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文化1.32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那麼,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經典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

【傳統故事】商王武丁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復興商朝。爲此,他向天下招賢納士。有一次,武丁聽說有個叫傅說的奴隸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們因爲傅說出身卑賤而反對,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一天上朝時,他對大臣們說:“先王昨夜託夢給我,說將派遣重臣來輔佐國事。”說完,就讓畫師按照他的描述,畫了一張重臣的像,並派人按此畫去找來傅說。大臣們見傅說是先王在夢中推薦的大賢人,就不敢反對了。武丁在傅說的輔助下,勵精圖治,僅用三年時間就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興”。

【人生感悟】一位賢明的君主如果要使他所管理的國家強盛起來,就必須做到知人善任,勵精圖治,勤勉執政。商武王之所以能開創“武丁中興”的盛世局面,也正是因爲他的賢明治國和知人善任。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雖然不是一國之君,但可以引申武丁的行事作風,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做到勤奮自勉,知人善任,定可成就一番事業。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2

【傳統故事】春秋時,有一個叫梓慶的木匠,他技藝高超,製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頭鋸子。這把鋸子造型美觀,上面的花紋纖巧,從沒有一把鋸子這麼美。每一個見過這把鋸子的人無不歎爲觀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慶做的,都認爲只有鬼神才能做出這種極品。

魯國國君聽說後,也跑來欣賞。他很驚奇,也不相信這是人工做出來的,於是問梓慶:“你是不是會法術?這把鋸子是不是用法術做成的?”

梓慶笑了笑,說:“我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怎麼會懂法術呢?”

魯國國君不相信他的話,接着又問:“那好,你告訴我他的製作過程。”

梓慶回答說:“做這把鋸子之前,我先養神靜氣。齋戒三天,以獲得內心平靜。在這三天,我使自己摒棄掉對榮華富貴的渴求;然後再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雜念,忘掉技巧;接着再齋戒七天,這時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已經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沒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影響到我的技藝了。齋戒過後,我會去森林中尋找製作鋸子的原料。

我仔細觀察各種樹木,以選擇與鋸子外形最匹配的。而這時鋸子的樣子已經成竹在胸了。只要選好木料,鋸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我想這大概就是製作出來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製作一樣的原因吧,以一顆純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製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國君聽完,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何爲“鬼斧神工”。

【人生感悟】這個故事源於《莊子》,旨在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精神專注,摒除雜念,達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慶已達到這種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貴、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夠做到心靈與自然的契合,製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鋸子。保持內心清淨,不受世俗的干擾,集中精神專注於自己的事業,這種境界也是爲人處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們窮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3

【傳統故事】晚上,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坐在院子裏,仰着頭,數着天空的星星。奶奶笑着說:“傻孩子,那麼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你能數得清嗎?”孩子說:“奶奶,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你看,這顆星和那顆星總是離得那麼遠。”

爺爺走過來,指着北邊的天空,告訴孩子哪些星組成北斗星,哪顆星叫北極星,還說北斗星總是繞着北極星在轉。爲了驗證爺爺的話,這個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繞着北極星慢慢地轉動,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叫張衡,是漢朝人。他長大後,成爲了偉大的天文學家。

【人生感悟】但凡做學問或專門從事一門職業的人,都是通過認真學習和小心的求證之後,纔能有所建樹。正因爲小張衡具有了這種可貴的精神,所以才成爲了偉大的天文學家。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4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5

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叫張乖崖的人,在錢陽擔任縣令。當時,社會上還存友軍卒**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風氣。張乖崖想找個機會嚴懲這種行爲。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忽然看見一個小吏慌慌張張地從府庫中溜出來。張乖崖喊住小吏,發現他鬢旁頭巾上藏着一枚錢。經過追問盤查,小吏搪塞不過,承認是從府庫中偷來的。

張乖崖將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氣衝衝地說:“一個錢有什麼了不起,你就這樣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難道還能殺我!”。

