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

教師9.55K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1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論語·子罕》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並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一種自我修養。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不管這個人多麼年輕,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種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視別人,也沒有資格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別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們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們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應有的尊重。一個真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必然會以平等的心態、平常的.心情、平靜的心境,去面對所有事業上的強者與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運者與不幸者。

尊重,是一縷清風、一泓清泉、一顆給人溫暖的舒心丸、一劑催人奮進的強心劑。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讚賞、善良、友愛相得益彰,與虛僞、狂妄、苛刻、嘲諷、兇惡、勢利水火不容。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失敗後的同情、安慰與鼓勵;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讚美與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間的真情在,就有未來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後的繼續奮進,就有失敗後的東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沒有原則的廉價奉迎,更不是沒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別人的重要,並不等於如何尊重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尊重也是一門學問。學會了尊重別人,就學會了尊重自己,也就學會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義。

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體味與摸索吧!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2

拜讀《論語》時,發現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做人道理真的好多好多。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其中,他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內心的安寧。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確實,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爲反應。理想的心理狀態應該是情感表現樂觀而穩定,既不爲瑣事耿耿於懷,也不衝動莽撞。

教師的工作是一件繁瑣、勞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種清貧的生活世界中尋找快樂,讓那種快樂既不會被清貧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被富足的生活所蠱惑,努力地在清貧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心裏開出一片樂土,追求自我的完美。那麼首先就要意識到: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教師作爲一種職業,需要具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教育科學知識。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爲了夯實自己的知識功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就需要有一種不斷學習的精神,讓自己成爲學生心目中的一個知識寶庫、一本活的教科書、一個“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人。在從事這項極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的同時,認識到生命的每一時刻都是教育的起點,教育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這將爲你帶來極大的快樂。其次不忘: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師職業需要有一種探索精神,探索即尋找科學的'真諦,不滿足已有的結論,向未來挑戰。教學時把自己當作自由的研究主體,把激活課堂作爲優化教學的切入口,不囿於既定的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建立在教與學雙向主體積極性基礎上的一種充滿樂趣的活動。這樣,師生通過合作和創造性勞動,就會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從研究中共同獲得一種認識提高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創造的快樂、發展的快樂。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最需要優秀和出色的教師。讓我們一起在這份職業中尋找我們的快樂吧!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3

《論語》是一部古代教育學,中心思想是教育廣大學子達到“仁、義、禮、智、信”。其中有些論述對怎樣做好教師也有很大的教義。比如:

一、教師的形象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我們可以理解爲:作爲教師要莊重嚴肅,否則在學生面前沒有威嚴,學生學東西也不牢固。有很多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注意保持距離,和學生沒大沒小,無話不說,雖然一時受到學生的親近,時間一長,學生就對他失去應有的敬畏,把他的話也視爲兒戲,其教育力度就打打折折扣。如果老師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認真的教態,學生就不敢輕視,老師對於自己的每項指令都說一不二,要求一絲不苟。學生就沒有了討價還價的念頭,執行力會大大提高。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武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孔子是老師的鼻祖,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而溫和,威武而不兇猛,莊重而安詳。這給我們做老師的形象上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不是一味的兇猛,也不是一味的一團和氣,而是一位長者,又是一位朋友的角色。

二、治學態度

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老師的要求。樊遲請教孔子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請教種蔬菜。說:“我不如菜農。”這要比有些老師,不懂裝懂,生怕在學生面前丟面子,生搬硬套糊弄學生好。老師嚴謹的態度,給學生樹立起實事求是的榜樣,鼓勵學生在學習上也要“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見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向他看齊,向他學習;見到比自己差的就反省自己,防微杜漸。作爲老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學習精神,哪怕是不如自己的人,只要有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也可以做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意思是:自己靈敏又好學,還要善於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作爲教師,要有旺盛的學習慾望,善於從自己的周圍找到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別人的`優點值得自己學習,別人的錯誤,也值得自己引以爲戒。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作爲老師要教育學生,要不唯書、不唯上,只要自己的認識正確,可以向老師直面提出,老師也要本着嚴謹的治學態度面對學生,不必唯我獨尊。

三、教育方針

子曰:“有教無類。”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權利。作爲老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應該教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交一定量的學費,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權利。老師無法選擇學生,只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內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說:孔子的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細想品德,培養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對事業、對長者、對朋友忠誠的態度,做一個誠實守信的社會公民。

