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農業項目建議書7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建議書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建議書會更加事半功倍。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建議書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業項目建議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業項目建議書7篇

農業項目建議書 篇1

一、 項目基本情況:

1、項目區所在位置

項目區位於##公路以西,##鎮內,涉及新碰、野爲、徵拖、七氦、周開、平垛、蔣論、南可、四還、董是、小袁11個行政村,總人口2.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209人,耕地總面積26427.82畝,200X年農業總產值7874.91萬元,其中:種植業6369.32萬元,漁業896.2

萬元,林牧業109.6萬元,養殖業498.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8元。

2、項目區農業資源情況

項目擬建區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全年雨量充沛,總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時積溫較高,日均氣溫13-16℃,無霜期較長,達220-240天。該地區地勢高低窪不等,水網密佈,河溝面積3198畝,80%左右的耕地面積地面增高1.8—2.5 米,其中澇漬型低產田面積達9200畝,因此,在前幾年農業結構調整時,開發了近380畝提水養殖魚池,區域內土壤屬勤泥壤種,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生態環境優良,灌溉水質較好,無污染,是發展稻漁共作無公害農業的理想基地。

3、項目區農業生產狀況

項目區涉及5個防洪聯圩,現有聯圩基礎較好,骨幹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聯圩內有圩口閘42座,活口門15個,排灌動力蘇Ⅱ泵5座,50泵5座,貫流泵2座,灌排總動力660千瓦,現有機耕路56條,機耕橋14座,基礎設施已具一定規模,設施基本配套,農田灌排率達 100%,渠系水利用係數100%,有效灌溉面積2.42萬畝,這些爲項目區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項目區產業結構以稻麥連作爲主,提水養殖爲輔,其中稻麥種植面積近2.1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86.8%。近年來,由於市場行情的不斷變化,加之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完全,良種推廣未能全面的種種原因,特別是今年水稻條紋葉枯病的大量發生,農民的種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災年份,形勢更是十分嚴峻。今年的武育粳三號水稻有三分之一絕收,三分之一畝產僅有200公斤左右,還有三分之一的最高產量也不過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產的稻穀爲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十分暢銷,由此可見,實行中低產田的改造,完善基礎設施的配套,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確保農民增產增收,發展無公害農業勢在必行。

4、項目區建設條件

——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條件非常優越,##公路、##河從##鎮內腹部穿過南北長27華里,###公路從鎮域的中部橫穿東西長13華里,四通八達,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鎮又是位於##市的較東部地區的家禽養殖重鎮,東與陶破鎮相靠,南有戴跨相鄰,西與和垛接壤,北與昌還鎮交界,輻射周邊較多鄉鎮人氣,財氣比較旺盛,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因此##鎮是發展優質種植業和無公害農業的有利區域。

——基礎設施初具規模。項目區內2.64萬畝,雖有部分低產田和部分提水養殖,但灌、排、防等生產設施相對齊全,規範化程度較高,種植條件很好,條田方整化面積較大,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綜合開發。

——生態環境較好。項目區無工業污染和環境污染,東臨靖鹽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車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條件十分優越,水質清淅,空氣清潔,是發展稻魚共作和農業綜合開發的理想區域。

——科技力量較爲雄厚。有豐富的農業種植、提水養殖,包括家禽養殖的多年曆史經驗,廣大人民羣衆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養殖的新技術,有強大的農業科技隊伍,農技、農機、水產、水務等主導職能部門均在項目區內。今年省下達實施的優質弱筋小麥項目建設就在該項目區內,並正在進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整體推進工作。全省水稻機插秧的試點工作就在我鎮進行,省長###親自來我鎮視察和指導,插秧機達50臺套,實施機插秧面積達1萬畝以上。

二、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建設的依據

土地治理、低產田改造是國家重點農業開發項目,##市是個農業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國都有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魚米之鄉”,農業的模式是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的新亮點,改造產田,強化設施配套,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對推動我市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質量,加速產業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建設的必要性

項目區內有

畝澇漬型和設施不夠配套有低產田,嚴重影響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效益,必須進行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從而提高這類低產田的綜合生產力和抗禦片段災害的能力,提升農業質量,所以既是農業發展的需要,又是農產品市場競爭爭的需要,也是農民增長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三、 項目規劃設計

㈠設計標準

①項目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較大提高,通過項目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項目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②項目區有明顯區域範圍,按流域或灌區統一規劃,並符合本地區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採取綜合措施,集中整治,連片開發。

③項目區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實現園田化。

㈡水利措施

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統科學規劃,田間灌溉設施、橋、涵、閘等建築物配套齊全,性能與經濟指標達到有關規劃標準要求。

②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統健全,排水出路暢通,渠系、橋、涵、閘等設計合理,建築配套。

㈢農業措施

①農田工程:做到田(地)塊要按有利於農業機械化和田間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較大溝渠爲基準形成格田。

②田間道路:做到佈局(規劃)合理,循環暢通,機耕路建設分幹道、支路兩級,幹道要與鄉村公路連接,滿足中型以上的農業機械的通行,寬度爲5m以上,支路能保證農機通行,晴雨天暢通,並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便於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運輸,寬度3.5m以上。

