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農業

農諺,豐富的內涵雜文隨筆

農業3.12W

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它對於農業生產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靠“父詔其子,兄詔其弟”的口頭相傳方式流傳和繼承下來,農諺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它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

農諺,豐富的內涵雜文隨筆

農諺,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農諺對於農業生產上有兩個重要作用,一個是預測天氣,另一個是指導農業生產。

根據農諺的內容不同、性質不同以及在農業上的不同應用,可以把農諺劃分成爲兩大類:一類是反映農業生產實踐的,包括農林牧副漁和土壤、水裏以及氣象等方面的農諺。例如:反映農業生產重要性的有“人靠飯養,稻靠肥長”,“春不種秋不收”,“萬物土裏生,全靠兩手勤”;栽培作物有“五穀雜糧數米大”,“千金難買一茬麥”;飼養畜牧“牛是農家寶,種田少不了”,“養豬兩頭利,吃肉又肥田”等等。這些都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適應自然環境和生產實踐中取得的寶貴財富和寶貴經驗。

第二類是反映社會實踐經驗的.,包括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農諺。例如;“農民身上兩把刀,租子重來利息高”,“農民一雙手,地主一張口”,反映的是封建社會的勞動人民遭受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諺;“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毛毛雨打溼衣裳,杯杯酒吃垮家當”說的是勤儉節約方面的農諺。所有這些,都是社會生活中所取得的寶貴的經驗、寶貴的財富。

農諺在氣候上的應用很多,運用農諺可以預測天氣情況,對於異常的天氣情況,可以讓人們提前做好防禦準備,避免產生巨大的損失。在古代沒有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無法預測變幻莫測的天氣狀況,大自然的多變有時能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長時間以來,人們在經受不同自然變化的同時,逐漸的總結出避免重大災害的能力。災害降臨之前,如何防禦躲避災害,過後又如何補救讓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農民迫切需要這樣的應急信息,在反覆的經歷災害與重建的過程中農民總結了一些經驗,逐漸產生了一些簡短諺語,這些諺語世代相傳,對人民避免自然災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預測了天氣可以讓人類從靠天吃飯變爲看天吃飯,譬如“瓦片雲,曬死人,水溝雲,大雨傾”等,這樣的諺語告知人們天氣的變化情況,作何打算。

此外,農諺還可以反映出一些物候現象,通過這些現象可以更好地瞭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在古代科技水平比較落後,沒有現代社會的先進儀器,無法準確把握農事季節和農作物的生長狀況。比如當時沒有溫度計,溼度計等儀器,農民就利用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作爲預告農事季節的依據,因爲多年生的數目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觀氣候條件,於是產生了“要知五穀,先看五木”這類的農諺。還有比如“驚蟄暖和和,蛤蟆唱山歌”,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開春以後,冬眠中的動物都要開始甦醒了,氣溫也開始回升,蛤蟆從土洞中爬出來,壠裏壠外,特別是到了晚上,蛤蟆的鳴叫聲音像唱山歌一樣非常的熱鬧,展現了春天裏一片生機的景象。所以通過運用氣候和物候方面的諺語,對於解決農業生產上的問題具有很高的可行性與實效性,說明農諺對於農業生產確實很重要。

如果我們把農作物生產的全部過程分成幾個環節,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農諺。例如水稻從播種起,選用良種有“種好稻好,娘好因好”等;培育壯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術有“會插不會插,看你兩隻腳”“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間輕,兩頭重”等;田間管理有“處暑根頭摸,一把爛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項來說,浙江就有500條左右農諺。農民了有這些農諺,就好象現在有了技術指導手冊一樣,曾經起過很大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老農民中,都還保留有這種習慣。

農諺,處世經驗總結。

社會諺語泛指爲人處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國等方面應注意的事。如: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狹路相逢勇者勝。

人心齊,泰山移。獨腳難行,孤掌難鳴。水漲船高,柴多火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一塊磚頭砌不成牆,一根木頭蓋不成房。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根竹竿容易彎,三根麻繩難扯斷。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知已知彼,將心比心。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豆角開花藤牽藤,朋友相處心連心。

農諺(真理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識魚性,近山識鳥音。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多看事實,少聽虛言。

滿招損,謙受益。知過必改,聞過則喜。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從善如流,疾惡如仇。鐘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農諺(社會篇):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後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冰生於水而寒於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身怕不動,腦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腦越用越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心二意,一事無成。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業精於勤。

農諺(勸學篇):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不能則學,不知則問;讀書全在自用心,老師不過引路人。

好曲不厭百回唱,好書不厭百回讀。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讀便於思索,朗讀便於記憶。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處處留心皆學問,三人同行有我師。

農諺(環保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樹木成陰,空氣清新。綠了大地,潤了人心。功在當代,造福子孫。山上樹木光,山下走泥漿。治山治水不栽樹,有土有水保不住。植樹造林鎮風沙,遍地都是好莊稼。

農諺(志向篇):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鋼。鳥要緊的是翅膀,一人要緊的是理想。胸無理想,枉活一世。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虎瘦雄心在,人窮志不短。立下凌雲志,敢去摘星星。有志周行天下,無志寸步難行。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艱險。沒有爬不過的高山,沒有闖不過的險灘。見異思遷,土堆難翻;專心致志,高峯能攀。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實踐是實現理想的階梯,知識是實現理想的翅膀。不學楊柳隨風擺,只學青松立山岡。

《古今賢文》爲中國古代兒童的啓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增廣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農諺。

解放前費潔心所收集的《中國農諺》,是由時令、氣象、作物、飼養、箴言等五大部分組成的,雖然不很理想,但可以從這個分類中看出農諺內容的幾個特點。建國以後,農業出版社以呂平爲主,進行了有計劃的全國農諺收集工作,共得10萬餘條,經過歸併整理分類,共得31400餘條,分成《中國農諺》上下兩冊出版,對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很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