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有關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5篇

重陽節1.62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5篇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1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爲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爲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爲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爲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準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凡凡,凡凡……”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裏。趕緊把媽媽叫來。趁着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說:“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爲您洗一次腳。”姥姥說:“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爲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複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紮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着姥姥乾淨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爲長輩做事。爲什麼呢?因爲我是一名國中生!

有意義的重陽節作文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秋高氣爽,菊花怒放的季節迎來了今年10月19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也是中國傳統的老人節。在這一天是讓老人們登高休閒更是爲了讓人們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我的奶奶是一位退休老師,學校在這一天給她祝壽,不僅安排了精彩的節目和慶祝禮儀,還送給她一個精美的大蛋糕呢!晚上,奶奶請全體家人一起到“老家”吃頓團圓飯,也順帶着過重陽節。18:00左右,二伯、二伯母,哥哥和我的一家都到齊了,晚餐開始了,奶奶燒了一桌子她拿手的好菜,有紅燒雞肉,糖醋昌魚,陽澄湖大閘蟹等......餐桌上是色香味具佳,看得我眼花繚亂,口水直流,忍不住不客氣的先吃起來了。大家邊品嚐美味的菜餚,邊談着一些天南地北的三海經,說說笑笑,有多麼的親熱又是那麼的和諧啊!接着我們舉起酒杯,爲奶奶慶祝生日。

大家酒足飯飽後,一起在大廳看起有關重陽節的電視節目,我和哥哥可閒不住了,爲了能使爺爺奶奶過一個快樂的節日,我們負責給他們捶捶背。過了一會兒,奶奶把大家又召集在餐着前,猜猜我們要幹什麼呢?吃蛋糕呀!哥哥把燈點關了,然後由二伯把一個蓮花式樣的燭心點着了中心,“啪!”,那朵蓮花奇妙的開放了,大家都被嚇了一跳,但緊接着美妙的生日歌音樂響起來了,家人個個笑逐顏開的隨着音樂唱了起來,奶奶露出了激動的神情,等燭心吹滅,二伯母親手把大蛋糕切成一小份的分給大家吃,甜蜜的奶油香濃的蛋糕,真誘人啊!哥哥一口氣吃了三快,還變成了一隻名副其實的:“大花貓”當然我也好看不到哪裏去。最後媽媽給奶奶和爺爺各做了一碗長壽麪,我搶先祝福一聲:“祝爺爺奶奶福如東山,壽比南山”。他們笑了,笑的那麼滿足,那麼慈祥,那麼快樂。

這是一個我過得最愉快,最有意義的重陽節。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祁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爲“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爲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纔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爲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爲人人心中所有,又爲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爲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爲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爲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爲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爲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爲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爲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爲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爲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爲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爲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爲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3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祁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爲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爲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纔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爲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爲人人心中所有,又爲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爲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爲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爲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爲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爲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爲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爲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爲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爲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爲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爲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爲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祁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爲“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爲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纔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爲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爲人人心中所有,又爲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爲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爲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爲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爲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爲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爲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爲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爲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爲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爲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爲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爲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的作文1400字 篇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祁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爲“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爲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纔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爲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爲人人心中所有,又爲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爲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爲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爲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uacute;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爲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爲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爲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爲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爲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爲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爲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爲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爲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爲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臺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改善生活。

標籤: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