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1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爲求生存,隨波逐流,趨炎附勢;有的人選擇了冒險拼搏,挑戰自然;更多的人是順其自然而生活。怎樣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與職業的關係極大,我稱其爲職業的生活方式。我成爲一名教師,那意味着我選擇了教師的生活方式。

當初選擇師範專業完全是因爲分數的關係,畢業後又經思想掙扎最後還是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不爲別的,只因爲生計。而今想來,谷定珍的《美的教育》給了我不少啓發,我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活方式了。因爲我對這個職業是喜歡的,而且我希望能夠在職業上有所成就,不想自己的職業失敗。不同職業的生活方式有區別,但是對職業生活方式影響最大的還是一個人的職業理想。

我的職業理想就是一個問題“我爲誰而教育?我成爲一個怎樣的教師?”教育爲了誰,很多人會說爲了孩子、爲了學生,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如此實踐的,而是爲了領導、爲了評委、爲了家長、爲了分數、爲了個人等等。目的不同,其行爲必將各異。我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爲了學生。教育事件的處理、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選擇等都應當首先考慮的是學生。

爲了學生而教育,這樣的教育一定要對學生有益,所以我想成爲一個對學生有益的教師。谷老師指出,教師分爲三類:“一,有益,如同‘魚翅’,沒他,不行。言人所欲言而未嘗言者,學生佩服之至,紛紛立志成爲這樣的人。二,無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可是學校開門,學生上課,總得有老師。三,有害,如同‘煙燈煙槍姨太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好好的藝術作品,被他大卸八塊,抽筋剝皮,破壞殘踏。”我想成爲對學生有益的老師。

教師的益表現在教師的修養上,一來學生上該教師的課,二來教師的指點和生活方式是學生的示範。教師的修養越高,則學生獲得的益處就越大。細閱品讀谷老師的著作,做出四個方面的修養:仔細而謙卑、不斷學習、知足常樂、愛人克己。

(一)仔細而謙卑

在“怕後生笑”篇中,谷老師拿着二十多年前學生的週記,看着自己的評語,“戰戰兢兢”了。他想,假如其中含有錯別字,大概早已成爲這個學生教育他的孩子的“反面教材”了。我想錯字別句事小,而如果教師的'評語傷害了學生,那豈不是害了學生一輩子。同樣的,我作爲教師,在平時處理教育事件,對學生評語等細節上應當仔細認真,思慮再三,絕不可胡亂武斷。

再從谷老師的文字中,我體會到了一個教師的謙卑,能夠不斷審視自己,批評自己,並抱有一顆不滿足於現有成長的心,不斷追求。這樣的謙卑之心,我當謹記,並修習磨練。

(二)不斷學習

人不學不足以成才。這個學並不僅限於讀書,還有聽、問、看等方式,而讀書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一組令人驚訝的數據,每年人均讀書數統計結果:猶太人65本,蘇聯人55本,美國人50本,中國人5本。我們的祖先早就告誡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無論如何我們是要多讀書的。

從事教育工作以來,我常和學生講起好好讀書,可是我作爲教師又做到多少呢?追根究底乃是心境的問題而不是惰性。人的惰性是可以由自己的心去克服的,而如今我惰性橫生皆因心境未至,心浮氣躁,事事無不煩心,自然是讀不進去的。讀書者,首先要調整心境,使自己的心靜下來。我必將常常自省吾心,時刻提醒自己珍惜時間,靜心讀書。

人的時間真的不多,少小不信人生事,白首方恨讀書遲。現今看到谷老師言至“正因爲年紀大了,時不我待也”百感交集。年輕人總會不相信年長者說的人生感言,因爲其未至,但真到了那個時候卻後悔莫及。前輩之體悟,當是後輩的借鑑,應當倍加努力,用心讀書,充分利用時間。

(三)知足常樂

當人的欲求達到時便會產生快樂,而欲求如果隨之增加而無法達到時,快樂便會消失,產生了失落、消極、怨恨等情緒。我不能被我的慾望拖着走,而更喜歡一種控制慾求、知足常樂的生活狀態。豐衣足食、良師益友、下棋、打球、品茶、閱讀、遊玩等都是快樂的事情,我知足。然而,如果問我流浪與失業,你知足嗎?我當然不知足。我的知足是一個有限度的,這個欲求不高也不低,將自己的生活維持於其中,我將保持健康、積極的生活狀態,這於己於人都是有益處的,特別是可以由我的情感而感染學生。

