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科技

人類與科技演講稿

科技1.25W

演講稿具有邏輯嚴密,態度明確,觀點鮮明的特點。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能夠利用到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你寫演講稿時總是沒有新意?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類與科技演講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類與科技演講稿

人類與科技演講稿1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已經走出了以前茹毛飲血的時代,來到了科技發達的年代。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以前發愁晚上沒有光明,而今天的夜晚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以前想嚐嚐海中的美味,都是很奢侈的,而現在魚肉蝦肉都是家常便飯;以往總覺得家信難傳,而今天涯若比鄰……是的,科學帶給我們的一系列的好處是不容忽視的!

唐朝楊貴妃想吃新鮮的荔枝,但是新鮮荔枝是在南方纔能吃到的,於是,皇帝派人騎着快馬千里迢迢從遠在千里以外的地方運輸過來,爲了保證新鮮,累死了多少匹快馬啊!可是如今,想吃到新鮮荔枝在市場隨處可見,是普通百姓桌上的家常便飯。可見,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方便啊!

在古代,背井離鄉的遊子由於長期在外生活、工作,非常想念家鄉的親人,寫一封家信,寄出以後,家人卻遲遲沒有回信……爲什麼呢?因爲那封信可能沒有寄到家人手中就丟在半路上了;還有可能是寄出非常久了,家人才收到,再回一個信,在外的遊子可能要一兩個月才能收到家人的回信,因此,給遠方的親人說一句話都很困難。

現在好了,可以給在遠方的家人發信息,速度很快,不到一秒鐘對方就可以知道你想說什麼,不僅可以對話,還可以視頻聊天,這樣,就隨時可以與在遠方的親人聊天了,也可以看見在遠方親人的模樣了,要是在以前,可以與遠方的親人見一面,那是多麼幸福快樂的一件事啊!人民沒法解決的東西,科學技術一定能幫你解決,比如,學習遇到困難,只要打開電腦,打打字,正確的說法就會顯示在電腦的顯示屏幕上。只要有了科學,再大的困難都不用愁了。

但是,科學技術在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環境的問題。大規模地把廢水排放在河裏,使人們吃不到放心的海鮮,大規模地浪費寶貴資源,卻從來不想後果是多麼地嚴重。在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好環境。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是我們人類前進的動力,它給我們帶來方便,帶來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我們要充分利用科技帶來的好處,也不能忽略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哦。

人類與科技演講稿2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爲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爲要,科技爲輔?

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爲我們的必然選擇。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一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爲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

但我們就該爲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兼容幷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着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也爲民族大家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澱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着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優秀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既蘊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着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

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先進科技的發展爲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着鄰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着健康的,電子文檔的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英國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佈,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xx多年前的孔子學說中汲取智慧。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着科技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人類與科技演講稿3

正方:新加坡國立大學 人類將毀於科技

反方:悉尼大學 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

陳述

■正方:當人類爲科技高奏凱歌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科技也同樣可以給邪惡的心靈以魔鬼般的力量

人類將毀於科技,還基於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全方位扭曲,這集中表現在社會關係、精神領域和倫理道德三個層面

■反方:科技是保護人類最堅固的盾牌,我們相信,科技的不斷完善,必將把人類帶入一個更加美好和神祕的境界

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因爲科技發展的歷程證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給人類帶來的難題,都可以通過科技本身的再進一步來解決

吳天(正方一辯):首先,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科技的好處不用我多費脣舌,待會兒對方辯友一定洋洋灑灑,然而常常被我們認爲的加以淡化甚至忽略的卻是它的負面影響。不同於其他事物,科技的反面鋒如刃,利如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雙刃劍。然而假如您以爲人類已經清醒意識到雙刃劍的存在,那您就有些過分天真了,當人類一次次自豪地表示,新科技正以最快速度加以應用,而表現出我們人類是多麼的高效率時,您可曾想過,這同時也意味着對科技負面效應的來不及瞭解,或者根本不想了解,正是災難的發端,科技的毀滅性正體現這種趨勢的無以逆轉。

第二,現代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使得科技這把雙刃劍,變成了達摩克里斯之劍。人類對科技的使用早已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經年累月的堆積,使得科技的負作用正隨時在全球範圍內爆發,這是科技毀滅性趨勢的更深層次危機。

第三,對科技的高度依賴,使得達摩克里斯之劍蠢蠢欲動。人類對科技高度信任而產生的主觀依賴更使利劍能夠任意施威,一觸即發,這第三種趨勢直接導致了科技是有毀滅人類的力量,當人類爲科技高奏凱歌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科技也同樣可以給邪惡的心靈以魔鬼般的力量。可以爲大家提供各類文章的寫作與寫作培訓服務。

鄭蔚(反方一辯):首先我方要指出科技的負面效用不能歸罪於科技,恰恰相反,那正是人類未能從整體上科學地認識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惡果。

