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合集15篇)

心理學2.6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合集15篇)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1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整個的教育心理學做了幾個部份和階段來講述。

一、教育心理學的基礎: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 身心發展 學習理論

二、教育心理學的實踐: 個別差異的探討 教學過程

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作者提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未來的走向:教育心理學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對象全人化,研究方去本土化的一個建議。因爲作者認爲,現在一般人對於教育心理學總是認爲他是心理學的一部份,但是作者強烈的指出:教育心理學原本即是因教育需要而產生的,而非由心理學中分化出來的,所以作者在此強調研究目的要教育化。另外,作者認爲教育的對象是人(學生),是整個活生生的的人,而不是局部人,故整個的教學過程,應當是在瞭解學生心理需求與主觀價值的教育基本目的下進行。最後,作者提出另一個方向爲本土化。作者認爲教育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而無最好的方法,因此,對於教學對象都是本地的學生,因此,在做教育心理學時,應該以最適合本地學生的方式去做研究。

作者這種論點在其他的書中我都沒見過,算是一種創新的寫法,然此種寫法對於未來從事於中學教師的我們來說應該是一種很好的建議。因此,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寫法和內容。

接著作者以研究對象—人爲出發點,來探討一個人的發展,這種寫法讓我真正的瞭解到我們所教學的對象的本質和成長曆程,這對於日後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檢討上都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尤其作者在第四章還提到社會發展和教育的關係。這是在其他書本中很少提到的。我們在探討學校教育時,一般都只考慮到校園的行政、教學對學生所造成的影響,往往都忽略了社會這個大學校對教育所造成的衝擊。在書中作者也論及到這點,讓我體會到社會對教育的影響。

作者接著便進入教學的主題,開始探討一個學習理論和原理。在這裏清楚的介紹各種理論以及其應用,讓我們可以清楚的明白各種理論的定義和範疇。這對於我們未來的教學分析是一個重要的基礎。

最後,整本書以實踐作一個結尾。在實踐部份,作者先從瞭解個人差異開始進而指導大家如何去設計教學過程。在一般書籍中,往往都只有探討智力因素和教學上的關係,鮮少探討非智力因素和教學的關係,然而在此書中,作者以一個章節來點出一些較重要的因素,讓我覺的較一般書特別的不一樣。

整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顯淺易懂,很適合剛接觸教育領域的學生。尤其他在寫書時,都是以本土化的例子居多,來綜合介紹整個概念。另外整個的寫作層次由最基本的人開始,接著介紹理論,進而以實踐結束整本書,讓人讀起來覺的非常的連貫。雖然自己非教育本科系出身,但是對這本書的感覺相當的好,對於往後的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2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包括了三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採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爲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論述了學習類型與教學條件的相互關係,學生人格特徵與教學處理的相互影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當然這些是來自對書上內容的吸收和思考。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的習得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爲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對於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教與學的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與學的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教師與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

從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我國教育面臨着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使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要更新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2、中、國小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學生的發展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據。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瞭解學生髮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我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徵,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教師的天職。若要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懂得和熟練地運用學習規律。所以我們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知能力、動作技能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和有效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

4、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才能使習得的學習論原理轉化爲教學技能。爲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和應用技術。

5、教學設計是一項複雜的技術,需要許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教師必須知道並理解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上的任何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用必須適合教學目標的需要。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自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6、學習的測量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於引發學生行爲或傾向的改變,因此,教師就要善於運用測量來評價學生學習後的情形。目前,教師往往忙於教學,比較重視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視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更談不上運用測量來改進教學。但是,事實上,考試影響着教與學,錯誤的考試引導錯誤的教與學,影響教學質量。

個人收穫和體會:

《學與教的心理學》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瞭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作爲一名教師,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於“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侷限,又要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着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性,以前習慣於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因爲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一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現式,創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

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機制,通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纔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

學習的過程,首先要端正態度,在學習上勤奮,踏實,一絲不苟,在此基礎上,要尋找並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巧學”,有些學生整天埋頭苦讀,雖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們看重的是成效,結果,沒有人會同情這類人。從來沒有救世主,這類學生要從書本,題海的泥潭中走出來,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做到“會學”,而不是“死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學習的最根本要求是實踐,要反覆練習,從而熟練掌握。在此過程中,特別要注重開始時動作的正確性,如果開始就是錯的,一旦形成習慣,就難以糾正。學習錯誤的,還不如不學。

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

整本書比較實用,很好地解釋心理學與教育的關係,將心理學知識轉化爲教師教學能力。學與教心理學的出現是現代學習心理學和教學心理學發展的產物。它首先闡明學生的學習規律,提出系統的課堂學習理論。然後在學習論的基礎上闡明教學的一般過程,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學習任務的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課堂管理、學生動機的激發、課堂紀律的維持以及教學結果的測量和評價。學與教的心理學的出現把學習論、教學論和教學法統一在一個學科體系之中。有利於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搞清自己的教學的風格與特點。

總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獲益匪淺,今後還需要多多閱讀這類的好書。相信有豐實的理論來指導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我的教育教學實踐的路也會走得越來越紮實,越來越寬廣。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包括了三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採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爲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論述了學習類型與教學條件的相互關係,學生人格特徵與教學處理的相互影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當然這些是來自對書上內容的吸收和思考。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的習得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爲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對於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教與學的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與學的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教師與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

