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心理學心得14篇

心理學2.74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學心得14篇

心理學心得 篇1

第一堂課,是針對女生的,我們用十個句子寫下了”我是什麼樣的人”的小紙條,令我很有感觸,我發現自己對自己的瞭解真的是不怎麼樣,寫道第六個的時候就有點卡住的感覺,最後還是憑感覺寫了下來.我想到高中的時候班主任也有一次把我們班女生湊到一塊開特殊班會,那時候我們對老師講的要加強自愛,我懂得自我保護等等,以一種說教的方式講給我們聽有些反感,現在想來,老師是很有主見的在小小的分享中,我感到了把一些消極評價用一種積極進的語言表達出來,用一個”輕度”來修飾一下就會有的不同結果.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關鍵看你是怎麼評價.

在看<走路上學>那段視頻的時候,我哭了,那恐怕是我看得最短的視頻還哭了的記錄.生活的不易與艱苦下,親情是那麼溫暖照人.在感嘆自己是幸福的時候,我想起了我媽媽在地裏拾棉花樂呵呵的說的話”能夠不生病,和你爸爸好好幹活,有好收成,掙錢供你們姐弟倆上學,這就是很滿足了”,每當想起這些,都感到自己如此幸福,我想,知足者常樂,我媽媽在言傳身教.

我們還加班加點的看完了楊瀾的<一問一世界>之後才知道看得不全.裏面對我感觸最深的一件事是”公民楊瀾”,不管她有多成功,楊瀾都可以把自己定位好,以一個公民的身份去做事.這讓我想起了我爸爸的一個習慣,那就是按時看新聞,從6:30的山東新聞到中央新聞再到濱州新聞,一直要看到將近八點鐘,這時候我和弟弟任何喜歡的電視劇動畫片都要一邊去,全家一塊看新聞,我在家的時候常常和他一起看,但是大學以後,這個習慣就失去了.媽媽經常笑爸爸”你有把去當官,看新聞有什麼用”爸爸經常會對新聞裏的事情和我做討論交流,甚至一些歷史問題也要問我,小時候覺得新聞裏的事都是真的,爸爸說的也都是對的,但現在常常是爭執起來,無果而終.我想我爸爸做公民最好的表現就是看新聞,關注國家大事.現在,我們常常抱怨我們沒什麼公民權利,我想,少一分抱怨,好好作我們作爲公民應該做的事,哪怕僅僅是關注一下新聞,你也會有你的滿足.

我還問了老師兩個問題,其中一個是明明白白問的,是關於我容易受到驚嚇的原因,另一個恐怕老師還不知道,那是在我扮演考三十分的學生做歸因時問的,因爲我發現我弟弟經常會有這種歸因來說明他爲什麼沒有考好,我以爲這種方式是不利於他進步的,沒料到恰恰相反,這種外歸因是很健康的。

還有老師講的.那句”原汁原味的生後就是這樣,酸甜苦辣,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你做的,是照單全收,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現在,我還沒有那麼豁達,仍然對一些事情難以釋懷,但我在學着豁達起來,我很高興,我這方面的表現得到了我最好的朋友的肯定,她在給我的信中寫道”大一的時候你經常抱怨學校有多麼不盡人意,但是大二卻變化很大,字裏行間都想在像在笑呵呵的,真高興你能有這樣的變化”,我覺得,這和我在社會心理學這門課上學到的感受到的有很大的關係。

心理學心得 篇2

《數學教育心理學》是我們大學要學的一個科目,但讀大學時,沒有經過教學,沒有實際的操作,所以當時讀書時學得沒有不好,現在,隨着自己教學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太薄弱,徐老師給我們看的書中,恰好有這本書,所以,現在,我又拿起這本書,細細閱讀,雖然,還是感覺不是很能看懂,覺得很高深,但結合教學實際,還是有一些體會。

該書有一段話對數學老師出題(例題、習題、考題等)較有指導性,因爲它介紹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哪幾種深度,於是啓發了我們可以出哪幾種難度的數學題:

“如何判斷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深度?標準大致有:

(1)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表述所學的知識;

(2)能否基於這一知識做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解決有關問題;

(3)能否應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即保持關鍵特徵不變,改變非關鍵特徵,從而使原來的關係體現在新情境中,這要求學生對知識的真正含義有概括的把握;

(4)能否綜合相關的知識解決問題,真正的問題往往不是單憑一個知識點就能解決,而是需要綜合幾方面的知識才能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知識的整合是與知識的理解深度密切相關的,這就是建構主義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5)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在實際生活中廣泛而靈活地應用知識,是建構主義的重要初衷,這同樣要依賴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對知識形成深層次理解,這是建構主義學習和教學的核心目標,建構主義的許多主張都與此相關。‘爲理解而學習、教學’是建構主義的一條重要信條。當然,深層理解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第71頁)

下面試着把這五個難度概括地予以表述,並略作些解釋或補充:

(1)轉述:即用自己生活化的語言表達教科書對知識點的嚴謹表述,目的是防止非理解性的死記硬背。比如“什麼是加法對乘法的分配律?那就是:一個數去乘一個加式時,可以先一個個乘,再把每個結果加起來”。此時不必過分追求邏輯嚴謹性,能基本說對就可以了。

(2)揭示:把具體問題中隱藏的數學知識揭示出來。給出算式45-78+55=100-78=22,問:“這裏運用了什麼算律?”[45-78+55=45+(-78+55)=45+(55-78)=45+55-78=(45+55)-78=22,用了兩次加法結合率、一次加法交換律]。又如可問:“你覺得最近全校各班之間的足球賽中有哪些數學知識?”

