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理想國》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理想國》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國》心得體會

《理想國》心得體會1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體現和反映人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座標和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爲,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爲“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爲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爲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應學習的內容都做了規劃。他認爲,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裏接受考驗,積累經驗,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通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講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看見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裏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可見,人的一生是要不斷的努力學習,磨練自己,不斷接受考驗最終纔會看到善,走向頂峯。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僅僅侷限與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時間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這種觀點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主任達夫把終身教育理論概括爲20條,使終身教育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1994年,羅馬召開的首屆全球終身學習大會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爲會議準備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這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視。終身教育的思想,讓我們有能力自身發展,學會認知、學會生存。 另外,我認爲《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爲,爲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爲,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他們的統治者首先要設計出抽籤的方法從而使優秀的男人和優秀的女人結合,他們爲了保持治理者品種的純潔,對於優秀的者的孩子帶到託兒所進行撫養,竭力不讓母親認清自己的孩子,而對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祕密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都不清楚。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蘊藏了很多閃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爲這是有價值的。就好比美麗畫中的風景人物並不真實存在,但我們不能說這幅畫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們不能因爲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儘可能實現。

在《理想國》的最後,柏拉圖給大家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纔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神和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裏還是我們死後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纔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裏還是將來在我們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聖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清晰的世界,我們還需要一直追尋!

《理想國》心得體會2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裏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裏,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裏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裏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爲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爲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爲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着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爲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裏,作爲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爲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爲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爲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爲他認爲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爲認爲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 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爲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爲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着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可以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裏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_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裏,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_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知道_明是餘秋雨的書裏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爲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己也知之甚少。後來也大概瞭解了一下_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爲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在近代的中國哲學裏我們真正的幾乎全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而歷史上世界上真正偉大的哲學家大都是唯心主義的,如蘇格拉底、柏拉圖、黑格爾、康德等,也許敢於和自己心靈對話的人,能和一些虛無的只靠感知存在的東西達到心靈交匯這樣的人總是特別敏感與聰慧的吧。讀《理想國》常常感覺之間隔了很多東西,無法理解柏拉圖的一些想法,也許除了自己的淺陋知識之外也許我們真的很難在心底裏和一個唯心主義者想法一致,能理解其心底的獨特感悟,對生命對生活的一點漣漪泛起的獨特波痕。

我認爲,哲學就是教你"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是最重要的一門學問。而對於正確的理解我們似乎與許多的東西一樣與世界相隔了太多東西,缺乏共同的理解,我們中國人太不擅長弄清什麼是正確的方法?什麼是正確的事?所以纔會出現近年來中國哲學的衰落,學哲學似乎也成爲別人的笑柄而不是聰慧的象徵。在剛看到的最新的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好感度排名中,中國位於倒數第八僅僅先於俄羅斯、伊拉克、伊朗等國家。在9月28日,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加州的教師節、馬來西亞的教師節以及中國臺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教師節的日子裏,我們這個自稱爲儒家發源地的國家,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天皆爲孔子誕辰日。我是一個思維能跑很遠的人,憑着自己一時的文字欲,寫了這些東西,也許這些東西太偏離了《理想國》,但仔細一想卻也緊緊相關。哲學指引我們前行,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彷彿迷了路,正如目前自己在剛剛來到這個學校,這個陌生的研究生生活也有迷路的感覺,但有時迷途知返也是好的。

《理想國》心得體會3

經典的影響力,不在於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於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於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它提出一個命題,它給出一個假設,這些根本的有關最古老悠久的意識形態的疑問,使得後來的思想家有了發揮的空間,也爲後世提供了無數社會體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絕對權威,還是一個極端惡魔,對它的肯定抑或反對構成了我們在思想上賴以前進的基石。

柏拉圖不朽的著作《理想國》既是一本這樣的經典。在形式上,這位偉人運用他最擅長的對話體,以蘇格拉底爲世人稱道的精神助產術,爲我們層層剖析正義、政府、教育、倫理、知識論、形而上學等等的本質;在內容上,它主要涉及柏拉圖的政治理念與治國理想,同時還涉及到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

盧梭認爲,柏拉圖的理論是一位真正愛者的哲學。人們也常常會將柏拉圖同精神戀愛聯繫起來,冠名爲“柏拉圖式愛情”。我們可以看到,在幫助格勞孔理解哲學家的定義時,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之口說:“哲學家是智慧的愛好者,他不是僅愛智慧的一部分,而是愛它的全部。”即哲學家就是“愛智者”。柏拉圖似乎對那些百科全書式的博學者不以爲然,他把那些愛聽、愛看,酷愛學習的人稱爲“有點像哲學家”,而真正的哲學家“兩眼應盯着真理”。這些“什麼都知道一點”的人,他們只關心事物的外在,而非事物的本質,因此他們只是“愛意見者”。而真正的哲學家,他應當關心事物的存在本身,應當是“愛智者”。顯然,柏拉圖心目中的哲學家掌握了認識永恆不變絕對真理的能力,而不會“被千差萬別的事物的多樣性搞得迷失了方向”。

在我的眼裏,柏拉圖的所有理論,其基石就在於“真理”的存在。他相信真理的存在,相信能夠看到並指引民衆認識理念世界,並且認爲這種掌握絕對真理的優勢是哲人王的權力基礎。我認爲,柏拉圖的這種意識形態就由如一位遭受海難的不幸者,他緊緊地抓住船的遺骸,自以爲獲得了安定,而忽視了大海的洶涌波濤。以殘骸爲座標系,自己確實正處在一個不變的空間位置,但如果比較大海,那麼毫無疑問,落難者正在不斷地上下起伏、漂泊不定。這船骸便是印歐古文明遺留下的處於潛意識形態的觀念羣,正是這種觀念羣對民族意識的持久影響使得某些東西看起來確實處於一種絕對的狀態。

一、正義不是……

在《理想國》的開篇,我們就讀到了一些很熟悉的論斷。

蘇格拉底和人們正在討論什麼是正義。

克法洛斯認爲:“欠債還債就是正義。”(相信讀過《查士丁尼法典》的都會很熟悉這一句話,因爲這種說法與其第一條極爲相似。)或者說,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對於這種正義觀,蘇格拉底認爲,拿了人家的東西歸還,這不是正義。因爲,我們不能把東西還給瘋子,而且“把整個真情實況告訴瘋子也是不正義的。”

