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10篇

文化2.87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文化學習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10篇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1

在今天,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與欣賞越來越少,大家的生活都充斥着忙碌,休息時也是玩手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幾乎沒有,爲了繼承我國傳統文化,我們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師生一起學習傳統文化。

“你從韶山水田的黃色的阡陌上走來;你從安源煤礦的黑色的巷道里走來……你從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走來;你從頓失滔滔的大河上下走來……”隨着大屏幕上著名朗誦家殷之光氣壯山河、震撼人心的《人民萬歲》的朗誦,由聊城同心國學院主辦的聊城市市級培訓——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骨幹教師專題培訓拉開了帷幕。近日,筆者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會,通過培訓,受益匪淺,感受頗多。

聊城市教育局哈寶泉局長作了“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的報告。哈局長從文化力量推動復興、文化魅力助力復興、文化自信實現復興三個板塊深入闡述了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與魅力,他聲情並茂的講演博得了在場教師的陣陣掌聲。在場教師從哈局長的講解了解到了經典國學、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到了古典文學、中華文學的源遠流長。哈局長深入淺出地引導着我們尋根溯源,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其實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發展長卷。傳統文化血脈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到胸懷天下的宏大格局;從無遠弗界的遠大志向到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從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到止於至善的厚德載物;從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到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從福禍相依的辯證智慧到求新求變的創新思維。哈局長特別指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濃烈民族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開拓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博大胸懷、“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浩然正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關心民衆疾苦的體貼之情等優秀傳統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經過幾千年的洗禮後依然光彩依舊,熠熠生輝。

三個小時的講課,哈局長思維清晰,見解獨特,字字鏗鏘,中間沒有休息,現場座無虛席,老師們的視線都被哈局長的精彩講座深深吸引住。

傳統文化,深邃如江海,滋育華夏,恰似“江河萬古流”;傳統文化,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正如“光焰萬丈長”;傳統文化,高妙如山川,豐富生活,好比“黃鐘大呂金聲玉振”。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在傳統文化叢林中漫步,在傳統文化長河裏凌波,在傳統文化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最美好的教育詩篇,描繪出山青水秀、歡聲笑語的畫卷,成就清新高尚的人生。“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聽,詩經論語、諸子百家、唐風宋韻、元曲清夢……走進傳統文化,感受家國情懷。

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作爲新時代的開拓者,我們應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更進一步的細緻梳理和深入挖掘,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前行,爲推動民族復興增磚添瓦,用我們的雙手和智慧開啓更加燦爛文明的中華新紀元。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2

一、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佈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係;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係;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佈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二、抓“綜合”重“聯繫”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繫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例如:爲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爲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係。西歐爲什麼成爲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做如下努力: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關於這一點,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爲自己的知識。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要注意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

三、抓“概念”重“消化”

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

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恆星日、十太陽日;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物、礦產、礦牀;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羣落;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四、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陸地上的自然帶,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爲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共性。但實際分佈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及非地帶性。這就是個性。具體實際情況中可能個性更具特點。

五、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佈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反氣旋型)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3)在中、低緯度海區,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六、抓“運算”促“智能”

地理計算在“雙基”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爲了培養、提高地理運算能力,要做如下分類練習;1.比例尺與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換算。

2.地方時與區時的換算。

3.絕對高度、相對高度與等高線的計算。

4.垂直氣溫的計算。

5.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6.恆星日與太陽日的換算7.晝夜長短的計算。

8.人口密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9.各種百分比的計算等。

通過反覆練習,熟練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七、抓“讀圖”明“空間”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瞭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空間聯繫、空間組合。

爲了培養查閱、填繪地圖習慣,要求:1.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

3.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能畫出大體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

八、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大學聯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諸如:(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

(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開工和竣工。

(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

(4)國內外新開闢的自然保護區和旅遊勝地。

(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

(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

九、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現象,當這種一般現象出現了異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麼,這種特殊性的產生是必與其當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關,從而,我們就可得出相應的結論。如,太陽輻射在地理表面的分佈是沿緯線分佈的,根據其熱量的分佈狀況,我們將全球化分爲五帶。由此可知,等溫線、陸地自然帶等分佈也應沿緯線分佈。但在實際中,我們發現,它們的分佈並非都沿緯線分佈,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經仔細觀察和分析,我們發現它們的分佈還與地表形態、海陸熱力性質、洋流、人爲活動等因素有關。具體分析時,就看當地與其它地區之間的差異是什麼?特殊的差異,也就決定了其特殊性。

十、抓“對比”找“異同”

在地理學習中,你會發現許多相似或類似的概念、原理、規律等。理解它們較好的方法就是用圖表進行比較,找出異同。如同緯度的歐洲西部和北美,爲什麼歐洲西部是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爲主,而北美卻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爲主?解決此問題,我們可以對照兩個區的地形圖,用表格來比較它們所處的緯度位置。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3