張乖崖見小吏敢這樣頂撞他,就毫不猶豫地拿起硃筆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錢,千日偷千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

判決完畢,張乖崖把筆一扔,手提寶劍,親自斬了小吏。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6

他最初在一家貿易企業打工,成爲外貿紅木出口領域專家,最終也開辦了公司,又是一個成功創業的故事,在成功者身上我們總能學到許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爲創業者的經歷。

戚贇20xx年從南京工業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做業務員。這家國企有規定:新員工不得捧“老飯碗”,即不得做公司已有的業務,,要自己開闢新的業務渠道,公司爲你提供活動平臺。

一般新員工多會選擇做服裝進出口貿易,因爲服裝比較容易看見成效。但小戚決心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衆多進出口生意中漸漸發現傢俱進出口生意較好,尤其紅木傢俱市場大而做的人少,只要找到上下游的資源,競爭相對也小些。看準這個目標,他在企業又待了些時日,爲日後自己創業精心做着準備。

20xx年他提出了辭職,做起外貿生意,他從非洲、東南亞進口木材,委託國內廠商設計加工,製造好的成品銷往國外。幾年下來他對原料進口、加工廠商的選擇到產品出口,都有了詳實的瞭解。20xx年遇到國際金融風暴,小戚把木材加工轉向國內,意外發現國內傢俱市場也很強勁,他此時投資30萬元註冊南京天朗寫意傢俱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總結成功的經驗,是因爲紅木傢俱的市場項目起點高,資金投入高,高門檻自然限制了一些低起點的投資人,也自然避免了低水平的競爭。

戚贇認爲,把紅木傢俱當做純商品,出息不會大;把紅木傢俱當做文化產品來做,發展空間將很廣闊。戚贇注重追求做有品位的傢俱,他常常跑博物館、設計展會,從收藏的文物中尋找文化傳承的脈絡,做到外形仿古而又有時代新意。他在自家對面租下一間房,當做讀書屋,裏面除了一些紅木傢俱,還有他收集到的舊書、資料等。他由此決定涉足紅木傢俱的加工製造。一家紅木傢俱廠廠長是木工出身,懂工藝但文化內涵不夠。戚贇收購了該廠,讓廠長變身爲生產主管,專門負責精工製作、現場管理,他自己則擔當了市場推廣和形象設計,製作高端傢俱。去年公司的銷售額突破了千萬元。今年,戚贇正式成立南京紫廬文化傳播公司,將文化產品從紅木傢俱拓展到中國傳統的刺繡、青花瓷、雲錦等文化產品。

●專家點評:

紅木傢俱是傢俱產業中的一小部分。戚贇創業從小項目着手,因爲先前明確看清了其市場目標,此外,該市場準入的門檻較高,對新進入者有限制,也幫助他較快獲得成功。他的公司及產品在進行擴張時,建議採取“同心圓”戰略——以核心產品紅木傢俱爲圓心,以同心圓的形式輻射擴張新的產業鏈,形成持續穩步增長的企業發展格局。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7

【傳統故事】談遷是明朝末年的窮秀才,他歷盡千辛萬苦,花費27年時間,寫出了一部關於明朝的史書,並將其定名爲《國榷》。不料,就在書稿完成後不久的一個晚上,談遷家裏鬧賊了。小偷見談遷家裏沒什麼可偷的,就順手把談遷的書稿拿走了。變遷發現書稿丟失了,不禁痛哭流涕。

這一年,他已經53歲了。但談遷很快就振作起來,並對自己說:“我的手還在,怎麼能這麼消沉呢?”於是他決定重新寫《國榷》。4年過去了,談遷終於重新寫出了一本《國榷》。這部書資料翔實,內容完備,成爲後世學者研究明史的必讀之書。

【人生感悟】一介窮書生,用27年的時間編纂史書,他所付出的精力和遭遇到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他53歲那年,書稿丟失,可以想象他當時的心境是何等悲痛。