特拉徐馬霍斯認爲:“每一種統治者都制定對自己有利的法律。”“他們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對政府有利的對百姓就是正義的;誰不遵守,就有違法之罪,又有不正義之名。”特拉徐馬霍斯的這個定義類似於奧斯丁的論斷“法律就是主權者的命令”。顯然在這裏,正義被理解爲一種對強者的屈服,爲他們的利益服務成了其它人的義務。無論稱爲“強者”或者是“統治者”,我認爲這個詞的本意應當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優勢的人羣。他們形成權力是依賴於強力。蘇格拉底發現了其中的漏洞。因爲四肢發達的人未必一定聰明,他們“有時候也會犯錯誤,結果反倒違背了自己的利益。”接着,蘇格拉底提出“在任何政府裏,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爲了老百姓的利益。”他認爲“正義是一種智慧,而不正義是一種愚昧”。對於國家來說,不正義將“使他們不能一致行動,互相敵對”,而對於個人來說,就將使人“自我矛盾,自相沖突,拿不出主見,不能行動。”同時“正義是心靈的德性,不正義是心靈的邪惡。”,因而過正義的生活一定勝於不正義的生活。

以上兩種觀點,柏拉圖都藉助蘇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評。這種論證的方式頗類似於“否定神學”,柏拉圖沒有很確切地提出正義的完整定義,而是通過一個個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發現,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其歸謬法的終點在於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構不成正義。比如:

觀點反駁分析

欠債還債是正義不能把武器還給瘋子瘋子缺失智慧

正義就是助友害敵傷害任何人的行爲不正義傷害本身不道德

正義是強者的利益強者會制定不利於自己的法律,而且統治應當爲了大衆自挖牆角不聰明,爲老百姓的利益是道德。

正義是善,不正義是惡把不正義歸入道德和智慧正義應當包含智慧和德性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心中的正義包含智慧和德性這兩個要素。

我們可以知道諸如“正義是給每個人的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是強者的利益”、“正義是對利和害的一種功利計算”,這些觀點都是後世形成和發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學命題,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見,柏拉圖的否定並未徹底地駁倒這些觀點,儘管書中蘇格拉底的一個個對手理屈辭窮。但柏拉圖自信論說圓滿的前提是以上這些正義觀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義應當包含這兩者。這種“真理”的認識,顯然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影響。而後世對這些被否定了的命題的再認識,也是一種觀念羣變化了的結果。

二、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

蘇格拉底與阿里斯同的對話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過程。對糧食、住房、衣物的需要,決定了城邦離不開農夫、瓦匠、紡織工。隨着市場的產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傭工。吃飽喝足後,爲了不成爲豬的城邦,還需要奢侈品與藝術品的提供者、醫生、法官等等。將這段對話簡單化,我們可以發現,柏拉圖是想這麼說:爲了生活,我們需要各種產品,所以生產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於人們不可能同時掌握多種技藝,因此一種人最好固定地幹一種事。當然,戰爭也是一種技藝,爲了精於此藝,蘇格拉底又說“護衛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衆人更多的空閒,需要有更多的知識和最多的訓練。”戰爭技藝的特殊性要求護衛者擁有天賦、勇氣、溫和和對智慧的熱愛。除了這些先天的因素,護衛者還需要接受後天教育。他們應當用體育訓練身體、用音樂訓練精神、用故事培養情操。教育應當“要使未來的城邦護衛者在人性許可的範圍內,成爲敬畏神明的人”,因此要對教育的內容進行審定。這種審定有非常複雜的標準,因而柏拉圖爲此花費了大量的篇幅。關於統治者,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思想:“除非,在他們的城邦裏,哲學家們被授予王權,或者我們現在稱爲國王和寡頭的人成爲名副其實的哲學家;除非政治權力和哲學二者合而爲一,除非這樣的事發生,我親愛的格勞孔,否則的`話,將永無寧日……”

這種種安排,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不允許“模仿一切”的人出現,柏拉圖明白的說法律不歡迎“扮什麼,像什麼”的人進入城邦。因爲這樣,一種人只從事一種生產的狀態就會被擾亂。而且,從事生產的人不能從事護衛者的工作,這不但是由於成爲護衛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爲“銅鐵當道,國破家亡”。

在此,柏拉圖提出了一個“金銀銅鐵論”。他說“人們雖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老天在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它及工商上加入了鐵和銅。”含有金銀銅鐵不同金屬的人應當處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半點錯亂不得。這樣才能使“他們傾向於愛護他們的國家和他們互相愛護。”

如果,我們將這些見解(不管它的成立是否有充足的理由)簡單化,那就是“存在三種階層,一個人應屬於其中某個階層,並且這種劃分取決於先天的因素。”柏拉圖以爲,如果每個人各行其事,即當生產者、護衛者和統治者在城邦裏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擾時,便有了正義,從而也就使國家成爲正義的國家。“當城邦裏的這三種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時,城邦被認爲是正義的,並且,城邦也由於這三種人的其他某些情感和性格而被認爲是有節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

論述完城邦的正義後,柏拉圖開始通過分析法探討個人的正義。他認爲人的靈魂裏存在三種品質,即理智、激情和慾望,三者分別是人們在學習、憤怒和滿足自然慾望時動用的身體的一部分。理智是“人們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稱之爲靈魂的理性部分”;慾望是“人們用以感覺愛、餓、渴等等物慾之騷動的,可以稱之爲心靈的無理性或慾望部分,亦即那種滿足和快樂的夥伴”。激情是“我們藉以發怒的那個東西”。就如國家的正義——三個階層各司其職那樣,如果每一個人的三種品質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那麼這個人就是正義的。這三個品質彼此內在的和諧,理智起領導作用,激情和慾望受理智領導,這樣的人就具有節制的美德。柏拉圖強調,正義的真正內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諧一致,而是“內在”的和諧。一個正義的人應該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

通過對這幾章的閱讀,我發現柏拉圖的正義觀是圍繞德性和智慧展開的,並且智慧是指導人們實現德性的知識。可見,正義的核心是智慧,哲學在希臘文中的意思就是“愛智慧”,於是哲學與正義建立起了聯繫。