③土壤改良:通過農家肥的施用,秸稈還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含量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

④良種繁育與推廣:項目區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在100%,在有條件而又需要的項目區建立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修建種子晾曬場和侖儲設施,配備必要的種子加工檢測設備。

⑤農業機械化:做到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主要作業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

㈣林業措施

①項目區內主要道路、溝渠、河流兩側,要適時適樹進行植樹造林。

②人工造林苗林要達到二級以上的標準,造林當年成活率和三年後保存率要達到85%以上,林相整齊,結構合理。

③農田防護林建設,要達到林業部門規定的標準。

㈤科技措施

①農技服務體系:做到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完善項目區農業服務體系和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強化科技服務功能。

②技術推廣:在項目建設期間,推廣一定的先進適用技術,大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的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項目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與非項目相比,至少提高3個百分點。

③技術培訓:做到在項目建設期間,對項目區基層幹部、農民技術是和科技示範戶先進適用技術培訓,做到每個行政村有3—5名農業科技骨幹,每10戶有1戶科技示範戶。

㈥建設目標

項目建設堅持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實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來改造低產田,提高農田綜合生產力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實現高產高效,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和形成地方特色,促進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①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田間建設實現農田標準化、方整化改造低產田,通過路、橋、渠、站、電及小型建築物的配套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

②培植支柱型農業產業,改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開發適銷對路的定型產品推向市場,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態農業產業,並帶動有關產業的發展。

③發展科技型龍頭企業。項目建設過程中,將培植和建立一批與相適應的科技型龍頭企業,並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實行訂單生產、標準化生產,統一品牌,統一銷售。

④發揮項目區示範帶動功能。把項目區建成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的示範樣板,爲##及全省的農業發展提供經驗。有效地帶動區域性經濟發展。

四、 建設內容

㈠水利措施:

①新建機耕橋 12 座;

②新建小電灌站 25 座;

③新建蘇Ⅱ灌站 4 座;

④新建硬質渠 0.48 km;

⑤新配套小溝建築特 186 個;

⑥架設電力線路 14 km;

⑦新增100KV變壓器 4 臺套。

㈡農業措施

①全面條田方整化實現農田標準化 20000畝;

②新築機耕路砂石路面 5.5 km;

③新增農業機械收割機10臺,插秧機100臺。

④新建種子倉庫 800 平方米。

㈢林業措施:栽植防護林意楊 10萬株。

㈣培訓措施:項目區根據季節特點,農事需要及時組織相關培訓。

五、 投資概算及籌資措施

1、投資概算:

本項目計劃總投資850萬元。

其中:水利措施 655.35 萬元;

農業措施 160.1 萬元;

林業措施 30 萬元;

科技推廣 3.25萬元;

前期工作費 1.3萬元。

2、資金籌措:

申請中央財政 480 萬元;省、市地方財政配套 160 萬元,羣衆籌資210萬元(約需投工10萬個,折幣200萬元,羣衆自籌10萬元,合計210萬元)。

六、 預期效益

1、經濟效益:

通過土地治理,項目區建成後,2.64萬畝,產量產值將有顯著提高。

①通過低產田改造,畝淨增小麥100公斤,畝增收入75元,計增收 198萬元;

②通過低產田改造,畝淨增稻穀 150公斤,畝增收入 120元,計增收 316萬元;

③項目建成後,每畝可節約成本 55元,計節本 145萬元;

④項目實施後,合計可增收 659萬元,畝平 249 元,人均 319元。

2、社會效益:

①項目實施後,可年產弱筋小麥 600萬公斤;

②項目實施後,可年產優質稻穀 950萬公斤;

③項目實施後,主體高新技術普及率將達100%,有利於發揮資源優勢,有利於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④項目實施後,將促進我地無公害綠色農業迅猛發展,有利於人民的健康。

⑤項目實施後,能帶動我地科技型龍頭企業的建立與發展,起到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⑥項目實施後,由於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造,健全了水系排灌功能,避免一家一戶灌水機械的重複投資,節約發能耗,節約用水,降低農本。砂石路面的建設,改善了交通條件,提高農副產品的運流速度,增加了效益。

3、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後,由於地面整治,改造低產田,強化設施配套,推廣新品種、新措施、新技術,規範農業投入品質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狀況。減少農業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有利於保護、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我鎮農業產業化持續健康發展。

七、 保障措施

1、組織機構

爲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200X年度土地治理項目領導小組,由##市開發局,##鎮政府及項目實施的相關村、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工作。

項目技術指導小組名單(略)

2、監督機制:

項目實施中,實行項目管理和資金管理分離,單獨建賬,獨立覈算,建立項目內部相互監督機制,確保項目和資金管理正常運轉。

3、保障措施:

由項目管理部門與項目實施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分解細化建設目標、內容、標準,強化項目管理、工程招投標、工程質量監理,確保工程按時完成。