從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我國教育面臨着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使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要更新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2、中、國小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學生的發展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據。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瞭解學生髮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我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徵,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教師的天職。若要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懂得和熟練地運用學習規律。所以我們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知能力、動作技能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和有效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

4、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才能使習得的學習論原理轉化爲教學技能。爲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和應用技術。

5、教學設計是一項複雜的技術,需要許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教師必須知道並理解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上的任何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用必須適合教學目標的需要。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自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6、學習的測量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於引發學生行爲或傾向的改變,因此,教師就要善於運用測量來評價學生學習後的情形。目前,教師往往忙於教學,比較重視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視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更談不上運用測量來改進教學。但是,事實上,考試影響着教與學,錯誤的考試引導錯誤的教與學,影響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3

本學期我抓緊時間認真學習了《國小教育心理學概論》。我廣泛地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集中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全書以教與學互動作用爲主線,以學習心理爲核心,對學習動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策略與教學策略、學習遷移、智力與創造力、品德心理、羣體心理、個性差異與因材施教、心理衛生與教師心理等方面作了較爲系統、深入淺出的分析。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他必須具備判斷學生是否熱愛學習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這就需要理論的支持,即人的學習動機分析理論。

因爲首先,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其次,教師是榜樣。"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爲學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教師要富有"愛心",作爲一名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教師還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最後,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高爾基曾經說過:“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志。” 這次學習,使我對未來的工作更加充滿信心。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4

一、課程和教學的關係

要想明確課程和教學的關係,就必須知道“課程”究竟指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衆說紛紜。從現行的教育教學觀念對一門學科的定位來說,我們可以把“課程”視爲一種“在教學目標、內容、計劃等方面都已設計和編制完備的靜態的產品”。

已經設計和編制好的課程一旦被選用,課程就進入了實施階段,課程實施就是教學活動的過程。換句話說,教學是以“課程爲中介而展開的教師與學生的統一行動。”因此“教學”可以說是一種動態的、實施課程的活動過程。

不少課程論者把教學看作是課程領域的一個部分。因爲他們認爲沒有教學,課程設計和編制變成了一件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

美國學者塞勒等人提出了以下三個隱喻,對於我們思考和認識課程與教學的關係十分的有益。

“隱喻一:課程是一幢建築的設計圖紙;教學是具體的計劃和詳細的說明。教師則是施工的工匠,教學效果是以達到設計圖紙的要求程度來衡量的。

隱喻二:課程是一場球賽方案,這是賽前有教練和球員一起制定的;教學則是球賽進行的過程。球員要根據賽場的具體情況隨時作出明智的反應。

隱喻三:課程可以被認爲是一個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同一樂譜,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演奏效果;關鍵在於指揮家和樂隊對於樂譜的理解和演奏技巧。”

這三個隱喻告訴我們課程和教學肩負的任務不同,但它們之間又存在着先後相續、動靜有致的聯繫。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更多的是想方設法的做一個出色的工匠、球員和演奏者,卻很少注意思考和研究學科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是如何確定的。其實我們每個人如果能加強課程研究,使自己對所擔負的課程教學任務有一個清醒的、明確的認識,那麼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就會容易得多。

當我們跳出課堂、跳出學科,站到課程的位置,用課程研究者的目光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時,我們會有更多的思考和發現。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學什麼,怎樣學,爲什麼這樣學,也會在自己的頭腦裏變得清晰和淺顯。

課程與教學的關係,我們明確了之後,可以再重新審視這三個隱喻,來思考自己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課堂的師生關係,是工匠與材料的關係?還是教練和球員的關係?還是指揮和樂隊的關係?不一樣的師生關係,能反映出不一樣的課堂,不一樣的教學思考,不一樣的教學情態和效率。我們可以對照這三個關係和三個隱喻來檢討自己的教學,來審視和規範自己的行爲,來提升自己的認識。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5

在教學之餘,我讀了一本對工作非常有幫助的書《教育心理學》,書中廣泛吸取了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集中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其研究目的在於服務教育。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穫和體會。在此談一談學習後的一些的感想和收穫。

一、瞭解了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和框架

通過學習,自己對教育心理學的知識體系有了比較清楚地認識,對一些基本概念有所瞭解,特別是對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問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差異等內容有進一步的深入瞭解。這些有利於自己在教學中根據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做好教學工作;有利於自己用科學方法指導工作,減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師和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師這個職業有其工作獨特性。作爲一個教師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穩定的心理素質,堅定的意志品質,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能不斷樹立威信,不斷地努力學習和提高,促進自己成爲專家型教師。

教師要善於瞭解學生,知道他們存在不同的心理差異;會辯證地看待問題,面對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分層教學,進行個別化教學;能及時瞭解學生,不斷消除學生的心理困惑,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堅持性、獨立性和責任感。

三、意識到師生交往和課堂互動的必要性

師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作爲教師要能夠和自然地和每個學生交流、談心,做他們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願意接近。要能夠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有統一的奮鬥目標,師生關係融洽,互相愛護、關心和幫助。