第二,對方辯友高估了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困難,卻低估了人類解決這些困難的能力。

目前暫時不能解決的科技難題不等於將來也不能解決。我方認爲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因爲科技發展的歷程證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給人類帶來的難題,都可以通過科技本身的再進一步來解決。70年代,科學家曾經預言,由於科技產品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到世紀初人類將面臨一個能源危機,而現在,能源的開發和微太陽能源開發,使這種恐慌蕩然無存。

第三,科技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可以通過倫理道德與法律規範來創建一個科學的防範體系,使一個個單項的技術發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整個體系中得到制約。

簡安均(正方二辯):對方辯友說人類有道德法律,但是道德法律管得住科技嗎?科學家到公海複製人,道德法律可是管也管不住啊。我方認爲,人類將毀於科技,還基於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全方位扭曲,這集中表現在社會關係、精神領域和倫理道德三個層面。首先,科技的發展趨勢是有毀滅人類社會生活的潛在威力。其次,科技的毀滅性威力,還表現在它對人類生活的不斷衝擊與毀滅,這集中表現在人類的兩個科技新寵,互聯網和基因技術。互聯網的勇士們早就宣佈,要將網絡變成一種生活,可是,當虛擬替代了真實,作爲社會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再看基因技術,生命科技治療疾病,但另一方面卻是在干預自然,製造更完美的人類,但是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類還是高科技產品呢?今天基因技術對人類內在自然的改變更直接衝擊人類精神家園的最後一道防線——倫理道德,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全方位扭曲,正毀滅着我們的社會基礎和精神世界。

張文博(反方二辯):剛纔對方辯友大大地誇張了科技所帶給人類的負面影響,雖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高科技會帶給人類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但是任何科技成果都可能有利有弊,影響並不等於毀滅。

首先科技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其次,如果沒有科技,人類早就滅亡。科技是保護人類最堅固的盾牌,我們相信,科技的不斷完善,必將把人類帶入一個更加美好和神祕的境界,所以我方認爲,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

付欣(正方三辯):剛纔對方辯友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對方辯友果然洋洋灑灑大談科技的好處,可是科技的好處我方也並不否認啊,只是對方辯友你真的認爲,水能載舟,水就一定不能覆舟嗎?第二,對方辯友說,人類是有理性的,但是有理性不代表不滅亡,下面我將從現代科技發展的趨勢出發,論證我方命題。

人類與科技演講稿4

“20xx年12月21日,世界將毀滅”。傳說這是瑪雅人流傳下來的預言,科學家們認爲沒有依據,不可信,而我亦然,我認爲毀滅人類的最後還是人類。

在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其中也不乏盛世,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可能高於現在,但是對於那時環境污染的記載卻幾乎沒有。而在近一個世紀裏,尤其是最近的幾十年中,環境被嚴重破壞,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人類的生存條件日漸降低,許多的生物已經絕種,大量的物種瀕臨滅絕,爲何?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是我國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一句。我認爲非常有道理。最近的一個世紀,科技的興盛,創造了無數的前所未有,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壞。科學技術的運用發明了更多的產品,也使人類的慾望更加膨脹,帶來了戰爭,於是大量開發礦產,破壞地形地貌,破壞了生物鏈,最終也破壞了人類的生存條件。

在我國五六十年代,莊稼所用的肥料都是有機肥,用家畜的糞便或用河道里的於泥,腐爛的草,土地的特性得到保持,但在使用化肥農藥後,產生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土地日益酸鹼化,農作物也受此影響,而這種現象要大自然用幾百年的時間才能減弱。另外,河道中的淤泥日益增多,破壞了生態環境,加上工業污水使魚兒無法生存,前些年,太湖大面積的發生藍藻,使無錫市民得不到飲用水,也是這方面的因素。

而工業的發展更加劇了破壞環境的進度,石油和煤炭的大量開採,大量的排放和尾氣產生了地球溫室效應,使得全球氣候產生了變化,引發了許多的自然災害,如此長久下去,人類遲早會毀滅在自己的手中。

幸好人們發現了這種變化,許多國家在發展工業的進程中也加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德國是一個人造森林最多的國家,在破壞的同時綠化相同的面積,從而保持了總的生態環境。在我國,這種做法也在逐漸推廣,運用科技力量,在發展中注重環保,但是隻起到一部分的作用,同樣,在太湖藍藻事件中,許多的方法只起到了表面的作用,最後,放養了大量的鰱魚去食用藍藻,用生態平衡法則來解決根本問題。

近幾年來,在我們農村,環保意識史無前例的加強了,建立了許多生態保護區,更多品種的生物回來了,在我家後面的河面上,多了一些不認識的水鳥,爺爺說四五十年沒見到了,這讓人感到欣慰。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使命更神聖了,責任更大了,我們要加強環保意識,提倡“低碳”生活,處處進行“節約”生活,從細節着手,保護好我們的家園,保護好大自然,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標籤:演講稿 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