農業項目建議書 篇2

  一、總論

1、項目名稱

2、承辦單位概況(新建項目指籌建單位情況,技術改造項目指原企業情況)

3、擬建地點:

4、建設內容與規模:

5、建設年限:

6、概算投資:

7、效益分析: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條件

1、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2、建設條件分析:包括場址建設條件(地質、氣候、交通、公用設施、徵地拆遷工作、施工等)、其它條件分析(政策、資源、法律法規等)

  三、建設規模與產品方案

1、建設規模(種植規模、養殖規模、農副產品加工規模)

2、產品方案(種植產品方案、養殖產品方案、農副產品方案)

  四、技術方案、設備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技術方案

1、種植業生產技術與流程

2、養殖業主生產技術與流程

3、農副產品加工生產技術與流程

(二)主要設備方案

1、種植業要設備選型(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設備列出清單表)

2、主要設備來源

(三)工程方案

1、建、構築物的建築特徵、結構及面積方案(附平面圖、規劃圖)

2、建築安裝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3、主要建、構築物工程一覽表

  五、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

1、建設投資估算(先總述總投資,後分述建築工程費、設備購置安裝費等)

2、流動資金估算

3、投資估算表(總資金估算表、單項工程投資估算表)

(二)資金籌措

1、自籌資金 2、其它來源

  六、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1、銷售收入估算(編制銷售收入估算表)

2、成本費用估算(編制總成本費用表和分項成本估算表)

3、利潤與稅收分析

4、投資回收期

5、投資利潤率

(二)社會效益

  七、結論

農業項目建議書 篇3

項目名稱:**縣桑園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技術研究和示範

項目申報單位:**縣農業區劃辦 通訊地址:

郵政編碼:

法人代表:

聯繫電話:

電子信箱:

主管部門:

聯 系 人:

聯繫電話:

電子信箱:

項目申報時間:XX年8月29日

一、項目摘要:

項目名稱:**縣桑園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技術研究和示範

建設地點:**縣 鄉鎮 村。

建設年限:XX年12月~XX年12月。

建設規模:建設試驗面積12畝,建設示範面積100畝。

建設性質:該項目由省**縣農業區劃辦、**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共同承擔。

二、項目建設的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1、農作物間套種是近時期**地區農業增效的有效措施

農作物相互間套種是提高土地複種指數和高效農業生產的有效手段,尤其是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間套種研究,是事關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戰略問題,也是近來農業技術研究的熱門課題。

2、**地區冬季間套種馬鈴薯的研究取得初步進展

從XX年開始,**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在**開展冬季間套種馬鈴薯的試驗,取得初步成功,在**縣果園冬季連片間套種馬鈴薯的試驗示範中,畝產量達到 1500公斤 以上,爲**地區冬季間套種馬鈴薯打下了較好的研究基礎。

3、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XX-20xx》中的佈局規劃,馬鈴薯是我國第五大糧食作物,糧菜飼兼用,加工用途多,產業鏈條長,增產增收潛力大,因其營養豐富,被譽爲“地下蘋果”和“第二麪包”。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穩步提高,在增加食品營養源、豐富市場食品種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但是,我國馬鈴薯生產也面臨着優質高產品種缺乏、脫毒種薯供應不足、耕作方式粗放、機械化水平低、貯藏技術和加工增值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約,亟需提升生產、加工、貯藏、流通水平,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區域佈局:着力建設東北、華北、西北、西南、**5個優勢區。其中,**馬鈴薯優勢區包括**、**、**3省,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東部地區,主要包括82個重點縣,着力發展鮮食用薯和出口鮮薯品種。

4、以**縣爲主要代表的**地區桑園在冬春季的苗前期,土地空間和時間適宜進行馬鈴薯間套種植,增收效應將十分明顯

**地區桑園在冬春季的苗前期,土地空間和時間適宜進行馬鈴薯間套種植的。**縣的桑園面積在**萬畝左右,間套種植馬鈴薯每畝產量可達 1000公斤 左右,每畝增收1000元(按1.0元/公斤計算)計算,如果全縣桑園全部進行馬鈴薯間套種,種植面積按一半進行統計,預計全縣**萬畝桑園(實際面積爲**萬畝)可多增加生產收入*億元。

5、在我縣開展冬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的研究和示範,拓寬我縣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符合國家農業七大體系建設和**省錢糧雙增的農業產業政策,該項技術的推廣,將給**地區桑蠶生產增加產值奠定更好的基礎。

6、本項目的技術依託單位**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是省綜合研究實力三強所之一,長期進行馬鈴薯的育種、栽培、免耕及間套種技術研究,XX年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馬鈴薯品種3個,“**冬種馬鈴薯新品種篩選和春夏繁種技術研究”通過XX年**科技廳研究成果鑑定。現本單位又是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的實施單位。有過強過硬的技術支持本項目的研究工作。

因此,在**縣開展冬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的研究,建立示範基地,推廣項目技術成果,帶動**地區春季桑園間套種植馬鈴薯產業發展,增加農民和農業的收入,意義十分重大,符合國家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和農業七大體系建設的產業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以**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作爲技術依託單位,本項目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

