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重陽節簡介(通用6篇)

重陽節2.24W

重陽節是指農曆九月九日那天,因爲在《易經》中,“九”爲陽數,“六”爲陰,所以,農曆九月九日,“重九”,則爲“重陽”,“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重陽節簡介(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簡介(通用6篇)

重陽節簡介1

重陽節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也逐漸的被人們所熟知。爲什麼把陰曆九月九日叫做重陽呢?那是因爲,古人“以陽爻爲九”,將”九”定爲陽數,兩九相重爲“重九”;日月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又名“重九”、“九月九”、“九日”。

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而且麼一個地方的習俗都不太一樣,如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簪插菊花、吃重陽糕、佩帶茱萸、放風箏等。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它還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各地還把重陽節衍化爲“登山節”、 “菊花節”、“茱萸節”、“野餐節”、“女兒節”等等。這些叫法,均由節日的活動內容或主題而得名。

重陽節究竟起源何時,學術界尚無定論。一般認爲,重陽節的個別節俗在先秦時期已經初露端倪,至東漢時期正式產生。它的產生,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首先,從天候上看,古代先民確定了天文點上的冬至和夏至之後,就要選擇兩個節氣之間的中間點,於是,上巳節和下巳節就出現了,最後定格在三月三和九月九。另外,我國古代先民把大火星看做火神的化身。

到了九月,大火星退隱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爲季節生產和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也使將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以爲邪祟將與之俱來,因而產生辟邪的要求,並將它在重陽節俗中體現了出來。其次,從物候上看,農曆九月,我國大部分地區農事已畢,農民需要慶豐收。

《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儘管史料闕如,但我們仍然可以斷定:先秦時流傳已久的各種九月豐年慶祝活動,到東漢時有了一個固定的日期——九月九,因而實現了節日化。再次,從氣候上看,九月天清氣朗,氣候乾燥。由於東漢時道教產生,各種神祕觀念、儀式、傳說和古老風俗的滲入,對九月九日的氣候便有了新的解釋。一種解釋是,人們以爲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得越多,登臨高處自然就可以乘清氣而昇天,由此產生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從主觀上講,登高原是爲了求仙和昇天,但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於是求仙。昇天便轉爲祈壽。這成了傳統重陽節的一個重要主題活動。另一種解釋是,人們認爲九月天氣由暖轉寒,容易發生時疫。

由於當時科學水平較低,誤以爲是冥冥中存在的鬼魅邪祟勢力所致,因而產生了以桓景學道的傳說爲代表的避邪趨吉的要求,從而登高和佩插茱萸就成爲古代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重陽節在東漢產生,在六朝定型,在唐宋達到鼎盛。在漫長的傳續過程中,它幾經嬗變,耦合了多種民俗因素和神祕的數理邏輯,將儀式型的節日逐漸轉變爲娛樂型的節日,並且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思維習慣、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重陽文化。

就重陽的民俗文化價值而言,有三點值得強調。

其一,重陽民俗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和地域特徵性。他們相輔相成,緊緊圍繞避禍消災、健康長壽、積極向上這一主題,在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日氛圍中,構建出極其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情愫。

其二,桓景的學道避災,雖帶有神祕色彩,但他把登高作爲具體行爲去實踐,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以強身健體、防病祛疾爲目的的登高民俗的開端。他向世人展示這樣一個道理:災難不可怕,邪惡無所懼,只有勇於攀登進取、相信自我、敢於抗爭的人,才能追求到生命的價值和美好的未來

其三,重陽在演變過程中超越了大衆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隨着民族文化的日臻完美,其文化內涵也產生着質的飛躍與昇華,派生出歷代文人、學者、士大夫借重陽日抒情達意的高雅文化現象。他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佳句名作,至今仍被人們爭相傳誦。

重陽節簡介2

今年10月2日是中華民族又一個傳統佳節——重陽節。爲什麼叫重陽呢?據考證,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爲“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所以古人認爲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並且說“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獀馬。”可見在秋季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先民普遍存在着饗天帝、祭恩祖等歲時活動,而且這一習俗在戰國時期還被統治者加以條令化和典章化。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爲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 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爲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爲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誌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中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竈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爲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爲依據的。隨着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質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衆生活中成爲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因此,人們將具有意義的秋遊,民俗上就有 “踏青”,重陽“辭青”的說法。

作爲一個傳統節日,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代表性的節日習俗。其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到了東漢,民間在該日又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到了唐朝,文人墨客們寫了很多登高詩,其中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登高》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其二、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爲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纔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其三、還有賞菊花的風俗,古人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其四、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在這一天寫的。爲此,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爲一體而形成的一個傳統節日。

重陽節簡介3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因此,重陽節被定爲農曆的九月九日。)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爲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纔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在這一天寫的。古人認爲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爲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爲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爲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定爲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簡介4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於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着衆多關於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爲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蠍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誌。“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大火星的隱退,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爲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後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竈神的習俗,竈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爲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爲依據的。

隨着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簡介5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爲民間的節日。

重陽節簡介6

農曆的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隨着九月初九的來臨,重陽節離我們也越來越近了。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爲《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我們一般到爺爺奶奶家過。重陽節雖然不是特別大的節日,但也比較正式。經管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不過長大了也逐漸明白了就是思念遠方的親人。這讓我想起了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重陽節很多風俗,比如說: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一說起吃讓我就想起了奶奶家的那個糕,特別好吃。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還有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他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仿他,所以有重陽賞菊的習俗。

重陽節在陝北.福建莆鬆都有特殊的習俗。比如在陝北過重陽在晚上。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的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纔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插在頭上,用來辟邪。

標籤:重陽節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