(3)變式:該書指出“變式可以區分爲概念性變式和過程性變式兩類”。

“概念性變式”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熟悉的,即符合概念定義但外表與標準式不同,如底邊沒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另一種即常說的“反例”,即外表相似但不符合概念定義,如有某兩條邊形成凹口的“多邊形”(幾何學裏的`多邊形只指凸多邊形)。

“過程性變式”該書沒給出嚴格定義,我理解它是指“得出某概念或某原理的多種數學過程”。綜合該書第118-119頁和第166-167頁內容,過程性變式無非是“化一爲多”和“化多爲一”兩種:

化一爲多:得出或表達概念、原理的方法是多樣化的。如導出方程概念時,表示未知量的可分別是黑框、空框、任意拼音字母、最後是x,它們等價;又如從一般四邊形變到正方形可以有多條途徑,先變成菱形或先變成矩形等。

化多爲一:把多樣化的數學知識化歸爲一。如學了簡易方程之後,爭取把過去那些用算術方法做的題目化爲用方程方法來做。又如弄懂只要會做分數題,百分數、比和比例之類的題就不難。

運用過程性變式的意義在兩方面:一方面可讓學生通過多種過程獲得概念或原理,從而達到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讓學生對多樣化的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記憶深、好應用。

(4)綜合:讓一道題裏綜合多個數學知識點。

(5)實踐:設置符合實際生活情境的問題。

讀書過程中,我們慢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充實了自己,即使培訓結束,我都要堅持讀書。

心理學心得 篇3

近兩年,類似於積極心理學、正能量的詞句廣爲人知,上課時、書本上、網絡上等等經常出現這些詞彙。但是積極心理學究竟是什麼呢?也許你會說出它的定義,除此之外呢?我們是否在生活中去運用,去思考?我們又如何將積極心理學植入自己的生活中,思想中,心靈中?

一、簡介:心腦成像----積極心理學卡牌主要涉及彩虹卡(德國),漣漪卡(臺灣),心靈圖卡(國內)三種卡牌,將人們的思想和心理世界投射至卡牌上的文字和圖片上,讓人們探索並認識自己的內心,發現問題,而積極的文字和圖片會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思維。

二、學習過程:這次的學習與以前的學習不太相同,這是新生的技術,因此我們沒有系統的書籍和網絡學習資源,主要依靠老師的指導和彼此之間的練習。但這幾種卡牌的使用方法並不困難,比較容易掌握,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主要鍛鍊了我的思維層面,讓我瞭解了內求與陰陽之道。我們的學習主要有四方面:1、積極心理學卡牌技術“遊戲改變世界”培訓課程2、校內“好心情加油站”活動3、校外“現代人的精神快餐----心靈驛站”活動4、日常生活中的練習。

三、應用中的體會

1、不期待:再一次培訓課程上,老師突然問我“再給別人用卡牌之前會不會擔心?”我說不會,其實我少說了兩個字,應該是“現在不會”。以前有來訪者體驗的時候總會擔心一些問題,例如:如果來訪者抽到的牌和他的問題不貼切怎麼辦?如果來訪者面對卡牌沒有感覺怎麼辦?等這一類問題,這個時候我是“有期待”的,對諮詢結果的期待,所以我擔心,我着急,最後我亂了,來訪者也亂了······老師經常讓我們用遊戲的心態去面對,遊戲的時候也許會期待結果,但不會計較。後來我發現,來訪者的態度、思想以及目的等不同,結果也就自然而然會有差異,所以,不期待,讓結果自然發生。

2、不強制:“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這是《〈道德經〉與心理治療》中的一句話。要做一個好的治療者的前提之一是不要強求,整個過程要依賴於對自發性的利用,自發性是其實也是繼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是一個媒介,一個引導他人與其內心溝通的媒介,我們要的是來訪者的思考,而不是用我們的思考。強制性是小伎倆,自發性纔是大智慧。

3、提問:這也是我目前所需要鍛鍊的,我覺得,如果把來訪者的心理比做一個陣,那麼觸動他心理問題的契機就是陣眼,破除陣眼就要抓住主要問題的主要方面。找到陣眼的關鍵之一就是提問。提問技巧對來訪者的思考和對卡牌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

4、即時: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會時常體驗,我發現,當我心裏有困擾和沒有困擾的時候感覺是不一樣的。沒有問題時我得到的是正向的語言和情緒體驗,遇到問題時我得到的是解決問題和紓解心理的方法。

四、對我的.影響

1、上一次的培訓課程因爲考試暫停,結果前幾天我的同學突然對我說“我感覺你這兩天特別的閒”,我很驚訝,她說“因爲你這星期沒有培訓”,頓時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所以,這次的學習充實了我的生活。

2、我在百貨大樓“心靈驛站”的兩天值班經歷改變了我的一些想法。之前的諮詢對象都是學校中的同齡人,我沒有信心爲社會上的人做諮詢,因爲我覺得那些人的社會閱歷比我多很多,他們的一些問題和心理我無法充分理解。但是那兩天我接觸到了經理、服務人員、教師、退休老人等各種社會角色的來訪者,這種諮詢方式使我不再感覺到與他們之間的巨大鴻溝。

3、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我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有了某種程度上的改變。任何習慣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積極的思維方式也不是。有的來訪者問我“我認識到問題的所在,但是當我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會那樣想,怎麼辦”。我去請教老師,老師說“洪水來了,你是在它來之前築好壩呢,還是來了之後築?”

五、總結:我覺得“心腦成像----積極心理學卡牌技術”的特點在於簡單而深刻,簡單的是方法,深刻的是思想。它以卡牌爲載體,將人們的思想和心理世界呈現,便於諮詢師的瞭解和來訪者的內在剖析,同時又以積極地語言進行暗示。方法是好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堅持,不論是來訪者還是諮詢師,我們追求的是積極地心態。習慣是最可怕的力量!

心理學心得 篇4

很榮幸能參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協會舉辦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在今天的培訓中,聆聽了《心理健康教育》雜誌的主編陳虹的精彩演講。近四個小時的學習,讓我進一步理解了“積極心理”對學生的發展和學習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但是在課間、課後還聽到一些老師的不同觀點,因此本人也想就這一天的學習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

陳虹主編的講座讓我們對《積極心理學》有了初步的認識,所謂積極心理學是對人類積極的正面的經歷以及人的性格特徵長處和福祉的科學研究。它也是對能給人、小組、和機構帶來昌盛或使他們能夠發揮最佳功能的環境、氛圍和過程的學習。而把積極心理學應用到教育中,就是積極教育,所謂積極教育,其主體爲了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通過積極的心理體驗,以充分發掘積極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動。

那麼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曾經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呢?

