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2016年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心得體會

教育變革中去感受技術力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年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心得體會

2016年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心得體會

隨着大數據的發展,科技產業受到深刻影響,收集和解析數據的能力在近年來突飛猛進,其應用範圍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Netflix通過深入分析數據來預測用戶口味和偏好,幫助用戶做出選擇。谷歌分析用戶的搜索內容,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搜索結果,比如提供和天氣相關的搜索選項。亞馬遜最近申請的專利也與個性化預測相關,名叫“預期送貨”(anticipatory shipping),在用戶下單前發出產品,以進一步縮短下單和收穫間的時間間隔。

大數據也波及教育產業,一些大學錄取辦公室稱,利用大數據算法,能在錄取前預測哪些申請者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而在教師方面,兩家教育機構表示能通過預測分析,在教師實際授課前評價其能夠取得的教育效果。

過去我們在教育上執行了一種過於集中、過於重視數據的方法,好像“Moneyball”中描述的那樣,完全依賴對球隊成員的數據來組建球隊。但這種方式對於教育真的合適麼?學生和數據、趨勢、程序對象不一樣,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實體,長處、缺點、興趣各不相同,用同樣的程序分析套用在不同人身上並不合適,而是需要有針對性地教育。

在大數據分析的幫助下,應當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個性化的指導,這種幫助應該體現在課堂,而讓議會或立法委員會陷入無謂的討論。大數據雖然能對行業走向做出估計,但其目的是篩選、預測、淘汰,這些和教育的需求並不一致實際上教育產業需要的恰恰相反,我們姑且稱其爲“小數據”(small data)。用各種複雜的計算方式對年終報告的分析,實際上之於學生個人的學習沒有任何實際幫助。相反,工作在第一戰線上的教師個人貢獻出的“小數據”改變,如應用新技術教育學生,才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實際的影響。

回顧近一個世紀的教育發展,美國在一個世紀前採用的教學方式脫胎於工業革命影響下的工廠式管理評價,把學習內容分成不同單元,每個單元后進行所謂的“階段測試”。這種方式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無法得到及時反饋。於是產生了一種以期彌補這一不足的方法,成爲“掌握性學習”(mastery learning),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測評。這種方法在20世紀初開始應用,但實踐過程中缺遇到明顯的困難:測評反饋需要的時間太多,因此這種方法也沒有獲得普遍推廣。

雖然在實踐上遇到了阻力,但“掌握性學習”(也成爲“形成性學習”,formative learning)的想法卻一直沒有被教育學家和哲學家冷落。James Block和Sal Khan都曾提倡過這一概念。Dylan Wiliam在爲全國數學教師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發表的一項研究概要中提到:“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在課堂教育中,掌握性學習能幫助學生掌握和教師教授的課業內容。”

但實際上掌握性學習無法有效推廣的原因,不是因爲耗時長、效率低,而是缺乏實踐的客觀條件。掌握學習的關鍵是事實觀察並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並對吃不透的地方及時反覆或加強,這正好符合“小數據”的效用。小數據是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缺失的聯繫環節,實現了反應學生學習情況的實時檢查。

假設你是六年級的數學老師,班裏有30多個學生,一半都對幾何關鍵知識點掌握有不足,而有些參加加強班的學生掌握得很好,已經有了繼續學代數的能力,而有些學的不好的需要一對一的輔導。理想的情況,當然是你有足夠的時間來一一輔導這些後進生,但你手裏還有準備好的授課計劃,固定的考試安排,顯然再去有針對性地輔導是不太現實的。

教育學家Sal Khan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表示,“科技發展讓這一切成爲可能,讓教學按照學生的時間、按照學生的學習速度進行,給予實時反饋,把數據提供給教師一方。”

雲技術和移動技術的發展成熟,也讓基於掌握的評價方法更加可行。過去的“階段性評價系統”正逐漸被“掌握性評價系統”取代,教師通過該系統能分析學生的課業表現,並做出實時反饋,這是在數據系統和技術基礎欠缺的過去無法實現的。

