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就業前景

新聞就業前景

新聞就業前景解析:全能記者成爲趨勢

新聞就業前景

工作經驗就是最大的就業砝碼,大多數新聞單位都青睞有新聞從業經驗的畢業生,因此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利用好在實習基地的機會,擁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新聞作品就顯得尤爲重要。

當“無冕之王”風光不再

一方面,畢業生擠破頭想進媒體,卻越來越難。而另一方面,許多媒體還抱怨找不到理想的畢業生。

新聞類學科作爲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在我國高校招生目錄裏已經存在多年。“無冕之王”的稱號和理想主義的光環,讓新聞學類專業備受考生和家長的追捧。從1998年開始,新聞學類專業的錄取分數線逐年飆升,有時甚至超出一本線40~70分。報考人數多,錄取分數高,這也從一個側面凸顯出傳媒業的入行門檻高和傳媒人才所應體現的價值。

在很多人印象中,新聞學類專業應該好就業,實際上,新聞學類專業的就業率並不高。這點可以從教育部有關部門公佈的2004年至2007年連續四年的本科專業就業狀況來證實(見下面附表):

據相關數據表明,不少知名高校新聞學院新聞學類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都已經大幅下降。包括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知名新聞院系分佈較爲集中的城市,新聞學類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一方面,畢業生擠破頭想進媒體,卻越來越難。而另一方面,許多媒體還抱怨找不到理想的畢業生。究其因,傳統的新聞教育出了問題,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綜合、動手能力不強的問題。隨着我國傳媒業逐步接軌國際,各個傳媒集團不斷整合,推陳出新,市場的競爭加劇,越來越需要適應新的傳媒業態、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新聞類畢業生。

傳媒市場需求是人才培養導向

有調查顯示,傳媒業現急需三類人才:一是上崗後就能補位的高素質人才;二是既懂新聞,又懂經濟的媒體經營管理人才;三是精通新媒體業務技能的複合型傳媒人才。

據專家保守估計,未來3到5年內,新媒體人才和媒體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萬到80萬人之多。新媒體人才急缺的崗位,不僅包括各傳統媒體紛紛自建的網站,也包括髮展快速的新聞門戶網站、專業網站,還包括極具潛力的掌上媒體、金融機構電子信息服務平臺等未來“新新媒體”。這些單位,幾乎都是盈利能力強、收入水平高、具備國際化視野、態勢良好的優質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高鋼教授指出,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傳統的專業知識界限和專業技能界限都將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學科的組織架構需要適應媒介融合的趨勢,以保證各個專業都具有更強的開放性與兼容性。新聞院校應嘗試進一步打破課堂教學平臺與實驗教學平臺的界限,讓更多的`新聞實務課程的日常教學,在仿真的媒體環境中進行,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

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雖被很多高校重視,但說易行難,學校難以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缺少真正基於未來媒體形態的技術環境。說到實踐環境,舉個例,金陵學院的媒體融合實驗室裏,大三學生小張的學習內容包括參與報紙、網站、廣播電視、掌媒的採編、製作甚至經營等工作。這裏,“主編”“記者”實際都是學生。“記者”們平時在學校裏發現有意思的新聞線索,跟蹤採訪後完成稿件寫作,通過實驗室的採編系統將稿件傳給編輯小張。小張進行簡要的校對和修改後,再發給“主編”和“總編輯”(由老師擔當),“總編輯”再幫助學生分析、指導在採訪和新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的全真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可以到實驗室裏寫稿,開統籌會議,跟老師一起探討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全真環境,學生真正提前得到了實踐鍛鍊,也實現了他們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日後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媒體融合需要全能記者

“現在你能想象聘請一位不懂電腦的記者嗎?十年後你同樣不能想象聘請一位不能跨媒體工作的記者。”

對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人們在記住體育明星那閃耀瞬間的同時,也會留意到一旁那些手持麥克風和“長槍大炮”(專業新聞攝影、錄影器材)的記者們。印第安納星報派出了一名“背囊記者”Matt Detrich全程報道奧運。