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犯的一點錯誤,就會橫眉冷對,而且甚至會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罵才成人的思想曾經在許多家長的身上體現。

對教師來說,嚴師出高徒,師道尊嚴也曾讓許多老師把自己高高的擺學生之上。

隨之以後出現的,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理論讓我們的教師把學生當朋友看待讓我們的老師與學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學理論讓我們把學生托起,讓學生佔主體位置,教師作爲主導,突出了學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學習的能效。

那麼這些經歷讓我們怎麼樣面對今天的教學呢?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認爲心理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爲學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優勢,但這並不代表後天的成功,作爲家長的培養,作爲教師的指導這些後天的因素應該起到了決定作用。而積極教育則是把孩子的優點突出出來,讓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發展的優勢。

2、作爲家長、教師如何發現孩子的長處,如何搜尋孩子的閃光點,如何適時的表揚,讓快樂的心態伴隨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在成功中享受歡樂,在歡樂中爭取成功是我們必須要研究的課題。

3、中國文化,博大精神,而語言是表達情感的首要表達方式。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語氣下說出來,所表達的意思會大相徑庭。因此,作爲老師也罷、作爲家長也罷,用恰當的語氣、合適的表情真誠的表達你的讚賞,在對孩子的積極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4、信任是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表揚孩子時要適、在批評孩子時要適度,用你的真誠換取孩子的信任自然,你的言行才能對孩子產生預期的影響。

5、適度的批評(當然要注意時間、場合),讓孩子在讚揚中夾點措折感,才能讓孩子不會盲目自大,在成功中找到不足,也才能讓他們有更高的目標。

總之,我認爲積極心理學是適合當前教育形勢的一種教育心理學。

心理學心得 篇5

在團體活動中,我感覺自己收穫頗多,我收到了不同的同學給我的一些建議和評價。首先,我非常感謝他們能夠誠懇的指出我的不足,幫助自己找出那麼多的問題。

當我剛進教室的時候,發現所有的椅子都被圍成一個圈,一種不祥的感受頓時涌上心頭。有種後悔走進來的感覺,所有的桌子被挪在一邊,讓我覺得心驚膽戰,當我坐下後,我的身體一直在不停的顫抖。輪到我第一次發言時,我的緊張感更強烈了,身體裏那個做好準備的自己立刻逃之夭夭,剩下的那個糟糕透頂的自己立刻跳了出來。我變得手足無措,語無倫次,說話結結巴巴。天啊!那不是我想展現的自己!

其實,我並不想那麼沉默,也希望能像其他同學一樣能積極說出自己的觀點。但是在這樣人數衆多的場合下,緊張的自己完全找不到迴應的答案,就像突然短路一樣,腦子一片空白。有時周圍的氛圍變得緊張時,我感覺自己基本快要喪失的說話的`能力。

這樣的活動讓我收穫很大,特別是同學們都真誠的給予了我一些建議,也指出了我的一些不足。這些建議關於:應該怎讓自己能很好的融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怎樣去與陌生人接觸,才能讓自己和別人自如的交流。通過這樣的活動我可以更好的探索自己,更加真實的感受自己在陌生場合說話困難的狀態。我希望這樣的活動繼續進行。也希望下次自己能更加主動積極回答一些問題,讓自己不斷成長。

心理學心得 篇6

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科學大師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我們總認爲,人與人不同,這裏面有環境、有機緣、有能力、也有的差異。怎麼在於“業餘時間”呢?業餘時間對我們每個人意味着休息和充電。

20xx年8月20日《新華週末》報道,中國人民教授王琪延博士帶領他的課題組對全國城市居民的生活時間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我國城市居民一週平均每日工作時間爲5小時1分,個活必需時間10小時42分,家務勞動時間2小時21分,閒暇時間6小時6分。四類活動時間分別佔總時間的21%、44%、10%、25%。每一天,城市人就是這樣度過。10年來,人的閒暇時間增加了69分鐘,閒暇時間佔命的1/3。而我國居民在電視機前每天是3小時38分,打發掉自己一半的閒暇時光。日本、美國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分別爲1小時37分和2小時14分。

調查結果還顯示,本科以上高學歷者的終生工作時間是低學歷者的4倍,收入是其7倍以上。學歷越高,越重視終生學習,平均日學習時間爲61分鐘。

每個人的業餘時間有多少?業餘時間如何用?這裏大有講究。當你業餘時間比較多時,而且把如此多的業餘時間用於打牌、跳舞、閒扯、看電視時,你的收入就像翹翹板,這一頭就會低下去。反之收入就會高起來。收入是社會對你的報酬,也是一個人的物化形式。當你的收入漸漸趨於牛市或熊市時,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也就趨於變化,你的和追求與人就大大不同了,這時你自覺不自覺地與他人出現了差異。“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這也許是愛因斯坦關於人與時間的又一種表述方式,也是一種深刻的耐人尋味的表述方式。

列寧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現在該是賦予它時代的新義了。步入信息化社會,擁抱知識經濟時代,也必然地要求我們壓縮以至擠佔業餘時間。市場無孔不入。在業餘時間,我們都能嗅到一股知識和金錢的氣息。曾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爲全球“數字英雄”的搜狐張朝陽博士說:“我就是平凡人,我沒有發現自己與別人有什麼大的'不同。如果說有不同,那就是我每天平均除了7個小時睡覺外,其他時間都在工作(思考)”。

據說,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現稱血小板)及其他成就的加拿大醫學家奧斯勒,爲了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讀書,他爲自己定下一個制度,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鐘的書。不管忙碌到多晚進臥室,就是清晨兩三點鐘,他也一定要讀15分鐘的書才入睡。這個制度他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共讀了8235萬字、1098本書,醫學專家成了文學研究家。奧斯勒賦予業餘時間以的神奇。

你要顯示存在的嗎?你要與人有所差異嗎?那麼,用好你的業餘時間吧!