(四)克己愛人

克己有知足之意,同時也包含了控制自己情緒的意思。作爲教師,生氣與否不能由學生控制,而應該用智慧控制。生氣有效果就生氣,面氣心不氣;沒效果,就心平氣靜。克己講的還有不傷人,我常因爲一些不過大腦的話語而傷害了我的學生,這總使我事後非常後悔,對我而言,克己還得管住自己的嘴。

爲師者必愛自己的學生,師愛生、生必愛師。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出於教師職業的本能。那麼愛學生的什麼呢,如何愛之呢?我想不起反面示範作用是基礎,更高的是正面示範,再高應該是關心愛護了。

選擇了職業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與職業理想關係緊密。我的理想就是爲了學生而教育,做一個對學生有益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理想,教師的修養至關重要,所以我有感於谷老師所言及自己平時所爲,而確定四個方面的修養,即仔細而謙卑、不斷學習、知足常樂、克己愛人。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2

作爲一名教師,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以前經常聽到許多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仔細一想,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果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所以我覺得,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

其實自己也深知,在教學中,書本是每一位教師無言的老師,所以讀書就是我們再學習、再提高的最快捷而有效的方式。以前我們的薛校長就經常讓我們多讀書,但自己總是由於工作忙而沒有真正地去理解校長的一番苦心。直到上學期期末與省級名師面對面交流的時候,見識了趙昭老師那深厚的文化底蘊,面對學生,能滔滔不絕,對學生的引導於無形之中,而當面對我們老師時,他又能從教學理論到教學實踐,侃侃而談,讓我們每一位教師不得不佩服他的學識淵博。當時我一邊聽課,一邊想:如果上課的是我,我會隨機應變處理學生的每一次回答嗎?一名教師,只有自己的學識到了淵博時,自己的功底到了深厚時,才能讓課堂笑聲不斷,活而不浮,重而不澀, 而趙昭老師真的可在稱得上是一位有着真才實學的學者吧!也正是這次交流,我才真正地理解了以前校長爲什麼總讓我們讀書,讓我們向智慧型,學者型的教師方向發展。這回我才真正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才真正地感覺到自己水平的低淺,需要充實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所以在寒假中,我用心地選讀了一本深受大家喜愛的名著《愛的教育》。以前曾聽許多老師、學生都說讀過這本書,很有意思,但始終沒能真正去品讀,所以藉着這次假期我終於品讀了這本書。當然書是向我班的孩子借的,因爲有這樣一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既然是借來的,所以讀的時候也就特別認真。果然當讀完之後,還真有些觸動。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雖然不能讓我們潸然淚下,激動萬分,但如果細細品味,我們卻真的`可以被書中那一個個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眼前的小故事所打動,更讓我真正領悟到了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愛。

《愛的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小說家、旅行家亞米契斯,這本書的寫作形式與衆不同,是以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爲主要題材,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患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處,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使人讀着讀着,猶如在愛的海洋中遨遊,感覺特別溫馨。

由於這本書很經典,所以被認爲是意大利人必讀的十本小說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世界各國公認爲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被人們認定是每個家庭的必備藏書,特別受到青少年讀者的喜愛,對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我覺得這本書更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讀一讀的好書。因爲書中一些發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故事,彷彿就是我們與學生每天生活的縮影,而讓我受到啓發的還是在作品中,那些老師在處理學生的一些突發事件時與衆不同的處理方法。當然,雖然每位老師性格特點各有不同,但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學生的愛,他們的愛是那樣深沉,那樣有教育意義。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3

讀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的內容所深深吸引,他讓我感受到了師愛的力量。正如老一輩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說的:“教育若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一詞最爲廣博而深奧,但在每個人愛與被愛的生活中,它顯得又是那麼單純與具體。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爲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爲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教師對學生的愛,如此平凡,但能讓學生深深地感覺到。我認爲“教育,從愛開始”意味着教師要做孩子心中的明燈,照亮他採拮知識的路途,做孩子人生的航標,指示他駛向光明的彼岸。我們要把溫馨的話語送給孩子,把熱情的鼓勵送給孩子,把無私的關懷送給孩子,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老師的愛。這樣,才能使一株帶刺的薔薇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礎之上的愛,不同於那種保姆式的愛,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或施恩式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愛學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與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愛學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學生,要設身處地的爲學生着想,學會“心理換位”,也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愛學生還要學會寬容學生,對於他們的缺點、錯誤,要耐心的幫助,嚴格的批評,熱心的開導,不能使用“心靈的鞭子”;愛學生必須真心信任他們,信任是力量,能讓學生勇敢地向困難挑戰,使學生切身體驗到教師對他的器重與喜愛。書中集中體現了李鎮西老師獨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李老師讓我對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不但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這樣的愛,纔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老師愛學生並不難,難的是把這份愛一直在我們生命中延續,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向她們學習,一起做一名真正愛學生的老師吧。讓教育從愛開始,讓愛在教育中傳遞,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愛,從愛中感受到愛的力量,讓我們的愛在祖國的花園中盡情的綻放吧!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4