教師要真正瞭解和理解學生,不要有認識上的偏差。給學生適當的期望值得,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要在平時的工作中積累經驗,不斷探索學生心理髮展規律的方法,形成科學的對待學生的態度。

四、明確了自己將來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素

1、做好教學工作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師德和穩定的心理素質。

要熱愛教學工作,充分認識到教學工作的偉大和重要,對業務進行認真鑽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穩定的心理,對待學生生活上要關心,學業上要嚴格要求,要作到“嚴而不畏,敬而不遠”。

2、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學基本功。

(1)認真作好課前的準備工作:

寫好教案,在寫好教案的同時,每堂課之前還要充分做好上課的準備,預先對內容進行安排,列出提綱。

(2)講課時要以學生爲中心

要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有良好的教風,要更加嚴格遵守教學的各項規章制度,不遲到早退更不能曠課,嚴格要求自己。注意多和學生進行互動,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中心。

(3)不斷提高教學基本功。教師僅僅只有一個專業領域方面的造詣是不夠的,還應該有系統的專業知識,有較爲豐富的相關專業知識。自己要不斷提高各種能力,適應教學的要求。

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教學要有深的文化底蘊,作爲教師更應博覽羣書,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閱讀一些教育書籍,使之成爲我教學的方向標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6

在假期中,我通過校視通學習了《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 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也對學習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是我學習的心得體會: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和發展規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過這些規律對受教育者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學科的研究有助於促進整個心理科學的發展,對教育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這也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課,在整個心理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我先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當然這些是來自對書上內容的吸收和思考。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的習得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爲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對於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教與學的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與學的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教師與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7

假期我再一次的閱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通過閱讀,我進一步的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通過學習,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其次,教師是榜樣。"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爲學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師是管理者。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第四,教師要富有"愛心",作爲一名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教師還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最後,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人格的培養對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爲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這都是將成爲我更加努力的動力,我會把學習中得到的體會實踐於我的教學工作中。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8

閱讀了《教育心理學》,覺得很有收穫,對自己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很有幫助。本書是以教育心理學爲主線編寫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講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其內容緊密結合中國小實際,且針對性強實用性強,便於自學.在通讀本書後,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將會有一定的瞭解,另外關於書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相信對於理解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是有幫助的,因此我對本書中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談談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書中沒有找到作者對教育心理學的明確定義,而是通過介紹教學過程,通過與鄰近學科的比較向我們展示教育心理學的性質作用和意義。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育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這兩個學科比較好區分,我的認識是教育學更多的是重宏觀的角度去研究我們的教育教學,而教學心理學已經進入到了我們的教學過程。教育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關係可以說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學是以它們爲學科基礎的,卻不好說誰包含了誰,誰從屬於誰。教育心理學更好的幫助了我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估的理論和實踐。

在通讀這本書後,我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另外關於書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於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爲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體系中與教育工作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麼的,就需要對它的對象,性質,內容,範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這本書談到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由於受教育體質發展和心理髮展是緊密相關的,所以教育心理學也要聯繫到體質發展方面的有關問題。此外,教育過程也可以說是師生協同活動的過程,而且教師在這種活動中起着主導作用,因此,關於教師的心理學問題,也是教育心理學應該研究的一個特殊領域。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應該是由它的研究對象決定的,即教育心理學是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種性質,而且是以前者爲主的一門邊緣科學。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也共同點和不同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範圍。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目的,我們的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範圍是完全適應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揭示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和促進整個心理科學的發展。由此可見,教育心理學是以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爲出發點,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問題爲目的的。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9

學科教育心理學是主要研究中國小各學科的學習與教學等心理現象及其規律,是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重要內容,是形成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基礎。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網絡學習,讓我進一步發現學科教育心理學對於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我是一個數學教師,一直以來認爲數學學科也需要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來輔助教學,因此關注數學教學科學的心理科學。本學期,我參加了北京市中國小教師"十二五"公共必修課培訓。通過《學科教育心理學》的學習,我收穫頗多。如果說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經遵循過一些教學規律的話,除了道聽途說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覺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專門從心理學角度、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更有效教學。

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專家型的教師至少應當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1)所教學科的知識,(2)學科課程材料和結構的知識,(3)一般教學論的知識,(4)教本門學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識,(5)本學科特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知識,(6)學生的性格特徵、文化背景及學習環境的知識,(7)學生學習本門學科的特殊規律的知識。現在讀了這部書之後,感覺自己的理論知識還差得很遠,充分感受到在每個學科教學領域中如何引進教育心理學的一般規律,並且能用它指導學科教學實踐,實在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重要的工作。也覺得從學習中大有收穫,下面結合數學學科課堂教學實際,談一談心得體會。

我有個學生,國小三年級,上數學課的時候總是聽一會兒,就不自覺地東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麼東西都想玩,一枝鉛筆、一塊橡皮都能讓他玩上半堂課,等到被教師提醒而轉過神來聽課時,由於數學知識具有連貫性,沒聽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邊的東西。考試成績自然不好,教師和家長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課應認真聽講,想改掉這個壞毛病,可一上課就不自覺地又神遊了。針對於該生的情況,我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以及數學課的特徵,我在上課時注重讓學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實例,模型,經歷觀察、分析、比較、操作、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多設置新鮮、有趣、生動、形象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適當增加數學活動的內容讓學生參加,比如數學遊戲,口算競賽等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10