五、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於中等以上的學生要適當地拔高一些,將一些稍有難度、有一定靈活性的題目;對於中等一下的學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實行分層教學。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說:特別聰明和特別智力低下的學生是無法改變的,對於學習語數外、數理化困難的學生,可以根據孩子的智力特點,該學其他的專業。現在很多老師在總結自己的教學成績時,總是拿班裏培養出了多少大學生,競賽時有多少人獲獎作爲自己炫耀的業績,其實這裏面有老師的成分,但與學生的聰明才智有很大關係,老師不能貪天下之功爲己有。在教學中,老師只能根據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適時疏導,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良好的教育。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說:“不到苦思冥想時,不去提醒;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引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教他了。”而我們先在的教育,老師代辦的較多,在課堂上還沒等學生思考,就急於給學生說出答案。學生問題時,不讓學生思考,而是把解題過程給學生和盤托出。還有些老師,唯恐學生不會,把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給學生貼在教室的牆上,讓學生比對。還有些老師在不給學生批改作業的情況下,在課堂上給學生對答案,等等。這都有悖於孔子倡導的啓發式教學。

六、學風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學習中要多做少說,勤於行動。培養學生一種務實的學風。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是一種交互性活動,不但要靈敏好學,還要向周圍的同學學習,更爲難能可貴的是向不如自己的同學學習。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重要的知識點要認真識記,默默背誦,學習要耐得住寂寞,若有餘力,則以學文。要不恥下問,還要誨人不倦。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思說: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別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後自己跟着唱。其實,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保持謙遜的學風,只要別人做得好,就要認真向他學習,直到自己掌握爲止。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說:有錯誤不改,是真正的錯誤。很多學生不注意改正自己的錯誤,有些錯誤犯了很多次都改不掉。對錯誤不重視,以後還會犯更大的錯誤。

以上是對《論語》中的部分論述的理解,錯誤和偏頗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指正。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4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裏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着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爲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爲,就像《論語》裏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求學不僅是爲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爲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着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說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5

孔子是非常重視友情的,朋友在他心目中佔據着很高的地位。他關於“友情”、“朋友”的言論,在我們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孔子認爲,“道不同,不相爲謀”,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根本就不會在一起策劃,就更談不上交友了。因此,有着相同的追求,共同的愛好、志趣,纔有可能成爲朋友。曾子是孔子的學生,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他曾經說過,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他認爲,朋友之間交往,還應當有利於培養提高彼此的道德素質。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靜下心來思索的.機會越來越少,從而帶來情緒上的浮躁,情感上的淡漠。真正的友情、朋友,才顯得如此珍貴。我非常讚賞劉心武先生的說法:友不過三。他認爲,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會超過三位。檢視自己,在芸芸衆生中走過了幾十年,其實真正能夠稱得上“朋友”二字的尚不足三位,人來人往,常不過是泛泛之交,過眼煙雲。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學會珍惜,好好把握。在生活中一旦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實屬不易,一定要認真交往,用心呵護這份友情。如果缺少機緣,無緣相逢,也不必過於急躁,擁有一份寧靜的心情不被打擾,也是一件美麗的事情。世間事大多是不能夠強求的。

其實,只要我們用心感悟,用心尋覓,真正的友情一定在不遠處微笑着等待我們。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6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於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爲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溫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爲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爲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爲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麼恆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爲,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爲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爲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着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爲此感到自豪,並甘願爲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說“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爲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說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說,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爲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着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裏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爲了教好學生,又是爲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爲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爲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說。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說明我們的教學並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說,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說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7

