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歷史名人事蹟(熱)

新材料6.78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事蹟都不陌生吧,事蹟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蹟爲主要內容,以敘事爲主要表達方式。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名人事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名人事蹟(熱)

歷史名人事蹟1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有的以遊牧爲業,有的以農耕爲生。他們的紡織業和治濤業平也很高。

吐蕃人飼養牛,馬和單鋒駝等,種植青稞,小麥和蕎麥。吐蕃人已會製造金屬器血和鎧甲,兵器。將士的鎧甲精良,用勁弓利刀都很難穿破。全副鎧甲的士兵,全身只露兩個眼窩。吐蕃習俗以戰死爲榮,一家幾代人連續戰死,被看做‘榮譽甲門’。

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松贊干布少年時,父親遇害,貴族舉兵叛亂,他在動亂中繼位。年少的贊普,驍勇而有謀略。他依靠叔父和親信大臣,團結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穩定了局勢。

而我所喜歡的文成公主可是個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讀詩書,是個有才識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帶去許多書籍和穀物,蔬菜種子,還帶去大批手業大臣。從此,吐蕃人學會了平整土地,種植蔬菜,學會了養蠶剿絲,防治刺繡,等等。

文成公主的`進入,使吐蕃有了新的開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文成公主一樣的歷史人物。

歷史名人事蹟2

北宋嘉祐年間,士人劉幾多次在國子監考試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詭譎險怪的文句迭出,學子們紛紛仿效,一時形成了怪異浮華的風氣。歐陽修很討厭這種文風,總想整肅一下。

這年,歐陽修主持進士考試,規定凡是寫艱澀險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個考生在文章中這樣寫:“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意思是:天地初分時,萬物始生長,偉人方問世。歐陽修想:“這個人一定就是劉幾!”於是戲謔地在其後續寫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違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還用大紅筆把文章從頭到尾橫塗一道,稱作“紅勒帛”,批上“大紕繆”三個字張榜公佈。後來發現這個人果然就是劉幾。考場文風因此發生了改變,大家都學着寫內容充實、樸素的文章了。

過了幾年,歐陽修擔任廷試考官,發現劉幾又來參加考試。歐陽修說:“清除邪惡一定要徹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責這些個輕浮學子,以便剷除文壇禍患。”他發現一個考生寫的《堯舜性仁賦》,其中一句:“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爲四罪之誅。”意思是:所以能得寧靜就可以養生,可以比五帝還高壽;如果易衝動而莽撞,就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歐陽修便將這個考生定爲第一名。等到張榜公佈時,發現考生叫劉輝。有人告訴歐陽修,劉輝就是劉幾,爲了徹底改變文風,他連名字也改了。歐陽修很感動。

歐陽修通過大力改革文風,發現了許多人才,經過他的提拔,一個個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蘇軾和蘇轍。

歷史名人事蹟3

東漢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劉關張桃園結義之後,劉備廣招賢能異士,於是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隆中諸葛的故事,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爲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着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着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着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纔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爲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着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爲“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歷史名人事蹟4

1746年,鄭板橋上任山東濰縣知縣。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閱公文,有人擊鼓鳴冤。鄭板橋吩咐衙役將擊鼓之人帶上堂來。擊鼓之人是一個啞巴,跪在地上呈上狀子。

鄭板橋細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啞巴原來會說話,5歲時生了一場病才失聲不能說活,但耳朵卻好使。啞巴有一個同胞哥哥,父母相繼去世後,留下一大筆財產,其哥哥想獨吞家財,便狠心地將啞巴趕出了家門。前任縣令因啞巴的哥哥拒不承認啞巴是他的胞弟,又苦於沒有證據,對啞巴的告狀不予理睬,啞巴每次去衙門告狀,都被杖責趕出。

鄭板橋受理了此案,當即傳啞巴的哥哥到堂。啞巴的哥哥還是像以前一樣說啞巴不是父母的親生骨肉,是父母從外面撿回來的.野孩子。啞巴父母已經去世,無人作證。鄭板橋知道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啞巴的哥哥是不會認賬的,只好宣佈退堂,擇日再審。

鄭板橋略一思索,便有了辦法。待啞巴的哥哥離開後,他叫住啞巴,對他說:“你從今天開始,守在你哥哥門前,一見他出門,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啞巴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鄭板橋,搖搖頭,意思是不敢這樣做。

鄭板橋說:“你不要有任何顧慮,儘管照我的話去做,出了問題有本官爲你作主。”啞巴這才點頭離去。

啞巴果真按鄭板橋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門前,看到哥哥出來,就拿着一個木棒衝上去把他打得頭破血流。隨後幾天又再次毆打哥哥。舊傷未好又添新傷,啞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沒法,不敢出門,只好到縣衙來告狀:“啞弟不尊禮法,多次毆打親兄。”

鄭板橋傳啞巴到堂後,開始審理此案。鄭板橋問啞巴的哥哥:“啞巴出手傷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爲你主持公道,還你安寧。但依照我大清律條,毆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鬥毆論處:如果是親兄弟則須嚴加懲處。請問,啞巴是你的親兄弟嗎?”

啞巴的哥哥不知是計,只想趕快嚴懲啞巴,免受其繼續毆打,他盯了啞巴一眼後說:“他是我同胞兄弟。”

啞巴的哥哥說完望着鄭板橋,等着他的宣判。沒想到鄭板橋厲聲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爲何不將父母留下的家財分一半給他?分明是存心獨佔!”

“這……這……”啞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纔明白落入了縣令設置的圈套中。鄭板橋當即差人押着他倆回家,清點家財,對半平分。啞巴終於得到了他應得的那一半。

歷史名人事蹟5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住在富恩島上的一個叫奧塞登的小城鎮上,那裏住着不少貴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祖母有時還要去討飯來補貼家用。那些貴族地主們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一塊兒玩。

父親看在眼裏,氣在心裏,但是一點也沒有在孩子的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輕鬆地對安徒生說:“孩子,別人不跟你玩,爸爸來陪你玩吧!”安徒生的家夠簡陋了,只有一間小屋子,破凳爛牀把這個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的,沒有給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動空間。然而,就是這麼一間破爛的小屋,父親卻把它佈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似的,牆上掛上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櫃上擺了一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

父親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這些書本中的故事使小安徒生浮想聯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櫥窗裏父親雕刻的木偶,根據故事情節表演起來。這還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還用破碎的布片給木偶縫製小衣服,把它們打扮成討飯的窮人、沒人理睬的窮小孩、欺壓百姓的貴族和地主等,並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編起木偶戲來。爲了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親同意和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馬車橫衝直撞的貴族和僞善的市長、牧師等人的生活,獲得各種感性經驗。安徒生在他以後的寫作生涯中能夠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童話故事,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譴責和鞭撻統治階級的貪婪、殘暴,都是與他小時候的這段生活經歷有密切聯繫的。

歷史名人事蹟6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爲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少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爲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爲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爲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爲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爲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首都長安,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爲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爲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爲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標籤:歷史名人 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