最近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用精闢的教育理論知識結合生動的教育實例將其幾十年可貴的教育經驗展現在我們面前,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建議,每條建議都如涓涓細流,滋潤着我的心田,更像一盞明燈給我指明瞭方向,爲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啓迪,使自己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禮。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動着我。

通過閱讀該書,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積極互動的班集體,怎樣成爲學生中的一員,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師,怎樣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微笑起來……

書中提到:當一位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給他以特別的關心和耐心;要讓他去完成專門爲他挑選的作業,並且評價他的成果;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同時要有耐心,能夠忍受學習困難的兒童那種遲遲不肯開竅的局面,那可以稱之爲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能到來。讀後這些話久久在耳邊迴盪,它給了我很多啓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存在許多這樣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在面對的他們時,要有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應該多與他們進行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困難,從而對症下藥。我們還應以賞識的眼光去看學生,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與學生做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和真誠,從而度過學習上的難關並逐漸樂於學習。

國小教師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有幸跟着一位愛讀書的校長,這些天我們學校的老師又共讀一本教育戰線上人人稱頌的好書——《陶行知教育名篇》。領會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頗深。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他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爲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愛滿天下”,他是對學生充滿愛心的典範。書中的一句話特別震撼我的心靈:“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裏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作爲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愛滿天下”的精神,去愛每一位學生呢?

一、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喜怒哀樂就在臉上,做爲班主任,你一定要做個有心人,細心觀察他們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導也是你的職責,千萬可別忽視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啓發、表揚、激勵。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

總之,陶公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5

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我在陳老師的推薦下買了《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看到書名就覺得正是我們新教師現在所需要閱讀的。現在經過半個學期的閱讀和分享,我們已經讀完了這本書,我感到很榮幸,因爲我從書中瞭解了李鎮西老師,知道了他班上那些可愛的同學們,收穫了關於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很多小建議。

從這本書中,我瞭解到李鎮西老師特別細心,他能蒐集不好與學生之間交流的信件,這一行徑,也爲這本書減少了可讀性和可信性。信件就是第一手材料,我們可以通過它回去體會當時李老師和同學們的心情,這樣寫作出來更加真實。現在我就在思考,我會不能好好留存學生的資料或者信件?我想要zw一個教師,我們在介紹一個學生時,最出色的方式就是通過觀察他的資料以及交流的信件等,我想要我在今後也可以像是李老師一樣,好好留存學生的東西,領至以後慢慢回憶起。

書中的“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個愛學生的心。”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啓迪。“愛”這個字無論是作爲教師,還是作爲朋友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只要教育當中穿插了“愛”,那麼師生交往就會簡單多了。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的都就是李老師對學生的“快樂”,使我最驚豔的就是他居然可以忘記所有學生的生日,並在那天贈送給生日的學生一個禮物。我想要這遠遠遠遠超過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他們的關係由最初的師生轉變成了朋友甚至親人,這樣怎麼可能將不想學生動心呢?再加個角度想要,如果就是我,我也可以特別特別討厭這個老師,也可以特別聽到他的話。我想要我也須要顯得更加認真,用心回去體會學生,用快樂回去轉變學生。當師生關係轉型柳絮飛不僅僅就是師生關係,淪爲了家人或者朋友,那麼我想要不僅我們可以淪爲了更傑出的自己,學生也可以蛻變爲更傑出的`他們。只要我用“快樂”澆水,他們這株幼苗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另外李老師還很會觀察學生最近的狀況,學生一旦出現思想拋錨現象,他能夠很快覺察出,並用委婉的方式勸告。教師們應該都知道,直接勸告其實很傷學生的自尊,所以用委婉的方式顯得很有必要,既不傷學生的面子,又能夠達到理想效果,何樂而不爲呢?如今我在處理我們班學生的很多問題上,我都採用了李老師這種委婉的方法,結果事半功倍。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想想以前當學生的時候,我們理想當中的老師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就可以順勢往那個方向發展。優秀教師的法寶應該就是既守原則,又變成了孩子們理想中的教師。