很認真的把紹瑞珍老師的《教育心理學》讀了一遍,感覺是如沐春風,豁然開朗。通過讀書,使得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論依據;澄清了一些錯誤的、想當然的想法;更是學到了有效教學、學習和管理的方法與技巧。結合自己的閱讀,談談體會。

一、教育心理學已經不再僅是純粹的理論研究,實際應用越來越多

以前,見到過幾本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總的感覺是理論敘述比較多,儘管內容很好,但和實踐總有段距離,況且由於自己對理論的認識比較膚淺,導致有些內容無法有效實踐,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書中,作者以現代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爲背景,系統闡述了教學、學習等諸方面的內容,且和實際情況聯繫密切,比如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從知識的表徵到獲得的過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個方面深入淺出的做個介紹,並且因爲內容結構組織的好,讀起來也不費勁,確實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教育心理學應該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修課

作爲一線教師,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在根據經驗教學,但僅憑經驗必然導致教師教育教學的專業化水平偏低,而錯誤的經驗給學生帶來的後果更是無法彌補,所以,強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越來越重要的事情。

在陳琦和劉儒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當學生反覆擅自離開座位時,教師應該怎麼辦?按照一般的經驗,教師要提醒學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並且這樣做也能幫助學生記住這條上課的紀律。但研究發現,對於國小生來說,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離開座位的想法會越來越強烈,因爲學生是在通過這一行爲引起老師的注意,所以,當老師置這些學生於不顧,轉而表揚那些不動的學生,離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不能再僅憑經驗。

對於如何教學,如何有效教學,如何促使學生理解知識的意義並長期保存,如何促進能力的提高等等問題,現代教育心理學已經作出了比較有效的研究和解釋,只有遵循科學理論,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高效進行。作爲教師,如果不能掌握這些理論,不能有意識的應用,至多算是一個教員,一個低水平的教員。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學理論,才能科學、有效的教學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澄清了錯誤觀念,堅定了用科學指導實踐的信心。

比如書中在談到了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在有效學習中的作用,並提到了古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學中,對這條的理解並不深刻,有時根本不去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觀念,不管學生的情況直接就講。頂多在教學中,考慮學生學過什麼東西,並假定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教學,關注點是學生以其原有知識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識,但原有知識是否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繫如何建構,這個考慮的就少了。

書中詳細講述了知識學習與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學中,對這些策略的關注度太低,有時只追求自己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訓練。現在看來,這隻能是給學生帶來知識,而不能利用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踐行理論知識,做教育實踐者。

我們一直在倡導做科研型教師。一線教師如何做科研?研究什麼東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聯繫起來。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論研究,也不能是簡單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而應是聯繫實踐,解決問題,上升到理論。比如,書中談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我們就可以據此設計德育目標和過程,在班級管理或者教學中研究如何形成學生的品德,研究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並進一步總結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會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所以,如果堅定了用理論指導實踐的信心,也就爲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專業水平,爲教育教學把脈開方。

教育教學需要心理學的信息和服務,心理學也必須爲教育教學服務纔能有廣泛發展的前景。而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爲師生提供心理學服務應是其工作的應有內涵,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將成爲心理老師這項工作的堅實後盾。比如,關於專家和新手解決問題的差異研究爲教師培訓和年青教師成長提供了理論基礎,心理老師可以據此爲學校和教師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導方案。而通過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最有效的診斷和輔導。爲教育教學把脈開方,和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結合起來,心理老師也就能穩固自己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

在師大學習教育心理學,收穫很多,學習到了許多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對自己曾經的教學工作行爲進行了一定的反思。通過學習,能使自己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多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學生的行爲,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熱愛學習,懂得學習,並且能夠成爲自己的未來的設計師。

在學習中,我發現學習動機理論的應用,對職業中學的學生尤爲重要。職業中學的學生大多是學習上的失敗者,他們很少有學習的成功,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機和熱情。運用學習動機理論,適當地採取一些策略,能夠更好地讓我們的學生關注學習,關注發展,關注自我突破。

通過楊帆老師的講解和教材的解讀,我懂得了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好奇心。

認知好奇心是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核心,是一種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學習活動本身的內驅力,表現爲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爲。“情境”不僅指實際生活情境,還包括模擬交際情景、表演情景、直觀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還是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積極參與的好方法。

2、運用強化原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A、爲學生設立明確、適當的學習目標

B、正確運用獎勵與懲罰

C、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

3、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適當開展學習競爭。

A、教師要教育學生認識競爭的利弊,教給學生公平競爭的方法或手段,教會學生學會競爭。

B、按學生的能力等級進行競爭,讓每個學生都有獲勝的機會

C、進行多指標競

D、提倡團體競爭。

E、鼓勵個人的自我競爭和團體的自我競爭。

懂得這些理論之後,我們就需要把它轉化爲具體的實施行爲,設計不同的主題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獲得更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學的靈感。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11