(2)增加農業生產總值

農民種植效益方面,經初步估算,應用本項目研究、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進行高效間套種栽培,每畝增加收入1000元,我縣桑園種植區將增加*億元的總收入。

(3)增加桑農生產性純收入

按每畝投資500元計算,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畝增加純收入500元,我縣**萬畝桑園全部進行間套種,將爲桑農增加純收入****萬元。

2、項目社會效益分析:

(1)產業效益:本課題研究將在**帶動和培養一批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研究和種植技術人員,增加桑園種植效益,改善和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實現農業和農民錢糧雙增收。

(2)農業人力資源效益: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將培訓一大批桑園間套種馬鈴薯的技術人員,爲今後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3)桑園間套種馬鈴薯的產業發展,在農資供應、產品技術服務、產品流通和運輸等各個環節增加就業人數,在很大程度上擴大項目發展的受益人羣,

3、生態效益:

在我縣進行桑園冬春季間套種馬鈴薯,充分利用了桑園生產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起到水土保持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改善桑園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4、項目風險評估

(1)本項目的研究成果是篩選出馬鈴薯間套種的新品種,以及桑園冬春季節間套種馬鈴薯的技術模式、技術示範,資金全部應用與試驗和示範工作,不存在資金風險的問題。

(2)項目實施過程中,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化肥,不對農業環境造成污染,不存在環境風險。

三、結論

1、綜上所述,本項目符合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和農業發展趨勢,農村和桑蠶行業也需要新的技術模式來促進蠶桑業綜合效益的提高,所以本項目研究意義重要重大;而且本項目以**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和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南寧試驗站爲技術依託單位,在技術上是可靠的,操作上是現實可行的。

2、建議**省農業區劃辦對上述項目的立項予以研究,批准立項。

農業項目建議書 篇4

項目名稱:農業項目建議書

申報單位:xxx

聯繫人:xxx

電話:xxx

傳真:xxx

編寫時間:xxx

主管部門:xxx

撰稿單位:鄭州經略智成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撰稿時間:年9月2日

 第一章、項目總論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不僅對玉米的認識也在逐步提高。在八十年代以前,玉米主要是進入家庭的粗雜糧。八十年代中期,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物的要求已不僅滿足於充飢,而且對食物結構和營養狀況有了更高的要求,對肉、蛋、奶的需求量是越來越大,工業化,產業化的養殖業蓬勃發展,使玉米以家庭直接食用的角色轉變爲飼料工業最主要的原料,通過飼養業最終以肉、蛋、奶及水產品的形式回到人們的餐桌。可以說,玉米對改善城鄉人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人們對玉米深加工技術的發展,玉米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已成爲農產品中最重要的可應用於食品、化工、醫藥、造紙、紡織等多行業的工業原料。

第二章、項目建設意義

目前,我國食用糖主要來源於甜菜的種植和加工,而澱粉糖是對澱粉深加工後獲得的產品,澱粉生產原料主要來源於玉米,而玉米是我國農作物中的高產作物,比較甜菜畝產有着明顯的優勢,按照甜菜和玉米轉換比例情況計算,生產每噸中等甜度的澱粉糖所用玉米種植面積佔用土地比甜菜種植所佔的土地節約2—3畝,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生產加工玉米爲原料的澱粉糖,可以爲國家節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擴大其它作物的種植面積。

要確保5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的順利實施,必須建立高糖、高澱粉的玉米生產基地,保證原料供應,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生

產,實現玉米的就地深加工增值,提高玉米資源的利用率和商品率,這不僅能極大地提高貧困山區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使農民達到增產又能增收,而且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促進了高效農業的發展。同時,澱粉糖是一種能改善人類健康的功能產品,適應了食品工業加工不同產品的特殊要求及人們追求健康的要求,有利於提高廣大消費者的健康水平,促進我國食品加工業技術水平的改善與提高。

 第三章、 建設條件

一、自然條件

該項目基地中心示範區地處XX西部丘陵區,土地集中連片,土壤較爲肥沃。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9.1℃,年總降雨量600?,海拔高度1050m,年日照2600小時,年無霜期180天,年平均相對溼度63%,年平均風速2.5/s,標準凍土深度50cm,上述自然和氣候條件,可以滿足基地建設的要求。

二、 交通條件

該基地中心示範區,距縣城20公里,高平火車站25公里,處於曲輝路中段,交通極其便利。

三 、基礎條件

該基地中心示範區曾承擔國家級“生物覆蓋加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旱作農業示範區建設”項目,爲高澱粉玉米生產基地建設奠定了基礎。目前正在實施的W膜集雨補灌技術爲主的旱作節水農業示範項目又爲玉米基地建設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第四章發展現狀及需求分析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人們的消費理念不斷成熟,綠色、健康逐漸成爲食品消費的主流。澱粉糖作爲澱粉的深加工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熱捧,成爲當今保健食品市場上的明星產品。據山東卓創資訊有限公司玉米澱粉的產品分析師介紹,作爲澱粉的主要種類之一,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玉米澱粉的產量與價格均處於上漲態勢,但其發展前景卻並不樂觀。

