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七篇

範文一: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七篇

不做庸師

讀常作印教育隨筆集《不做庸師》有感

當看到《不做庸師》的書名時,我就在想:我是庸師嗎?如何能“不做庸師”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認真讀了常作印老師的這本力作。這本書分爲《做一個有專業尊嚴的教師》、《以思考的姿態前行》、《在夾縫中追尋教學的詩意》、《教並快樂着》四輯,系統闡述了作者近些年來對教育的敏銳思考,書中許多觀點,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既有仰望星空的深度追問,又有腳踏實地的實踐探索;既有幽微的教育敘事,又有大氣的思想啓蒙。這是一個有着良知的教育知識分子,從靈魂深處迸發出來的璀璨的思想之花;這是一個對生命對教育無比崇敬熱愛的青年教師,高舉理想主義大旗的執著奮勇的吶喊。

海德格爾說,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發現中國小教師的生活現狀離這個理想狀態還那麼遙遠。要“詩意地棲居”,首先應擺脫平庸,讓自己走向傑出。不做庸師,與學生共同成長,這應該是教師職業的正確的價值取向,但對於中國的大多數教師而言,卻在培養學生成長的同時忽視了自己的進德修業。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幸事;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超越,則是教育的悲哀。我們很平凡,但是我們的學生需要優秀的教師。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但是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不思進取。爲了培養出最優秀的學生,我必須使自己成爲最優秀的教師。

不做庸師,需要有思想,有個性,有激情,追求深度,需要我們努力提高教育生命的質量,“作爲教師,有思想纔有尊嚴,有思想纔有魅力,有思想纔有價值。一個沒有思想的教師也就沒有了教書育人的靈魂,又何以成爲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呢?”,《是誰把教師引向發展的雷區》,石破天驚的吶喊叩問着“人性”的殘忍,質疑着所謂的“優秀”;《不能“一切爲了學生”》引領着人們深思;《教師不能成爲教參的奴隸》呼籲着教師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一篇篇的文章如一聲聲的驚雷,喚醒了“幾十年如一日”的陳舊模式和靈魂,讀這本書讓我明白:“如果一位教師只顧低頭拉磨,孜孜不倦,默默耕耘,從不擡頭看路,也不反思回顧,那麼充其量他只能成爲一個地地道道的教書匠,而永遠成不了一流的教育家!”

範文二:

心靈的追隨

讀《追隨蘇霍姆林斯基》

讀李鎮西老師的文字,總是十分感動。感動於他對教育的傾心與熱愛,感動於他洋洋灑灑的鋪陳式的寫作方式。這次,看李老師的《追隨蘇霍姆林斯基》,除了感動,我看到了一個更真實的李鎮西老師,並透過李老師的文字進一步感受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精神魅力。

相比於李老師幾十萬字的《愛心與教育》《心靈寫詩》等著作,這本十四萬八千字的書更顯得輕盈靈動。我甚至於半天時間就情不自禁翻了個遍。李老師謙虛地說“這些純屬私人的文字”,確實,本書寫作的思路非常簡單清晰,以李老師本人和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的三次見面爲線索,將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人文情懷通過李老師樸素的心靈獨白式的語言於字裏行間一點點地展現給讀者。

我覺得李鎮西老師的簡介很有趣。李老師寫過很多書,獲得過很多榮譽,也擔任很多職務。但是,總不忘在簡介裏寫上“班主任”這個稱呼。“班主任”,這個大多數教師都會得到的一個稱呼,一個職務,堪稱天下最繁忙的一個“主任”,也可能是級別最小的一個“主任”。但是就是這個也許別人不屑一顧的稱號,李鎮西老師卻津津樂道,並且樂此不疲地身體力行。李鎮西老師的許多著作寫的都是他作爲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教育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能感受到李老師對教育的赤誠之心,對學生的關懷之情。如果說李鎮西老師的著作是教育科研的結晶,那麼,沒有理由不相信,教育是做出來的,教科研是“真教育”,“教育科研不僅僅是坐在辦公室裏的冥思苦想的腦力勞動,而同時也是與學生一起摸爬滾打,和學生心心相印的過程。”