技術成熟加快了教學個性化的推廣,教師的關注點從30個人的班級爲單位,細化到學生個體,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足能通過測試及時反應出來,教師再爭對性地進行補充輔導,或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後者在校外及時關注。通過這樣的交流合作,學生在面臨正式的階段測試時,教師、家長和學生自身,都能對準備情況有更充分的理解,爲下一步學習做出更精確的打算。

大數據是把所有人的數據集中起來,把分析結果爲個人所用。而小數據的思路則相反,是把個人的分析數據集中起來爲個人所用。過去一直被教育學家念念不忘的“掌握性學習”,終於在小數據的思路和科技基礎的進步下逐漸被廣泛採用。不僅如此,未來的'教師將面對的,很可能是一對一的小數據輔助的升級版的互動教育。

2016年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心得體會

"在這個世界裏你永遠不要相信一種變革的力量或者永遠不要設想別人特別是領導者懂得他們在做什麼不是因爲變革者和領導者具有欺騙性或能力不濟只是因爲變革的過程是如此的複雜和充滿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於我們大家必須警惕我們還要致力於調查和解決問題".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們主要對過去30年裏各國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探討尤其對教育變革的動力變革過程的複雜性以及變革的內在機制等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許多觀點都很大膽前衛但又讓人有一針見血的快意非常具啓發意義.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國家都在嘗試着在教育改革中對宏觀的整體改革與微觀的局部改革之間的關係進行協調並不斷努力使每一項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從多數國家的實踐結果來看這些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的來說由於各方的牽牽絆絆太多許多變革都在轟轟烈烈開展之後無疾而終.而"當我們期待的結果與實施的現實相去甚遠時我們簡直大失所望.".因此當前許多國家期待在一種結構基本上難以變革的情況下采取一個又一個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舉措來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現實的甚至只能給教師家長兒童帶來更多的問題.

就此告誡我們:僅僅是對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敗進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了而把按計劃實施的變革從自然發生的變革中分離出來也不再被人們接受.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一切重大的變革和破壞都隨時可能發生.簡單的說就是變革的力量到了一個臨界點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探討大多數教育變革的深層動因和規律性的東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爲變革的力量而不是變革的犧牲品.那麼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到底是什麼呢 答案讓人吃驚也耐人尋味.那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統成爲一個學習型組織使之對待變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樣使變革不是與最新的政策相關而是成爲一種生活方式.而我們如何去理解"一種生活方式"的內涵呢 書中一位教師樸實的話語其實就對之進行了極爲形象地闡釋:"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夠走進教室使一個孩子的生活發生變化……這樣我活得就有意義了".

顯然使"變革"成爲"一種生活方式"的主導思想在常人眼裏無疑是有點膽大妄爲異想天開了但邁克爾富蘭在書中卻認真考察了這種變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覺得:新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對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個非常鮮明且有人情味的觀點就是:教師是變革的主動力但不能讓教育工作者單獨去完成任務因爲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已經太多了.因此變革的焦點應該匯聚到所有的機構及其相互關係上但教育在與其他部門的合作中要起領路的作用.而當在預期的目標與真實的變革中矛盾掙扎時要謹記以下8項基本啓示:

啓示:你不能強制決定什麼是重要的

在制定政策設立標準並監督其實施時強制是重要的.但是要達到某種目標在這裏是重要的教育目標你不能強制決定什麼是重要的.因爲對於變革的複雜目標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創造性思維和投入行動.如果你把他們敘述得越詳細目標和手段變的越狹窄.有成效的變革就是個人與小組提高了開發技能和對新的解決辦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強制可以改變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響其重要性.

啓示:變革是一項旅程而不是一張藍圖

在變化複雜條件下變革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命題你不能強制規定什麼是重要的起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麼將事關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變革好比"一次有計劃的旅程和一夥叛變的水手在一隻漏水的船上駛進了沒有海圖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變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樣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們起步就能到達目的地.

啓示:問題是我們的朋友

問題發生在進行任何認真變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現問題是很少去嘗試的跡象.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因爲我們只要深入到問題之中才能夠提出創造性的解決辦法.問題是通向更加深入的變革和達到更爲滿意的途徑.有效率的組織機構"抓住問題"而而不是迴避問題.