近日,我讀了《中國文化經典與當代教育》這本書,分別從教育和教學兩個方面爲教師們深刻剖析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之間的密切聯繫,將中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精髓浸潤在現代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爲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使我受益匪淺。

一、深度的領悟了古代的教育思想。

首先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這個思想。“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孩子們本身的情況實行有差別的教學。”這句話,刻畫了教育的本質。而要切實將它融入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卻是一件需要消費很大時間和精力的事情。首先,你要全面的瞭解每個孩子們的性格、行爲習慣、家庭環境、興趣愛好和能力等等諸多基本情況,然後,你要逐步的發展和培養你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聯繫,只有當孩子們和你之間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基礎,你才能進一步的針對他們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育教學計劃,而在相應的教育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你還要不斷觀察和發現他們隨年齡和環境影響的自身思想行爲變化,及時的修正和完善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手段,最終才能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深度的揣摩了古代的教學藝術。

《論語》中提到的啓發式教學,是我個人非常推崇的一種教學理念。有疑就有問,有問纔有答。幾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作爲教育發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應該努力將這種優秀的教學理念融於我們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首先,要注重這個“啓”字,如何正確巧妙的引發孩子們對某個問題產生疑問,如何在疑問產生的同時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和好奇,這是整個啓發式教學的一個關鍵。這個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賴教材指導或投機取巧,而是需要教師本身的經驗積累和對問題本身乃至問題外延的深刻把握。其次,就是這個“發”字,能成功的引發孩子們的興趣和疑問,是啓發式教學能夠開展的前提。但要順利完成教學就必須注重問題的探索和發展過程。簡單的給出答案和結論只會打擊孩子們的積極性,甚至影響到以後教學實施。應該象餵魚一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讓孩子們在不斷解決疑問的同時不斷產生新的疑問,最後發現問題的本質。所以更多的教師只能將其作爲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應用在平時教學中。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路明燈,在你看不清方向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瀟灑。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4

《中國文化概論》這個課程,給我的感受是,這是一門很有教育意義的課程。中國文化概論集合了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使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和接觸,培養了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愛好,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思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這門課令我更加的瞭解自己和我國的.文化特色。

在堂課上,老師慷慨激昂的講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爲他總是以一種獨特的詼諧幽默的方式來爲我們講解書本上的知識。還經常爲我們唱歌,給我們介紹全國各地的民歌。我覺得大學課堂就應該這樣輕鬆而又歡快。對比現在的大學課堂,只知道學習專業知識,不懂得學生的感受,壓力大而又不風趣。總之,很喜歡老師的課,以後我做教師了,也要學着幽默一些。

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學習和掌握了儒、道、釋、易等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份的來源、產生與發展過程和主要思想內容,認識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響及其固有價值和現代意義,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還有各個民族的不同風貌和文化習俗,他們熱愛歡歌熱舞,待客熱情。一首首當地民歌,一場場地道熱舞,一次次歡快的聚會,都能夠體現他們的風情萬種。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5

我們課題組開展的題爲“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第二階段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現在我們將近期研究的心得體會整理如下:

借用陶行知先生在《國小教師與民主運動》中說的一句話:“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裏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本階段我們研究的同時,切身感受到要想加強語文教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定要遵循以上六個原則。

我們在給學生講解漢字的結構特點時,應該讓學生充分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漢字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內容,能說會寫也是國小語文對學生語文能力考查的重要標準。同時,漢字本身也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通過講解漢字的結構特點,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度,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中書法的藝術魅力。在低年級中,教師可以講解諸如“日”“月”“羊”“火”這些字的古代的象形字結構和演變過程。在高年級階段,則可以結合字形介紹中國古代文化。例如,“社”是由“礻”和“土”組成的,“礻”代表神祇的意思。社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神守護着土地的'意思,因此中國古代人所稱的社稷就是土地神的意思。古代帝王都要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建造神壇,這個神壇就是社稷,如果社稷變了,那麼國家也就沒了。由此,社稷一詞在後來就與國傢俱有相等的含義。

作爲國小語文教師,教學時可以整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活動,使語文課堂有聲有色。國小課堂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傳統節日的因素,在節日當天進行教授。在教授時還可以加入相關道具,或者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國小課文《北京的春節》和《看花燈》兩篇課文中,教師就可以現場帶上花燈,讓學生猜燈謎,也可以帶上筆墨,讓學生自己編詞造句書寫春聯。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提升了對課堂的參與度,也提高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教師應引導發揮好學生的誦讀特長,讓學生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提高學生文化品位。通過讀誦經典可以最直接地讓學生產生對古代文化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經典。據筆者的觀察,很多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都讓學生死記硬背經典,導致學生反而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厭惡的情緒。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所帶的班級中引入了唱誦式的讀經方法,通過將詩歌編成一首首歌曲,讓學生更加喜歡讀經,也更容易記誦。例如,在教授古詩《十五夜望月月》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一下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人們都有哪些習俗?歷史上還有哪些詩人寫過關於中秋節的詩詞?他們的詩詞選取的是什麼景物?中秋節人們一般都會表達怎樣的思緒?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教學,採用入情入境的方法,帶領學生體會詩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再引領學生走出詩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感想。既鍛鍊了學生的品析詩文的能力,同時學生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大的興趣,對中華傳統節日有了更多的瞭解。