但談遷並沒有消沉,再一次重寫《國榷》,成爲了千古美談。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去應付一切不幸。遇到困難、挫折、失敗就惆悵、迷惘、灰心喪氣,這是軟弱的表現。”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8

一、 “神”話不再

《故事新編》收錄的小說歷時跨度13年,魯迅在創作《不周山》之時“不記得怎麼一來,突然停了筆”,以致“《不周山》的後半部是很草率的,決不能成爲佳作”①。《不周山》後來改題爲《補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編》的之首,可見它在魯迅心中的地位並不像所說的那樣低,也不是一篇“誤人”之作。

《補天》始於女媧造人,終於女媧逝世。在《補天》中,女媧被描寫成一個與時代脫節形象,她在人類戰爭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她在現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本篇中魯迅對女媧持一定的肯定態度,女媧造福於人類社會,但人們不懂得惜福。女媧的死是淒涼的,她被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所拋棄,與此同時,魯迅對民衆的無知更是不惜筆墨,“嫡系”之爭,但竟不識自己口中的神。他們只是從表面上承襲了傳統,而未得其精髓;雖秉承着傳統,卻又活生生地拋棄了它。魯迅運用“故事新編體”②,“並不直接鍼砭社會,而是用“曲筆”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觀念”③。在歷史故事上加以現代改編,虛實結合,起到了很好的諷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

《奔月》中的羿,《理水》裏的禹,《鑄劍》的黑衣人,筆者都將他們納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編》中,他們並沒有神話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裏相較於其他官員,大禹踏踏實實孜孜不倦的爲民辦實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員的諂媚與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官場形態現今也是普遍存在。當舜要求百姓都學禹的行爲時,嚇煞了一批官員,但最後禹還是接地氣兒,沒讓大家難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境地,對此結局,嘲諷之意盡顯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個與我們所接受的傳統文化中大相徑庭的羿。在這裏,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個普通大媽都可以呵斥他。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如今荒蕪的田地已承載不了他的本領,即使利器在手也無濟於事,與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無法適應現今的平淡。時勢造英雄,時事亦覆英雄。羿一直都以英勇的形象被後人謹記,在這裏,卻儼然失色,時過境遷。這篇小說暗含了魯迅先生對當時中國很多能人異士的惋惜,他們以天下爲己任,但由於處在動盪的年代,不得不爲形勢所逼,身懷絕技卻無處施展。

《鑄劍》中的眉間尺貪玩、弱懦、猶豫不決、優柔寡斷,而黑衣人果敢、決絕、膽大心細、目的性強。兩人在性格、處事方法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黑衣人的復仇是成功的,但又帶有戲謔的色彩,故事在滑稽幽默中結束。前半部分緊張、恐怖,後面略顯噁心,而結局又是喜劇的。不得不說魯迅有超強的語言駕馭能力,這也不失他對“油滑”的表現。《鑄劍》的結局和開場一樣悲涼蒼勁,黑衣人不僅是爲了眉間尺復仇也是一場文化復仇,他賦予了復仇更深層的含義,文化復仇的道路註定不是一帆風順的,要付出血的代價才能完成。

這三篇以英雄人物爲主題的小說,所刻畫的英雄形象一反常態,並不像我們在傳統文化中所接受的那樣,光芒萬丈,被視爲崇高的神,他們性格的弱點與社會現實的寫照,都映照着灰色的底調。魯迅對傳統的反向分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融會貫通,極具嘲諷戲謔色彩,英雄在魯迅筆下也到了末路。

三、智者遁形

《采薇》、《出關》、《非攻》、《起死》四篇都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者,他們一直是中國精神文化的支柱。但在《故事新編》中,他們的精神能量並非長存於世。

《采薇》中的伯夷、叔齊逃離自己的國家,來到深山裏,靠采薇過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刺激斷了他們維持生命的最後一點希望。他們一直活在歷來被視爲傳統的`倫理綱常之中,這是他們萬萬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這使得他們的性格在小說中難免顯得固執,他們一直堅持的信仰將他們逼上了死亡的道路。魯迅對此類文人的教條做了適時的諷刺,將他們執拗的形象刻畫的鮮明生動,他們的死亡,也是對當時儒者道路的終結。