三、杜梅茲勒的“三功能學說”與柏拉圖的“生產者、護衛者和統治者”的劃分方法

法國著名學者杜梅茲勒的最引人注目的貢獻在於他成功地發現了印歐神話系統的“三功能結構”。杜梅茲勒總結出,印歐民族具有一種普遍、共同的思維結構,這是因爲這些文化都起源於遠古的印歐文明。這種思維形態的整一性是基於三種相互區別而又相互補充的因素而得以形成的:王權、精力與生產力。這三種因素本身又產生出社會組織的三種功能:神職人員、戰士、農業人員(包括手工勞動者)。這種三維功能的表現形式又是與“宇宙三界”有關的:天空、空氣、大地;它們一起又構成人類社會和神的社會的模型,在這個模型裏,根據已定的規範,人和印歐萬神殿裏的諸神都是各司其職的,比如說,羅馬宗教中就實行這種三分法:朱庇特(主神)、瑪斯(戰神)、吉里留斯(農神)。[參考《神話與史詩—喬治·杜梅齊爾傳》[法]迪迪埃·埃裏蓬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2月版前言]

如果比較古印度種姓制度,我們也可以發現柏拉圖“生產者、護衛者和統治者”的三分法與之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古印度中,首頭陀與吠舍是低級的生產者,剎帝利是軍隊的領袖,實際上處於國王的地位,而最高等的婆羅門,他們是最權威的祭司和知識的壟斷者。種姓制度中同樣包含着“生產者、護衛者和統治者”的三功能結構。另外,這種劃分方式同樣是先驗的,就如同柏拉圖的“金銀銅鐵”論一樣,印度神話虛構了一個神,並且認爲婆羅門是其最上的頭顱,剎帝利是肩膀,而首頭陀與吠舍則是腳和腿。不同的是,種姓制度是一種現實的社會制度,嚴格地區分了社會的不同階級,絕不允許混同。而柏拉圖的理想國只是一種烏托邦,他還允許不同階層有所對流。我認爲,柏拉圖的《理想國》,其思想應源於“三功能結構”,他堅持智慧的壟斷纔是一個穩定的權力基礎,因爲智慧帶來德性,帶來正義,而正義的生活永遠比不正義的生活要好得多。

說到這裏,柏拉圖下一個任務就是完成他全部立論的基礎:“真理”的存在和哲學家的定義。

四、哲學家是什麼?

柏拉圖認爲,具備兩種品質的哲學家應當成爲統治者。這兩種品質分別是他們“永遠酷愛那種能讓他們看到永恆的不受產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以及“他們永遠不願苟同一個‘假’字,他們愛真。”當大多數無法轉頭的囚徒看到洞穴壁上木偶的陰影(即意見)時,他們認爲那是真物的本身。而哲學家,許多囚徒中的一人,(由於兩種品質)被解除了枷鎖,被迫突然站了起來,轉頭環視,擡頭看望火光,雖然痛苦,但所見卻真實得多。看陰影是最容易的,爲了去看陽光,哲學家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但當他看到太陽(這是善的理念,是最美的,也是其他理念的原因),來到光明世界的時候,他會覺得這一變遷是非常值得的。這一從看見陰影、看見火光到看見太陽的過程,既是一個人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柏拉圖認爲現實世界與理念世界是分離的,就好像一條線的兩個部分。怎麼造就這種人才,讓他們跨越兩個世界的隔閡,如“從冥土升到天上一樣”?這就需要一種學問,這種學問“能把靈魂引導到真理”,“它超過任何學問”。護衛者需要用它統帥軍隊,而哲人王者需要用它脫離可變世界,掌握真理。這種學問不限於幾何學或者是天文學,它應當是“辯證法”,“辯證法是唯一的這種研究方法,能夠不用假設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裏找到可靠根據。當靈魂的眼睛真的險入了物質的泥沼時,辯證法能輕輕地把它拉出來,引導它向上。”我以爲,這種“辯證法”即是一種哲學。

哲學家是什麼?哲學家就是那種具有“金”元素的人,一種具有生來品質的高貴者。他們通過哲學,把認識從現實世界引渡到理念世界,從而看到最真最美的存在。對理念的認識,纔是對知識的掌握,纔是對智慧的擁有,從而用這種知識指導自己的行爲富有德性,最終成爲一個正義的人。這種知識和智慧上的貴族是這樣的統治者,他們不但因哲學而獲得了最高的認識,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哲學這種技藝的最大利益在於爲公衆服務。哲人王要充當啓蒙者,並且承擔教育護衛者的任務,而護衛者,它擁有“銀”,本身也應當是哲學家。這種哲學完美的統治,結合三個階層的各司其職、互不相干,這種內在的和諧便構成一個正義的國家。於是,在這樣的國家中,個人正義就會得到自我實現。

在柏拉圖的“國家”中,哲學家應當是這樣的:“他的天性決定了他要探究存在,他不會停留於那些人們只知道它們存在的單獨的個體,他要尋根究底,在認識萬物之自然(本質)之前絕不輕言放棄……當他走近真實的存在者,和它緊緊聯繫在一起,創造出理智和真理,他就達到了真知。於是他生活在真實裏,生長着,擺脫了他的痛若。”[《後樓梯:大哲學家的生活和思考》(德)魏施德著;李貽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P.38]

一個超驗的理念世界存在着,哲學家是真知的掌握者,而這種真知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我們不用去理會什麼理念、意見,也不去侷限在狹小的洞窟中,我們用最簡單的話語總結這些晦澀難懂的理論。我認爲,它的核心是:有一個超驗的存在,只有統治者才能理解和看到它,而這種知識是一個理想國家賴以存在的根本,反過來,正是這種知識的壟斷,統治者才成其爲統治者。

五、理想國的迴歸和我的感想

“三皇五帝神聖事,一篇讀罷頭飛雪。”《理想國》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但遣詞造句之中,作者也將本義深深地掩藏起來,就好像滅了洞窟中的燈光,讓人難見五指。粗粗一遍讀罷,我對《理想國》的一個總的感覺就是:這是柏拉圖的一種迴歸,他在用非常精巧的哲學與政治學理論重鑄“三功能結構”的合法性,試圖締造一個在今天看來相當專制的理想國家。不去評論其優劣,但我個人是無法忍受這種專制的。試想,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幹一種事,詩人都將被趕出這個國家,知識的獲得都需要完全地依賴那些可能有些故弄玄虛的哲人王,一切音樂、故事、詩歌等等都要接受嚴格的審查,“去其精華,棄其糟粕”。恐怕,這是滿足了“理想”,而摧殘了“思想”吧。可嘆的是,隨着觀念羣的變化,如今我們是大講“思想自由”,讓知識能掌握在每個普通人的手裏,在這個國家,人人都可以成爲它的“王”,而不再僅僅是“哲人”。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某類“民主與自由”是一種絕對的真理,他們可能會嘲笑柏拉圖僅僅拽着一根木頭溼淋淋地浸在動盪的海里還自以爲安定,其實,他們也不過是抓着另外一根木頭,靠着一種“意識形態”維持着真理的騙局罷了。

