拿出的第一張卡刷了後,服務員說了一句:“沒別的卡?這卡沒錢了。”我媽只是皺了皺眉頭,換了一張卡...之後,我和我媽回家的路上,她走進了一家小店,買衣服,在門口聽到我媽在和老闆娘討價中...我知道了我媽身上的衣服,褲子,鞋子...和我身上穿的差價很大....既然說出來,也沒什麼好丟人的了,也不管你們信還是不信,我知道我媽的壓力比我還要大...也知道花錢容易賺錢難。有人說那些富豪賺錢容易,我可以告訴你們,那些富豪賺錢也不容易,他們能賺錢表示的是他們的能力強而已...要達到那種能力,也是需要時間和努力的...

晚上,媽已經在催我下電腦了,我想還是要寫完這些東西,因爲憋在心裏真的不爽,想到都有想哭的感覺,尤其是想到外婆的時候...這個假期老師給了作文,題目就是“深情的回憶”,構思時想到了以前,自己從小就是外婆背在背上帶大的...反而我媽還沒多少時間和我在一起...三姊妹中,我可以感覺到我外婆對我更好,之前我嫌她們平時???..嫌她們做事拖拉...我真的很想抽自己一耳光,總有一天,我要一個人出去生活,雖然,報答她們是一定的,所以,我想我得好好努力去學習,儘管不能想那些好學生的北大清華夢,出國夢...但是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實現我外婆的夢想,帶她想去的地方生活,她會說房價貴...還是在贛州呆着,老了,走不動了...我就算扛也要扛着你們去!

差不多寫完了...心裏沒那麼糾結了...只想和大家說,好好學習,不管學的怎樣,只要盡力就好,雖然我們學東西是爲了以後賺錢,但是,家人很是愛你們的,如果她們有一個小小的願望,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去幫她們實現...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 篇2

蘇東坡《丙子重九》詩:“登高作重九,蠻菊秋未開。”這個“重九”指的就是重陽節。根據歷史上的風俗習慣,重陽節都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們就認爲“九”爲“陽”數,《周易》即以陽爻爲九。後來,人們認爲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稱重陽。宋代吳自牧在《夢樑錄》裏曾說:“日月梭飛,轉瞬重九。蓋九爲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

重陽成爲節日,始於東漢時期。南朝的吳均《續齊諧記》有這樣一段記載:汝南桓景,從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於是,桓景按照費長房的囑咐,屆時全家登上上崗。傍晚歸家,見雞犬牛羊皆死。後來,人們爲了避禍,每到九月九日,即離開家庭,去到高處。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登高望遠的習慣,並形成了節日。

桓景避難所登的山岡,即今上蔡縣城所在的蘆崗。西漢時期,“漢高祖四年”在上蔡縣置汝南郡,因此,西漢時的汝南,人們均認爲即今上蔡。從春秋至漢代,桓氏一直是上蔡聲勢顯赫的家族。《鹽鐵論》的《大倫》篇有:“孔子適蔡,桓魑害之。”“蔡”,即今上蔡縣。孔子周遊列國,七十二賢多皆伴行,三千弟子部分亦皆隨從,並有武裝保衛。桓魑能夠組織一定的人力對孔子進攻,可見其地位之高,實力之大與桓氏家族之強。古代,人們由於血緣關係及生活環境限制,一個家族往往世代住在一起。如:陳留,爲蔡氏家族所居地,東漢時有蔡邕、蔡文姬。桓魑這個家族之漢代,有桓寬。桓寬是位研究《春秋公羊傳》的學者,博通經典,善屬文,《鹽鐵論》即是他寫出的;漢宣帝時官至廬江太守丞。從桓寬的官職、學識,說明上蔡桓氏仍是個顯赫的家族。東漢時期的桓景,當是這個桓氏家族的成員。

桓景登的山岡,春秋時名岡山。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高97米,上土下石,今名蘆崗。上蔡境內唯此崗最高,登上崗陵,可以瞭望四野。桓景所登之地,應即此崗。

伴隨歷史進展,重陽節迅速傳遍全國,晉朝周處的《風土記》謂:“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又云茱萸會。到了唐代,詩人並以此爲題寫了很多詩篇。如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本是香氣濃烈的植物,桓景用茱萸裝進絳袋佩戴,原是爲了?邪避災。到了唐代,已經變爲插在頭上的裝飾品了。