心理學心得 篇7

怎樣讓積極心理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接近,怎樣在我們的問題學生中提高積極心理學的影響,看了這本書我得到了收益匪淺的啓發,深知這門學科的重要性。積極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生活。

2世紀的社會已不同於過去的任何時代,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不再是爲了生存,而是爲了生活得更幸福。在這樣一個追求幸福的時代,人類已不再需要消極來時時對自己發出警告,而是需要積極來增強自己的力量和信心,這是我們當前社會的最大實際需要。積極是人類固有的一種本性,但這並不就意味着人類的積極本性在任何情況都自發地表現出來。人的心靈中有着天生的積極種子,而這些種子能否順利發芽生長,還要依賴後天的其他條件。這就如農民播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能否生長髮育,除了依賴種子本身的特性之外,還要有適宜的環境氣候和後天的精心照料——澆水施肥,從某種程度上說,積極心理學就是爲了營造一種能促使人類的積極本性生長髮育的環境,同時也是爲了人類尋找一種爲自己心靈中積極種子澆水施肥的方法和途徑。

積極心理學認爲,心理學不僅僅應對損傷、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它也應對力量和優秀品質進行研究;治療不僅僅是對損傷、缺陷的修復和彌補,也是對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力量的發掘;心理學不僅僅是關於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它也是關於工作、教育、愛、成長和娛樂的科學。具體就研究對象而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分爲三個層面,在主觀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幸福感和滿足(對過去)、希望和樂觀主義(對未來),以及快樂和幸福流(對現在),包括它們的生理機制以及獲得的途徑;在個人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靈性、天賦和智慧,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集中於這些品質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羣體的層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個體成爲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寬容和有職業道德的公民的社會組織,包括健康的家庭、關係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

面對問題學生,由於家庭和社會的環境,他們在思想意識方面、行爲規範方面、學習方面、心理方面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問題,他們對學習沒有正確的認識,對學習沒有興趣,沒有自信心,表面上看他們滿不在乎,其實他們很自卑,很消極。而積極心理學家們研究了很多案例,例如在同樣惡劣的環境下爲什麼有些人能保持自己,而有些人卻成了問題人,到底是什麼使有些人能總是有尊嚴地活着。他們發現,只有人自身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如愛心、勝任、愛美性、樂觀、勇氣、工作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等)纔是預防問題產生的最好工具。

積極心理學提倡對個體或社會具有的問題要做出積極的解釋,並使個體或社會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對問題學生,我們要多方面探尋問題產生的原因,問題之所以會產生,肯定有它特定的原因,原因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看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更有助於問題本身的解決。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發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着力研究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

心理學心得 篇8

最近一段時間,我通過對教育理論的培訓學習,特別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讓我學習到了許多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相關的知識,收穫頗多,同時也對自己曾經建立在沒有理論沒有系統知識盲目從衆的對當前我國教育體制和教育機制以及我國的教育目標、培養目標進行的批判進行了一定的反思和深思。通過對兩學的學習,讓我認識到要想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或者教育工作者並不只是動動口,動動手的課堂簡單傳教,而是一項集知識、技術、智慧與經驗和反思批判爲一體的綜合性的教學行動者。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思潮中,有着不同的國別地域、不同的年齡階段特徵和不同的生活習慣的學生羣體,作爲名合格的優秀教師應該是及知識智慧、品德修養、教書育人、激情創新、及教師的學科素養和專業素養爲一身、有着熱情和同情心、富於激勵和想像傾向性從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社會發展的開拓者,是傳授學生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保證實現國家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提高課程質量和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最有力保障,是實現國家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提高的最有力和最可靠保障。正如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而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要實現我國在尖端科技領域欠缺和者落後於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時,教師可以爲振興國家的科學技術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因此,作爲名優秀的教師,我們應該與自己的職業爲傲,我們應該埋頭默默的工作在教育和教學之中,我們應該肩負起培養祖國優秀骨幹力量爲己任,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能,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創新能力的社會人才。我非常重視和珍惜此次的兩學培訓,爲的就是自己能夠更多的結合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去理解學生的學習行爲和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行爲,用科學的方法論指導我對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和機制對我國教育作出公正合理的指點和批判!

下面就近期的學習,談一下我的學到了什麼:

首先,我瞭解了一些基本理論知識,通過對《教育學》的系統學習,我認識了教育學的歷史發展過程、綜合因素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個體發展的相關知識和我國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以及與教師教學活動緊密相關的如教學、課程理論、班級管理等等。通過對《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初步的瞭解了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學習的基本理論、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習遷移、態度與品質的實質和培養、心理健康發麪的有關知識、以及與教學過程有關的心理學如教學設計、教學測量和評價、教師心理、學生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爲等等。這只是此次培訓中籠統的概括的系統知識。下面結合教材《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對我認爲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機制存在的明顯的不足和明顯缺陷的地方簡要的點評。下面我以序號的形式列車我國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

問題之一:由於受到古代教學思想影響和中國共產黨黨的影響,我國教育體制仍舊存在極強的階級性,專制性和刻板性。縱觀中國教育的發展,從古代的孔孟到程朱理學的,儒家教育思想在我國古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到後來的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隋唐科舉制度到程朱理學和明代後的八股文。我國的教育領導權都是完全掌握在統治者手中,這就出現了教育的專制性和階級性,同時教育類容和教育手段方式過於刻板,這就是古代教育的刻板性。可是自從中國共產黨執政後,仍舊沒有放寬教育的領導權,教育仍舊過度偏向於爲政黨服務,爲階級服務。我們現在的教學類容和形式過於單一和刻板,學生成了做題的機器。要改變這一現狀要求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黨在制定教育目的的時候應該放寬對教育的政治象徵性作用,給學校教育和地方教育更多的自由權和領導權。在某種程度上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有利於教育的民主和有利於教育的發展!

問題之二: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的發展背道而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國學校教育卻沒有培養出國際一流的人才。而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經濟發展與教育事業的發展沒有齊頭並進。我國教育經費的開支不到國民經濟的4%。教育投入不足,所以很多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育設施投入不足,這個在高校體現比較明顯。我認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永遠保持其相對的人才優勢和經濟優勢,用於教育支出應該佔到國民經濟收入的10%才能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問題之三:教育目的不明確、課程結構不合理、教學方式有段過於陳舊是影響我國教育的質量最爲關鍵的認爲因素:由於受政治的影響,我國的教育目的具體體現爲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和創造能力、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這及其抽象的空空三段文字難道可以把我國的教育目的全都包括了嗎?其實教育目的的制定還是不夠全面合理。我國的課程結構過於單一這是不爭的事實,國小基本就語文、數學、英語,而按照課程標準規定我國國小三年級開始綜合實踐課,我認爲這種沒有規定評分的課程對於很多學校和學生都是無視和沒有作用的。中學教育我們採用分科課程爲主,分爲文科和理科。我認爲這種分科是必要的而且應該加強突出學生在獨特興趣和愛好。目前我國很多老師都是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只會系統的傳授學生基本知識,只知道指導教學這種模式,而對於發現教育、情境教學和合作學習從不常試,所以很多教師只會灌輸學生知識,而不會指導學生髮現知識,這對於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室非常的不利的,我想這也是我國教育很失敗的一個方面,也是我們培養不出傑出優秀的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爲日本在這個方面做得最好,日本把優秀的年輕的教師分配在國小教育上,從心裏學角度而言,國小教育是培養學生個性、創造力、思維能力的一個關鍵時期。而我們國家恰恰相反,國小配備的是最低級的教師。