《出關》裏的孔子、老子均爲古聖人,雖然他們主張不同,但都具有時代意義。孔子的 “入世”,老子的“出世”,這與傳統相符,但魯迅在老子身上頗下功夫。故事中老子較爲弱懦,他一直逃避,在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保障時,還是堅定自己的計劃。這是對自己人生態度的執拗,逃避只會將自己的處境變得更糟。老子在關口被請過去做講座、寫書,但他的講座和書又有幾個人能搞明白呢?故事最後,關尹喜還盤算起了請老子的成本,覺得老子的思想根本就不值錢。故事伊始,魯迅在無形中將老子的“出世觀”變的無處遁形,這也是他自己對傳統文化中的部分思想提出的質疑。

《非攻》主角是墨子,墨子成功勸住了楚攻宋,並向公輸般灌輸了“義”的思想,這一思想卻不爲楚王所接納,因爲他是君王,要的是既得利益,是天下。在墨子看來,得天下者非“義”不可。在這裏,魯迅順便諷刺了一下儒家,“你們儒者,說話稱着堯舜,做事卻要學豬狗,可憐,可憐!”,儒家在他心目中的似乎已失去了作爲傳統文化根基的地位。

《起死》是《故事新編》的最後一篇,寫莊子與鬼魂相遇的巧合。中間有他們對於“死”“活”的辯論、莊周夢蝶和骷髏還魂後的對話。這裏莊子並不是一派威嚴,作者在幽默、滑稽中穿插了無釐頭的情節,讓人哭笑不得,莊子與鬼魂的對話就像人與野獸,不可理喻。 莊子一直忙於公務,分身乏術,這與傳統文化中莊子的形象恰恰相反,莊子主張自由,逍遙,又怎會輕易受到官場的束縛!他與老子不同,老子是順從的,而莊子似乎摻雜了不羈的性格,雖說都是無爲,相較於老子,莊子更加主動地參與政治,他更加適合官場那一套。在無形中形成了對比,在上一篇諷刺老子懦弱,這一篇則又譏諷莊子的那一套,對道家思想的開創者如此調戲,不正是他對道家的抨擊嗎?

四、絕望之於希望

《故事新編》從宏觀的角度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魂靈複雜品性的闡釋。他們被奉爲崇高的存在,然而在當時社會,他們的作用被削弱了,從而產生矛盾性。這些歷史人物在中國傳統中都是光輝的,他們對中國後代的影響一直根深蒂固,他們都是中華文明大廈的建構者,但在這裏,魯迅卻大反其道,透過這些文化先鋒,將中華傳統加以戲謔的思考,這也就是爲何國民無法擺脫其自身桎梏的原因,因爲傳統中偉大的先人已如此不堪了,更何況是承繼傳統的後人。人性的愚懦、固執也是承襲的,想要改變如此艱難的現狀,不可一蹴而就。

筆者認爲,魯迅並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他也曾試着從傳統中尋求救贖人性的出路。從《故事新編》來看,他抨擊儒、道,目前找到的是墨家,但墨子的“兼愛、非攻”,在人們苦苦追尋既得利益的動亂世界裏,行不通。他寄希望於傳統,有望從五千年的文明中尋覓精神放存處,但是絕望大於希望,絕望的背後又是對傳統文化堅定不移的信仰。他對先人的嘲諷,也是自嘲,他對傳統文化嘲諷的越深,也就對自己所接受的傳統質疑得越厲害。但就是這根深蒂固的五千年傳統文化,曾讓中華民族大放光彩,但又讓中華民族深陷其中,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矛盾的,在《故事新編》中他對此極盡諷刺的手筆。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9