《理想國》心得體會4

在柏拉圖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國》是最成系統的一部。在這部對話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詳細地討論了人性、政治、哲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自我的看法,爲之後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礎,指明瞭方向。以後的西方哲學,無論是繼承柏拉圖思想的,還是反對柏拉圖思想的,都不可能繞過柏拉圖的思想,尤其不能繞過《理想國》所表達的對人性和政治問題的深刻看法。

這部對話的開端,是對正義問題的討論。蘇格拉底在什麼是正義,什麼是不正義,正義的生活和不正義的生活哪一種纔是幸福的等等問題上方和其他幾個對話者糾纏不清,不能夠完全說服他們。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關於正義的三個看法,分別是:

1,正義就是欠債還錢

2,正義就是幫忙朋友,傷害敵人

3,正義就是有利於強者的好處

蘇格拉底並沒有徹底否認這些觀點,但是同時認爲它們都不是完全正確的,然而,蘇格拉底卻不能夠直接給出一個正義的定義。而另一方面,無論正義究竟是什麼,還有一個問題在於,究竟正義的生活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蘇格拉底的反對者認爲,不正義的人在生活中能夠獲得各種各樣的好處,而正義的人卻往往吃虧,所以不正義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義的生活則是不幸的。蘇格拉底卻認爲正義的生活纔是幸福的,但是他沒有給出讓那些對手信服的證明。

就在雙方爭執不清的時候,蘇格拉底想了一個辦法:把個人的正義問題“放大”成整個城邦的正義問題來討論,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說的,“假定我們的視力不好,人家要我們讀遠處寫着的小字,正在這時候有人發現別處用大字寫着同樣的字,那我們可就交了好運了,我們就能夠先讀大字後讀小字,再看看它們是不是一樣”。那裏的小字比喻的是個人的正義問題,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義問題。蘇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來討論城邦的正義問題,在弄明白什麼是城邦的正義之後,再來看看在個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正義。弄清楚了個人的正義究竟是什麼之後,也就能夠回答正義的生活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了。

那麼,什麼是城邦的正義?經過一連串的對話,蘇格拉底最終得出了他的結論:城邦的正義就是城邦的每一個人都按照他的稟賦、安於屬於他的.位置,也就是,統治者安於統治者的地位,履行自我的職責;輔助者安於輔助者的地位,維持城邦秩序,保護城邦安全;被統治者安於被統治的地位,服從秩序。蘇格拉底還講了一個神話來說明這一點,這個神話是這樣講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從大地母親那裏生長出來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親在生育人類的時候,給不一樣的人加入了不一樣的金屬,給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這些人具有最高的稟賦和才能,將來要當統治者;給一些人加了銀,使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將來要當保護城邦的輔助者;給絕大多數的其他人加了銅,這些人資質平平,只能當被統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銀或銅的後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資質如何,來決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個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對了,而且每個人都安於這種安排,那麼這個城邦就會是最好的城邦。

這個神話被稱爲“腓尼基神話”,因爲據說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傳的。那麼,這個神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它反映出個人和城邦怎樣一種關係?爲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務必看蘇格拉底是怎樣得出城邦正義的結論的。

蘇格拉底從城邦的起源說起。他認爲,城邦,或者說政治,起源於人的天性。人不一樣於動物和神的天性就在於,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幫忙才能生存。神當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麼;動物雖有需要,但是個體的動物就能滿足自我的需要。個人卻無法滿足自我的需要,另外,每個人天生具有不一樣的稟賦,比如有人擅長種莊稼,有人擅長建築房屋,有人擅長做衣服。這些具有不一樣稟賦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長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換自我的產品,人和人就在這樣一種合作的關係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動物以及神還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神沒有什麼需求,而動物只有剛好能夠適合於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卻有超過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僅僅要吃飽,還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僅僅要穿衣保暖,還要穿美麗的衣服;不僅僅要有住處,還要有豪華的住處來滿足虛榮。所以,人和人所組成的城邦,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層次,因爲如果那樣的話,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豬的城邦”了。既然有剩餘的需要,就要有剩餘的土地、資源和剩餘的生產,那城邦就要擴張,不一樣的城邦之間就難免發生衝突。因此,一個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務必使得自我變得強大,從而確保自我的利益(good)。

那麼,如何才能夠使一個城邦變得強大呢?如何確保城邦的利益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義問題,因爲它表現出個人和城邦的一種對應。城邦的利益正是對應於個人的幸福,它們都是“好”(good),只但是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mongood),而個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蘇格拉底認爲,城邦想要確保自我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什麼樣的人就應統治,什麼樣的人就應被統治?蘇格拉底仍然從人的天性出發回答這個問題。按照稟賦,不一樣的人具有不一樣的技藝,統治也是一種技藝,並且是最高的技藝,它需要能夠良好地處理城邦內外關係的最高的智慧。具有這種智慧、這種技藝的人才有資格進行統治。因此,統治者就應是最優秀的人,最高的統治者就應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學家,其他人都是被統治者。這就是柏拉圖的“哲學家王”的邏輯,它是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礎上的,並不是一種烏托邦的空想。

當然,僅僅有統治者是不夠的,因爲智慧往往是沒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來維護自我的安全。所以,城邦還需要自我的軍隊。蘇格拉底稱之爲護國者或者輔助者(護國者其實包括了統治者和輔助者,所以城邦的軍隊其實就是輔助者)。同樣,什麼樣的人就應是輔助者?這個問題,蘇格拉底還是從人的天性出發來回答的。輔助者因爲要上戰場保衛城邦,因此他們最重要的德性就應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夠透過教育來培養,主要是兩個方面的教育:音樂和體育。音樂教育人的心靈,使得心靈從小就喜歡美,長大以後就能夠主動靠近完美的德性;體育表面看來是教育人的身體,使得人強健,其實最終目的也是教育人的靈魂,培養靈魂中的激情,最終產生勇敢的德性。正是爲了確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圖才提出他著名的“驅逐詩人”的理論。因爲古代的詩歌,主要是爲了進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圖認爲從荷馬到悲喜劇詩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適合進行美德的培養的,因爲它們把神和英雄講得很壞。柏拉圖主張“刪詩”,其實是刪除那些不利於教育的詩,保留那些有利於培養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詩歌。總之,透過教育來培養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對於“就應害怕什麼不就應害怕什麼的堅定信念”,然後挑選出最勇敢的人組成輔助者的隊伍,這樣才能夠保衛城邦的安全。