據悉,目前,玉米澱粉的需求量佔據全球澱粉量的80%—85%。近年來,玉米澱粉的產量上升優勢尤爲明顯,主要原因在於下游澱粉糖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據專注於農資、農產品領域資訊及諮詢服務的山東卓創資訊有限公司的玉米澱粉產品分析師介紹,從20xx年到xxx年的10年間,在澱粉下游產品需求不斷增加的帶動下,國內玉米澱粉行業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大型企業紛紛建立,澱粉產能和產量也持續攀升,整體呈現了一個上漲的趨勢。xxx年我國玉米澱粉的產量在1892萬噸,是20xx年的500萬噸的3.7倍多,平均增長率14.17%。玉米澱粉產量的快速增加,主要得益於國內澱粉消費需求的提升以及玉米作爲再生資源受到市場的普遍關注。

  第五章基地建設目標及建設規模

1、 高澱粉玉米產量目標

項目區通過實施W玉米膜蓋集雨補灌高效種植技術爲主的旱作農業技術示範與推廣,高澱粉玉米平均畝產達到500公斤,較20xx年的390公斤提高110公斤,較項目實施前三年的256公斤提高244公斤,實現中產變高產,旱地變水地,單產穩定在500公斤以上。

2、 土、水、肥資源利用目標

通過實現該基地建設項目,使土、肥、水資源利用目標實現“四個提高”,即:化肥利用率提高30%以上;土壤基礎地力提高一個等級;土壤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份額提高10個百分點。

3、 集雨旱井建設目標

在基地建成與W膜蓋集雨補灌技術相配套的旱井10000眼,使基地的高澱粉玉米在需水關鍵時期得到補灌。

4、 化驗室建設目標

化驗是公司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擔負着對原料、中間體及產品產量進行全過程監測的任務。隨着產量的增加,基地水斷擴大,急需增加能迅速進行土壤、肥料、植物樣品、農藥殘留分析測試的儀器,爲基地進行配方施肥、無公害高澱粉玉米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5、土地壤情測試網點建設目標

在基地設置有代表性的土壤墒情、地溫監測網點100個,購置地溫監測儀器設備10套,以便能及時準確監側土壤墒情、地溫動態變化及年度演變趨勢,爲基地合理耕作、種植、培肥提供科學依據。

xxxx

xxx年四月十一日

農業項目建議書 篇5

1、項目區所在位置

項目區位於##公路以西,##鎮 內,涉及新碰、野爲、徵拖、七氦、周開、平垛、蔣論、南可、四還、董是、小袁11個行政村,總人口2.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209人,耕地總面積26427.82畝,20xx年農業總產值7874.91萬元,其中:種植業6369.32萬元,漁業896.2萬元,林牧業109.6萬元,養殖業498.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8元。下面來看看農業項目建議書範文參考。

2、項目區農業資源情況

農業調查報告指出:項目擬建區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全年雨量充沛,總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時積溫較高,日均氣溫13-16℃,無霜期較長,達220-240天。該地區地勢高低窪不等,水網密佈,河溝面積3198畝,80%左右的耕地面積地面增高1.8—2.5 米,其中澇漬型低產田面積達9200畝,因此,在前幾年農業結構調整時,開發了近380畝提水養殖魚池,區域內土壤屬勤泥壤種,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生態環境優良,灌溉水質較好,無污染,是發展稻漁共作無公害農業的理想基地。

3、 項目區農業生產狀況

項目區涉及5個防洪聯圩,現有聯圩基礎較好,骨幹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聯圩內有圩口閘42座,活口門15個,排灌動力蘇ⅱ泵5座,50泵5座,貫流泵2座,灌排總動力660千瓦,現有機耕路56條,機耕橋14座,基礎設施已具一定規模,設施基本配套,農田灌排率達 100%,渠系水利用係數100%,有效灌溉面積2.42萬畝,這些爲項目區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項目區產業結構以稻麥連作爲主,提水養殖爲輔,其中稻麥種植面積近2.1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86.8%。近年來,由於市場行情的不斷變化,加之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完全,良種推廣未能全面的種種原因,特別是今年水稻條紋葉枯病的大量發生,農民的種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災年份,形勢更是十分嚴峻。今年的武育粳三號水稻有三分之一絕收,三分之一畝產僅有200公斤左右,還有三分之一的最高產量也不過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產的稻穀爲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十分暢銷,由此可見,實行中低產田的改造,完善基礎設施的配套,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確保農民增產增收,發展無公害農業勢在必行。

4、 項目區建設條件

——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條件非常優越,##公路、##河從##鎮內腹部穿過南北長27華里,###公路從鎮域的中部橫穿東西長13華里,四通八達,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鎮又是位於##市的較東部地區的家禽養殖重鎮,東與陶破鎮相靠,南有戴跨相鄰,西與和垛接壤,北與昌還鎮交界,輻射周邊較多鄉鎮人氣,財氣比較旺盛,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因此##鎮是發展優質種植業和無公害農業的有利區域。—基礎設施初具規模。項目區內2.64萬畝,雖有部分低產田和部分提水養殖,但灌、排、防等生產設施相對齊全,規範化程度較高,種植條件很好,條田方整化面積較大,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綜合開發。