問題之四:德育停留書面口頭上,而沒有付諸社會日常生活實踐。我們中國的教育很重視德育(及態度品德的教育)從國小一年級就開始開設德育課程,但是我們中國學生,中國的素質卻並沒有獲得相應的提升。我認爲德育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我們從依從到認同再到內化的過程。皮亞傑的認知道德理論科爾伯格的道德兩難法我認爲是培養學生德育很好的方法。而要掌握這些道德的培養方法就要求教師的知識素養和能力。同時道德的形成也應該重視家庭的道德教育,家庭是對孩子道德進行檢查監督的有效手段。

問題之五:由於傳統的教育背景下,教師管理過於專斷型,班級管理比較落後。在我國由於受班主任能力和素養的`影響,我國中學的班級管理存在普遍的問題。及由於受到分數的影響和班主任職業權威的影響,班主任班級管理過於專斷型。還有就是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很低。我認爲這些問題並不是每個班主任都存在的,但是在我們國家中學教育中普遍存在。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樹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學生,要求我們班主任主動與學生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係。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班級組織的領導者和人際交往的藝術家。這就體現了再現代與班級爲主體的制度化教育體制下,強調班主任的作用。

問題之六:學校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現有了教育體制中,國小、中學、高中基本上都沒有開設心理課、大學好大部分學校只是形式性的開了幾節課。這體現了我國教育體制沒有與學生爲本,沒有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的發展,沒有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的預防精神疾病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的需要,爲教育教學提供理論依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應該作爲門重要的學科真正的傳授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或者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

問題之七:我國教育沒有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學校教育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基本爲零。在很多教師的教育思維定式模式中,有個性的學生就是那種壞學生,其實個性及人格,個性是創造性的重要特徵。在教學中,我們並不是忽視或者孤立有個性的同學,我們更應該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學生個性和創造性。

問題之八:教育資源在空間上分佈不均。在我國由於受經濟發展水平和長期歷史的影響,我國國家經濟整體在東部地區比較發達,中部和西部地區比較落後,城市發展比較迅速,而鄉村發展比較滯後。我國經濟發展的這種二元不平衡導致我國的教育發展也呈現了相關的問題。現在在一些落後地區或邊遠鄉村教育投入和教育教學基礎設施相當的滯後,在西部的大片鄉村,在中東部一些人口相對較少的鄉村,就連學校教師也相當的缺乏。要改變這種空間地區上的不平衡需要國家和教育部門加大扶貧教育力度,提高財政對教育的支持,確實穩固、紮實的落實的推經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

當然,由於我國社會處於轉型區,我國的教育體制機制也面臨着重大轉折,我們應該認真反思爲什麼我們的教育體制下培養不出在某方面傑出的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深思和反省!

心理學心得 篇9

一、《學生管理心理學智慧》第二編分析了教師管理的七種武器,簡單回顧一下:

1、讚美。通過讚美,表達對她的認可,幫助他找回自尊心,提高自我認知。好人做好事,有自尊心的人自然知道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會改正。

2、承諾。大轉變往往從小要求開始的,讓人承諾小要求,慢慢地,他自然會成長,甚至做到大要求。

3、活動。同4。

4、成功。活動和成功都是從人的情緒出發的,這兩者都能讓人心跳加速、情緒激活,而心跳加速、情緒激活的時候,恰恰是容易拉近關係,被影響改變的時候。

5、榜樣。通過觀察學習榜樣的行爲,從而得到進步。最好的學習榜樣是身邊的同學、過去的師兄師姐、和自己相似的人。

6、人情。中國人處理事情很看重關係,如果跟學生關係好,你提出讓他進步的請求,他會更容易做到。根據互惠原理,可以先主動對學生好,學生也會更願意接受建議。尤其是很講義氣的學生,更容易遵循這一條原理。

7、強化。強化分爲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期待的行爲出現時,給予他想要的獎勵。負強化是不期待的行爲減少或消除時,撤銷他討厭的東西。比如有些學生課堂上總搞怪,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爲了消除他的搞怪行爲,就可以無視他,不給予關注。

二、第三編講教育的時機,核心理論是班級建設的四個階段和指揮—支持兩種行爲。

第一階段,組建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和學生互不熟悉,有問題的學生不敢輕舉妄動,在默默觀察。教師不知道學生中誰是班幹部的得力人選。這一階段適合高指揮,低支持的管理方式。教師初步指定班幹部,明確班幹部的職責,控制決策權,提出班級的發展目標。這個階段,老師要立威,要展示自己嚴厲的'一面。通俗點講就是:我來決定,你來做。嚇一嚇,恩威並施,樹立教師微信。

第二階段,磨合階段。這個階段,矛盾逐漸出現,問題生逐漸擡頭,班幹部與普通學生的矛盾、班幹部與教師的矛盾都會出現。這一階段適合高指揮,高支持。我們討論,我來決定。班主任要實施教練式的管理,發現並培養出合適的班幹部。培養班幹部可以分爲牽着走、扶着走、放開走、跟着走四個階段。

第三階段,規範階段。如果第二階段的矛盾能順利解決,則班級進入正常運作與規範階段,這一階段矛盾不多,就是有小的矛盾班級也可以通過機制化解掉。這一階段適合低指揮,高支持。從相信自己到相信學生,班幹部可以做的事,班主任不必去做,小組長能做的事,班幹部不必去做。我們討論,我們決定。在這個階段,要幫助班幹部樹立威信,也要防止班幹部犯管理錯誤。