《理想國》心得體會5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裏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我的思維跑到了哪裏,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裏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裏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爲一些不公發發自我的聲音來的更爲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爲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我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我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着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爲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裏,作爲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我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此刻。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一樣但真的很喜歡因爲有了自我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此刻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爲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爲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忙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此刻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爲他認爲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能夠簡單的總結爲認爲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爲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爲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着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能夠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裏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裏,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明白王明是餘秋雨的書裏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爲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後也大概瞭解了一下王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爲自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理想國》心得體會6

一拿起《理想國》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細品味就會發現箇中的道理。

《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並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於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着眼於城邦的正義。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爲:“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爲一個人幹他自我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衆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爲統治者、軍人、勞動者。所謂“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乃是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時,也有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準則,城邦沒有正義,理想國也就成爲所謂的空中樓閣了。或許這種“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與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許還有種專制專職的色彩。但是術業

有專攻,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所以只能對自我感興趣的,重點研究的領域有所成就。比如讓愛因斯坦去畫油畫,貝多芬去做發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就應爲哲學王”的思想的呢?根據史料,柏拉圖就應是經歷恩師之死後,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才得以萌發政治家就應是“哲學王”想理。在他爲實現理想政體而遊歷的12年中,遊歷塔侖它木時結識的當地民主政體的領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啓泰,則爲他的“哲學王”理想,帶給了現實的雛形。阿啓泰本人,既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又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他是許多知識部門的先驅,個性在數學和力學方面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在阿啓泰的`領導下,塔侖它木推行着溫和的民主政體,政治上比較穩定,經濟上比較發達,文化上比較進步。塔侖它木的政體和阿啓泰的爲人、學識,都給柏拉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夠說,柏拉圖與阿啓泰的交往和友誼,99。,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哲學王”的信念,堅定了柏拉圖對理想政體執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學家,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的更加協調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的安居樂業。由哲學王統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哲學王所肩負的職責也得到了初步確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導教育。一次辯論課上,楊士進談到政治家爲哲學王不可取,我認爲是可取,

但是在現實的實際上卻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爲哲學家即“哲學王”,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只是一種唯美的理想。一個國度能有幾個真正好處上的純粹的哲學家,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國。話又說回來,哲學家又是比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濁物的,在政治的環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後再加以改造又是一個問題。再者,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夠選舉產生得了嗎?此刻的民主狀況尚且不能讓我們滿意,何況又是推舉出一個哲學王出來,老百姓會買帳嗎?他們能夠理解嗎?理想總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實際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又不可能沒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則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會失去奮進的方向。因此,一個國家只有懷揣這種夢想上路,纔有可能不停滯不前,失去奮鬥的航向了!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真是一場思想的洗禮啊!

《理想國》心得體會7

《理想國》是一本哲學思想與政治理想交織的煌煌鉅著,再一次我們去看過的辯論賽上,有一個同學就那裏想過這本書中的話作爲論據,老師評論時也提到這本書是短時間內讀不完的書,另一個老師也補充說這是一輩子也讀不透的大書。它通篇充斥着哲學的智慧,飽含着政治思想的精華,這體現了柏拉圖畢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應爲哲學家,哲學家應爲政治家,政治家應爲哲學王”。《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並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於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着眼於城邦的正義。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爲:“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爲一個人幹他自己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衆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爲統治者、軍人、勞動者。所謂“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乃是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時,也有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準則,城邦沒有正義,理想國也就成爲所謂的空中樓閣了。

或許這種“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與現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許還有種專制專職的色彩。但是術業有專攻,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所以只能對自己感興趣的,重點研究的領域有所成就。比如讓愛因斯坦去畫油畫,貝多芬去做發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應該爲哲學王”的思想的'呢?

根據史料,柏拉圖應該是經歷恩師之死後,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爲此他決定進行重大的改革。在這本震古爍今的書中,柏拉圖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文藝問題、宗教問題等等很多,涉及面很廣,言論很深奧,讓看過的,真正能看懂的人對其言論的佩服無不膜拜。如果說亞里士多德的言論是分科性的,那麼柏拉圖的學說便是綜合性的。在這本書中有很多先進的思想,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就好像是對現代社會的預言一樣,提出的很多關於教育方面的問題,都是現代社會人類向完善並在不斷髮展的,而他,在當時就已經提出了。我敢肯定的是,我沒有看懂這本書,正如我沒有看懂柏拉圖大多的言論一樣。只不過,可以看出的是,那的確令人無限嚮往。

《理想國》心得體會8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啓發又有異議。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慾望,智慧,愛情等有了新的定義,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爲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選擇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樂的,正義是善的,慾望與激情是惡的,而理念與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組合,愛要是蘇格拉底或伯拉圖的似的愛,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義的事。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脫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統治者不一定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現在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現在可以說爲什麼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着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屬於現在大多數人所默認的幸福之上,並把他作爲一種追求。怎麼說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裏不協調的運作。可是,蘇格拉底說,可以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

《理想國》心得體會9

哲學一直是我的核心愛好之一,儘管現在在書店裏的哲學書漸漸地都變得多起來,但經典的卻真的很少見了,大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哲學”這個名詞正在漸漸從神臺上走下,走進尋常百姓家,但我始終認爲,真正的哲學應該是幫助人們更好地去思考,更好地去生活,而不是用一些生澀的字眼將哲學的高度生生地捧上去,真正的哲學應當是淺顯易懂,簡明而深刻。

談柏拉圖不能不談《理想國》,這是大多數人的見解,藉着讀這本書的契機,記下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以後回頭再來看看時,能夠溫故而知新,有所裨益。