【傳統故事】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北方的袁紹和曹操都想吞併對方,伺機一統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紹率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率七萬兵馬迎敵。兩軍在官渡交戰,曹操親自率五千精兵燒掉袁軍的糧草,並趁亂一舉打敗了袁軍。接着,他又平定了遼西、遼東等地。

得勝後,他躊躇滿志地班師回朝。路過河北碣石山時,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遼闊蒼茫的大海,不禁吟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觀滄海》通過對大海壯麗景象的描寫,展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成爲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歷史上是一代梟雄,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所寫的詩句至今仍廣爲流傳。這一首《觀滄海》便展現了他寬闊的胸襟和卓越的氣度。處於逆境中的青少年,應當學習曹操對前途的樂觀心態,不能因一時的困難而消極頹廢。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0

【傳統故事】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彈奏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受人們推崇。有一天,公明儀看到田野裏有一頭黃牛,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爲牛彈奏一曲呢?”於是,他端坐樹下,爲那頭黃牛彈起了一支很動聽的曲子。可是那黃牛根本不理會美妙的音樂,仍舊頭也不擡地吃草。

公明儀以爲它嫌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換了一支通俗一點兒的曲子,可黃牛仍然無動於衷,公明儀很失望。旁邊有人見了,連忙安慰他說:“你不要生氣,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於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的“哞哞”聲。這時,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了起來。

【人生感悟】世上萬事萬物無定律,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同樣如此,在學習過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讀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到最後什麼也沒有學好。真正會學習的人,善於取捨,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成效,所學知識能夠在哪個方面對自己有所幫助。也就是說,學習要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1

【傳統故事】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他出身貧寒,所以他讀書不多,懂得的知識很少。有一次,吳王孫權勸他多讀些書,說讀書對治軍有很大的益處。呂蒙就決定下一番苦功夫,不辜負吳王的期望。從那以後,呂蒙不管軍務如何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時間讀書,漸漸地,學問大有長進。

一天,東吳大都督魯肅跟呂蒙談起了軍事。呂蒙提出的見解非常深刻而精闢。魯肅聽後,覺得他跟自己以往印象中重武輕文的呂蒙大不相同,就大爲讚賞。呂蒙開玩笑地說:“咱們三日不見,你當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看了)了呀!”

【人生感悟】呂蒙的先天條件並不好,但他具有不斷進取的精神,所以最終達到智勇兼全。對青少年來說,爲了今後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須從現在開始,抓緊寶貴的學習時間和機會,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培養競爭意識,樹立憂患意識。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2

【傳統故事】戰國時有個叫薛譚的人,向歌唱家秦青學藝。沒學多久,薛譚便自以爲把老師的技藝全學到手了,於是向老師辭行。秦青也沒挽留,只是說明日要爲他餞行。第二天一早,秦青在大道邊的涼亭裏爲薛譚擺上了酒菜。酒過三巡後,秦青引吭高歌,對薛譚唱起了送別曲。

這一曲時而高亢激昂,直入雲霄;時而婉轉動聽,使整個樹林充滿迴響。薛譚聽後自愧不如,趕緊向秦青謝罪,希望留下繼續學習。秦青見薛譚誠心悔悟,就又留下了他。從此,薛譚安下心來學習,再也不輕易說回家了。

【人生感悟】薛譚學歌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學習要有始有終,要深入研究,不能停留於表面,如果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到最後就什麼也學不到。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同樣需要端正學習態度,要由淺至深,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掌握知識或技能的精要,實現自身的終極價值。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3

【傳統故事】宋元時期,有個叫陶宗儀的人,他從小就堅持刻苦讀書。即使在田地幹活的間隙,他也不忘看書。田裏沒有紙,每當想起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他就立即摘取樹葉記錄下來,回家後儲存在一種口小腹大的瓦罐裏,等存滿了就埋在樹下。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十年中竟積攢下十幾罐樹葉。有人問陶宗儀爲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學習就應該持之以恆。”