這讓我想起了聆聽的李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育者》的那場報告。在他是一個充滿生活激情與浪漫主義情懷的教育學者。在威海的藍天碧海的背景下(這是他早上剛剛在海邊拍攝到的)他侃侃而談,和我們一起分享着他的教育成長經歷。他從自己剛剛考入XX師範大學講起,談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自己年少時的激情與浪漫,特別是對“未來班”寄予的厚望與實踐:包括給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寫信請她爲班級寫班歌,並以此爲起點而開始一段長達三年的友誼;把學生的成長過程編成班級史冊,在無人的月夜獨自印刷時的那種愉悅;以及在假期內與學生同遊祖國大好河山的壯舉在峨眉山巔用軀體在雪地上寫成的大大的“一班”……這些的種種,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李鎮西老師對生活的激情與熱愛及對教育的浪漫情懷。

細細品讀,《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寫作方式依然是李老師一貫的風格。日記的形式,主題的方式,娓娓鋪敘,字字透露出的是真,真人,真事,真情的流露,真實的寫照。回想起李老師的《心靈寫詩》《愛心與教育》,行文風格何嘗不是蘇霍姆林斯基式的啊:“將理論融注於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或者在夾敘夾議中娓娓訴說自己的教育個例,並自然而然地以極其精闢凝練的語言表達着自己的教育見解,既給讀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給讀者以思想的衝撞。”

李老師最崇尚的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書架上,僅是關於他的著作,就有幾十本;而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也是他學習與實踐的楷模。李老師將這兩位中外名家的教育思想融會貫通,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開創了一種以教師發展爲起點,以六大行動爲途徑的完整幸福的教育新生活,這就是我們當代的“新教育”。最讓我折服的是李老師的毅力(雖然他自己戲稱自己現在是想不寫都很難),從參加工作至今,他天天堅持上(聽)好一堂好課,至少找一位學生談心,至少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每天讀書不少於一萬字,每天堅詩寫一篇教育日記。這“五個一工程”,讓他受益匪淺,現在他已著書十幾本,成爲當代教育的名家。“細節決定成敗”,真的是這樣的。這讓我想起了曾在一本書上讀過的一句話:這世上有兩個詞最可怕,一個是“認真”,一個是“執着”,認真的人改變自己,執着的人改變命運。而最終的結果是你相信什麼,就會成爲什麼。李鎮西老師憑着自己對教育事業的堅韌的執着與滿懷的激情而成爲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他被稱爲中國當代的“蘇霍姆林斯基”。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我們到底要向蘇霍姆林斯基學習什麼,李老師一言以蔽之:“懷着一顆純淨樸素的心,從事純淨樸素的教育!”實際上,教育不是象牙塔,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榜樣。在主流媒體對他的教育觀進行抨擊的時候,他依舊堅持自己的教育主張與理念,並潛心教育與研究,即使付出沉重的代價也無所謂。可見,追求“純淨樸素”的教育需要勇氣,需要堅持,需要不怕困難,需要不怕孤獨……讓我們一起同李鎮西老師追隨蘇霍姆林斯基,懷着一顆純淨樸素的心,從事純淨樸素的教育!

範文三:

閱讀就是精神遠遊

讀《不做庸師》心得

如果說天使就是傳播福音的使者,那麼書籍就是天使爲人類準備的“不必爲通行稅傷神”的“節儉的車”,承載着我們的錄魂到達理想的彼岸。最近,我們親愛的校長贈送我們教師每人一本書,我有幸分到了常作印老師的《不做庸師》一書,讀後我是受益匪淺,收穫頗豐。

閱讀是生命的加油站,也是精神的洗車房。我始終認爲,教育是從閱讀開始的,孩子也只有在書香中成長,精神纔不會殘廢。生命因閱讀而美麗,通向未來的路,不是回家的路,人應該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閱讀要博。單靠精緻的點心和維生素來養生,是肯定健壯不起來的。如果每天不能鯨吞幾萬字的話,知識是很難豐富起來的。“書能把我們託得多高,取決於我們觸摸過多少文字;書能把我們帶到多遠,取決於我們品味過多少書香。”