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有的人悔恨,有的人遺憾,有的人暴躁,有的人安詳,看起來,衰老真的是不怎麼讓人愉快的字眼,但這種不愉快究竟是衰老本身給予我們的,還是別的東西在影響我們的情緒。從之前這些人的表現來看,我們之所以感到恐慌或是難過,並不是衰老本身給我們的感受,更多的首先應當是我們對於因爲自己的衰老而漸漸衰退的行動能力、思考能力等等的憤懣所以常常說,人是貪婪的,不滿足的,有人辯駁,正是因此,人類纔有前進的動力,纔有進步的可能性。但是我始終無法承認一種非正義的品性能夠成就一種正義的結果,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說,不管是好是壞,總有有利的一面,但我認爲,含有非正義屬性的事物,其有利面永遠戰勝不了其陰暗面,除非有一天這種屬性被人們重新利用,向正義化轉變。人們的遺憾,以及所有他們對於冷酷的人際關係的反感,如此等等,並不是來自他們的年老,而是來自他們的性格。因爲,對於任何一個生來心態平衡良好的人來說,年齡無足輕重。但是對於相反一類的人而言,年輕也好,年老也罷,都是產生煩惱的根源。

其次是因爲我們對於自己一生的認識,在精神領域裏,無論東方或是西方,都把死後的世界歸爲兩類。東方叫作仙界和陰曹地府,西方稱爲天堂和地獄。所以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不免會權衡,自己死後會去向什麼地方。我們沒辦法知道一個人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但是他自己一定知道自己幹過些什麼,所以自我的審判是最具真理性也是對自我觸動最大的審判。做盡壞事的人腦子裏會不斷描繪出地獄中那些厲鬼可怕的模樣,那些情景越發清晰,讓自己夜不能寐。但對於一個自覺地不做壞事、一生恪守正義的人而言,用古希臘詩人品達的話說,他就會“懷着美好的希望度過最後的時光”。這種感覺我想真的只有真正已經感受到死神的呼吸的人才能有。

塞法洛斯說,“錢最大的好處是讓人不必因爲錢的緣故而有意或無意地對別人做壞事。”這句話很概括,的確,金錢本身只是一般等價物,應當是將正當的勞動物質化爲金錢,然後用於去與別人的勞動產物作交易。塞法洛斯的這種說法我想應該讓每一個用不光彩的手段侵害別人利益從而得到財富的人感到羞愧。當然,資本的原始積累有其罪惡性,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我想,如果還是用原始積累的.藉口來搪塞,卻是很低劣的。

蘇格拉底說,“對於不肯掌權的人主要的懲罰,就是讓他被某個比他自己壞的人所統治。據我看,這就是爲什麼比較好的人要掌權的原因;他們不是處心積慮地期望從掌權得到快樂和利益,也不是把這當做好事,而是當作一件非幹不可的倒黴事,只是因爲找不到比他們自己更好的人可以讓賢而已。”再來看我們身邊的公僕,有多少是真正爲了能夠能更高地爲人民服務纔去爭取這個職位,我們的媒體現在已經把某個幹部大幹實事當做新聞材料,可以看到究竟有多麼可悲。對於同一個問題,如果調查的樣本數達到一定數量,一定可以反映問題,百姓對於公務員這個職位的看法和態度,讓人很難過。

爭鬥、仇恨以及互相拆臺都是不正義的結果。不正義必然會導致不和諧,無論是一個人也好,一個團隊也好,一個國家也好。那我們自己來說,做不正義的事情,一方面要承受外界輿論的壓力,另一方面更重的是要承擔自己良心的譴責,心理學上認爲,一件事情如果沒有正面動機和動力方向的一致性,那麼這件事是不會被做好的,縱使看上去還不錯,但也和原本應該到達的程度難以媲美了。所以,這種不正義讓我們內心產生混亂、猶豫、掙扎,這也是我們應當盡力擺脫不正義的緣由。

《理想國》的中心話題是正義,可見在柏拉圖這位偉大的哲學家眼中,一個理想國家的正義是多麼重要。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自己的哲學體系構築的國家,我們若想建設好它,若想讓它幫助自己更好地生活,正義就應該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心中。

《理想國》心得體會10

其實《理想國》是政治學的著作,這我在第一篇的讀書筆記中已經說了,所以他要解決的也是關於國家的建設的問題,我們明白的是,在人與人之間構成社會的時候起,國家的建設就已經引起了人的關注,個性是在以後的人們的論述中有很明顯的體現,(在這個讀書筆記結束後我將寫關於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的讀書筆記)所以關於國家的建設我們務必深刻的理解之後你才明白爲什麼那些寫於書紙上的言論是那樣的重要,因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羣體了,他們已經擴大了,而治理的艱難也就體現了出來,這個時候,什麼樣的國家結構是合理的,什麼樣的國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時也合乎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個清晰的認識和釐定了,在柏拉圖的理解中我認爲由於他自我的貴族的身份和他處於當時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領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沒有很好的發展的時候,外受到斯巴達人的統治,內部也不怎樣協調的背景下,他思考的是如何從一個完善的角度來更加有利於制度的建構,同時能夠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時候保障城邦的正義,所以政體的選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這樣的思考,是時代的情勢所要求的,當然其中有柏拉圖自我的哲學家的思考在裏邊。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討論的政體有五中,即王政政體,民主政體,暴君政體,寡頭政體、僭主政體。柏拉圖也分別給出了五種政體不一樣的內在的性質和本身存在的區別,我們或許明白,在這五種政體中在這天我們實行的主要的政體就是民主政體,誠然,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爲最好的就應是一種哲學王統治的王政,那樣的話,因爲哲學王自我的素質優異於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設中就能夠到達最好,而最壞的或許暴君的.統治了,因爲那是一種毫無秩序可言的政體,而在那樣的社會中一切的東西的發生和其他的什麼都來自於君主的意志,那麼就毫無一個預期可言,在那樣的時代中,國家的統治是十分的不穩定的,那麼在哲學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體,就是我們在這天廣泛實行的這種,當然我們要清楚的是在我們這天的民主政體的形式中和柏拉圖的理解是有區別的,但是它們在理念上和在目標上 是一致的,儘管他可能不怎樣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憲法學的老師在講憲法的時候說的那樣,此刻的 制度(當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碼的一點我們明白他不是最壞的。這樣的理解和這樣的思維或許是我們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說的是,在我們這天,從柏拉圖的城邦建設理念出發而產生的一系列的東西在我們這天的眼中

或許是不怎樣樣的,但是從那個時代起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這樣的政治體制的理想追求中我們正在逐步的完善我們的生活。

這天的時代是一個民主發展很好的時代,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中,思想的發展和自由的理想的 傳播,將導致人的生活發生很的變化,我們明白,柏拉圖告訴我們的或許不僅僅僅是一種政治體制的追求,更多的 是對人的關懷,這個在這天的時代中是需要體現的,我們這天以人爲本或許是一種這樣的追求了,但是,對於人的 尊重和理解由來已久,這是西方的東西,或許能夠這樣說,我們這天的很多的東西無不是來自西方,政治體制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而我們封爲經典的馬克思就是西方人,所以我們無法迴避和西方的思想的碰撞,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的,從對於柏拉圖的 閱讀中我明白了追求那種理想制度的艱難,但是這天我們的時代卻連一個最低的限度的東西都沒有到達,或許這個是我們理解的問題,錢中書先生在<圍城>中說:中國人就是厲害啊,外國的東西,來一件毀一件。或許是一時的憤激之語,但是也不無道理的,所以我們明白,在這天的時代中國家的建制或許是很重要的,改革的必然在我們這天國家的背景中就是如同在柏拉圖的時代------你明白我的意思並不是一種簡單的類推-------民主政治的追逐需要我們的努力,因爲我們還沒有那樣的理解和那樣的體驗,從清王朝倒臺到這天,你看道了什麼?或許我已經扯遠了,

但是,理解卻是必要的?那你理解嗎?