在教學之餘,我讀了一本對工作非常有幫助的書《教育心理學》,本想爲考試而學,沒想到學後深有體會。書中廣泛吸取了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集中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其研究目的在於服務教育。全冊共十二章,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教師教學的必備。當今,教育心理學教學非常倡導,課本中闡述當今學生的健康心理問題,作爲一名教師,德育與心育的培養非常重要。

素質教育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重要,據自己的學習可以瞭解到: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爲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外在學習動機的實質仍然是一種學習的內部動力,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內部學習動機,但也不忽視外部學習動機的作用。教師應一方面逐漸使外部動機轉化成爲內部動機,另一方面又應利用外部動機使學生已經形成的內部動機處於持續的激起狀態。

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教學要有深的文化底蘊,作爲教師更應博覽羣書,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閱讀一些教育書籍,使之成爲我教學的方向標。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12

首先一點,我從感性上認識到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很博大精深的學問,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樣簡單。比如說處理學生個性和共性之間的關係,怎樣從個性中提煉出共性,又怎樣在對共性的總結中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還有怎樣實現學生學習的最優化,怎樣教學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不讓其對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厭煩;還有怎樣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點對其施以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如此等等。在書中介紹到了很多不同時代的著名學者的觀點,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讀了這些,我才逐漸認識到教育心理學是一個備受重視,被廣泛研究的學科。

不光是理論,書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樣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這對於教學的實踐活動有很直接和現實的意義。書中舉到了很多這樣的例子,讓我發現原來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見慣的事其實就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成果。比如應該怎樣讓國小生克服坐不住的問題,還有怎樣不動聲色的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又不至於引起學生反感。其實對於這些問題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讀了教育心理學後,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漸漸明白起來,真的感慨頗多。

第三,教育心理學給我提供的不只是一個研究結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種研究方法,指導你怎樣利用這些看起來書面化的大理論,把他們真正變爲指導你教學的利劍。其實每個學生都是特別的,都有值得你特別去關注的地方,而每個學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讓你總結規律,更好的認識教學。教育心理學爲我所提供的這些科學的研究法我認爲不管今後是否從事教育事業都是讓人從中受益良多的。原來一直不明白所謂量表是什麼東西,現在纔開始懂得原來心理學是這樣一門精密的科學,要求很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從數據中瞭解人內心的世界。

第四,對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學以教與學互動作用爲主線,以學習心理爲核心,對學習動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策略與教學策略、學習遷移、智力與創造力、品德心理、羣體心理、個性差異與因材施教、心理衛生與教師心理等方面作了較爲系統、深入淺出的分析。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判斷學生是否熱愛學習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 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從知識傳遞的角度來反映教師的重要性。教師是榜樣,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學生受教育的過程是人格完善的過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師要真正成爲學生的引路人。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管理協調能力,才能使教學更有效率,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富有愛心,作爲一名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無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教師還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和發展需要。

最後,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認真地貫穿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新的教學姿態迎接新的挑戰,使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13

伴隨我們每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東西有許許多多,有精神層面的也有物質的層面的,有長期的,也有短期的。而我認爲,最基本的、也是最長久的恐怕要數信任二字了。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信任二字顯得尤爲重要。有了信任,人與人之間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社會就會更加安寧和諧!信任,從精神層面上來說,應當成爲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潤滑劑![1]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一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係;二要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三要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而第一項基本內容就是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係,可見建立人與人之間信任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知道現在的社會到底怎麼了?人與人之間始終存在着信任的危機,很大原因是人們羣體心理的影響,[2]心理學家黎朋認爲,羣體是一種具有易受感染、模仿、暗示的人羣組合;而麥獨孤則強調羣體心理“只是粗俗的情緒和粗糙的情感”1,因而易受他人操縱,缺乏自我意識。難怪現在報紙連篇累牘地呼籲要建立誠信社會。是高樓的林立還是鋼筋混凝土的副作用?是思想的蛻變還是金錢至上?是社會的進步還是人性的倒退?

信任是什麼?信任,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能力與水平、誠信與忠誠的認知;信任,也是一種自信,是對人鑑別能力的肯定;信任,更一種責任的委託或託付。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更是學習工作的原動力所在!

古往今來,一個人得到信任,就會充滿信心,從而激發內在的無窮無盡的潛能;就會充滿陽光、活得精彩;反之,缺乏了應有的信任就會讓人陷入迷茫無助、就會在十字路中徘徊、就會走向平淡,甚至會走向對立面,造成矛盾和痛苦。

無論在父母和子女,還是朋友或是戀人之間,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信任與毀壞信任都是很容易的。如果你總是被“懷疑”所困擾,那麼你應該努力去建立信任。有以下幾點:

說到做到:建立信任最基礎的一步就是:你說過的就一定要做到。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管你是沒有去做還是沒有堅持下來,都可能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日積月累,那麼信任的基礎就崩潰了。

不要說謊:聽起來容易?不一定。想想你爲了朋友,愛人,甚至是父母而說的一些善意的謊言。有時候如果你講真話,雖然真相可能並不令人愉快,你也會因此得到更多的信任,人們也會欣賞你的坦誠。

