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1

《道德經》的大名自是從小就如雷貫耳,但真的把書買來看,還是在看了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之後,在仙劍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俠每施一個法術就念道一句道德經,就覺得好帥好好玩,後來在書店看到就買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這本書,其實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這本道家第一寶典這麼着也應該是一本厚好幾寸,重十來斤的大部頭。拿到手才發現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來一萬字都不到,翻開來看,雖然有譯文,卻還是像天書一般,晦澀難懂。不過雖然一開始不能看懂什麼,讀起來卻有一股抑揚頓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就如“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就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總覺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氣。就覺得好像讀完一句就能放出一個法術似的。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爲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全篇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麼,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那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並不多,道德經給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零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佔有什麼,才能隨時拿起什麼。當零做爲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於它畫出了什麼,而在於它沒畫出什麼,在於它隱含了什麼,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於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於,再於那存在於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通過自己不斷奮鬥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纔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於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2

《道德經》的大名自是從小就如雷貫耳,但真的把書買來看,還是在看了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之後,在仙劍中,看着那些蜀山大俠每施一個法術就念道一句道德經,就覺得好帥好好玩,後來在書店看到就買了一本。

第一次看道這本書,其實和印象中有很大的落差。在印象中,這本道家第一寶典這麼着也應該是一本厚好幾寸,重十來斤的大部頭。拿到手才發現只有薄薄一本,全文加起來一萬字都不到,翻開來看,雖然有譯文,卻還是像天書一般,晦澀難懂。不過雖然一開始不能看懂什麼,讀起來卻有一股抑揚頓挫的美感。就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就如“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就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總覺得有一股淡定的霸氣。就覺得好像讀完一句就能放出一個法術似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爲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麼,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並不多,道德經給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佔有什麼,才能隨時拿起什麼。當0做爲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保持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於它畫出了什麼,而在於它沒畫出什麼,在於它隱含了什麼,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於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於,再於那存在於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通過自己不斷奮鬥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纔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於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3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爲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爲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爲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着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爲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爲《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着,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爲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纔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爲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爲,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着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後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爲定命論,爲害頗大。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4

在孩提時代的我就曾經接觸過聖人老子的《道德經》,大家可以輕而易舉猜到當時懵懂孩童的我,對於這本書可謂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我對老子以及《道德經》的初步認識還得追溯到我爺爺跟我講的故事。爺爺跟我講了很多的古代傳說,其中就有關於聖人老子的傳說——相傳老子一夜間就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騎着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成爲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小時候聽着這些傳說比較神祕、玄奧的東西,都是和老子相關的,但是老子是誰,什麼是老子的學說,他所著作的《道德經》講述的是什麼又有什麼意義,卻知之甚少,而且那時根本看不懂。

讀懂一本書,首先讀懂一個人。這是我閱讀書籍的座右銘,若光看一本書所講的內容,而不去深入瞭解作者爲何做此書的種種原因,那就與作者做此書獻於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書純粹是爲了賺取稿費或者立名,那樣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強稱爲寫作工作者罷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時天下大亂,諸侯紛爭,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代造英雄,時代也會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如今很多人稱《論語》爲做官必學,《道德經》爲做人必學,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說法那樣的片面。一本《道德經》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爲人等多方面的內容。換一種比較概括的話說可算爲一本百科全書,但是《道德經》真正的分類還得算爲哲學著作。

老子道家的學術充滿着辯證法,從探討宇宙天地、自然規律的變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爲本,直接從關注明民生,關注社會弱者,弱勢羣體出發,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對社會人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道德經》揭示宇宙萬物、自然天地、社會與人等及其運動規律,因而是一個博大的哲學思想體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運動一般規律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以及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黑格爾曾經感慨:世界的哲學故鄉在中國!在老子《道德經》諸多哲學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處世這方面知識。下面簡單的.敘述一番。

修身爲本的主張在《道德經》中有諸多名句:“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細細體味一下老子對人生修養和處世的見解,我覺得他的很多話語,句句啓迪心靈,不時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復醒,感到好像在痛飲千年陳釀,愈久愈香。做人修身處世,是一個古老卻又常新的話題,每每與人細談老子哲學時談到修身處世這話題時,心中總會盪漾起新的體會新的感受。在立身處世這個主張中有一個極爲經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取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弱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柔弱勝剛強,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充滿相反想成、對立轉化的辯證法的命題,帶有普遍真理性的意義。剛剛提到老子以水爲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東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因爲沒有東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勝過強大的,柔弱的勝過堅硬的,天下誰都知道。可謂水滴石穿,柔軟的水能夠把堅強的石頭穿透。在老子看來,柔弱勝剛強是自然界的一條法則。它比起強能勝弱,剛能勝柔這一表面膚淺的認識而言,柔勝剛,弱勝強,無疑是認識論上的一個飛躍和深化的實例。這句話告訴我們,新生的、弱小的、暫時處在劣勢的事物,最終是要戰勝舊的、暫時貌似很強大的事物的強有力的論證。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是中大家最熟悉的當屬“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應該向水的柔弱品質學習。即守柔。爲什麼呢?因爲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堅硬的石頭。推及到人,若人能夠做到“上善若水”,所賦予的精神和意義,那麼他的心胸會像水那樣曾經深邃,待人像水那樣愛親,言談像水那樣真誠,處事像水那樣靈活圓通。這樣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說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效仿的人呢?

道德經個人心得體會5

在讀書上學的時候,接觸老子《道德經》的機會並不多,相對而言,孔子的《論語》我們會更加熟悉,可能是因爲沒讀過,我比較好奇,所以選擇了它來寫我的第一篇讀書心得,而沒選《論語》。當我看到這本書第一章時,就覺得挺熟悉的,裏面的句子常被作爲電視劇的臺詞,爲人所知。看《道德經》有的地方會覺得難懂,裏面的句子很玄奧,就像在講一些深奧的大道理一樣。所以在讀的時候,我有藉助一些詞語句子的註釋,來幫我理解裏面的資料。我曾聽有人說道德經一經翻譯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經了,確實,這樣藏着老子這位偉大先賢智慧結晶的作品,裏面的資料不是用來翻譯,而是用來感悟的,你僅有用心去讀了,你纔會聽到老子想說的那些,而不是僅僅從字面上去獲得,這樣的獲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譯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讀懂老子,讀懂《道德經》,這又何嘗不可

那句在電視劇裏反覆出現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是出自《道德經》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別人在看電視劇時明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看時只覺得好玄奧的句子,完全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一章講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學理念,認爲“道”生萬物,爲萬物本源。其實翻翻這本《道德經》,你會發現“道”的出現很頻繁,“道”是作爲老子哲學理論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對宇宙人生獨特的深刻感悟和體察,對自然界,世間萬事萬物的觀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說,也不易輕易領會,它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漫長曆程。

我們高中的學校有一塊石頭,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樹下,那塊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個字,是深綠色的字,與那棵大樹倒是映襯得挺好看。“上善若水”這四個字也是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電視劇裏看到過,它講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衆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當如水一般,已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四個字雖然簡單,卻決不易做,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經》裏講的道理還有很多,雖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經失去了意義,但裏面還有很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進取的意義,仍值得我們去珍藏和學習。《道德經》教給我們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讀去體會,你會收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