項目區內有畝澇漬型和設施不夠配套有低產田,嚴重影響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效益,必須進行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從而提高這類低產田的綜合生產力和抗禦片段災害的能力,提升農業質量,所以既是農業發展的需要,又是農產品市場競爭的需要,也是農民增長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三、 項目規劃設計

㈠設計標準

①項目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較大提高,通過項目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項目區農業現代化進程。②項目區有明顯區域範圍,按流域或灌區統一規劃,並符合本地區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採取綜合措施,集中整治,連片開發。

③項目區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實現園田化。

㈡水利措施

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統科學規劃,田間灌溉設施、橋、涵、閘等建築物配套齊全,性能與經濟指標達到有關規劃標準要求。

渠爲基準形成格田。

②田間道路:做到佈局(規劃)合理,循環暢通,機耕路建設分幹道、支路兩級,幹道要與鄉村公路連接,滿足中型以上的農業機械的通行,寬度爲5m以上,支路能保證農機通行,晴雨天暢通,並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便於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運輸,寬度3.5m以上。③土壤改良:通過農家肥的施用,秸稈還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含量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

④良種繁育與推廣:項目區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在100%,在有條件而又需要的項目區建立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修建種子晾曬場和侖儲設施,配備必要的種子加工檢測設備。

⑤農業機械化:做到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主要作業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

㈣林業措施

農業項目建議書 篇6

一、項目基本情況:

1、項目區所在位置

王坡鄉下觀村地處平山縣東北部山區,天台山南麓,距平山縣城22公里,總面積1.5平方公里,是下觀水庫移民村。全村轄2個村民組,28戶,110人。共有丘陵地1600畝,耕地200畝。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50元,村集體沒有固定收入,是平山縣較爲貧困村之一。

項目區地處下觀水庫北岸下觀村二隊自然莊,現有丘陵地900畝,多年來,由於缺乏資金投入不足,項目區至今尚沒有通水泥路和動力電,豐富的'丘陵資源一直沒有得到開發利用。本項目旨在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發展核桃生產和散養雞養殖,增加羣衆收入,加快發展步伐。

2、項目區農業資源情況

項目區地質由於歷經多次的地殼運行和長期的剝蝕堆積,形成了南鄰水庫,東西北三面,北高南低簸萁狀的地貌輪廓。地貌屬山地類型,低山、丘陵、海拔500-600米的低山區,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強,光照充足,降水量偏少,夏暑冬寒,溫差較大。受大氣環流分佈的制約表現爲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年平均氣溫12.7度。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分佈不均,7--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70%.年平均日照時數2600—2750小時,日照率爲60%,全年無霜期130—190天。項目區地處滹沱河流域南甸河支流,現有下觀水庫一座,水資源以地下水、降雨和庫存水爲主,較爲豐富。項目區植被豐富,沒有工礦企業,生態環境優良,適合核桃生長髮育和散養雞養殖,是綠色食品的理想生產基地。

3、項目區農業生產狀況

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較差,主要表現在:一是交通條件較差。通往項目區的道路由天台山旅遊路桃林村南向東,途徑二隊自然莊,止於東嶺,全長4.5km,仍然是泥土路,寬2至4米不等,蜿蜒曲折,坎坷不平,拖拉機都難以通行,特別是每年三伏多雨季節,更是無法通行,經常斷交。只有拓寬硬化,才能爲立體農業建設奠定基礎。二是電力較差。由於資金困難,項目區僅有照明電,沒有動力電。只有架設動力電,才能爲澆地、飼料加工等提供廉價動力。

項目區資源豐富。一是丘陵地資源豐富。現有丘陵地900畝,沙土壤土質,有機質豐富,適合核桃樹等果樹生長。二是水資源豐富。項目區緊鄰下觀中型水庫,該水庫流域囊括天台山,面積達50平方公里,四季有水。只要修建揚水設施,就可以實現引水上嶺,增產增收,造福於民。

項目區產業結構以小麥玉米養豬等等傳統種養業爲主,收入較低,僅處於溫飽狀態。近年來,由於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行情相對底下、基礎設施較差等諸多原因影響,農業效益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行農業綜合開發,建設立體農業,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勢在必行。

4、項目區建設條件

(1)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條件非常優越,項目區距平山縣縣城22公里,距王坡鄉政府所在地東王坡1公里,背靠天台山景區和藤龍山景區,有天台山旅遊路、藤龍山旅遊路和孟王出縣路繞行,只要把項目區內道路寬開硬化,與上述公路對接,項目區就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所在王坡鄉又是林業大鄉、養殖大鄉,東與靈壽縣相靠,南有南甸、東王坡集貿市場相鄰,西與西柏坡接壤,北與天台山藤龍山交界,輻射周邊較多鄉鎮,人氣、財氣比較旺盛,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因此項目區是建設立體農業發展優質種植業的有利區域。