後來,他把瓦罐一個個打開,取出來時積累起來的樹葉,重新進行整理、修改,最後寫成長達30卷的《輟耕錄》。《輟耕錄》記錄了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風貌,成爲後人研究宋元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人生感悟】陶宗儀刻苦讀書、持之以恆的故事告訴大家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持之以恆。對於青少年來說,要珍惜當前良好的學習環境,擠出時間來學習,這樣知識就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個人的綜合素質就會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知識水平高了,其認識水平、理解能力就會相應提高,看問題的視野纔會開闊,學習技能纔會得心應手。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4

1、陶侃勵志

陶侃是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廣州地區,生產落後,人口不多。陶侃在那裏沒有多少公事可辦,生活很清閒。但陶侃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爲了鍛鍊身體和磨練意志,就叫人將一百多塊磚放在院子裏。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磚搬運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磚搬進屋子裏。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家裏人覺得奇怪,就問陶侃爲什麼要這樣做。陶侃回答:“我將來是要報效國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過於舒適,將來怎麼能擔當重任,爲國家效力呢?”過了幾年,陶侃終於被調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後,儘管公務繁忙,可是在廣州養成的搬磚習慣一直沒有放棄,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意志。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怎麼能夠天天玩樂?活着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故事啓迪】陶侃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時間,嚴格要求自己,纔能有所作爲。年輕人不應該放棄理想,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好多願望,這些就是生活的動力。但是,願望的實現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需要爲之付出、爲之奮鬥才能實現。因此,青少年都應該珍惜時間,朝着自己的願望努力,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它、擁有它。

2、陳蕃立志

東漢時有一個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幹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亂又髒,卻從來不收拾。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他:“你怎麼不打掃一下房間,客人來了看到這麼髒亂多不好啊!”陳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麼能做這個呢?”薛勤當即反問:“你連一間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麼大事呢?”陳蕃頓時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啓迪】小是大的基礎,大是小的積累,一切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業。這就啓示年輕人要注重細節的積累,今天的一點變化,明天的一點努力,後天的一點學習,這樣不斷地日積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個臨界點,你的質量就會發生變化,就會與其他的人拉開差距,這種差距,就是你經過努力達到一個臨界點所取得的成果。當細節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就發生了突變,突變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這個不知不覺就是量的積累。

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事業,我們都應該從小事去做起,從“掃一屋”開始,將來纔能有機會“掃天下”。

3、從小立志的徐霞客

徐霞客6歲去私塾讀書,他天資聰明,最喜愛讀遊記,經常能在父親的書櫃裏找到許多好看的書,便廢寢忘食地讀。

有一天,徐霞客從書中看到別人遊歷五湖四海的事蹟之後,不以爲然地說:“哈哈,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早晨面對大海,晚上面對蒼松。遊八州,登五嶽,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哼,我以後不但要涉足九州,親登五嶽,還要去遊歷海外呢!”

徐霞客從22歲開始出遊,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跋涉,憑藉一雙腳走遍了16個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險阻,登險峯、涉危洞,對地質、植物、氣候進行了實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遊記》把他遊歷的所見所聞真實地記錄了下來,爲後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故事啓迪】徐霞客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爲他的人生航船指明瞭方向。同樣,年輕人在人生經歷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棄情緒,建立切合自身實際的奮鬥目標。

4、好男兒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胸懷大志,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但是他捨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本應該趁年輕時去外面闖蕩,你這樣捨不得家庭,怎麼能成就一番事業?”百里奚聽妻子這樣說,感覺很慚愧,於是下決心出去闖蕩。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隻老母雞殺了爲他送行。可是柴房裏卻沒柴了,於是妻子就把門閂拆下來燒了。百里奚告別了妻兒,開始闖蕩。他到過很多地方,雖然他很有才學,但是由於沒有人舉薦,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很快,16年過去了,百里奚還是沒有取得什麼成就。此時,秦穆公聽說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談之後瞭解到百里奚確實是個很有作爲的人,便封他爲相,此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百里奚盡心輔佐秦穆公,爲秦國的強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故事啓迪】人無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終不濟事。對青少年來說,立志,得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實事求是,聯繫自己的實際立下實實在在的“志”。其次,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諸行動,沒有實際的改造行動,一切都是空談。同時,立志,貴在守恆。立志不是一時一地,而是自始至終。立志不易,守恆更難。