《理想國》心得體會11

在我們這天的時代中,對於任何的東西我們習慣於問的問題是:這個有什麼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讀書的時候也常常問:這個有什麼用?因爲在我們的這天的時代中,有沒有用或許是痕量一些東西的標準,有用的將是受到人們的歡迎的,相反沒有什麼用的東西,在我們這天這個時代很緊缺而資源十分不足的國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歡迎的,所以問有沒有用是正確的,因爲這個是我們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在他的發展的過程中所務必認真應對的。這個時代要求我們要真誠的問是否有用,我們的價值的標準是有用還是沒有用,而我對於這個的理解就是這樣的 ,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以爲我們的整個社會環境在實用的技術的包圍中沒有理由不對有沒有用提出一個明確的答覆,所以,在我們的理解中,有用與否和我自我的觀點是不相關的,我沒有理由抨擊那樣的追問,因爲你以個人的力量是沒有辦法對我們的時代的東西提出質疑的,個性是我們的時代是一個不一樣尋常的時代,我們的國家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許有什麼別 的東西的,所以我們需要理解,所以我們學會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尋找自我在這個社會中的出路!

<理想國>有什麼用?柏拉圖作爲西方的.一個國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們問他:你寫的書有什麼用?我們的問題放在別的地方或許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問題決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爲當你拿這本書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時候,他是會問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會回答這樣的 問題的,因爲我的學識沒有到達那樣的地步,但是我 卻能夠說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這樣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這樣的問題只會帶來人們的嘲笑,因爲這根本不是個問題!而我想說的是,在我們這天的時代中,柏拉圖的思想給我們的只能是一種理念的培養,你如果說那這個對我們的實際有什麼樣的作用的時候,我沒有答案,我不會回答。因爲我們的理解的基礎是不一樣的。一個國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個社會有他自我的指導思想,一個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內涵,所以柏拉圖的書給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給我們能夠較爲好的理解西方的關於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現那個時代的人的思想,展現他們關於法律的思考,而這個思考對我們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們的法律來自西方,我們的治理國家的理念同樣來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種宗教的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中成長,而他畢生生活的環境也是西方的社會-------所以我們要理解這天的東西,這天的西方,

或者說如果我們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國家的話,那麼柏拉圖的思考是無法迴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導致我們這天依法治國搞的並不怎樣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因爲我們沒有宗教的 理解,我們缺乏那樣的思考,我們缺乏那樣的理解,我們在有沒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麼,這樣的東西是十分的沒有必要的,於是自然很多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來理解。

或許你會問我,理念是什麼?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字監獄從秦始皇開始,焚書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後世的統治者,告戒着讀書人的歷史,讀書人的思想和讀書人的感動,所以,讀書人的自由需要讀書人的理解,統治者的認同在讀書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爲獨立與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麼,在這樣的狀況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時期的文字監獄,恐怖中透出的是讀書人的辛酸,但是讀書人的理解和讀書人的理念,從這樣的例子中我們或許能夠看到理念的作用,從統治者對於讀書人言論自由的恐懼我們能夠看出理念的力量,於是,我們明白了這樣的東西,或許你從這個能夠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圖從政治的角度出發思考國家的建立,從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國家體系中的地位,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理念的培養的重要,對於我們這天這樣的一個浮躁的時代和這個不以知識爲教育理念的時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爲模式的時代中,或許理念的作用也會凸顯他的張力。

《理想國》心得體會12

最近擺渡了柏拉圖的名作《理想國》。可能由於柏拉圖所處時代與現今大不相同,書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詭祕的言辭來描述一些虛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後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亂瑣碎的片段從腦海中閃過,零零總總拼湊後,也就這些印象。

有人說《理想國》通篇就是柏拉圖自言自語一些完全屬於想象的記錄。我認爲這種想法不免有些過激,但從他那種神祕的說法中,還是讓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國》談及了道德、教育、專政、民主、獨裁、共產、文藝、宗教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思想大師懷海特這樣評價:“兩千年的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註腳。”可見其涉面之廣、言論之深,叫人稱奇。如果說亞里士多德創造了學科的分支,那麼柏拉圖的思想體系便是學問的綜合,一切分支的源頭。

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柏拉圖對於正義的大量比劃。《理想國》開篇就提到的問題。第一卷裏,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他用此爲我們對正義的理解先入爲主地打下了一個基礎,有種充滿魅力的強勢。接着他從第二捲起,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柏拉圖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就這樣他又構建了一座充滿正義的城邦。最終他覺得,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縱觀全書,他仍然沒有對正義下那麼一個定義。什麼是正義?讀完了書,卻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許,因爲他覺得沒有對正義的最終定義,正義是要根據具體環境,情況而定的。也許,他就是想讓讀者們不斷思考這一問題,衆人的力量總是最強大的,答案應該會比他一個人的更爲全面正確。也許,他只是想保持人們對於正義這樣的重要卻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恆的思考精神。也許……

理想國是一席高貴的謊言。這正如瘋子的自說自話,不能較真,卻也不全爲假。“理想國”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範疇,或者乾脆說,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據。大概到這兒,我們略微能明白,什麼叫自說自話,自給自足了。藉由“範式”理念,柏拉圖力圖透過蘇格拉底之口證明:不能因爲無法找到一個與言辭中那種“善邦”一模一樣的城邦,就認爲“我們”所說的東西(理想國)就是不好的。以“範式”作爲約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見仁善的本質,如同心底處處潛藏着仁慈,雖時常杳渺飄忽不可尋跡,但也無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尋常的作爲才能勾畫出靈魂之燈的絢麗光輝。