主動提供信息:當一些問題很模糊時,主動把信息講給對方,證明自己沒有

什麼隱瞞。

打破信任的例子:“你和律師的會面進展如何?” “進展不錯。”

建立信任的例子: “你和律師的會面進展如何?” “進展不錯。每天有很大的壓力,處理着所有的文件,但是我們雙方簽署了協議,他說明天就會寄出。” 你說的沒有什麼兩樣—和律師的進展不錯—但是通過主動提供一些信息,你可以證明自己沒有什麼隱瞞。

不要遺漏重要的細節:不要遺漏細節的原因是,你很難與遺漏的一系列事情保持一致。人們會開始注意到你所說的話中的矛盾,並且會認爲你是個說謊者—即使你只是遺漏了一點點。

如果你有祕密,就讓大家知道:你沒必要強迫自己放棄最切身的感受和隱私,只爲贏得別人的信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但是贏得信任的關鍵是把握好隱私和祕密的界限。現代生活中人們之間缺少溝通,“如果你有祕密,就讓大家知道”就是要主動與人溝通。[3]社會心理學家紐卡姆(T. N. Newcomb)指出,除了心理驅力、不平衡或趨向平衡的壓力之外,信息對個體態度的改變也起着重要的影響作用,因而他強調了溝通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地位。他的基本命題是:當兩個個體彼此主動感知並對第三者建立某種關係時,就會產生對第三者指向的趨同意向,並且假設,這種趨同意向會隨着人際溝通的發展而加強。因此,如果兩個人或羣體成員對某一客體的指向產生差別,就會引起個體的不協調感,進而導致溝通頻率的變化。所以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立人與人之間信任關係會起到積極地作用。

不要掩飾真相:“不要說謊”也可以引申爲“不掩飾真相”。有時候爲了維護自尊,將事實換一種說法,變成更加好聽的說辭,這好像看起來沒有什麼害處。 例如,一個人不承認他自己破產了,而是對別人說他的信用卡丟失了。信用卡的丟失可能沒什麼害處,但是一旦真相暴露,或是對方覺察到你說的是謊言,就會破壞信任。說出真相,不要介意代價。

保守別人的祕密:不要說別人的閒話,撥弄是非。不要泄露別人的祕密。如果你確實撒謊了,就要承認,有時候說謊是不可避免的。最好是儘早的承認你的謊言,解釋你的動機。如果你被逮住了,要承認,否則就成了另一個謊言了。 當然信任是有底線的,信任也是有度的。信任是基於誠信的基礎,信任是基於對對方瞭解的現實,信任是相互的作用。信任,不是盲目的信任,而是在相互間在彼此深入瞭解的基礎上內心感應!長久的相互誠心交往是相互信任的基礎! 但願人與人之間多些真誠,少些欺詐;多些信任,少些猜忌吧!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14

職業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教育心理學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積極拓展。又稱職技術教育心理學,是職業教育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其研究內容涵蓋了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學科基本理淪問題、職業教育教學心理、職業院校學生學習心理、職業培訓心理、高技能人才培養問題、職業教育心理學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等方面。

在李老師給我們上的三堂關於職業教育心理學的課程中,先給我們闡述了什麼是學習,然後大家一起討論舉出了很多例子,加深了我們對學習的理解,後面晚上的一堂課老師主要給我們講了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等等,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瞭解這門課程的內涵,幾堂課下來,我們都受益匪淺,真是應了一句名言: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首先在關於學習的討論中,很多同學舉了一些比較通俗的例子,例如看書,做家務等等,也有同學從其他更抽象的角度,比如說眺望,觀察,反思等等,這些都有學習的成分。學習是透過教授或體驗而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從而導致可量度的穩定的行爲變化,更準確一點來說是建立新的精神結構或審視過去的精神結構。上面這是比較專業的說法,通俗的講學習就是從有到無,獲得一些新的東西。

後面老師主要給我們講述了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並且介紹了幾個著名的人物,以及一些關於學生心中理想老師的調查等等。這些讓我們瞭解了職業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的來龍去脈,從而爲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關於理想老師的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生希望有一個幽默,公正,上課不僅能講述書本知識也可以傳授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識的老師,並且希望師生能打成一片,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這三堂課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於學習的探討,讓我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希望在以後的課程中能收穫更多。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15

很認真的把紹瑞珍老師的《教育心理學》讀了一遍,感覺是如沐春風,豁然開朗。通過讀書,使得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論依據;澄清了一些錯誤的、想當然的想法;更是學到了有效教學、學習和管理的方法與技巧。結合自己的閱讀,談談體會。

一、教育心理學已經不再僅是純粹的理論研究,實際應用越來越多

以前,見到過幾本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總的感覺是理論敘述比較多,儘管內容很好,但和實踐總有段距離,況且由於自己對理論的認識比較膚淺,導致有些內容無法有效實踐,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書中,作者以現代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爲背景,系統闡述了教學、學習等諸方面的內容,且和實際情況聯繫密切,比如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從知識的表徵到獲得的過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個方面深入淺出的做個介紹,並且因爲內容結構組織的好,讀起來也不費勁,確實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教育心理學應該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修課

