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小年民俗文化由來

文化1.66W

  1.祭竈

小年民俗文化由來

祭竈,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爲“竈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爲“送竈”或“辭竈”。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竈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竈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竈,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竈壁神龕中的竈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竈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竈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竈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竈上使司命(竈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竈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竈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着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竈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竈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竈君歌,跳送竈君舞,名爲“送竈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竈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爲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竈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竈日漫筆》一文中說:"竈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 膠牙餳 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竈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竈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竈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竈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竈詞》對當時民間祭竈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竈與過年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爲,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竈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竈王爺被認爲是爲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竈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爲"接神",對竈王爺來說叫做"接竈"。接竈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竈燈,在竈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竈的,據說,竈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竈,有"男女之嫌"。對於竈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竈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爲祝融,祀爲竈神。"《莊子.達生》記載:"竈有髻。"司馬彪註釋說:"髻,竈神,着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竈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竈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竈"的"蘇吉利";或說竈神姓張,名單,字子郭;衆說不一。民間則流傳着一個頗爲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竈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爲"張竈王"。說來張竈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竈,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竈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竈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竈王是一家之主,家裏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着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竈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竈壁上,飄動着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竈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爲 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 。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竈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竈上,懇求竈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竈壁上的竈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竈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竈房都貼上了竈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竈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祭竈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竈的規矩,成爲固定的儀式了。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竈王”和“打竈王”的活動。 “跳竈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竈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羣,扮竈公竈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竈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2.掃塵

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爲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爲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着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髒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皁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竈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竈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竈之日起,到除夕接竈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哪戶不清潔,竈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竈王爺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几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爲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竈神搭救,才得幸免。爲了感激竈王爺爲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竈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尸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3.吃竈糖

竈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小年吃什麼

1.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爲給竈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爲粘住竈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爲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製椰糕用來食用並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3.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據說,小年是竈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竈神的述職日。

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竈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4.米餅

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製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5.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後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6.火燒

祭竈這天除吃竈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竈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7.年糉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糉”的習俗,年糉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俗話說:“年糉年糉,年年高中(糉)”。年糉跟端午節的涼糉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8.爆米花糖

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製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財運大發、生活甜美。

9.麪食

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又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

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麪後醒面,再揉麪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麪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麪食又稱之爲“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10.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竈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纔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竈神用的。

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竈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爲百姓享用。

小年爲什麼吃餃子

小年被視爲過年的開端,隆重程度跟春節相似,北方人在小年這一天,飯桌上一定會出現主食餃子。不知道的人會以爲這是對小年節日敬重的表現之一,事實上這也和竈神有着分不開的關係,因爲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吃餃子就是爲了給竈王爺送行,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