5、崔鉉胸懷大志,前程萬里

“人無志不立”,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無論做什麼事,都很難取得成功。唐朝大詩人李白從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濟民救世的志向,此後,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標奮進。

十九歲時,李白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抱着這種自信與進取心,他應詔來到長安,名動一時。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做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

性格孤傲的李白無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棄官而去,從此遊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是,李白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爲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鉉也是個胸懷大志的人。

崔鉉是大臣崔元略的兒子。有一次,他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宰相韓滉,韓滉見他聰明伶俐的樣子,非常喜歡。

崔鉉的父親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的能力有很大進步。”

韓滉一聽,有心考考他,就隨手指着架上的一隻鷹,讓崔鉉即興賦一首詩。崔鉉接過紙筆,略一思索,就寫了一首詩:“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絛人。”

韓滉讀後,連連稱奇,稱讚道:“好詩!好詩!這孩子將來前程萬里,不可限量啊!”

崔鉉長大後果然很有作爲。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崔鉉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隨後開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賞他的才能與品德,說他是“真貴人”。崔鉉先後擔任過中書侍郎、河東節度使、御史大夫、淮南節度使等要職。

【故事啓迪】縱觀古今,確實是“人無志不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臥薪嚐膽,二十年如一日,終於打敗了吳國成爲春秋末期的霸主。秦朝末年,農民領袖陳涉一句“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穿越幾千年的時空,至今仍是許多年輕人立志奮發的座右銘。年紀輕輕的唐朝詩人杜甫在學習“四書五經”時,就立志要“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直至臨終,他仍惦記着“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杜甫的拳拳報國之心,永遠那麼執著。因此,立志是事業成功的前提和基礎。青少年中有許多人也是胸懷大志,雖然現在壯志未酬,但不等於身陷逆境就泯滅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反而因此擁有了充足的時間來籌備力量和智慧。那麼,從現在開始,爲實現你的遠大理想努力奮鬥吧!

6、項羽心存大志,取而代之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小小年紀就已非常勇敢。其叔父項梁覺得這個孩子是個可造之材,就培養他。項梁爲他請來名師教讀書,但是項羽學過一陣之後就厭倦了,天天跑出去跟人舞刀弄劍。項梁又給他請來劍術老師,但不久他又覺得舞刀弄劍也沒意思了。項梁看侄子學無所成,就把他找來訓斥一番。可是項羽一點兒也不服氣,說:“讀書不過是記個名姓罷了,劍術學得再好,也只能對抗一個人。我不願學習這些,我要學習領兵打仗的本領!”項梁聽了,覺得這個孩子有大志,心裏很高興,就教他學兵法。

那時,秦始皇滅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建立了統一強大的秦朝。他爲了宣揚威德,進一步鞏固統治,經常到全國各地巡遊。

一次,秦始皇南巡會稽(在今浙江),當他的車馬儀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地經過南江(今江蘇吳縣附近)時,人們都在大路兩旁駐足觀看,少年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其中。就在這時,項羽忽然指着秦始皇對他的叔父說:“我可以奪取他的地位取代他!”