作爲一線教師,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在根據經驗教學,但僅憑經驗必然導致教師教育教學的專業化水平偏低,而錯誤的經驗給學生帶來的後果更是無法彌補,所以,強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越來越重要的事情。

在陳琦和劉儒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當學生反覆擅自離開座位時,教師應該怎麼辦?按照一般的經驗,教師要提醒學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並且這樣做也能幫助學生記住這條上課的紀律。但研究發現,對於國小生來說,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離開座位的想法會越來越強烈,因爲學生是在通過這一行爲引起老師的注意,所以,當老師置這些學生於不顧,轉而表揚那些不動的學生,離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不能再僅憑經驗。

對於如何教學,如何有效教學,如何促使學生理解知識的意義並長期保存,如何促進能力的提高等等問題,現代教育心理學已經作出了比較有效的研究和解釋,只有遵循科學理論,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高效進行。作爲教師,如果不能掌握這些理論,不能有意識的應用,至多算是一個教員,一個低水平的教員。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學理論,才能科學、有效的教學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澄清了錯誤觀念,堅定了用科學指導實踐的信心。

比如書中在談到了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在有效學習中的作用,並提到了古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學中,對這條的理解並不深刻,有時根本不去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觀念,不管學生的情況直接就講。頂多在教學中,考慮學生學過什麼東西,並假定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教學,關注點是學生以其原有知識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識,但原有知識是否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繫如何建構,這個考慮的就少了。

書中詳細講述了知識學習與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學中,對這些策略的關注度太低,有時只追求自己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訓練。現在看來,這隻能是給學生帶來知識,而不能利用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踐行理論知識,做教育實踐者。

我們一直在倡導做科研型教師。一線教師如何做科研?研究什麼東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聯繫起來。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論研究,也不能是簡單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而應是聯繫實踐,解決問題,上升到理論。比如,書中談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我們就可以據此設計德育目標和過程,在班級管理或者教學中研究如何形成學生的品德,研究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並進一步總結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會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所以,如果堅定了用理論指導實踐的信心,也就爲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專業水平,爲教育教學把脈開方。

教育教學需要心理學的信息和服務,心理學也必須爲教育教學服務纔能有廣泛發展的前景。而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爲師生提供心理學服務應是其工作的應有內涵,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將成爲心理老師這項工作的堅實後盾。比如,關於專家和新手解決問題的差異研究爲教師培訓和年青教師成長提供了理論基礎,心理老師可以據此爲學校和教師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導方案。而通過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最有效的診斷和輔導。爲教育教學把脈開方,和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結合起來,心理老師也就能穩固自己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

最新教育心理學老師不僅要具有本體性知識,還要具有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是教學實踐的基礎,而實踐性知識是教師把知識很好地傳授給學生的重要條件,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方向,也是教師職業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的優勢所在。實踐證明,知識面越廣,能在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愈能運用自如,易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學校對我們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關注,建議我們閱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也對學習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是我學習的心得體會: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習與教學的中間學科或者聯繫學科。該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它不是普通心理學原理的簡單應用,也不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和差異心理學等幾門與教育有關的心理學分支學科的簡單組合。作爲一門擁有自己理論觀點的獨立學科,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師深入理解學習與教學中的種種現象及其實質,這就涉及知識(或能力)觀、學習觀和教學觀這三方面。只有在瞭解了人類獲得的知識的類型及其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選擇合適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才能在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同時使學生也得到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教育心理學主要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心理,第二部分是學習心理,第三部分是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包括學生的認知發展,社會和情感發展,智力與創造力以及特殊學生。學習心理包括學習的行爲主義觀,學習的認知觀,學習的社會認知觀和建構主義觀,複雜的認知過程。教學心理包括制訂教學計劃,激發學生動機,有效課堂教學,學習結果的測評。其中我對學習心理這部分感觸比較深。它既介紹了學習的本質,並對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學習理論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我認爲這部分內容相當重要,它讓我開始了對學習的思考,第一次去嘗試理解人類是怎樣學習的。行爲主義、認知派、人本主義、構建主義等對人類的學習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的很多觀點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佩服和敬仰這些偉大的心理學家的同時,我學會了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待問題。他們提出的理論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對問題得到很好的解釋,但也必然會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細深入的思考可以給我們很多啓示,對我們的學習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人類學習機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

關於認知領域的學習過程和行爲領域的學習過程,我主要學習了六個方面的內容:知識的學習、學習策略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動作技能的學習、學習的遷移、品德的形成。這是對認知領域和行爲領域的學習過程的詳細介紹。這幾方面的內容都是很實用的。而且我個人對這方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喜歡學習這部分的知識。

掌握知識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知識的定義,知識的分類,知識的表徵形式,以及元認知和概念學習,這些關於知識學習的內容讓我對"知識"二字有了不同的認識,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沒學習之前雖然覺得自己很清楚什麼是知識,但卻不能用準確的文字表達出來,學習了教育心理學後才知道知識是指存在於語言文字符號中的信息,或者說是主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形式。學習了這門課程後,感覺到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了,能用心理學的一些術語和理論來解釋學習中的一些現象。在不經意間就會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現實聯繫起來,嘗試着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去理解、解釋。