所謂“背囊記者”,就是掌握了全面的多媒體技能,能夠同時承擔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報道任務的全能型記者。這些記者背一個包,裏面有筆、攝像機、筆記本電腦、錄音筆等,記者隨時隨地記錄下突發的事情。MSNBC網站的普勒斯頓門登霍爾就是“背囊記者”的典型,他歷時半個月,穿越阿富汗,發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靜態照片、錄音和錄像等,在廣播臺和網站播出。

可以設想,你在路上看到一位突發疾病的老人倒地,好心路人現場施救。作爲記者,你的職責就是記錄下事件本身,並告知公衆發生了什麼。於是你迅速拿出攝像機,將事情經過錄製成短片,在筆記本電腦上簡單剪輯,通過系統發到主編那裏,以視頻新聞即時播出,同時你撰寫的消息稿發佈到了網站上,並且還配有你用數碼相機拍攝下的清晰的畫面……這個時候的你,就是全能記者。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許多好新聞往往都是“搶”出來的。培養專業全能記者,也是目前媒體融合形勢下的必然需求。

資深的媒體專家陸小華曾經表示:每一個時代都會發生一些規則性變化。就以新聞觀爲例,在報紙時代,“昨日”發生的就是新聞;在廣播時代,“今天”發生的纔是新聞;在電視時代,“現在”正在發生的纔是最符合要求的新聞;而在網絡時代,與全球各地正在發生的新聞同步報道才叫新聞。人們曾經很長時間不承認網站是媒體,現在終於承認了。承認了網站是媒體後,就要研究網絡媒體會產生什麼影響,會產生什麼新問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規則性變化是媒體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新聞信息業與其他行業互相進入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如何培養媒體融合形勢下的新型人才全能記者?這無疑需要技術平臺的有利保障。一些高校依託自身的優勢學科,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突出自身的教學特色。如以理工見長的華中科技大學開設傳播學網絡傳播專業,在課程設置上突出文理交叉的宗旨,強調應用訓練的重要性,以多媒體技術、網站策劃設計和網絡信息管理爲辦學特點,探索出一種人文社科與信息學科大跨度交叉的教學模式;如中國農業大學的傳播學專業立足農業信息傳播,特別是科教影視傳播和農村傳播領域……

除此之外,高校還在嘗試新專業及方向的開設,如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在國內高校首次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方向),已於2007年秋季開始招生。2009年,該院又將招收國內首批掌上媒體專業方向學生。掌上媒體?很新鮮吧。在手機全面邁入3G時代的今天,掌握手機媒體特性並熟悉其信息發佈流程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掌上媒體專業的開設,爲新時代的傳媒人才培養提供契機。要知道,新時代的傳媒人,就是要掌握傳媒業最前沿的發展情況。

如何鍛造成新聞人

學生力爭在畢業時就成爲一個適應新形勢的新聞人,一個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在各項社會工作中從事實際新聞傳播工作都能夠表現卓越的優秀人才。

作爲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應當怎樣學好專業,需要達到怎樣的能力纔算理想的新聞傳播人才呢?

首先,學生不能坐着等待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而是以改革的理念指導自己的學習,改變慣用的高中時期的思維方式,不要坐等老師來“填鴨”,要善於從改革的大趨勢中找準方向,爲自己的學習定位。在完成基本學業的同時,圍繞自己的定位,尋找知識、學習知識、積累知識。要緊跟時代步伐提升自身能力,如:媒體集團化對懂管理、會經營的人才需求增大,學生就要有意培養自己管理和營銷方面的能力。

再次,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新聞從業人員面臨着更大的職業壓力,如果沒有一定的抗壓能力是很難勝任的,對於缺乏鍛鍊的“80、90後”一代尤爲突出。所以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有敢想敢幹的精神,那種悶在辦公室寫新聞、靠文件資料寫新聞已經不太適用了,只有從第一線及時發回的有價值新聞纔是受衆所歡迎的新聞。

標籤:前景 就業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