閱讀要深。對於經典,必須像牛嚼反芻一樣反覆研讀,這樣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我相信,走馬觀花式的閱讀不會得到書中的精髓。所以,我認爲,讀書不能盲目地追求數量,而應該更多地追求質量。

閱讀要精。人的時間和生命是有限的,讀書要有方向,有目標,有計劃,有選擇。精讀經典是讀書最大的經濟學。要注意精讀的“聚焦原則”,當一個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焦點上時,那就能做出連他自己也感到吃驚的事情來。如果瞄上幾位大師的經典作品,潛心研究,深入思考,就能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甚至以一當千,你就等於坐上了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直升機。

閱讀要思。僅僅擁有知識的人看到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而善於思考擁有智慧的人卻能在一塊石頭的縫隙裏看到別緻的風景,從一粒沙子裏發現天使的靈魂。書籍只是智慧的載體,而不是智慧的全部。只有經過思考的閱讀,纔是真正有效的閱讀;只有經過思考的閱讀,才能把別人的思想玫瑰移到自己的精神園地,進而開出自己的絢麗的思想玫瑰。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世上讀書的人很多,但大多數都是在咀嚼別人的思想,一輩子活在別人的思想當中,真正具有清醒、獨到判斷力的沒有幾個,庸衆便是這樣形成的。

管是輕鬆的隨心閱讀,還是苦澀的磨腦子的閱讀,我們都應該提醒自己,注重心靈的舒展與自由,注重靈性的提升與生命質量的提高。人最怕的是“心爲形役”,我想在讀書的問題上,我們也要避免“心爲書役”,一個人如果丟掉了自己,那讀再多的書又能有什麼用呢?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該自負,但也不能成爲別人牽着走的動物,只有學生獨立閱讀與思考,才能支撐起賴以自由呼吸和直立行走的“脊骨”,生命的旅程纔會更加精彩。

範文四:

教人求真,學做真人

《陶行知名篇精選》讀後感

最近,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啓示。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先生認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纔會爲他人着想,爲集體着想,纔會成爲有用之才。作爲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麼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有真的道德。

做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我們講育人第一,就是要讓學生首先成爲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真人。而我們的孩子們,從進入學校似乎就像進入了舞臺,把自己裝扮起來,做一個老師喜歡的好孩子。他們表演着,如鸚鵡般說着臺詞;就是他們的作文,也在矯揉造作地抒發着不知誰心中的感情。“真”成了多麼一個遙遠的字眼。所以說,要想讓生求真,先從師求真開始!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生學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爲傳統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爲,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

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就像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裏去。”這種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把學校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社會責任感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接受有計劃的、健康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的、改造社會的教育。

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走到社區去,參加社區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生活,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品行教育、愛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昇華知識。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熱愛學生、求真務實,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樸實無華,卻處處彰顯着育人的'真諦。不僅爲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爲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作爲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

範文五:

愛,是教育永恆的話題

讀《不做庸師》有感

“人生就如一趟單程的旅途,重要的不是沿途的風景,而是看風景的心態.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又何必太在意那許多的不適呢.把每天的工作當作一個快樂的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愛的事業中,和每個孩子愉快地交換眼神,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常作印

一、用愛去關注每個學生

教育的奧祕無止境。作爲一名國小啓蒙教育者,要用愛的慧眼去發現,用愛的思想去挖掘,用愛的行動去實行,時時刻刻用愛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如果您不能用愛心來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敏感地認識到成年人對自己只想訓斥和說教,而不是真正爲了自己的成長。也許有的人會認爲小孩子懂什麼?但實際上,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

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這可能是我們的教育中深切反省的,世上都沒有兩片完全同樣的葉子,更何況是孩子?而我們的教育往往太追求整齊劃一,求同卻不存異。許多孩子有與別人不一樣之處,往往被視爲缺點,須知那可能正是特點所在。所以教育者要有眼力尊重孩子的特點,看到差別,而不是將其磨光、磨平。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合格教師和父母的標誌,是發現孩子的優點,告訴他什麼地方行,而不合格的教師和父母的標誌,是發現孩子的缺點,告訴他什麼地方不行。教育其實是一種發現,教育者需要有發現與賞識不同孩子不同特點、優點的智慧。