第四階段,成就階段。如果班級繼續良性發展,班級定位準確,學生之間互相信任,班級事務高效運轉,就進入可以低指揮,低支持的成就階段。此時教師授權要循序漸進,分散給多人,而且要勇於放手。授權階段,大事精明、小事糊塗就好。你來決定,你來做。

第12章談了教師對學生管理的寬嚴問題。長期以來,到班主任對學生是嚴一點好,還是寬一點好?是民主一點好,還是專制一點好?專家一般會說兩者結合好,該寬就寬,該嚴就嚴,問題是這個時機怎樣把握?一方面作者結合班級建設的四個階段理論,提出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管理辦法的觀點,另一方面,作者着重強調一定要先嚴後寬,如果先去展示自己寬容、和善的一面,出了問題再嚴厲處理,這是教師的大忌,“先寬而後嚴,人怨其酷”。(《菜根譚》)

心理學心得 篇10

本學期我抓緊時間認真學習了《教育心理學》。對於奧蘇貝爾的學習動機理論很是有感觸。1968年,奧蘇貝爾發表了集其教育心理學思想大成的作品——《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1968第一版1978第二版),在這本書中,奧蘇貝爾深入系統地探討了課堂中的有意義的文化知識學習的類型,不同類型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及其條件,對人類以言語符號爲媒介的有意義學習,保持和遷移的心理機制及制約因素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形成了他的“有意義言語學習論”。

奧蘇貝爾對傳統的學習理論持批評的態度。他認爲,這些學習理論並不探討在課堂裏發生的學習,而只是根據實驗室裏的學習不加分析地外推。在他看來,“一種真正實在的、科學的學習理論主要關注在學校裏或類似的學習環境中所發生的各種複雜的、有意義的言語學習。並對影響這種學習的各種因素予以相當的重視。(Ausubel,1967)

奧蘇貝爾教育心理學中最重要的觀念之一,是他對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在他看來,學生的學習,如果要有價值的話,應該儘可能地有意義。爲此,他仔細區分了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之間的關係,具體如下:

教學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的,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的方法。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包括了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奧蘇貝爾繼承了傳統的`接受學習理論,並在歷史上首次將之作爲與發現學習相對的一種學習方式加以積極倡導並進行系統的心理學研究。

接受學習

接受學習是指學生通過教師呈現的材料來掌握現成的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與發現學習相對。在接受學習中,所學東西的全部內容都是以確定的方式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學生無需進行任何獨立發現,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師呈現給他的材料,例如一組無意義的音節、一首詩、一條定理加以內化和組織,以納入到已形成的認知結構當中,以便在將來的某一個時期可以運用它或把它再現出來。這裏所說的內化是指將新的學習內容通過整合貯藏入已有的認知結構當中。

接受學習不同於機械學習。接受學習是與發現學習相對的,是指學生將學習材料作爲定論性的知識加以接受、內化、形成自己的知識,而不重複人類發現、形成有關知識的過程。機械學習則是與有意義學習(通過理解而進行的學習)相對應的,他指不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接受學習可能有意義的,從而成爲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也有可能是機械的,從而成爲機械的接受學習。

接受學習也不同於被動學習。被動學習是與主動學習相對的,他是指學生由於缺乏學習的需要、動機、興趣或者必要的學習能力和基礎等原因,因而不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或者不積極主動的把自己的學習引向深入,不去深入、全面的把握學習內容,而滿足於那些含糊的、膚淺的、似是而非的觀念。接受學習可能是主動的,也有可能是被動的,他與主動、被動學習都沒有必然的聯繫。

發現學習

奧蘇貝爾對發現學習的解釋不同於布魯納。他認爲,發現學習是指學習內容不是以定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的,而是要求學生在把最終結果併入認知結構之前,先要從事某些心理活動,如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排列、重新組織或轉換。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是要學生通過參與探究活動發現基本的原理或規則,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除此之外,奧蘇貝爾認爲,發現學習還涉及其他三種學習類型:運用、問題解決、創造。這三種學習是有層次的。

奧蘇貝爾認爲,“運用”是指把已知命題直接轉換到類似的新情境中去,有點類似於我們通常所講的“練習”。“問題解決”是學生無法把已知命題直接轉換到新情境中去,學生必須通過一些策略,使一系列轉換前後有序。學生已有的知識可能是與問題解決辦法有關的,但需經過多次轉換,而非直接運用或練習所能解決的。“創造”是能把認知結構中各種彼此關係很遙遠的觀念用來解決新問題,而且,認知結構中哪些命題與該問題有關,事先是不知道的,各種轉換的規則,也是不明顯的。在奧蘇貝爾看來,“創造”的定義是指能產生某種新的產品,或者對學生來說是新的,或者在人類認識意義上來說是新的,都應該被視爲創造性行爲。當然,只有能產生後一種新產品的人,才能被認爲是具有創造性的人。而且,創造性行爲本身,應表現出一定的綜合水平,即能夠把各種要素綜合在一起,形成新產品,這種綜合水平應超過問題解決中所需要的水平

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奧蘇貝爾根據知識學習過程的不同性質,又將學習分爲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意義學習是指語言文字或符號所表述的新知識能夠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舊知識建立一種實質的和非人爲的聯繫。以下兩個先決條件是劃分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的標準: (1)學習者表現出一種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的心向,即表現出一種把新學的材料同他已瞭解的知識建立非任意的、實質性聯繫的意向。

(2)學習任務對於學習者具有潛在意義,即學習的任務能夠在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基礎上同構聯繫起來。明確了意義學習的先決條件,就不難對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做出明確地區分。以無意義音節的學習來說,由於學習者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有關觀念,無意義音節不能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聯繫,因此,在學習中只能逐字逐句地背誦它,所以,它只能建立一種逐字逐句的聯繫,因而是機械的學習。有時人們爲了便於記億,往往把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種意義,但這種意義的賦予是人爲的或任意的聯繫,因而也屬於機械學習。

當然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奧蘇貝爾認爲,“這兩種學習僅是處在一個連續體的兩個極端”。“概念、命題和原理的學習是意義學習,而符號學習便具有某種機械學習的逐字逐句的性質”。有時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也會同時發生,例如,學生通過背誦來學習一首古詩或學習乘法口訣就是這種情況。

心理學心得 篇11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我閱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讀完後深有感觸,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讀後使我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包括了三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