我們生活中其實存有很多美好,zw教師的我們,美好可能將就是你生病時學生平易近人的問候;你抱着作業回去辦公室時,學生接過去的那一瞬間;中午踢飯時,學生真的你艱辛了特意給你多打的幾塊肉……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總是來源於許多小事,當然我們自己收穫幸福的同時,也應該教會學生髮現幸福。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小事,他們會發現他們的幸福可能很簡單,老師的一句誇讚,同學之間的幫助,測試卷優異的分數……如今雖然我們收穫了幸福,但是卻不能忘了給別人帶去幸福。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創造幸福,給家人、朋友和老師製造幸福,成爲一個大家喜愛的孩子,也讓大家因它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育彷彿就是高速行駛的列車,老師就似的就是乘務員,相同的時段迎相同的乘客,這一批乘客我們還沒等充份介紹,也許在下一站他們就要返回這列於火車,同時上來另一批乘客。這些乘客也許源自同一個省份,也許源自全國各地,但是他們存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乘坐這列於火車抵達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存有多曲折,不管沿途的風景存有多奇妙,不管天氣存有多嚴酷,將這批乘客安全送抵,將就是我們最基本的責任。珍視上來的每一批乘客,關心每一位乘客,爲他們送來上最周到的服務,最真摯的問候,最幸福的預祝,使每一位乘客在乘車的過程中都獲得心靈的享用,這樣的旅途纔算開心。”——題記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6

讀《陶行知教育思想》一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說,教育的核心是愛學生。熱愛學生是師德中最爲重要的一點。“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體現。陶行知說:“大家願把整個的心捧出來獻給小孩子,才能實現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愛的教育是少年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因而教育應當充滿愛。可是,教師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樂。當屢次教育總不見效果,當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腦後,學生中錯誤常犯、是非不斷,他們都會煩惱、生氣,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也會剋制不住自己對學生髮脾氣,但冷靜下來又會覺得很內疚,也許他們有很多缺點,也許他們是一犯再犯。一個孩子反覆出錯,只是說明他自制力差,他們需要的決不是粗暴的對待,而是更大的關懷和更大的耐心。這就要求教師更應敞開愛的大門,接納每一個孩子,寬容每個孩子。無論他是健康成長的幼苗,還是被風霜侵蝕的小草,都要用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用愛融化孩子心靈上的堅冰,用教師的大手牽着他們的小手,帶着他們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教師的工作是單調的',教師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師的工作更是默默無聞的。當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傾頹的教室,扛住貧窮和孤獨,扛起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這就充分體現出每一位教師都應擁有了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師用他們無悔的師愛在默默中爲孩子們鋪灑陽光,點燃希望。 既然選擇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崗位上勞作着、戰鬥着。三尺講臺是他們馳騁沙場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筆站在這三尺講臺之上,他們自豪,他們榮幸。聽,新課改的號角已經吹響;看,“和諧社會”重要思想和“和諧校園”指導精神指引着我們與時俱進的腳步。他們手拿三寸粉筆,百舸爭流,他們穩站三尺講臺,千帆勇進。 “責任重於泰山”,面對這樣的千斤重擔,鼓勵自己只要大膽去做,生命便會實實在在,只要放手去幹,事業便會充滿陽光。有多少個夜晚當別人已沉睡夢鄉的時候,他們還在拖着疲憊的身體在臺燈下回復學生寫的心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責任,是“愛”的責任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們甚至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了師尊,鑄就了師魂,譜寫了一曲曲人民教師的壯烈凱歌。他們,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導下的中國教育的一代傑出楷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陶行知先生以“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的徹底獻生精神,把滿腔熱忱和真誠愛心傾注給每一個青年學子。一個“愛”字貫穿了他的整個教育思想,要教好學生,愛是基礎,愛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滿愛,才能真正做到用愛去教導學生。每一位教師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裝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把教師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工作的信念。從現在起,用心用愛去做每一件事情,讓愛傳遞。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7

最近,我認真閱讀《有效老師》,捧讀此書,我收穫很大。這本書所給出的教學上的許多建議,使我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每次讀到其中的案例時,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爲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地應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爲他們最爲可親的朋友。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只有再度作爲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有效老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爲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在教學工作中,應關注全體,特別是對處在困境中的學生進行關心、鼓勵、幫助、引導,時常對他們報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這猶如涓涓細流,流淌在學生心靈之間,讓他們享受到教育的溫暖,激發起求起的慾望。學生的茁壯成長,是我們教師不可推御的責任。