啓示:願景和戰略規劃稍後形成

願景來自於行動而不是先於行動並且總是暫時的.願景稍後形成是因爲個人的願景和共同的願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時間.集體願景的形成是一個逐漸深化"不斷增強清晰度熱情交流和責任的過程".共同願景不能是強制的而是團體中成員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個人的願景.因此在變革的新範例中機構將必須改變習慣上持有的關於願景和規劃的設想.

啓示: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必然有同等的力量

有成效的教育變革儘管不屈從於小集團的思想也是一個克服孤獨的過程.在變革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個人主義"好的一面".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對於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產生於多樣性和在團體邊緣的人.對個人和個人的願景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是一個重視探索的機構不斷更新的源泉.沒有個人的學習也就沒有機構的學習.孤獨不好團體控制更壞同時尊重對立面:個人主義和同事關係.共2頁,當前第1頁12

啓示:集權和分權都行不通

集權失之過分控制分權錯在走向無序.中央和地方的單位都互相需要.從一種控制到另一種控制來回擺動你就什麼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種不同的雙向關係相互給予壓力支持和不斷協商這就是同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響.個人和團體如果不能駕馭這個反論就會被變革的阻力擊敗.

啓示:與更廣泛的環境相聯繫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要使道德目標與社會利益聯繫起來就必須與學生與家長共同努力.而機構爲了成功也必須深入它們的環境既然變革是如此複雜的事就不應期望學校能獨當重任.學習型組織知道對它們的期望和環境中的緊張氣氛包含着未來發展的因素.

2016年教育變革中的技術力量心得體會

很高興能再次參加福州市信息技術名優教師高研班,作爲一名學習者,來上海聆聽專家的智慧,收穫頗多。祝智庭教授的“信息化促進教學變革和創新”內容豐富,從信息化引發的教學變革、信息化對教師的挑戰,信息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三個方面談了信息化在學校、教師、教育界的變革,促使我們從國家、學校、教師、學生角度整體觀察信息化在學校教育的產生、應用和發展。

近五年來,信息化手段促進教學進步主要涉及三大熱點應用:微課、翻轉課堂和慕課。這三個應用都建立在網絡更快速、便捷,手機、平板等終端更加普及,信息獲取資費更低廉的基礎上,特別是手機人羣的大衆化,信息化硬件的普及使得信息資源獲取更方便,移動學習無處不在。在這樣的社會科技發展下,學校教育方式也有了些許變化。可汗學院應運而生,其免費課程造福世界。微課和翻轉課堂的出現,迅速傳遍世界,對以教師爲中心的教育理念產生衝擊,影響深遠。自新課程以來,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苦於沒有相應的教學手段來支撐這種學習,課堂上仍是教師佔主角,學生被動地學習。有了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化手段的便捷,微課和翻轉課堂逐步進入我們的課堂,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深究翻轉課堂背後的變革,它不僅僅改變了教學方式,把在課堂接受知識、回家內化知識進行翻轉,成爲在家接受知識,在課堂內化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對課程的把握和微課程的質量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的學習意識不強,通過網絡的學習但神遊於學習之外,教師的微課不能抓住知識的重點,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翻轉課堂不如不翻轉;而如果在線測試不能讓教師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學習、老師引導解決學生的問題,翻轉課堂不如不翻轉。翻轉課堂已經在我國走過了翻轉熱,現在該靜下心來,對翻轉課堂進行反思,除了在課堂形式上的翻轉外,我們要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祝智庭教授從課堂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組織形式、師生角色變化四個方面分析了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不同,告訴我們翻轉課堂的真正意義不是學習場所的變化,不是課堂教與學流程的變化,不是簡單的師生互動的變化,而是從記憶、理解層次的學習轉變爲高質量的知識的應用、分析、創造的深層次解決問題的學習,這個轉變是思維的一個飛躍,是學習形式向思維方式的一次變革。

展望未來,信息化的發展必將帶動學習手段的進一步現代化,個性化學習、泛在學習將無處不在,未來的學習,將更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整合和知識之間的關係,注重知識的創造,新的知識將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