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重陽節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精選6篇)

重陽節1.15W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我國很多傳統節日都有着自己獨特的來歷和歷史,那些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背後深藏着的是一段段或唯美浪漫或傳奇神祕的故事,下面分享重陽節的來歷故事(精選6篇)。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精選6篇)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1

秋風送爽,金黃的樹葉離開了樹梢,在空中如蝴蝶樣飛舞,最後以柔美的弧度悄無聲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黃,爲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點綴,漸漸的,秋天的韻味濃了起來。秋天又來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楓葉正紅時,又是重陽節到了。我踏上了家鄉的路。往日泥濘的小路。如今還十分親切,路旁的景物依舊。只是覺得更添了一份愁緒。因爲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陽節,難免讓人回想起過往的人,過往的事,過往的一切。更難免讓人觸景傷人,不經意間,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親愛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歡聲笑語,又在我腦海中浮現,讓我對他的思念在秋風中更加強烈。

幾年前的一個重陽節。那時外公還在我們身邊。他是一個很活潑很可愛的“老小孩”,因爲他有一顆常青的心,又有寬廣的'胸懷。他的笑。是那麼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邊的人。

可生老病死—這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終究讓外公從此成爲過去,只給我們留下似楓葉般的回憶,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壓在心頭。那爽朗的笑容從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長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歡離合,明白何謂親情,明白在世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一切。

如今重陽節,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習習秋風,夾雜着思念,吹亂了我的思緒,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悲秋。又值重陽,我終於明白這“悲”從何而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時此刻,我反覆咀嚼着這句詩的韻味,嚐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對現實的無奈和對過往的追憶。我於這迷離的秋色中,試圖尋找昨日一幕幕珍貴的畫面,不知不覺,太陽已滑到了山間,像一隻泛黃的大石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心裏默唸着,踏向了歸途……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2

重陽節,一個經常被人遺忘的節日,卻在兒子的幼兒園掀起一股尊老愛幼的熱潮,同時也向我們頌揚了中華美德,兒子突然間長大了,懂事了,我驚歎於兒子的進步!

當我收到班內有關重陽節活動的短信時,心中不免有些興奮,期待着兒子的表現,但由於最近工作很忙,我沒有第一時間看到兒子的表現,聽婆婆說,兒子表現很棒,家人都對他豎起大拇指,週六那天一放學回家,兒子就送奶奶禮物,還親手餵奶奶吃,奶奶累了,又按摩又捶背,哄着奶奶開心,還不時地哼着《好娃娃》,吃飯時還主動拿筷子,分享好吃的東西,後來,我問兒子:“爲什麼今天這麼照顧老人?”兒子很直接的答道:“媽媽,今天是重陽節啊!我長大了,應該愛護幫助老人和小朋友啊!”我激動地摟住寶貝:“你太棒了!”寶貝一來勁,慌忙給我洗腳,我真是受寵若驚:兒子也會給媽媽洗腳了。

重陽節已過兩天了,但和兒子的熱情勁還沒過,我們一起製作了遲到的重陽節海報,看着他那稚嫩的動作,我心滿意足:點滴成長,幸福一家!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3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爲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4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裏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爲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裏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竈房裏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着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着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峯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衝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爲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曆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5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着一個自幼與母親相依爲命的人叫阿牛。母親因生活艱辛,日夜勞作,眼睛都瞎了。阿牛一邊辛苦勞作,一邊求醫問藥,但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裏,阿牛夢見一個姑娘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的天花蕩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九月初九開放,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九月九日一早,阿牛便來到天花蕩,一直找到下午,纔在一個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母親吃完後,眼睛便開始好轉了。

後來姑娘又在夢中告訴阿牛說她是天上的菊花仙子,並傳授一首《種菊謠》“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繡球”。經過仔細推敲,阿牛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繡球狀的菊花。

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果然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爲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飲菊花茶、喝菊花酒等風俗。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6

傳說民間有一對青年夫妻,生活很艱辛。有一天,走來兩個討飯人,這對夫妻把準備自己吃的黃面籠糕給了他們。討飯人高興地邊吃邊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藍如寶,穿得化化爛,顏色依然好。”邊走邊撒下許多小草。

冬去春來,這裏長滿了當初討飯人撒下的小草,夫妻倆割下草,漚在兩隻大缸裏,第二天缸中水雖然變藍了,但卻染不上色。

有一天晚上,去年討飯的兩人再次到訪,夫妻二人安排他們睡在大缸上並鋪了玉米秕子和稻草,並用一袋石灰粉墊在草下做枕頭。誰知這倆人進來後掏出酒菜,暢快對飲,半夜裏酒性發作,把吃的酒菜都吐進缸裏,並把當枕頭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早晨兩個人用木棍一攪,就趕忙走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倆發現缸水變黃了,便把白布浸在缸裏試染,布由黃變成藍色。原來這種草名叫藍草,加上適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從此夫妻倆就開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之後他們才知道那兩個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們專教窮人染色,直到今天,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仍有祭祀染仙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