以上是我們課題組針對本階段研究的一點感悟,接下來的研究,我們會本着上述留個原則,有目的、有方法地努力繼續開拓進取!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6

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員,,對自己民族精神內核的瞭解應該是從這門課開始的.國小國中高中的語文課都有學習文言文,高中的歷史教材也都有中國文化史的學習,但是總有一種感覺就是那些都是古代的東西,雖然內心深處爲之感到驕傲,但感覺離自己的生活很遠.而進入大學之後這種距離感逐漸消失了,同時又產生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愧疚感:那就是,作爲一箇中國人,,居然這麼不懂中國;作爲華夏族的人,居然這麼不瞭解這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所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受是,越學文化,越感到自己沒文化,於是每上一節課,內心的惶恐就增加一份,對於教中國文化的老師的崇拜也就越加一分。因爲越感到自己沒文化,越感到老師有文化。

中國文化是多元複雜的,但他是從不間斷的向前發展的。正如學者們對中國文化特點的總結: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中國文化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他的人文情懷。無論是佔中國文化的主流的孔孟之道,還是影響深遠的老莊哲學,他們探索的方向其實都是一種爲人之道,探求的是如何做好一個人,做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孔子主張的“仁”,莊子探求的“逍遙”,都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做好君王,要對天下仁。做好社會中的一份子,要尚禮守綱倫。做好自己要達到逍遙之境,追求一種自由的人格。諸此種種都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生命本體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國的學派多爲唯心學說,直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才提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這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裏追求內心修養,注重內心境界的提升,所以中國傳統的道德感也是有心而生的,做人做事也會更多的追尋內心的道德感,而這種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篤”。世界上許多國家對中國人的評價是內向,我想 這種內向的性格應該和中國傳統多爲注重內在的探求有關係,而另一反面這種傳統使得中國人極爲智慧,含蓄,難以捉摸。這種內在的探求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裏對生命自身的認知和探求,這體現了極爲鮮明的人文情懷。當然人文情懷最大的體現莫過於中國古代沒有想西方那樣遭受宗教神學的桎酷,沒有想西方那樣對上帝的超自然力量的絕對信仰。中國的信仰是多元化的,這些信仰有的並不那樣堅定,但是隻要對自己有益處的'神就去拜,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自身生命的希冀。是一種極大的人文情懷的體現。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大的感受就是他太博雜,差異性很大,但是即使博雜,但是它們之間能夠和平共處,體現了中國文化極大的包容性。我想如此磅礴的文化,就是窮極畢生之力,也難以瞭解得完。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他所傳遞的價值觀是一種推動世界改變的力量,所以注重文化的發展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作爲中國的大學生。瞭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應該是我們發自內心去做的。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7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參加了由肇慶市教育局組織的爲期7天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交流,深入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觀》、《弟子規》等課程,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教授們的講座理論聯繫實際,深入淺出,使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同時讓我深有感觸,受益匪淺。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爲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心得體會《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裏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着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戶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根基的教育就是爲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通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爲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爲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爲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8

一、精彩課程。

課堂上一個個真實故事引發的思考,結束時90度鞠躬禮及《感恩詞》讓我們心存敬意。以位音樂老師的《德音雅樂》及《孝親感恩歌曲學唱》課程給整個大講壇帶了歌聲、笑聲還有感動的低泣聲。悠揚甜美的《生命之河》在義工老師們曼妙手語舞姿中展開,讓與會學員感受《生命之河》滋潤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淨化歌者的內心;用心去聽一首好歌,能滌盪聽者的靈魂。一個個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經典故事和一首首優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場學員,互動漸入佳境,全場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情到深處,學員們還不時發出動情的低泣聲。

二、溫情服務。

據悉,爲大講壇服務的十幾個義工都是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以幫助別人爲樂,他們把幫助別人當成個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們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輕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會場的每一個角落,用半蹲的姿勢爲在場的貴賓和授課老師端茶送水,他們用真誠的微笑溫暖每一個人,他們身體力行踐行《弟子規》,他們用言行踐行道德禮儀,宣揚傳統文化。每當聽到一聲聲“老師,早上好!”、“老師,下午好!”“老師,您辛苦了!”“老師,請愉快用餐!”等等溫馨話語,我們恍惚來到了一個文明和諧的世外桃源。