(2)自然資源豐富。項目區內有丘陵地900畝,沙土壤質,土地肥沃,只要加以開發利用,就可以成爲抗旱防澇良田。同時,水資源豐富。項目區緊鄰下觀中型水庫,四季有水。可爲農業綜合開發提供足夠水源

——生態環境較好。項目區地處滹沱河流域南甸支流,無工業污染和環境污染,水質清淅,空氣清潔,是農業綜合開發生產綠色食品的理想區域。

——科技力量較爲雄厚。有豐富的農業種植、養殖和果樹管理的多年曆史經驗,廣大人民羣衆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植、養殖的新技術。下觀村是移民村,王坡鄉對該村發展非常重視,明確了林業站、畜牧站、水利站等涉農部門支持該村的目標任務時間要求,已經形成了支持該村發展強大的農業科技隊伍。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建設的依據

進行農業綜合開發,發展循環經濟是國家重點農業開發項目,也是平山縣縣政府20xx年工作重點,農業的模式是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的新亮點,開發丘陵地,強化設施配套,發展林業養殖業循環經濟,對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質量,加速產業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2、建設的必要性

項目區內的丘陵地,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由於交通、電力,資金等多方制約,一直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這不能不說是嚴重的浪費。加快移民村科學發展步伐,就必須要依託資源優勢。開發丘陵地無疑是下觀村發展的強大動力。所以,加大投入,儘快開發丘陵地,造福於民,既是下觀村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黨和政府關心移民羣衆的具體表現。開發改造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三、項目規劃設計

1、設計標準

(1)、項目區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較大提高,通過項目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項目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2)、項目區有明顯區域範圍,符合本地區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堅持近期與遠期相結合,採取綜合措施,集中整治,連片開發。

(3)、項目區堅持嶺水林牧路綜合治理,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實現園田化。

2、水電措施

(1)、灌溉工程:灌溉系統科學規劃,揚水站、機房、管道、閥門、蓄水池配套齊全,性能與經濟指標達到有關規劃標準要求。同時,修好排水系統,做到抗旱防澇。

(2)、電力工程:架設動力電,配套機房、變壓器等設施,滿足揚水、飼料加工等電力需求。

3、交通措施

做到佈局(規劃)合理,循環暢通,機耕路建設分幹道、支路兩級,幹道要與鄉村公路連接,水泥硬化,滿足中型以上的農業機械的通行,寬度爲5m以上,支路能保證農機通行,晴雨天暢通,便於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牧產品運輸,寬度3.5m以上。

4、林業措施

丘陵地開發要因地制宜,堅持嶺水林牧路綜合治理,便於機械作業和果樹管理,工程以開水平溝、打魚鱗坑爲主,樹種以核桃爲主,苗林要達到二級以上的標準,造林當年成活率和三年後保存率要達到85%以上,林相整齊,結構合理。

5、牧業措施

立足於雞糞還田雞食昆蟲相互利用的循環發展模式,以核桃林爲活動場地在東嶺建設散養雞基地。要按養殖場建設設計方案標準,充分考慮風向、排污和生產管理實際需要,搞好選址,建設雞舍。

6、科技措施

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完善項目區農業服務體系和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強化科技服務功能。在項目建設期間,對項目區基層幹部、農民技術是和科技示範戶先進適用技術培訓,做到村有3—5名農業科技骨幹,每10戶有1戶科技示範戶。

7、建設目標

項目建設堅持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開發,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發展循環經濟,實現高產高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架設動力電、寬開硬化道路、興建水利設施,綜合開發丘陵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

(2)、培植支柱型農業產業,改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開發適銷對路的核桃、散養雞雞蛋等綠色食品,並推向市場,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態農業產業,並帶動有關產業的發展。

(3)、發揮項目區示範帶動功能。把項目區建成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的示範樣板,爲全市移民村的農業發展提供經驗,有效地帶動區域性經濟發展。

四、建設內容

1、水電措施:

(1)、新建揚水站1座;

(2)、新建機房1座;

(3)、新建200立方米蓄水池4座;

(4)、鋪設管道20km;

(5)、架設電力線路2.5km;

(6)、新增100KV變壓器1臺套

2、交通措施

(1)寬開硬化主幹路4.5?,設計路寬5m,厚20cm,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橋2座。

(2)架橋2座。

(3)新築機耕路砂石路面2km;

3、林業措施:開發丘陵地500畝,栽植植核桃樹3萬株。

4、牧業措施:工程設計養殖規模10000只,佔地320畝,其中建築面積1000?。

5、其他:建設辦公室200平方米,倉庫1000平方米

五、投資概算及籌資措施

1、投資概算:

本項目計劃總投資420萬元。

其中:水電措施80萬元;

交通措施200萬元;

林業措施60萬元;

牧業措施50萬元

其他30萬元;

2、資金籌措:

投資420萬元,其中,申請移民專項資金380萬元,村集體自籌30萬元,羣衆以勞帶資解決10萬元

六、預期效益

1、經濟效益:

通過開發丘陵,發展核桃樹3萬棵,五年後,每棵結果至少5kg,年共計增收300萬元。發展散養雞1萬隻,每隻雞年產蛋至少10kg,年共計增收100萬元,綜上所述,項目實施後,合計可增收400萬元,人均4萬元。

2、社會效益:

①項目實施後,可年產優質核桃150萬kg;

②項目實施後,可年產散養雞雞蛋10萬公斤;

③項目實施後,農業高新技術普及率將達100%,有利於發揮資源優勢,有利於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④項目實施後,將促進當地綠色農業迅猛發展,有利於人民的健康。

⑤項目實施後,能帶動當地科技型龍頭企業的建立與發展,起到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⑥項目實施後,由於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造,健全了水系排灌功能,避免一家一戶灌水機械的重複投資,節約發能耗,節約用水,降低農本。砂石路面的建設,改善了交通條件,提高農副產品的運流速度,增加了效益。

7、項目實施後,極大的增加了廣大移民收入,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資保障,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移民村的扶持和關懷。

8項目實施後,可依託毗鄰天台山景區、藤龍山景區的優勢,發展觀光農業,吸引顧客,成爲平山縣的有一個亮麗景點。

3、生態效益:

項目實施後,由於農業綜合開發,強化設施配套,推廣新品種、新措施、新技術,規範農業投入品質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狀況。減少農業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有利於保護、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化持續健康發展。

七、保障措施

1、組織機構:

爲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下觀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領導小組,由王坡鄉人民政府有關涉農部門和下觀村兩委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項目技術指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工作,項目技術指導小組負責工程施工和技術指導。

2、監督機制:

項目實施中,實行項目管理和資金管理分離,單獨建賬,獨立覈算,建立項目內部相互監督機制,確保項目和資金管理正常運轉。

3、保障措施:

由項目管理部門與項目實施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分解細化建設目標、內容、標準,強化項目管理、工程招投標、工程質量監理,確保工程按時完成。

農業項目建議書 篇7

一、內江東興區趙家壩——自然流域農業灌溉的典型地貌

趙家壩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經過當地先人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及稍加改造建立的一個適合自然流域灌溉農耕地方。她是南方淺丘陵地區,我們的祖先利用自然環境的一個典型。雖然不如都江堰宏偉,但卻是我國西南丘陵地區的一個難得的自然水利工程,同樣造福了一方(見衛星圖片)。

趙家壩處於兩個小溪即將匯合處的中間地帶,匯聚于田家鎮。在趙家壩處用水土壩擡高水位,自流灌溉農田。其中一條小溪的名爲“團龍溪”,上游已經建成有“松林水庫”和“團結水庫”,團結水庫海拔511米,趙家壩,海拔310米(經緯度:N29 40.259 E105 09.899)。趙家壩一帶,的確實一個富饒的人造沖積小平原。體現出了我們祖先採用的梯次建壩,沖積成田,再自流灌溉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利用自然的案例。由於內江經濟長期發展滯後的原因,這個自流灌溉農業帶依舊保持了比較完整的自流耕作狀態。

趙家壩特有的小流域農耕環境,由於沒有受到城市化、工業化的干擾,離城市的距離又很近,交通通暢。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封閉的生態農業生產區,生產無污染的農產品及其它養殖產業;也可以作爲一個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充分發揮趙家壩的觀賞和示範價值,作爲一種古老且現在仍在使用的水利??農業模型向全國、全世界介紹。

二、項目啓動

由當地人大政協發起,東興區農業的自我定位,並徵集民間意見。媒體配合。

當地黨委政府引導,完成相關的規劃提案(例如:東興團龍溪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水利--農業發展的典型意義(特別是今年特大的高溫乾旱氣候,修復該片區自然灌溉水利設施更具有現實意義)東興生態農業的規劃,東興趙家壩--範長江故居的模型,東興田家鎮--範長江紀念館的民俗一條街模型)

在農業規劃和城鎮規劃的基礎上,對外招商、向上申請相關資金,分批實施,“小步快跑”。

三、發揮“範長江品牌”的作用

範長江出生和在東興田家鎮趙家壩。由於範長江在武功新聞界的地位,他家鄉發生的一切都是國家級媒體可能感興趣的。每年策劃一個主題,對團龍溪生態農業項目做報道,(即在全國做免費的廣告)譬如:地靈人傑——“範長江家鄉西南丘陵小流域自流灌溉的典型地貌”; “範長江家鄉的自然生態農業”;“長江家鄉的新故事”。

將每兩年一次的“範長江新聞獎”活動的某一個環節在田家鎮舉行。譬如《獲獎記者手印牆》。

(親屬在農業及投資公司的人脈關係)

四、小結

(在北京,一枚沒有用配合飼料養殖的雞,其雞蛋12元一個……。中國的農業開始走出靠單產獲得收益的階段。)範長江家鄉“團龍溪”——自然水利灌溉與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很有可能在全國樹立一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