二、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諧的教育

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人們幾乎都能感受到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如果喜歡他的老師,就可能喜歡這位老師的課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不喜歡他的老師,則可能不喜歡這位老師的課以及他講的一切。孩子對父母或其他人的關係也基本上如此。由此可見,關係的好壞是何等的重要。誠如繪畫大師畢加索說:“在和諧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好的關係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合作。好的關係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它勝過很多教育。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糟,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失敗。

三、寬容,有時候比懲罰更有力量

對人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而對孩子們寬容,則不僅是美德,還是一種教育藝術。作爲教師,我們每天和孩子們打交道,孩子們總會“製造”出惹人生氣的事。如果我們一味的批評說教,有時會適得其反。所以寬容有時候比懲罰更有力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爲孩子的錯誤行爲找出合適的理由,讓孩子又有臺階下。並且還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在此基礎上給孩子提出希望,告訴他今後努力的方向。而反覆性是兒童少年的特點之一,是其心智發展不成熟的必然反映。

此“寬容不是一次性的行爲,不能因爲孩子又犯了錯就不再寬容了”。另外,我相信孩子也會理解你的寬容,並且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也會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別人,這難道不就是我們家長、老師所期望的嗎?成年人較容易犯的錯誤是操之過急,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時間太短,總希望孩子立刻把錯誤改過來。要知道,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不是一個瞬間,而是一個反覆自我教育的過程,必須耐心等待。所以,您要看孩子在一段時間內的表現怎樣,而不要因爲孩子一時沒有改正錯誤就無法寬容他。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給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次機會,多一些鼓勵,我們定會用心靈贏得心靈。有了這種愛的寬容,就能出奇制巧,就能在教學中變無法爲有法,就能產生千變萬化的教學機智,就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就能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最佳教學效果。

愛,是教育永恆的話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因走進學生的心靈而美麗。愛,是一份尊重。愛,是一種藝術。當然,愛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的全部過程都充盈着愛。一個學生成長需要教師的無限關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熱愛孩子。”讓愛走進校園、充盈課堂、觸摸到一個個靈動的生命,讓愛產生智慧,讓愛在孩子心中留下歲月抹不去的美好回憶。

範文五:

擎一盞明燈指引自己

讀《不做庸師》有感

一位樸素的老師,一本樸素的小書,卻深深地打動了我。那份源自心靈源頭的認同,那份來自思想深處的觸動,那更如暗夜逢迎的一盞明燈,指引了我!

白色的封面一如書中聖潔的教育理念,隱形的心形圖案是作者行走在教育戰線的一顆虔誠之心。翻開書的自序,走進常老師的人生歷程中,可以看到,他的成長、成功並非偶然的機遇,一步步走來,從學生時代勤於讀書、學業優異的昨天,到已爲人師仍和他的學生繼續讀書背書的今天,還有,他將承載着夢想與執着正在奔向遠方的明天,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會到達心之嚮往的彼岸。因爲,在教育行進的路上,他從未間斷地行動着,思考着。

很高興,能夠通過讀書認識這樣一位與我們並肩作戰在教育崗位最前沿的同路人,更慶幸,這位同行人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智慧者。又一次打開這本書,潛心閱讀,透過文字,我欣賞並學習着常老師的教育理念,感悟並反思着自己的在教育教學中言行!

