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科技

科技的未來最終還是文明的未來

科技3.25W

歸根結底,我們還是要尋求我們文化的根基,從中成長並茁壯於未來。對技術捆綁、喪失靈魂的憂慮,過於依賴智能的下場,不外乎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圖景;不然,人類歷經數千年漫長曆史,付出無數的汗水和智慧,結果我們把自己弄成殘疾。但願不會如此。

科技的未來最終還是文明的未來

不得不說,“人機未來”串聯並呈現了非常多的建築語彙以及人機交互的理念,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新型材料、機械技術和智能科技的推崇。早在上世紀初,技術樂觀者瓦爾特?本雅明在爲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與技術的變革之下無處藏身的“靈光”似是而非地默哀之後,爲技術改變藝術本質、將觀者從拜物教及偶像崇拜中解放出來的地位而歡欣鼓舞。在本雅明的時代,電影是一種橫空出世的新媒介,本雅明推崇電影美學帶來的新審美,卻高估了電影啓迪羣衆的`革命能量,以致落入“藝術技術化”、“審美政治化”的窠臼(本雅明的代表作《靈光消逝的年代》正是在希特勒上臺後第3年出版,他的觀點顯然是帶有政治觀點和利益色彩,在此不做展開討論)。然而80年後的我們,似乎還是會一不小心重蹈覆轍。

來自美國頂尖建築學院南加州建築學院機器人實驗室的《幻影幾何、機械眼、熱網》,則是致力發展一種通過動態信息控制物質材料形體的生存體系。機械眼關注於數字化計算、機器人建造和攝影技術三者之間的交互使用。整個項目通過一套自主研製機器人動畫控制平臺,探索機器人動態控制作爲一種涉足媒介的可能性。熱網則通過複雜的實驗室機器人操控技術,將舞臺交給不同工具端、執行任務的協同機器人。於是構建起一個龐大數據網絡,而機器人在操作數據、材料反饋以及動態協同等方面都展示了其無限的可能性。

發達的科技給予人類底氣十足的想象,而實現它光有技術還不夠。

相比之下,“人機未來”中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也很精彩,但過於依賴技術,更多的是一種“享受科技”的狀態,並不若歐美藝術家是利用科技爲理念服務。於雷的《機器人空間三維打印》、高巖的馬達彈簧裝置《智浪》、胡T的啞光不鏽鋼板雕塑《鷹》、馬子聰的《極致盛放》3D打印系列……對高科技的熟稔與對新材質、新媒介的掌握,並不能直接代表一種新的藝術;而過多的架空概念詮釋也極易滑入自我迷戀的虛無之中。就像諸如徐衛國《拓撲準晶體系列》的作品,對於建築理念談不上創意,但於技術呈現上可謂有新意:是電腦編程做出來的“投影”,一種嚴密幾何結構與中國傳統工藝品造型的結合,看起來似乎又是拿中國文化元素“拼貼”了一下,免不了“新瓶舊酒”的嫌疑。

毫無疑問,建築空間結構和人工智能技術,分別從外部和內部影響着人類的歷史進程。然而,更爲重要的是,人們如何在其中去迎接自己的未來。技術並不能完全解決這世界上的任何問題,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人總是不免有無所適從的恐慌。“人機未來”也直面了這一情緒焦慮並對現實做出反思,如夏洛特?葛萊哈馬爾(Charlotte Gyllenhammar)的影像裝置《旁觀》就通過孩童之眼表達了對殘酷成人世界的恐懼。或許正如“人機未來”展所寄望的??縱使機械與技術開創出怎樣炫目的視覺效果,唯有以人爲本,才能真正擁有未來。歸根結底,我們還是要尋求我們文化的根基,從中成長並茁壯於未來。對技術捆綁、喪失靈魂的憂慮,過於依賴智能的下場,不外乎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圖景;不然,人類歷經數千年漫長曆史,付出無數的汗水和智慧,結果我們把自己弄成殘疾。但願不會如此。

標籤:未來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