重陽時節,秋意正濃,,天朗氣清,葉紅菊黃,正是登高望遠,飽覽秋色的大好時機,和清明節“踏青”春有同樣富有詩意。重陽節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遠眺的習尚。上蔡縣城西南的蘆崗上,有蔡侯玩河樓,高踞蔡國古城之上。登上樓臺遠眺,西面?岈翠峯插雲,東面洪河蜿蜒若帶,周圍數十里的村落、田畝、丘陵、林木、道路、溝渠,星羅棋佈,均歷歷在目。尤其上蔡縣城,房舍櫛比,街道縱橫,人如流水,車若矯龍,每當夜色降臨,燈火齊明,互相交織,匯成燈海,不能不令人嘆爲奇觀。因此,明清以來,經常有人到此登高賦詩。清人冀景雋有《望河樓劇飲》詩,李士英有《重陽偕友登望河樓》詩,均描寫在望河樓瞭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情況。

據文獻記載,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可令人長壽。南朝梁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茱萸味辛苦,可以除風散寒,止痛;蓬耳今無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濃厚的香氣,能夠除風明目解毒,用之泡酒,並可活血理氣,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這可能是當時的驗方,所以樑宗凜說它可以令人長壽。現在國家規定九月九日爲老人節,即取祝老人長壽之意。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 篇3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九九重陽節,因“九”與“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又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也是一個歷史悠久、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親情的中華傳統節日。

儘管重陽節的初始內涵並非關愛父母,而在於避災疫(夏冬時節易感時疾,於是人們習慣以出外登高野遊、佩茱萸、飲菊花酒等方式來紓解)。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避忌心理漸漸淡化,祈壽敬老的意味卻越來越濃厚。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重陽當成了中國人自己的“父母節”。

我國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一樣,慢慢步入老年社會。關愛老年人,關心長輩,已成爲整個社會的責任。而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說,物質上的溫飽和冷暖,遠不及家人、親人的關心,精神上的充實更爲重要。老人晚年幸福,不只是吃得好、穿得暖,還需要身邊人的瞭解和理解。也就是說,單純的物質供養,是不足以謂孝的,也不可能使父母安度晚年。可惜很多做兒女的,都遺忘了老人的精神世界,使老人在“精神遺棄”中變得抑鬱、空虛、寂寞。

“樹老怕空心,人老怕冷清。”作爲兒女,應該考慮如何排遣父母晚年生活的孤獨,也應該努力經常營造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氛圍。雖然現在做子女的有做子女的難處,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愈來愈激烈,工作、家務、教育孩子等等,都使人忙於應對,身心疲憊。即便如此,也不可成爲忘記孝親的義務,也不可成爲忽視老人精神世界的理由。

孝親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孝道講求“無違、有養、有敬”。如果說“有養”是基本層面、物質層面的東西,那麼“無違”、“有敬”就是精神層面的關懷,老年人更需要精神慰藉。有道是孝以心論,老人不在乎你給多少錢,他們需要的是兒女的溫情、精神的關懷。有些老人感嘆地說,自己吃穿不愁,孩子定期給贍養費,但是“心裏老是空空的”。難怪,有老人出錢請兒女回家吃飯之事發生,真不知這是老人的悲哀,還是做子女的悲哀。

前不久讀到一則報道說,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接受意大利《機會》雜誌記者採訪,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麼時,本以爲滿腦子都是生意經的他,會回答莫錯過“商機”之類的`話,可他卻語出驚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聽來發人深思。我們常常聽到一些人說,工作太忙了,沒時間看父母。這與比爾·蓋茨相比,就顯出很大的差距。差距就在不把孝敬父母放在最不能等待的事情的位置上。是啊,錢是掙不完的。作子女的,應該花些時間陪陪老人。人都是會老的,子欲養而親不在,那時想要盡孝道已經太遲了。

作爲兒女,重陽節爲父母做些什麼?是帶老人登高賞景,還是把酒觀菊,與老人分享快樂呢?陪老人說些知心話,送老人一件實用又有特別意義的禮物,或陪父母出門走一走。總之,要表達一下心意。只要能給老人們一點關愛就好。有時兒孫一句寬慰的話語、一個溫馨的電話、一件有意義的禮物,就會給老年人一個驚喜、一絲慰藉、一點溫暖。讓老人笑在重陽,笑在每一天吧。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的老人,祝他們快樂,幸福,笑口常開。

有一種愛,一生一世不求回報,那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有人一生一世值得你愛,那是父母親。我們無法還父母年輕和美貌,或許也沒有能力回報太多。但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達官顯貴還是一介平民,那顆熱乎乎的孝心都還是不缺的,它永遠揣在我們每個人的胸口。讓我們趁着父母健在,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孝敬關愛他們吧。重陽節,是個表達的契機。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 篇4

重陽節登高活動作文

XX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中國古人以九爲陽數,九月初九,兩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稱。

今天是XX年10月7日(農曆9月9日),又是一年重陽節,重陽登高結隊爬山,從古是節日主要習俗。"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爲"登高"可以長壽。

在這九九重陽有着特殊意義的日子裏,膠南市愛心飛揚志願者服務隊陪同建國前後的老黨員舉辦了一次登高琅琊臺“孝滿天下 濃濃敬老情”重陽節登山活動。此次活動在團市委以及愛心飛揚志願者服務隊的精心策劃與細心默契的配合下,使活動圓滿成功!