這本書指引了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你有計劃和目標嗎?你懂得時間的管理嗎?你懂得“舍與得”的智慧嗎?你知道怎樣用一生的時間來備課嗎?常老師在書中的一個個追問,一個個富含哲理小故事的啓迪及他切身的體會和做法,讓我如醍醐灌頂,猛然驚醒,原來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不知從何時起,所有的計劃和目標都交付於學校安排管理,從沒想過試圖專門劃分出一段時間來用於發展自己,雖然在忙和累中也曾很渴望得到發展,也茫茫然回顧四周想尋找出一個契機,但是,找不到什麼阻擋了自己。

讀到心有所感,掩卷沉思,發現自己正像文中那匹黑馬,雖然天天努力,但始終在原地打轉。也覺察到很多時候就像那個伐木工人一樣,因爲過於沉溺教育教學中,而忘記了充電、磨刀。是的,原來我的困惑不是無法實現成爲千里馬,而是習慣於拉磨,不相信自己還能奔跑起來。

細讀第一章節之後,有一種徹悟,是的,我們完全可以不那麼忙和累!完全可以不抱怨環境的侵擾!文中所傳授的帕累托法則告訴了我們怎樣發揮時間的最大功效。常老師所倡導的“相信學生就能解放自己”“花公家的時間辦自己的事”這一番番樸實且有實效的傳遞,給我了明確的指引。與常老師對話,讓我找到了管理時間的意識和藝術,我知道,如果我們都能像他那樣明確自己行進的方向,找準自己專業發展的寬闊大道,那樣善於擠出邊角時間,並將學習、反思,總結根植於生活的每一天,我們,也一定會享受到一個快樂明哲老師的喜悅。

這本書指引了我再忙也要擠出思考的時間!

《不能“一切爲了學生”》引領着人們深思;《教師不能成爲教參的奴隸》呼籲着教師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專業寫作,教師的成長的快車道》告訴我們,敢於逼,善於逼,我們才能超越自己,才能激發出潛力與內驅力,纔能有效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提速,讀着這些有見地的文章,你會感到常老師不是一個一線教師,而是個“專家”。

是的,一個教師肯讀書,善讀書,再加上善於思考,思考教育現象,從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質,他就不僅僅是一個教書匠了。當然,一個教師要想擁有自己的思想,就必須投入地工作,每一天那點點滴滴的實踐,是我們思考的源泉。當我們每天的勞動都爲我們堆積起一塊思想的磚石,你會不斷突破自身崗位的限制,不斷髮生自身身份的嬗變。你會發現,一線教師同樣可以有“權威”,稱“學者”。一天的思考,勝過一週的徒勞。

這本書指引了我以更成熟的心態教書育人!

《天堂與地獄》讓我再一次體驗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人最本質的是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賞識是激勵人不斷進取的有效手段。作爲教師,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人文性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營養,它給予學生的的教益是終身的。

《在“講與不講”的夾縫中追尋詩意》讓我更明確地認識到,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單單是讓學生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讓他們擁有智慧。教師的講,讓學生在有溫度、廣度、深度的課堂浸染中日漸茁壯,教師的不講,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

讀《不做庸師》,我對教育、對爲師又多了一份豐富而深刻的體會。在對常老師充滿欽佩的同時,更有一腔熱情與責任升騰在胸膛,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教師吧,回首擔當這個職業的時候一定要心存驕傲,而不是滿懷羞愧。是的,我們可以平凡,但絕不能平庸!

範文六:

自我暮省,快樂進步

《每天四問》讀後感

今天讀了陶行知老先生的《每天四問》,覺得真是受益匪淺。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每一問都觸及靈魂,發人深省。

一問身體是否健康。身體纔是革命的本錢,一切的基礎。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健康的身體,才能創造出更好的明天,而我們現在工作繁忙不注意自己的飲食,連續工作,這樣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應該要注意飲食,勞逸結合,健康生活每一天。

二問學問是否進步。陶老先生就告訴我們其中深刻的道理:做每件事都應該專一,打好基礎,認真分析,追求真知。所以堅韌不拔的意志相當重要。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凡事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寬容,少些斤斤計較,多些善意,少些敵意。我們就應該用這樣的心態做人做事。

還有一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作爲一個教師,我覺得每天還應該做到四問:

一問:課前還有哪些方面我沒有準備好?細緻地分析學生,精心地設計學法,恰當地選擇教法你都做到了嗎?因爲課前準備越充分,在課堂上就越能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二問: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了嗎?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場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