一部論語,兩萬餘字,卻可進入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文章之列。它影響歷朝士子書生乃至普通百姓兩千餘年,國人的性格,也受到無聲薰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書五經不能上講堂了,儒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在書架上蒙塵。然而論語的光輝並不會因一時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學作爲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會和經濟一起復興,論語的精彩,必然會被更多的人體會。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提醒了國人還有這麼一部經典等待着我們翻閱。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這樣說論語的都後感:“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說是深得其趣了。我讀完論語,時常心中有幾多惶恐,幾多自責,並且爲孔子折服。讀論語,我以爲有必要把孔子請下聖人的高臺,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門弟子,追隨老師左右,聽其言觀其行,才利於得其樂趣。孔子是可愛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師兄顏回子路子貢等等也是個個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講《論語心得》,分成幾個方面來論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論語,我讀論語,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錯,我心中的論語,乃是一本學生的聽課筆記,所記錄的內容,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開篇學而第一講的是什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條,第一爲學道以長才幹,第二爲交友以輔仁,第三條乃是修德,此三條者,不過都是爲了做一個君子。孔子之敘君子,是從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論語,正是爲了告訴弟子們,何爲君子,君子有怎樣的責任,君子有怎樣的才能,君子有怎樣的德行,君子怎樣爲政,怎樣修身而成爲君子……如此種種,都是自君子二字鋪展開來。論語當是一本給想成爲君子的人看的書,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和君子是相關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去論語中看。想要直接給君子下一個定義是有難度的,君子內涵很廣。先說君子的責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責任。顏回和子路與孔子各談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說他想要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用壞了也不可惜;顏回說得自己要不誇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而孔子說的是什麼?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分明就是施於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於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之出仕,並非爲自己謀利益,而是實實在在要爲了天下人。後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說法,與此類似。真的君子,是胸懷天下的,後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實的豎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還是有的。此一條,可以說是檢驗君子最根本的一條了,舍此餘不足觀。孔子多次感嘆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語氣中那份無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所在,是根本。要爲天下人謀利,當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備焉。儒家治國的方法,以仁爲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被問道爲政的辦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樣。孔子講仁,兼講禮,義,孝,忠,德,這些都可以作爲爲政的手段。子路問衛國之政,孔子說:“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講的是禮;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這裏明瞭講的是德;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裏講的是仁和德;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裏只講了三個具體的標準。至於其他弟子治理具體地方來問政,孔子給出的答案盡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話說,爲政大概沒有什麼是非做不可的,沒有什麼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義,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綜合一點說,論語告訴我們,儒家之爲政,只須着力於幾個基本原則之下,如仁,義,禮,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君子爲政的辦法,要做一個君子,還須提高自己的修養。論語在這方面講了很多,當今國中高中課本讀本介紹論語,也往往從這些角度開始。孔子在論語裏面教授給人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說立志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有說學習態度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有說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說堅持的,“吾道一以貫之”。還有許多激勵人學習的句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等,讀論語總能被這些話語所感動。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就是要達到能爲政的標準。孔子以爲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須自己懷仁,治國以德的人必須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就是要好學。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輕言語,反對武力,好學。後世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想必從孔子這裏得到不少啓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了。

論語中展現了孔子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這些只是孔子教導學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許我看到的並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個讀論語的人無法迴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對於孔子,真覺得顏回說得好,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循循然善誘人;對於孔子,顏回沒說到的一點,後代也時常忽略的一點,而很吸引我的一點是,論語中的孔子,生動而感人。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8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不爭》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說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在這一點上,孔子與老子觀點有相似之處。孔子的觀點是君子之人是坦蕩蕩的,光明磊落,他不與人一爭雌雄,即便是爭也要爭在明處,或者是事業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與人爭高低,不與人爲敵,待人以禮。成爲刎頸之交的廉頗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君子不爭利,若要爭,也是以切磋技藝爲主,射場上的競技者,射場下的好朋友。有時就是最嚴酷的戰爭,也要互派使者,約時間,約地點,約人員,約回合,不以暗箭傷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蕩蕩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禮。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樂適度》這則語錄本來是孔子用來評價《關雎》的情感風格的,《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是愛情詩,是男子追求心儀中的女子,心懷喜悅,充滿了對愛情的執着、追求、渴盼,這是“樂”,但又思而不見,追而不謀面,充滿痛苦,這是“哀”,但這首詩卻恰當地處理了情感的度,樂但不過分,傷感但不感傷,這是一種中道思想。

這個評論的可貴之處是它告訴人們怎樣去合理調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難免,莊子想通過“逍遙遊”的方式告訴人們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聖人,只有擺脫功名利祿。范仲淹告訴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些思想都告訴我們要學會調適自己的心理,修煉自己,寵辱不驚,樂觀曠達,恰到好處。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訴人們應當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這是做人的目標,因爲一個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長久處於貧困之中,不可以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他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爲,會做出犯上作亂之事,會損害他人利益。

真正達到生命自覺的人,他會安於仁德,利於他人,他會以寬厚之風靈動之氣呈現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貫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貧困,不因利益,不因權勢。孔子認爲自己的弟子中最賢德的'人是顏回,就是因爲他住在簡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飯菜,仍然能不改其樂,老師以有這樣高度生命自覺的弟子爲自豪。孟子也說:貧賤不能移,就是處於困頓的境地不能動搖自己的做人底線,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安於仁,利於仁,行於義。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

在《論語》學而篇的學習中,我頗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爲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衝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爲什麼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