採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爲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論述了學習類型與教學條件的相互關係,學生人格特徵與教學處理的相互影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當然這些是來自對書上內容的吸收和思考。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的習得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爲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

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對於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育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教師與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從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我國教育面臨着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使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要更新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2、中、國小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學生的發展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據。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瞭解學生髮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徵,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教師的天職。若要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懂得和熟練地運用學習規律。所以我們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知能力、動作技能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和有效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

4、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才能使習得的學習論原理轉化爲教學技能。爲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和應用技術。

5、教學設計是一項複雜的技術,需要許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教師必須知道並理解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上的任何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用必須適合教學目標的需要。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自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6、學習的測量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的目的在於引發學生行爲或傾向的改變,因此,教師就要善於運用測量來評價學生學習後的情形。目前,教師往往忙於教學,比較重視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視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更談不上運用測量來改進教學。但是,事實上,考試影響着教與學,錯誤的考試引導錯誤的教與學,影響教學質量。我個人的收穫和體會:《教育心理學》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瞭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

作爲一名教師,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於“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侷限,又要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着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性,以前習慣於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

因爲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現式,創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機制,通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纔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學習的過程,首先要端正態度,在學習上勤奮,踏實,一絲不苟,在此基礎上,要尋找並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巧學”,有些學生整天埋頭苦讀,雖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這類學生要從書本,題海的泥潭中走出來,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做到“會學”,而不是“死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學習的最根本要求是實踐,要反覆練習,從而熟練掌握。在此過程中,特別要注重開始時動作的正確性,如果開始就是錯的,一旦形成習慣,就難以糾正。學習錯誤的,還不如不學。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整本書比較實用,很好地解釋心理學與教育的關係,將心理學知識轉化爲教師教學能力。學與教心理學的出現是現代學習心理學和教學心理學發展的產物。它首先闡明學生的學習規律,提出系統的課堂學習理論。然後在學習論的基礎上闡明教學的一般過程,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學習任務的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課堂管理、學生動機的激發、課堂紀律的維持以及教學結果的測量和評價。教育心理學的出現把學習論、教學論和教學法統一在一個學科體系之中。有利於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搞清自己教學的風格與特點。

以數學學科來說,我們經常埋怨學生:“教過那麼多遍的題目,你怎麼又不會做了?”該書作者對我們這個疑惑作了三個層次的回答。第一層原因:“對某項知識的記憶弱。作者指出了記憶弱的三種表現:一種是“忘了”,“在學習了某一單元的數學知識之後,教師與他的學生在一定的時間限度內,同時看一道需要綜合應用該單元知識才能解答的數學題,然後再回憶。可以發現,他們回憶的能力相差很大”,即一些學生回憶不起來;一種是“似曾相識”,“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面對某個問題時,他就是想不起應該用哪個定理或公式。但是如果給他看解答,他又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我應該會的呀!’”即知識還在腦海裏但就是找不到;一種是“欲言難吐”,“在完成某項作業時,學生確實是知道需要用到的'知識,而且對它並不陌生,但一時就是講不出來。過後,只要有某種提示,有時甚至是自發的,突然就想到了該用的知識。”三種“記憶弱”都導致“信息提取失敗”,“記不起、用不上”。怎樣讓記憶由弱變強呢?作者說:首先,“出於良好組織結構中的、具有緊密聯繫的知識的提取,比那些只有鬆散結構的、隨機聯繫的知識的提取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說,“要對所學材料的意義進行充分的加工,通俗地說,就是要深刻理解知識的意義。這種深加工是學生對相應知識的意義以及它與相關知識之間聯繫性的一種深入、細緻的思索,是對知識之間相互聯繫性的多方向、多途徑的推敲。”所以“抓知識結構”比“抓知識點”效果會更好。其次,“要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即通過深加工,使得抽象的東西獲得具體內容的支持,使概括的原理建立在豐富的背景之上。

使那些‘不可捉摸的東西在學生的心目中變成‘看得見摸得着’而有意義的東西”。爲何囉嗦的講授和枯燥的題海效果不好?爲何課改要提倡營造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究實際問題,原因就在這裏。再次,“要從整體上把握信息,既要記憶知識的結果,也要記憶知識的過程。這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過程是情境性的,會產生前一條所說的好處;另一方面過程就是知識的推導過程即新舊知識的聯繫,即使某個公式忘了,學生也可以依據這一加過工的結構,把已經忘記了的公式推導出來。這就是課改強調“過程與方法”的道理之一。第二層原因:不教不學數學思想方法則是記憶弱的深層原因。“學生不能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的原因,還是沒有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充分,沒有達到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結論形成的過程中起着關鍵作用,它指引着數學學習活動的進程,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提取線索’,而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就是‘信息通道’”。

這是因爲數學思想方法是“程序性知識”,它告訴我們“做什麼、從何做起、怎麼做”,所以具有“線索”和“通道”的重要特性。而該書作者高度強調“線索”與“通道”對記憶的作用;人的長時記憶空間是無限的,每個學生實際上都“記憶”了非常多的知識,只是它們常常象藏在深山裏的寶藏,沒有“線索”和“通道”是找不出它們的。如果在教學中,“‘過程’與‘結果’並重,並把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放在首位,很好地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充分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結論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水到渠成’”,“使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時找到有效的信息提取線索,形成最佳的信息提取通道,成功地提取需要的數學知識。這讓我們從記憶的角度又一次認識到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重要性。第三層原因:學習目標不明、學習動機不良是最深層原因代表了學生對學習目標的一種期待心理,它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維持學習興趣的動力。事實上,學生想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會對學生的整個信息加工活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可以說,學生在整個信息加工過程所從事的一切內部加工活動,都是對他心目中的那個目標做出的反應。”我爲什麼要學數學?我爲什麼要學這堂課的數學內容?我的數學學得怎麼樣?怎樣才能改善我的數學學習?我的數學學習方法有哪些優勢和不足?我離自己學好數學的目標還有哪些差距?怎樣才能更快更好地達到我的數學學習目標?在“以學生爲本”的今天,我們要思考這些問題,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

心理學心得 篇12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學校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如學生應怎樣去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有什麼關係等。教育心理學,說簡單一點,教育心理學就是學與教這個過程的方方面面規律的科學,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方面。