三問:課堂上我投入激情了嗎,我的應變能力如何?一位對自己專業充滿興趣的教師,纔會使自己的課堂充滿激情。學生喜歡充滿激情的教師,喜歡充滿活力的課堂。對教學充滿激情的教師,一定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他的課堂也會充滿陽光。教師的激情更多應體現在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上、對學生學業興趣的激發上,而不是獨霸課堂、侃侃而談。

四問:我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落實得怎麼樣?“得”與“失”在哪裏?教學設計是對課堂實施的一個理想藍圖,課堂上要力爭用這一設計來實施。因此,教學的課後反思,必須要對教學的實際過程與事前的設計,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教學任務是否完成,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課堂中出現了什麼新的情況,又是怎樣應對,要找出差距,並分析原因,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便採取補救措施。把教學過程中的每一點成功與教訓都記錄下來,它是我們教學生涯的寶貴財富。

面對忙碌而緊張的生活,面對每天初升的太陽,讓我們每天四問,並努力做到,這樣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會自信地對自己說:今天,我都做到了!

範文七:

追隨李鎮西老師

讀《追隨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在我的印象中是大教育家,他的書我一直不敢恭維,總覺太深奧。正如李鎮西老師在《追隨蘇霍姆林斯基》自序說的那樣:“讀教育學著作,我最怕讀到諸如 ‘結構效度’‘認知編碼’‘心理複合體’之類深奧、晦澀的名詞術語也許這些術語本身是科學的,但無奈我一看就頭疼,因而連書索性也丟在一邊。而且,我敢說這種心靈的折磨不只我獨有,恐怕許多第一線的教師都有過類似的自卑體驗”。李鎮西的坦率讓我對他有了好感,因爲我每次寫論文的時候都非常討厭看到這種詞彙,但是卻又非用不可,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理論修養。原來大師也和我一樣呢!這讓我有了繼續讀下去的衝動。這些日子,我一直在讀這本書,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本書以李鎮西老師本人和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卡婭的三次見面爲線索,記錄了他與蘇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交往過程,從最初的第一縷霞光到癡迷的歲月,讓我領略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魅力,更深刻地瞭解到一個普通中國教師,是怎樣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影響下成長起來,進而成長爲深受學生愛戴的卓有成效的全國知名教師的。

忠誠、謙虛的蘇式“追隨者”

李鎮西老師的確是一位忠誠、謙虛的蘇式“追隨者”。我敬佩李鎮西老師的執着與堅定。那種堅持不懈、那種無悔的追隨讓我刻骨銘心!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李鎮西老師一點也不避諱自己的“癡迷”: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摯愛,對教育的執著,學習他堅持不懈地寫“教育手記”。甚至於期盼着每一次和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卡婭的見面,想方設法得到卡婭的簽名題詞,以“朝聖”的姿態踏上蘇霍姆林斯基的故鄉之旅。

《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寫作方式依然是李老師一貫的風格。日記的形式,主題的方式,娓娓鋪敘,將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人文情懷通過李老師樸素的心靈獨白式的語言於字裏行間一點點地展現給讀者,蘇霍姆林斯基的魅力讓人一旦接觸就無法抗拒。這種:“將理論融注於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或者在夾敘夾議中娓娓訴說自己的教育個例,並自然而然地以極其精闢凝練的語言表達着自己的教育見解,既給讀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給讀者以思想的衝撞” 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寫作方式,字字透露出的是真真人,真事,真情的流露,真實的寫照。在本書的後半部分,作者還以故事和記錄的形式講述了自己和卡婭的接觸和交流,並記錄了自己到烏克蘭,走進蘇霍姆林斯基的故鄉朝聖的過程,作者的文字生動而親切,讓我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離我們真的並不要遠,我深深被蘇老的教育理想和實踐,被帕夫雷哂中學的樸素和厚重所打動。

尋着李老師的追隨足跡、成長經歷,我看到了他和我們每一個踏進教育的經歷有着更多的相同。他曾經滿懷激情,他曾經失落,他也曾經想着學生都會想着老師,感謝老師,卻在偶然的時候問及一個女生的時候,學生說恨他。他爲自己的性格是否適合當教師產生了懷疑和自卑。自從,他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本書《要相信孩子》,他開始了對教育家的追隨,這期間他改變了自己,最重要的是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不斷的追隨的過程中,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可謂是癡迷的地步了。