正如理想國的結尾: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纔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和神的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裏還是在我們死後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也纔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裏還是將來在我們剛纔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爲西方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一生立著無數,而《理想國》無疑是其中最能表現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學家與王的辯證關係也一直爲後人稱道。

《理想國》心得體會13

在柏拉圖的眼中,教育是理想國存在和實現的重要支柱。所以盧梭將《理想國》評價爲“不是一部關於政治的論著,而是迄今爲止關於教育的最好的論文”。在全書中,柏拉圖結合希臘城邦的實際,從自己的理論態度出發構想自己的教育體系,具體說來,《理想國》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它以追求正義和善爲終縱目標。

理想國事依託正義這個中心建立起來的,在柏拉圖看來,正義有兩個層次:一是個人的正義;二是國家的正義。

二、針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教育任務。

第一、聰明是統治者的美德。

第二、“勇敢”是軍人必須具備的美德。

第三、“節制”對一切人來說是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

三、主__教育

柏拉圖以爲,教育內容分爲兩大部分:一是音樂,二是體育。音樂是廣義的人文教育,注重練習兒童的“聰明”部分,體育主要是通過身體操練,不僅鍛鍊強健的身體,而且練習“勇敢”之類的心理品質。

四、主張階段教育

在兒童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柏拉圖提倡對於3歲至6歲的兒童,應准許他們遊戲,用遊戲把兒童的趣味導諸在工作方面,並陶冶兒童的品性;同時,給兒童聽最優美高尚的故事。6歲以後,應對兒童進行音樂和體育方面的教育。

對於柏拉圖的《理想國》,我的闡述還是片面而膚淺的.,由於還有很多細節之處不明白,需要更加深進的仔細閱讀書籍並清楚熟悉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才能更好的對其文章進行解讀。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學會了如何鑽研學問,讀懂文章,還學會了思考人生,我要成爲怎樣的人,達到什麼樣的人生目標等等。名家的哲學思想給了我很多人生啓迪。讀書,要學習書中的學問,更要從學習書中品味人生。

《理想國》心得體會14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並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着畏懼的心理捧着《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最後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製作和品茗我們雲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構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於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於蘇格拉底,一生至於鑽研哲學,並遊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於研究、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於他不惑之年,被稱爲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搞笑,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資料深刻豐富,到達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瞭,雖不華麗,但意境表到達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務必說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能夠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是柏拉圖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下方就得品鑑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好處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個性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係。正如最後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於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纔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爲一個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爲人老了就會反思自我一生所爲,並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於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就應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爲一切慾望都消退了。說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瞭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爲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着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於你的態度

對於這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啓示在於: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於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係;又告誡每一個人,你就應對你的一切行爲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爲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說效果是不怎樣明顯的,因爲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迴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於老人的關係,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

柏拉圖構建了自我的理想國家模式,並宣稱理想的國家就應是有着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爲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後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衛自我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就應掌握好自我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爲自我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係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爲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就應服從於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好處,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於柏拉圖,但時代不一樣,這種國家觀產生於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於膨大、強盛,對於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好處。

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

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爲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我的意思去接是受爲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麼守衛者了?”我們就應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爲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並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爲一體。

爲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就應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搞笑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爲財富而奢侈,卻因爲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衛士爲例,說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並從政治學的角度說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

《理想國》心得體會15

讀書是艱難的,我這樣和我的老師和同學說,因爲我們明白在很多的狀況下,我們不得不面比較我們在書中見到的更加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在我們的現實中間,所以我們明白我們務必將我們所讀的書和我們的現實區分開來,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就務必明白我們該怎樣樣去理解我們的書和我們的人生,或許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會失去很多的東西,因爲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脫離這樣的理解,就是說我們只是能在書的表面來看待很多的東西,但是當我們再次迴歸到書的時候,我們往往就將我們的書丟到了一邊,或許在我的這個讀書的感想中,我這樣理解, 柏拉圖《理想國》並不是我們在一個很短的時光總能夠讀的懂的,但是我們還是去讀了,或許我們的努力是對的,但是很多的時候我們卻看到了很多的並不是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的事情,就是在這個書讀完之後我們還是和沒有讀以前一樣的,我們將書已經忘記,我不是一個書的萬能者,但是我還是期望既然我們來讀書,最好做什麼事情就做好一點,或許那樣是好的 ,我這樣來理解,但是當我在讀完之後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討論的時候 ,大家開始關注的是老師所說的另外的一本書,另外的一個理解,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去讀,或者說我們的讀書是一個短暫的遊

客的過往,那麼我們得到什麼了嗎?或許用此刻的人們很現實的觀點來問這樣的問題,或許會說,我們還需要什麼?但是答案或許如我們的讀書一樣很艱難!

閱讀柏拉圖《理想國》我想給我最大的感想或許還是告訴我作爲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別人的選取,因爲在書的結尾因爲人自我的對於神的不一樣的選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樣的命運而告訴人們,自我要對自我的選取負責,或許在人與神的二元分化中我們理解的簡單了,但是事實上的理解是我們該怎樣辦?麥金太爾說:人生就是一個選取的過程,人的一生中充滿了選取!是的,法律是我們自我選取的,但是在我們自我的理解中我們卻不尊重法律,我們沒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麼?是的,我想有的人會說,你說了那麼多的東西,但是那都是廢話,有什麼用呢?因爲人在自我的理解中還是要生活的 ,現實或許比什麼都重要的,你說的能給我們衣食和溫飽嗎?或許這個問題是個問題,或許這個問題不是個問題,因爲我說的前提並不是就否定了我們去理會現實的生活,我們說的是一種自我的對於自我的選取的尊重,你或許會說他沒有什麼現實的好處,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理解的話,那麼一個大學生就不會被活活的打死在街頭,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不會將自我同學了四年的同學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我將要寫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讀書筆記中,我還會說到這樣的問題,因爲在霍姆斯

的《法律的道路》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麼看看笛卡兒或者康德在他們之後的百年中世界中發生的故事吧,你會看到的,那時我們會感嘆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許霍姆斯是對的,因爲在我們的理解中,選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個西方的哲學家(名字我忘了)說:你只有信仰上帝,你纔會理解上帝!同樣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纔會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學的總結《你學道了什麼---給孤獨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這樣的話,因爲自我理解這樣的艱難。或許你要作出了選取的時候,你還沒有信仰,那個時候,你怎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