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教育心理學首先就要了解教育過程的執行者。教師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什麼影響。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觀念和方法,有些老師認爲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因而採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有些老師則認爲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張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另外,研究還發現,教師的性格特徵也會影響教學過程,嚴厲的老師更傾向於採用傳統教學法,課堂氣氛也不很活躍,而民主活潑的老師則更願意採用新式教學法,更願意多作嘗試,課堂氣氛更活躍,

學生在老師目前也能夠更自由的表現自己。 作爲師範生,只有學好教育心理學,以後在自己的崗位上才能更好的做一個優秀的教師。“人貴有自知之明”,教師要具有自知之明,就需要自覺地用心理科學理論去分析和評價自己的教育活動,增強自己對學生心理和行爲的影響力。每個有威信的教師,都是善於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完善的。所以,中學教育心理學問題的研究,不僅是教書育人,培養學生的品德,而且是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角色適應力。教育心理學知識是所有教師的專業基礎,現代社會和教育的進步日益證明,教師不僅要懂得教材本身,還要懂得教學本身。教師關於有效教學和教育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屬於教育心理學的。因爲,學校中的學和教,都是心理過程,懂得這種過程的教師才能更好地發展有效學習的程序和方法,教師才能夠形成用教師的專業方式處理教育問題的能力和專長。

2、學生方面。

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纔能有的放矢的實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學還必須瞭解教育過程的另一半參與者 。只有更好的瞭解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做好指導,讓學生往更好的方面發展。所以師範生學習教育心理學,就是學習怎樣更好的瞭解自己教育的對象,怎樣更好的引導他們,指導他們學習。只有充分的瞭解學生,才能熱愛學生。

3、教學方法。

教育心理學以教與學互動作用爲主線,以學習心理爲核心,對學習動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策略與教學策略、學習遷移、智力與創造力、品德心理、羣體心理、個性差異與因材施教、心理衛生與教師心理等方面作了較爲系統、深入淺出的分析。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判斷學生是否熱愛學習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不同教學方法對於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有什麼影響,以及教師如何與教學方法進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動手操作的教學方法,對於物理、化學等操作性強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對於歷史、語文等科目卻可能沒什麼效果。對同一門學科,不同的內容來說,同一種教學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遠。教師與學生之間最關鍵的就是教學方法了,它是最主要的因素。是學生能否學好的關鍵,所以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就是學習怎樣更好的教會學生。同時,提供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基礎,教育心理學來自實踐,又可指導實踐,它與教育的經驗互爲基礎。它代表了學校教育的那些能從實驗、測驗和觀察證實的方面,實實在在地是“學校教育的科學基礎”。在當前教育改革大潮中,特別在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改革中,其理論和方法是主要借鑑的武器;與此同時,教改和教研成果的價值大小、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的使用。經驗證明,學校教改和教研以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爲突破口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心理學心得 篇13

心理學這一名詞,對於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我對心理學的瞭解不斷增加。

作爲師範生,心理學是一門必修課。對於所有大學生在校期間及未來的職業生涯來說,也是重要的與終身的必修課程,學習心理學有以下重要意義:

1。有助於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明確各專業活動應具備的心理品質,有利於自我教育與良好個性發展;

3。掌握心理規律,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辦學效能;

4。有利於自我心理調節,保持個人身心健康發展。

人的心理是大腦的機能,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可見,我們正常的心理功能離不開我們的社會實踐。而人的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行爲,對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指導和調節作用。所以我平時要有符合實際的計劃和目標,用行動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學可支配的時間真的很多,我總不能將其浪費於睡懶覺、玩遊戲等。這需要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充分利用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參與更多有意義的活動,豐富我四年的大學生活,否則只能浪費青春罷了。

學習這門課程,讓我瞭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記憶品質。通過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能增強記性,防止遺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過分緊張疲勞,要勞逸結合,兼顧娛樂,學會放鬆與緩解壓力;增強體育鍛煉;保持樂觀的.心態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爲了培養我們良好的思維能力,需要敢於幻想,敢於實踐,敢於質疑,敢於創新,不受定勢的干預,大膽的發散思維。

在除了學習課本內容,張老師還給我們觀看《心理訪談》的節目,豐富了我的認識。同時,這些節目都是關於大學生遇到的問題,如如何告別依賴、面試技巧,有關的心理專家給了很多方法及建議。在今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值得我學習借鑑。

總之,心理學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學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斷地學習。

心理學心得 篇14

這學期我報了雙學位,開始的時候還覺得乏味辛苦,可是幾節課下來,感覺這門《教育心理學》的課教會了很多自己原來不知道的知識,拓展了我的知識面打開了我認識教育及心理的思維,讓我受益匪淺。所以在此,先要感謝樂老師每晚不辭辛苦的來給我們上課。通過學習,我有如下心得體會。

首先通過學習教育心理學,我知道了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結構框架、學習性質、學習流派及主要爭論的問題;通過學習,自己對教育心理學的知識體系有了比較清楚地認識,對一些基本概念有所瞭解,特別是對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問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差異等內容有進一步的深入瞭解。這些有利於自己在教學中根據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做好教學工作;有利於自己用科學方法指導工作,減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通過學習,我也更加明白教師和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師這個職業有其工作獨特性。作爲一個教師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穩定的心理素質,堅定的意志品質,不斷地努力學習和提高。而作爲一名學生忙學習態度和品德也是非常值得重視的,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掌握不同的學習技巧和學習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要善於瞭解學生,知道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知道他們存在不同的心理差異;會辯證地看待問題,面對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分層教學,進行個別化教學、適應性教學;及時瞭解學生,不斷消除學生的心理困惑,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堅持性、獨立性和責任感。 另外意識到師生交往和課堂互動的必要性師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作爲教師要能夠和自然地和每個學生交流、談心,做他們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願意接近。要能夠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有統一的奮鬥目標,師生關係融洽,互相愛護、關心和幫助。教師要真正瞭解和理解學生,不要有認識上的偏差。給學生適當的期望值得,促進學生全面成長。要在平時的工作中積累經驗,不斷探索學生心理髮展規律的方法,形成科學的對待學生的態度。作爲一名學生,通過學習教育心理學,我知道了老師的用心良苦和不容易,同時也學會了如何自身調節,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