早上7:30,所有人員準時集合在煙臺東村委活動中心門口,隊員們分工明確,引導老人上車,裝載活動中所需物品,同時,我們還記得上次去康語聾兒語訓中心看望的那些可愛的孩子,決定同時帶他們一部分孩子走出校門,一起去登高。

8:00點準時出發,在收穫的季節特殊的節日,陽光也格外的好!中途經過達尼畫家村,不忘帶老人一起去看看那裏的油畫,雖然是臨摹,我們的隊員跟老人無不驚歎藝術之美。

9:30我們的車隊到達琅琊颱風景區,除醫療隊5人,後勤兩名隊員2隊,爲了保障活動安全隊員與老人孩子一對一結對同行,從琅琊文化陳列館開始,廷着石徑小路前行穿過跺腳溝,途經多處景點。隊員、老人、孩子一路上看風景,說說笑笑。參觀每處景點,拍照留念。

大家攀雲梯而上,11:10左右我們到達琅琊臺頂,在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羣雕,大家在這頂峯望遠合影留念,古臺、高天、大海和羣山的背景渾然融合而又相互襯托,壯觀而有氣勢。

我們沿環山路下來,在路上,老人用在山上買來的快板,不時的給我們唱上一小段,大家好一凡享受。12:10大家到達山腳下,確定人數,我們坐上反回大巴………..

一天下來,所有人都是累的,但又是快樂的,老人笑了,孩子笑了,我們也笑了……

在重陽佳節之際,陪同這些用青春和汗水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的老人們感受大自然風光,當穿行於她們之間,爲她們忙碌的時候,我們一點也不覺得疲倦。我們知道,老年朋友們之所以會參加活動,這裏麪包含的是支持與信任,更是一種鞭策與鼓勵。在我們的整個活動準備中,儘管我們遇到很多困難與突發狀況,在關鍵時刻,大家所想的所做的一切,都因爲愛心飛揚志願隊是我們共同的名字!我們大家給了彼此很多堅定與信心。

在重陽佳節,我們選擇做以“孝滿天下 濃濃敬老情”爲主題的敬老活動,意義不僅僅在於我們爲老年朋友們做了些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繼續發揚光大。在尊老敬老的過程中,我們傳遞的是快樂,收穫的同樣是快樂。

年10月7日(農曆9月9日),又是一年重陽節,重陽登高結隊爬山,從古是節日主要習俗。"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爲"登高"可以長壽。

在這九九重陽有着特殊意義的日子裏,膠南市愛心飛揚志願者服務隊陪同建國前後的老黨員舉辦了一次登高琅琊臺“孝滿天下 濃濃敬老情”重陽節登山活動。此次活動在團市委以及愛心飛揚志願者服務隊的精心策劃與細心默契的配合下,使活動圓滿成功!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時間,但意義深遠。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 篇5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爲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爲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爲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爲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爲“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爲“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爲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爲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爲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4.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爲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爲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爲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麪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麪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 篇6

河北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爲“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爲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纔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重陽節,江蘇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紹興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爲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糉子,互相饋贈,稱爲重陽糉。古代江浙一帶,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江西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爲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爲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爲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爲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爲戲,稱爲“風槎”。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爲多,故俗有以三月爲小清明,重九爲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廣東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爲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懷集縣以重陽爲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縣讀書人舊時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爲“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開封自1983年起,每年舉行一次中國開封菊花花會。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爲戲。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 篇7

我八個月大的時候,因爲感冒發燒,到醫院打了一針,回到家沒多久,母親發現了我的異樣,當父親聽到:孩子嘴發青,臉蒼白,呼吸有點快?..的描述,第一個念頭就是:不好,藥物過敏??.聽母親說,當時爸爸下樓時絆了一跤,都沒來得及站起來,他是連滾帶爬,爬下來的,把我抱到醫院,醫生的診斷應驗了父親的判斷:青黴素過敏遲發反應,。醫生說,幸虧發現及時、搶救得力,否則?.鄰居們說,這孩子命大,將來必有後福,事實證明,我的福,就是讓我擁有了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庭,。