還記得剛買電腦那陣兒,本來狹小的寢室一下。多出了五臺電腦,每個人都想把。機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時間和方式都各異,爲此寢室裏經常發生冷戰,電腦佈局模式不斷更改,弄得寢室沒有一絲“溫暖”,悶得人難受。後來我們冷靜了下來,試着爲對方考慮,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讓步,最後寢室形成了統一的作息時間,爲了共同目的,我們終於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論語》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學習型社會不但要求我們終生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大學四年裏,我們或許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我們學習中的思考卻不夠,對社會的一些現實問題的探索更相當缺乏。我想我們大學生需要用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知識。

暑假,我隨着我院三下鄉隊伍到了開縣(全國的貧困縣之一)。儘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時間,在那裏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裏,讓我真正看見了貧困山區的經濟、教育現狀。有一個鄉教學設施極差,沒有書桌、椅、圖書,教師缺編嚴重達200餘人,有些學生上學每天要走四五個小時。有的村小每學期只能上一次計算機課,有些孩子,每一次都會走上半天的山路,學習三節課後再走回去。他們中不少孩。因爲貧困等原因而輟學。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山裏的孩。國小畢業或是國中畢業後,他們就面臨着勞作或打工就業呢?當地的學校教育又能給他們提供些什麼呢?而我們又能爲他們做些什麼呢?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論語》就是文化經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9

《于丹談論語心得》一書講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雖然社會上褒貶不一,但批評大多是學術上的,我覺得於丹說《論語》,給我很大啓發。他圍繞各樣的心態問題,結合現實生活講了很多故事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使我受益匪淺。

一、怎樣面對遺憾

故事一:一個小女孩曾跟着媽媽去看牙醫。媽媽應牙病引發心臟病,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這個陰影在她心中一直存在,她從來不敢去看牙醫。後來她成了球星,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請來牙醫。正當醫生準備手術時,她卻死去了。

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震撼。我知道了無論是誰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法改變事實,但我們可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缺憾與痛苦,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愁腸百結或淚流滿面,這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更加重了你的痛苦,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它的後果就如同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然後面對痛苦要拿得起,放得下,靠你頑強的毅力與堅強的心去自救,除了你自己,誰也救不了你!想到自己曾因爲喉炎、聲帶小結、聲帶息肉、咽炎而痛苦不堪,夜不能寐,結果不僅病情沒好轉,反而,加重,長期耳鳴。

讀了這本書,豁然開朗,今後我要

1、接受這個事實。

2、多喝水禁辛辣。

3、改善上課用具,少說話。

4、多學習,多動腦,提高自身競爭力。

5、每日中午休息,哪怕只15分鐘。

6、多鍛鍊。

生活中要多運用90/10法則,即生活中遇到的事自己不能選擇,但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態度。

故事二: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採自通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爲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內心就會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要想到捨得捨得,先舍纔會得。

像這樣富有這裏的故事在於教授的<<論語>>心得裏比比皆是。,於教授用起來遊刃有餘。我們讀了受益匪淺。只要我們以平常心善待周圍的人或事,善待生活,加強人格修養。這樣可以找到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過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怎樣交友

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來自於心靈的富足,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對理想的追求,來自於對未來的憧憬。也來自於同良師益友間的交流。人需要朋友。人離不開朋友。

孔子曰:“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說爲人要真誠,坦蕩,剛正不阿。有一種朗朗的人格,爲人誠懇,誠實,還要見聞廣博。我想這與其說是交友之道,不如說是爲人之道。只有做這樣的自我才能交到這樣的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爲人不正直,誠實,對別人無所幫助,只考慮自己,以自己中心要求別人的甚多。給予別人的甚少,別人是不願與你爲伍的。更談不上交到好的朋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時一事可以但決不會長久。要交上好的朋友還要有辨別能力,所謂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否則也交不上好的朋友。

孔子曰“佚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之人特別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順情說好話。毫無正直誠實之心。沒有是非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討你高興以便獲得個人私利。對有用之人百般逢迎,婢顏諂媚,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久而久之使人飄飄然迷失自我。

“善柔”之人生活中更是屢見不鮮。當你的面永遠是和顏悅色滿面春風、恭維你、奉承你、贊同你、支持你,在背後會傳播謠言,惡意誹謗,中傷,甚至咒罵。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人前是人別後是鬼。如果我們不加以警惕,有清醒的認識,前車之鑑後車之覆,就容易被其迷惑利用,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那時悔之晚以。對這種我們決不姑息遷就,應該揭開其僞善的面目使其昭示無處容身。