他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所有的書,在這樣的指導下,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斷的書寫日記,不斷的追隨着。爲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80週年,他寫了一篇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從想寫到想讓大家閱讀,再到想讓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閱讀等等着一系列的反覆過程,他不斷的努力着,找報社雜誌的主編,輾轉找人翻譯成俄語寄給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偶然的機會看到紀念大會的消息,勇於寄出自己的書,等等。一直到大會上自己把追隨蘇霍姆林斯基的經歷給大家做精彩的發言,他實現了自己。他在不間斷的努力着,實現着自己,我爲此而感動着。

正如作者轉述的蘇霍姆林斯基女兒卡婭寫給學生們的信中所說:“生活總是給我們提出任務、問題和課題,我們需要完成和解決它們,但不會那麼容易,一定會遇到困難,那就必定要錘鍊意志,開動腦筋,耗費心血。而當這些問題被解決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和勝利的快樂與美好。生活能如此展開,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直至一生,那就是充滿希望、勝利和成就的一生,無悔無愧的一生。”我想當代的教育缺乏的可能就是蘇霍姆林斯基和李老師身上所體現出的樸實,堅持與理想。

“愛的教育”是要“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李鎮西老師這本用心記錄的文字,讓我明白了“愛的教育”是要“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大師做到了,他對孩子們的愛是“沒有半點私心的”、“沒有半點功利之心”,是“從沒想過通過教育謀取教育以外的東西。”可以說,“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也是用心在交流,他相信孩子,並告訴大家“要相信孩子”,也許李老師也是在堅持着使學生一生幸福的教育理念吧!

第一、把學生當做有個性的“人”。李鎮西老師通過研究蘇霍姆林斯基的許多教育著作,如:《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愛情的教育》、《帕夫雷什中學》、《要相信孩子》等等,切身體會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博大而精深的教育思想體系中,閃耀着一個大寫的‘人’字。” “教育這首先是人學”, “人的充分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學習只是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孩子在我們眼中,不是學習的機器,不是考試的機器,不是分數單,而是一個“精神的宇宙”。很多人教了一輩子書都沒有領悟到這些看似簡單卻很深刻的道理。這就是蘇霍姆林斯基亙古不變、熠熠生輝的教育觀念,似一顆恆星,在教育的天空放射着充滿生命魅力的光輝!這就是他的魅力!

第二、對待孩子,對教育,要有真誠而持之以恆的愛。在師範學習時,我知道了“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爲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理念,幾個詞語的位置變換,就賦予了不同的含義,這幾個詞組看似簡單,要做到至善至美,何等容易?“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當我大聲讀着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信念,聲音之響亮,孰不知這“俯首甘爲孺子牛”的教學信念,不易!我很敬佩蘇霍姆林斯基的“習慣”:每天凌晨57點寫日記,77點半在校門口迎接每一位孩子,撫摸他們可愛的腦門,下午放學後5個小時寫作,每天只睡足4個小時。或許這種不科學的作息時間,損傷了他的身體,也或許在現在看來是種“烏托邦”的理想化,但重點要提的是,我要學習大師的工作態度及學習精神,這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感,或從健康學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

第三、追求一種生活教育。不要以達到某種目的爲目的,不要去逼迫孩子去學習,要在“學中做,做中學”。現在我們大人們流行“樂活”主義,大家想要健康、快樂、自由的生活方式,不想被生活的壓力所束縛,所以我想,換到孩子的角度上,我能夠理解,他們也要成爲“樂活族”,這樣纔是發展“全面和諧的教育”。

反思對照自己的實際工作,十幾年的教育生活,因爲沒有自己充滿智慧與個性的觀點,更沒有一本屬於自己的教育手記或專集。對於教育,自己缺少的是富有情感和價值的思考呀!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我將追隨李鎮西老師擔負起對孩子的教育的責任。雖然我不能成爲下一個李鎮西,但我將不斷的求索,把李鎮西作爲前方的一座航標,我相信會離他將會越來越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