六七十年代,別說人們沒錢,就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物質的匱乏是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無法想象的,記得那時候,每個人的早餐就是一個饅頭或者一塊大餅,能吃到白麪饅頭就是一種奢侈,相比同齡人來說,我的父母還真沒讓我體會過忍飢挨餓是什麼滋味,可就在那個時候,我偏偏得了貧血,爲了給我補充營養,母親規定我每天必須吃一個雞蛋,可我偏偏不識擡舉,堅決不吃,儘管母親軟硬兼施,就是不能打消我對雞蛋的厭惡,,無奈的母親後來居然不再強迫我吃雞蛋了,我暗自慶幸,以爲自己勝利了,哪想到,爲了能讓我吃上雞蛋,母親居然將雞蛋“隱形”了,——她把雞蛋和在面裏烙成餅

讓我吃。雞蛋餅,在現在可不是什麼好東西,然而在那個年代,它可是媽媽硬從全家人嘴裏省出來的,那每一個雞蛋餅都是媽媽瞞着我,趁我熟睡的時候“偷偷”烙出來的,無法想像勞累一天的母親還要在晚上爲我熬夜開小竈,做偏食,那裏面凝聚着的該是多麼濃厚的母愛啊,後悔的是,這一切在當時我卻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弟弟嚷嚷:爲什麼我姐姐的餅比我的好吃?我仍然不知其中原委,“偏心眼”的母親仍然極力掩飾:瞎說,明明是一個鍋裏做出來東西,哪來的一個好吃一個不好吃?難爲了我的母親,竟然將這個祕密保守了四、五年,,而我不吃雞蛋也只是心理障礙而已,不懂事的我,硬是這麼折騰了母親好多年,。今天,當我想象當年母親熬夜爲我做偏食的情景,忍不住愧疚、淚流......

好朋友們常常會責怪我:看你!絲毫也不像個老大,就好象是你家的老小似的,!朋友的責怪不無道理,因爲從小愛哭,父母從未

大聲批評過我,就連跟弟弟打架也是先批評弟弟,記得有一天我兒子問母親:姥姥,我媽媽小時候捱過打嗎?母親嗔怪的說:你媽媽啊,我大聲批評她一句都會哭上半天,哪能打她?..母親說,女兒就是要嬌慣着養。

儘管缺乏挫折教育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夠堅強,可就是這寵愛裏面凝聚的又何嘗不是濃濃的母愛。

在同齡人穿着布衣服的時候,我的母親讓我在全班同學中第一個穿上了的確良襯衣,日漸長大後才知,那件粉紅色、繡花的的確良襯衣,是媽媽託回上海探親的同事捎來的,別的阿姨都是給自己捎,唯獨我的母親把漂亮給了女兒。前些時候帶母親去買衣服,竟然發現母親的背駝了,腰也彎了,那一刻,忍不住傷感,媽媽啊!女兒還沒好好報答您呢,你咋就在不知不覺中老了!

在我的記憶中,父母從未強迫我們姐弟做過什麼,即便是升學選擇學校、專業,婚戀、嫁娶,父母給了我們充分的自主權,爸爸常說:我們的意見僅供參考,最後的主意自己定,也正是因爲我們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我們纔會更加珍惜、更加負責地經營日後的生活。忘不了媽媽仍然收藏着當年被我淚水打溼的書信;忘不了爲了能讓回家探親時生病的我按時歸隊,爸爸專程護送我回學校;忘不了爲

了能讓我如期趕赴外地執行任務,媽媽派弟弟專程來接走我的孩子,好讓我工作無後顧之憂;......忘不了.......忘不了......

無以計數的忘不了,凝聚成一句話:爸爸!媽媽!我愛您們!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 篇8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重陽節的習俗很多,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爲重陽糕。

重陽節的作文1100字 篇9

昨天有朋友發短信說叫我一起去白雲山登高,我一驚,都是晚上七八點了還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嗎?後來一想,對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陽了,重陽有登高望遠的習俗,在印象中我的家鄉在重陽節就是在大門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麼用,但是自己也從未知道過重陽節的來歷。國小的時候學過王維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時候或許不能體驗這首詩的含義。但至今或許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和朋友一路顛簸終於到了白雲山頂,那裏可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啊,看來來登高望遠的人好多啊,雖然一路爬到山頂已經是筋疲力盡,氣喘吁吁,但是好像人們都不只是衝着登高辟邪來的 ,或許是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看來中國古代傳統遺留下來的節日都是有深遠意義的!呵呵!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