三、專心學習。

本次大講壇所有學員均是來自一線的老師,他們排除一切干擾,參加爲期7天的學習,時間長、人數多,但會場秩序井然,學員們完全融入到了和諧、寧靜、純粹的吸收經典文化的氛圍中。授課中老師生動風趣的演講,深入淺出的報告,深深吸引了全體的學員,大家無不認真聽課、細心筆記。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心靈之旅,所有人在都聆聽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感動中汲取師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師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事業來做,他們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傳承下來,讓我們的民族越來越強大。這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我們做老師的職責,讓我們從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導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努力教育學生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深刻學習國學經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爲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盡到一個老師應盡的責任。

最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講座,不僅提升了我們教師的文化素養,同時,在“如何對人”、“如何對待工作”、“如何對待社會”、“如何對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傳統文化學習後,我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還是家庭生活、與人相處等方面“身教勝於言教”的重要性。今後,我將把這種平和的心態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努力踐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一個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9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漢服社辦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着分享不去爭什麼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爲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麼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爲志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臺可以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倖,但僥倖,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爲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爲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

那麼,靈魂在哪裏?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爲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爲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裏?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

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裏?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爲《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說,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爲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裏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裏面說,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裏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爲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爲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爲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爲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爲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爲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爲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爲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國文化學習心得10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在奔放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偉大的祖先用勤勞的雙手,用科學的智慧,用一方方水土,培育出了數以千計的地理標誌產品,它們是我國富饒物質文明中璀璨的明珠。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隨着時空的變遷,很多地理標誌產品已逐漸淡出現代人的視野,與之相輔相成的文化也似乎慢慢地被歷史塵封……“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令人欣慰的是,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大典”系列叢書,讓我國的地理標誌產品得以經典薈萃,文化傳承。

“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大典”從產品概況、地理環境、文化背景、文化積澱、品牌建設和知識鏈接六個方面對我國一千多個個地理標誌產品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內容充實,文字優美,輔以精美的圖片展示,讓人心弛神往,如醉如癡!

地標產品之美,美在產品。用精煉的語言描述了地標產品的獨特品質和質量特色,讓經典重現。無論是深藏於沃土的長白山人蔘,還是巧奪天工的景德鎮陶瓷,寥寥數語,精美紛至沓來。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產品概況”爲你開啓了地標產品的探知大門,讓你耳目一新,爲你逐一還原地標產品之美。

地標產品之奇,奇在地理。地標產品的神奇在於它獨特產地的地理條件,無論是原料,還是加工工藝,都與當地氣候地質生生相息。正如茅臺之醇離不開茅臺鎮清洌的赤水河,武夷巖茶之清香得益於靈秀的武夷山。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河水來。“地標地理”除給你帶來祖國神奇旖旎的自然風光和地形地貌外,還將爲你步步揭祕地標產品之奇。

地標產品之韻,韻在文化。每一個地標產品蘊含着中華大地的地域文化,都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或傳說。杭州絲綢上可以追溯到黃帝元妃嫘祖,新興皇帝柑有六祖惠能的印記,陶藝界的南劉北張,湖筆、徽墨、宣紙、端硯文房四寶無一不有地域和傳統工匠的文化韻味。“文化背景”讓你在品鑑地標產品自然屬性之餘,細細品味地標產品文化之韻。

地標產品之厚,厚在積澱。地標產品的生命中沉澱了歷史、典故、詩詞歌賦,折射了文人墨客、達官貴族、平民百姓的生活。品嶺南荔枝,吟東坡“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嘗馬壩油粘,追思13萬年前曲江馬壩人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文化積澱”幫你在享受地標物質精美的`同時,深刻感受地標產品歷史沉澱之重。

地標產品之承,承在品牌。文化需要傳承,品牌需要建設。在工業化和信息化迅猛發展的當今,作爲歷史瑰寶的地標產品也是如此。可曾想過,作爲沉香珍品的莞香幾乎銷聲匿跡,正是由於東莞尚正堂公司的大力弘揚和品牌建設,才得以傳承光大,並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建設”將帶領走進那些傳承和引領地標產品發展的龍頭老大。

地標產品之賞,賞在知識。瞭解地標產品,是爲了鑑賞和使用,而地標產品的鑑別、挑選、使用或收藏離不開科學的方法和相關知識。宜興紫砂壺需要養,潮汕功夫茶需要功夫,杭州絲綢需要鑑別和保養……對地標產品,是暴殄天物,還是如數家珍,得心應手?“知識鏈接”將按圖索驥,爲您提供科學實用的地標產品鑑賞知識。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神州大地,山明水秀,物華天寶。讓我們循着“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大典”,逐一從遠近高低去認識中國地標產品,解密它的真實面目,真正品鑑它的美麗、奇特、韻味和厚重。

標籤: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