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將職業當信仰散文

職業7.44K

20XX年3月10日,著名歌唱家、音樂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周小燕先生追悼會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數千名市民排隊前往弔唁。她的學生從海內外匯集上海,只是爲了送恩師最後一程。談起恩師,學生們個個淚流滿面,讓旁觀者無不動容。

將職業當信仰散文

周小燕無疑是個傑出的老師,在她將近70年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她的學生劉捷、廖昌永、張建一、高曼華等人曾在各類國際性比賽中頻頻奪冠。

周小燕出生於武漢一個工商世家,父親熱愛音樂,母親會彈鋼琴。她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薰陶,18歲的她考進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學習聲樂。抗日戰爭爆發後,周小燕被迫中斷學業。她輾轉來到法國,進入巴黎俄羅斯音樂學院學習,在布朗熱、貝納爾迪等名師的指導下,周小燕顯露了出類拔萃的音樂才華。經過七年的磨礪,周小燕登上了巴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並以精湛的技藝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法國觀衆。其後,她應邀前往捷克,參加了布拉格之春音樂會,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她被譽爲“中國的夜鶯”。

1947年,已在世界樂壇享有相當聲譽的周小燕選擇了回國,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從此再沒有離開。

在周小燕心中,學生的家長是否當官、是否有錢沒有絲毫關係,她總是用良師的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來自四川郫縣的廖昌永出身於普通農民家庭,童年喪父,放過牛、打過柴、捉過螃蟹。初到上海,下雨天捨得不穿新皮鞋,打着赤腳從火車站跑到學校,周小燕看着心疼,經常將他帶到家裏吃飯,爲他補充營養。現在活躍在美國舞臺的女高音李秀英,當年斷了經濟來源,走投無路,周小燕將她接到家裏,一住就是兩年。

在教學上,周小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比如廖昌永的鋼琴、樂理基礎差,一開口還有濃濃的四川口音,周小燕就一句一句話地給他糾正,從不畏難。20世紀50年代,周小燕只教女高音,注重示範演唱,結果學生的聲音出現模式化現象。後來,她不斷總結經驗,確立訓練標準,因材施教,注重突出學生的藝術個性,成功地培養了一大批聲部相別、個性各異的歌唱家。她對工作癡迷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90歲仍在教學,每天上午四節、下午三節,餓了就啃幾片面包,誰要勸她歇一下,她就跟誰急。可是學生一走,她趴在沙發上,起都起不來。

真正的愛不等於放縱,周小燕對學生的人格教育一向抓得很嚴。學生張建一,跟周小燕去四川演出,深受觀衆喜歡。張建一很高興,跟陪同人員多喝了幾杯。第二天演出,嗓子沙啞了,觀衆沒了反應。周小燕漲紅了臉,沒有作聲。張建一一下舞臺,她就吼了起來:“你這麼做是自私!你沒把觀衆放在心裏!”從來沒見老太太發這麼大的火,張建一懵了,從此滴酒不沾。1999年,廖昌永參加國際大賽得了金獎,人也就有點躊躇滿志的味道。一次,外地一個小鎮請他演出,臨走,周小燕問起。他隨口答了句:“沒事,一個小地方。”周小燕立即沉下臉:“你唱給我聽聽。”果然,唱得沒有神采。周小燕語重心長道:“小廖,演出沒有大小。對待任何演出,你都得事先想一想,你得爲詞曲作家負責,對上音這所學校負責,對那些買票的觀衆負責。”某年,一位得意門生辦音樂會,整場都唱的是外國歌,只在返唱曲目中加了首《長江之歌》,周小燕非常生氣,責問道:“你是中國歌唱家,爲什麼不把中國歌曲列入正式曲目?”此後,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規定,每位學生每學期攻下的10首作品中,必須有4首中國歌曲。

對待職業,世人不外乎兩種態度:一是將職業當成飯碗,一是像周小燕一樣將職業當信仰。將職業當飯碗的人,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敬業精神,但這種敬業是外在的,帶有某種自我強制的性質,一旦外面有更好的飯碗,這種人馬上會掉頭而去。將職業當信仰就不同了。這種人特別熱愛自己的職業,願意將自己全部的心血放到工作上面,他們整天考慮的不是從職業裏得到什麼,而是如何讓職業承載更多的人生夢想與社會意義。

生活恰恰證明了一個奇怪的邏輯:將職業當飯碗的人,他的飯碗往往平淡無奇;將職業當作信仰的人,職業反而成爲一隻非常令人羨慕的飯碗。

標籤:散文 信仰 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