學習策略的學習這章內容,我認爲非常重要,雖然在我們的日常學習中經常會使用某些策略,但從未系統的考慮過,經過學習,我們可以系統條理的瞭解我們在學習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這部分知識給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輔導,幫助不善於使用學習策略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更加輕鬆愉快的學習。

智力和創造力是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的重要表現,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創造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智力的測量。對於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學家設計出了一個又一個量表進行量化,對神奇的智力進行測量,這讓我感受到了心理學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學把心理和教育融爲一體,把心理學的理論應用到教育中來,真正實現了它的價值。對於創造力的培養也讓我有很深的感觸。隨着年齡的增長,創造力似乎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幼兒的創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創造力水平則比較低。

對於動作技能的學習,知識的遷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內容也同樣讓我獲益匪淺。例如:知識遷移的學習定勢說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瞭解了這個理論以後,可以知道我們在以後的學習和教學中,善於運用已有的學習定勢,因勢利導,促進新的學習和問題解決,同時,還可以避免由於學習定勢對問題解決帶來的干擾。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應用教學理論才最爲有效?對於各種學與教的理論模型,教師應該根據什麼標準進行選擇?對不同性質的知識是否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又該怎樣運用教學策略?對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教師應採用什麼教學方法?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在教學心理的有效課堂教學這一章節。傳統的教學都是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教師是課堂的焦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他們通常採用強制性的教導方法,伴以獎勵和懲罰行爲,協調與學生的互動關係,最終達到將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的目的。而學生的地位則比較被動,僅僅作爲教師備課時的相像對象,以及上課時的教授對象,學生更多地採取順應、被動等行爲。隨着行爲主義影響式微,認知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影響逐漸擴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越來越受重視。將學生置於學習過程的中心,引發了教師的角色轉換。教師不僅僅要呈現於解釋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在使用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方法時,教師有時會誤解它的真正含義:明確目標和認真備課沒有那麼重要;只要學生參與討論或其他形式的社會互動,學習就必然發生;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師在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比較微弱。所以要明確理解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方法的真正含義:學生處在教學活動中心,以平等身份與教師互動的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發現法、討論法和個別化教學法。對於國小階段學生的學習討論法和個別化教學更有效,發現法更實用中學生的課堂教學,它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系列事例,讓學生運用歸納推理的方式得到隱含於其中的原理。而討論法是旨在激發思考、挑戰態度與信念並發展人際交往技能的一類教學方法;個別化教學是爲了滿足每個學生特定的學習需要而採用的一種教學形式。討論法符合學習的認知主義觀,這是因爲學習者在形成自己的理解時積極主動的,而且也強調學習的社會方面。由於現在我們大班額的教學使得個別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並不那麼實用,所以教學時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的社會,技術不僅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科技手段,包括計算機]、影碟、錄像、因特網和教育電視等對提高教學效果都有巨大的潛力。與傳統教學相比,實用技術的教學對學生所做的課堂作業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更加強調問題解決技能與研究技能的使用;同時,還要求使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如不僅要評估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也要評估學生所獲得的問題解決、思維與研究技能,甚至還有學生的動機。結合教學方法要合理合適的實時的選擇技術進行教學。

總之,《教育心理學》從用教育心理學去發現學生、呵護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學亮點、培養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等方面出發,從多角度、多方面分析、總結了教師如何在教育中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如何利用心理學的知識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記得從孩子媽媽懷孕的初期,我就開始籌劃着今後如何去教導、輔助孩子的向善的本性。因爲在這個弱肉強食、勾心鬥角的社會和工作環境中讓人有一個平穩、靜心的心態太難了。想想周邊的人和自己的處境延伸想象一下孩子的未來是不是也這是這樣?這是件一直讓我頭疼的事,嬰幼期、兒童發展期、青春期、成長期等等,到了現在孩子出生了,如今已經1歲5個月了,雖然我和孩子媽媽在誘導孩子、教育孩子這塊是摸着石頭過河也好,邊學邊教也罷,但是一直以來我的腦子裏面對待這些問題都是一個問號。網上狂風亂炸那些教育孩子的文章看了又看讀了又讀,似乎真是有點誰說誰有理的感覺,每個孩子的性格,脾氣秉性不一樣這樣導致針對性的教育也是不一樣的,在和媽媽、父母對抗孩子是與非的時候,最終還是決定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這門專業,看看到底是傳統教育受寵還是科技教育孩子的方法爲上?

報名成功後,轉眼開班了,一進教室的感覺是不是到了“女兒國”了?環視了一週只看到2個男生。第一個想法我是不是走錯班了?決定又出門看了一眼確實無誤之後坐在了位子上,既來之則安之吧。第一堂的課程應用心理學的陸老師,真是讓人頗有喜感,還有教學的方法也能進入生活,不像我們之前上課的老師那樣死板,6次課時即能讓我們記住這位可敬可愛的陸老師又能學習到了心理學的基本要領,我算真是欣慰了。

這門課程結束了,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爲一個父親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這樣的話,纔會成爲一個好父親。前一陣看過一篇文章叫父親的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在想自己凡事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高大、男人剛性的榜樣,爲孩子今後成長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