項梁聽了,嚇得變了色,急忙捂住項羽的嘴,責備道:“這話可不能亂說,你難道不怕咱們全族上上下下都被殺頭嗎?”可是在心裏,項梁卻也讚賞他這小侄子的膽識。其實項梁看到秦始皇濫用民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覺得秦朝的氣數將盡,早在心裏盤算着怎樣推翻秦朝、恢復楚國的事,只不過他從沒有流露罷了。自從這件事情之後,項梁就更加用心栽培項羽了。

後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項梁和項羽也在會稽殺死當地太守,舉旗響應。他們帶領義軍轉戰南北,把秦軍打得大敗,最後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直搗秦朝都城咸陽,秦王子嬰出城投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就這樣滅亡了。之後,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真的取代了秦始皇的地位。

【故事啓迪】西楚霸王項羽爲名門之後,將門無犬子,他自小就勇猛過人,心存大志。最終,項羽與劉邦率領義軍攻破秦朝國都咸陽,俘虜秦王子嬰。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實現了自己最初取而代之的理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歷史典故,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但不值得我們刻意效仿。因爲,古人的宏偉大志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之下的。而青少年立志,要結合自身實際去立志,爲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奮鬥。

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陳勝是秦末陽城(今河南登封)的一個農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陳勝低着頭,不言不語,同伴們就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擡起頭,說:“將來咱們要是富貴了,可千萬不能忘了窮哥們兒啊!”

大家聽了,都笑道:“你我現在窮成這樣,還說什麼富貴不富貴?”陳勝嘆口氣說:“燕雀怎麼能夠明白鴻鵠的志向!”

後來,秦二世徵兵戍守邊疆,陳勝也在被徵之列。他同另一個農民吳廣因爲身高體壯,被派爲領隊的頭目,奉命開往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附近),並限期到達。

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着同行,恰逢連日大雨,道路難行,走了好幾天纔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陳勝和吳廣暗中商量:“看來我們不可能如期趕到漁陽了,與其因爲誤期而死,還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這裏起義,大不了也是一個死。”原來,按當時軍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處死。

兩人商量定了,就趁着軍官喝醉時把他們殺了。隨即召集大家起義反秦。陳勝、吳廣發出命令,定國號爲“張楚”,並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爲標記。他們首先佔領大澤鄉,臨近的農民聽到消息後紛紛響應。

陳勝、吳廣編練部隊,整肅軍容,而後攻下附近各縣,收集兵力,繼續擴展,接着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縣)。這時陳勝的部隊已擁有戰國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幾萬人。於是他們就以陳縣爲根據地,擁立陳勝爲“張楚王”。

這個風聲一傳開,各地飽受秦朝欺壓的人民紛紛響應,他們殺掉當地的官吏,舉起了義旗,反秦風暴迅速席捲了大半個中國。

【故事啓迪】陳勝雖然出身貧寒,但志向高遠。後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陳勝還被擁立爲“張楚王”。可見,貧窮並不可怕,貧而無志纔是最可怕的。“苟富貴,勿相忘”是陳勝與窮苦出身的同伴們的約定。後來,陳勝果然富貴了,但是,當以前跟他一塊幹活的有些同伴來找他時,陳勝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這便爲日後起義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淪。年輕人只有有從坎坷和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不斷的成長,通過歷練,矯正自己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努力學習文化技術,掌握一技之長,仍然會有美好的明天。

傳統文化經典故事15

【傳統故事】三國時期有個著名的書法家叫鍾繇,他是楷書的創始人。鍾繇小時候聰穎好學,酷愛書法藝術。爲了練習書法,他經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場合地點練習書法。有一次,他與小夥伴們在一起玩耍時,還趁玩耍的間隙蹲在地上寫字呢!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時間在練習書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鍾繇終於成了一代書法名家。後來,有人登門去向鍾繇請教書法祕訣,鍾繇笑着說:“我哪有什麼祕訣啊!我只不過是比別人更加努力一點,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罷了。”

【人生感悟】有耕耘就有收穫,有泥土就會有綠蔭,有豔陽也會有陰雨。一個耕耘者只要認認真真地勞動,定會有果實可收,也定能得到人們的愛戴。在學習生活中,當我們看到別人取得收穫的時候,有何感想?是喜悅,是嫉妒,是不屑一顧,還是其它?“天道酬勤”,看到別人的收穫,不論如何,我們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大家應該去思索,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不負這大好時光,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致虛度。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