“變佞”之人言過其實,誇大其談。巧舌如置卻不學無術脯內空空。我們能做到對其瞭解。敬而遠之足以。

朋友是人生的財富。朋友不是爲我所用,朋友更不是互相利用。朋友是什麼?我理解朋友就是:困難時能給你幫助,但不求回報。快樂能與你分享。痛苦時又能與你分擔;猶豫時能幫你選擇。衝動時又能及時制止;得意時能給你忠告。失意卻不會背叛;朋友就是懦弱時能給你堅強,委屈時能給你安慰。苦悶時能爲你排解。寂寞時能聽你傾訴,煩惱時能爲你開導,迷惑時能爲你指點,失誤時又能直言規勸。人生能有這樣的朋友相知相識是一件幸事,會豐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使你得到一種心靈快樂。

這本書給我的啓示還有很多很多,如: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每讀一遍,就會有心的感悟,今後在與大家分享!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10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爲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誠然,經過兩千多年曆史淬鍊的經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溫,經典著作之所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爲一代代人去閱讀賞鑑。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今天學習它,研究它,非但不是開倒車,更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

古人云:開卷有益。這些先哲聖賢有價值的生活經驗是我們現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藥,有時這劑良藥是大瀉之藥,瀉掉身上一些不良的東西。有時候則是大補之藥,補上身體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層次和素養。要想使自己具有深厚文化內涵、想讓自己人格健全、想讓自己有所出息,就必須喝上這些大瀉藥和大補藥。只有這樣,才能成爲一個不憂不惑不懼的君子,才能擔當創新創優的重任。

學習《論語》,就是盪滌我們的思想浮塵,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一切從修身立德開始。確實,誠以爲人,誠以立業,誠以威國。誠實守信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範,也是社會行爲導向和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加強學習是現在的首要的任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領會學習與思考的辯證法很重要,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必須認真讀書並進行思考,兩者不可偏廢,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個“悟”字,自我修煉、自我思考、自我循環、自我完善過程求的就是一個“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於新問題就會有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當然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要使自己學習後的藍天更加遼闊,還要及時總結,總結是提高的基礎。每個人都要求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好習慣,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思維,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判斷,並不是每一個問題都請示彙報。隨時將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悟記錄下來,雖然有時只是隻言片語,但卻是有感而發,是自己對某一觀點的總結。我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包括關聯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斷溫故舊學、收穫新知識。總之,這次學習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於人、無愧於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牢記使命,不負重託,奮力拼搏,演繹精彩。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11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爲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啓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爲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爲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12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如何使自己快樂生活、快樂學習呢?《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用簡單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個剛踏上社會的年輕人,滿懷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爲,但在現實中往往事與願違。要使自己的理想變爲現實,工作並快樂着,必須有良好的工作心態和自信心。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擔,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迴歸於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心態,把每一次任務都視爲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經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要抱怨工作的勞動強度、收入的不公,產生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消極心理,從而喪失工作的信心,偏離人生的目標方向。

快樂工作,不能僅僅把工作視爲謀生的手段,而要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當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來做。這樣纔會給你帶來成功的喜悅。

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讓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接受:我們在爲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爲自己工作!在競爭激烈的現實面前,應調整好與同事,取長補短。當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樂工作的同時,更要快樂的'學習,學習是爲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社會中、工作中學習,從國小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學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績和收益。人人都要面臨新時代、新發展、新變化、新要求、新環境和新崗位,必須堅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高效工作。向領導、同事、老師及身邊的人學習,要認識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做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當你學到的東西越多,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就會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讓我們一起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去工作、學習,使自己使他人都成爲快樂和幸福的人。

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13

公冶長,姓公冶名長,齊國人,孔子的弟子。

本篇主要還是以仁德爲主,從各個方面去探討仁德的特徵。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等。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都出現過,對人們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第一個評論人物就是公冶長,雖然坐過牢,但是並不是他的罪過,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對於公冶長的瞭解,孔子是他的師父,我想他肯定做了全面的瞭解和評價,所以纔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看待一個人不是去在乎身份、地位、錢財,而是去看他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仁德。

第二個評論人物是南容,姓南宮名適,他也是孔子的弟子。雖沒有具體說明他到底是哪方面突出,但還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無形中對他也做出了很高的仁德評價。

第三個評價的人物是子賤,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啊,如果魯國沒有君子,那他的優秀品德又是從哪裏學來的呢?言外之意說自己就是個君子,子賤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有仁德的弟子。

對於孔子評價的方面,去衡量人的仁德,在這一章節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對於一些不良的品行,還是在看過這一章後能做以悔改,希望人人都是個具有仁德之心的人,那麼這個將會是多麼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