作爲一名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創新,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主動思考,虛心求教,肯幹、實幹,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盡全力把工作做得細緻、紮實。同時,細心總結工作經驗,在摸索中前進。“昨天的孩子,課本是他們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們的課本”,身處課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師,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今天的教育?我想,我應該快樂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事業,面對自己的工作,面對自己的學生,全身心去研究課程、教材、學生、教法等,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備。抓住“課改”帶來的發展機遇,樹立較強的科研意識,走進新課程,刻苦鑽研課堂教學藝術,爭做善於吸收的學習型教師,善於研究的反思型教師,敢於探索的創新型教師。

其實,做名好老師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有一顆善於發現的眼睛。只要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認清教師崗位職責,樹立“以人爲本”的教育觀,我們的素質教育就不會落空,那麼,每一位教師都會成爲一名好教師。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8

《愛的教育》這本書早有聞說,但一直沒有時間坐下來細細品讀。又到一年暑假時,雖然更多的時間用在照顧孩子上,但還是堅持抽空讀完這本書,因爲我覺得這本書對於爲人父母、爲人師長、爲人子女應該是一本頗有裨益的教育經典。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亞米契斯寫的,採用日記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讀來顯得真實,富有親切感。整部小說,沒有豪言壯語,只是用樸素平淡的語言,塑造出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賣菜婦女、賣柴人、鐵匠的兒子、老石匠的兒子、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父親的老師、帶病上課的教師等等。這些平凡而樸素的小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生活充滿愛,爲他人奉獻愛。正因爲他們的愛,“我”的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好。

讀着《愛的教育》,我思緒萬千;合上《愛的教育》,我心潮起伏。“愛是什麼?”這一問題在我腦海中不斷縈繞。愛是人類的永恆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是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愛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愛。《愛的教育》描繪教師和學生的篇幅並不多,但卻篇篇精美無比,讓人流連忘返。《女先生之死》這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她讓我感到作爲一名平凡的教師的偉大,教師不僅是教員,一個知識傳授者,也是學生的父母、心理醫生,教他做人,影響學生成長的目標、方向和質量,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和改造。在女先生死去的追悼會上,學生紛紛掉淚,看得出孩子們對女先生非常掛念和崇敬。同時我也爲自己能成爲一名教師而光榮、自豪。

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在課堂上孩子不聽話時,會忍不住狠狠地批評他們,但效果並不太好,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爲孩子們有思想、有想法,作爲教師要想讓學生聽話,首先要走進他們,瞭解他們,與他們交流、談心,用一顆真誠的愛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真正瞭解學生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是愛的事業。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老師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同時還要教學生學會去愛: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所有需要愛的人!

然而今天的學校教育,在大學聯考會考指揮棒的`引導下,更多的是追求考試分數,更多的是片面強調升學率,對學生一些良好的品格培養有忽視現象,存在“學習好一切皆好”的想法。但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在給我們敲響警鐘,孩子們需要的並不只是成績,愛的美德更是我們急不可待的要教到孩子手裏的珍寶。作爲教育者,拒絕冷漠,傳播愛心,不僅僅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一份責任,更是我們對受教者、對社會的一份責任。就讓我們懷揣樸素的關愛,把心中的這口水井帶給沙漠中行走的孩子,帶去安全和保障,更帶去靈魂的浸潤和生命的水源。

中國的大文豪孔子曾說過:“仁者愛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須具有一顆美好的愛心。朋友們,讓我們學學卡羅內、洛貝諦他們吧,多獻出一點愛,用愛的鑰匙,去打開人們的心扉,那麼陽光將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9

春節期間我認真閱讀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的教育手記,使我感染最深的是培養“優秀學生”六大方法。目前我國有幼兒和學生三億左右,在這樣一個廣大的羣體中,必定有衆多的“優秀學生”。由於獨生子女傳統觀念改革開放等原因,在這些優秀學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把“優秀學生”真正培養成爲高素質的優秀學生,教育界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那教師就是一線的操作人員。

“優秀學生”首先必須踐行志向。凡是“優秀學生”智商較低,他們的成績就是傑出的,但他們的志向不一定十分明確,搞教師的必須教育、鼓勵他們樹立理想、明晰志向,真正努力做到“志存高遠”。踐行鮮明立場,恰當的理想,這就是培育優秀學生的首要目標。

其二是正確引導“優秀學生”認識自己,凡是文化成績好的學生都認爲自己最聰明,高人一等,尤其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更爲突出,所以要教育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用一些具體的'例子如與少年英才作比較,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分析自己的優缺點,逐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三就是教育“優秀學生”維持童心,少年兒童具備淳樸正直的本質,但“優秀學生”隨着因成績不好,榮譽多、表彰多而產生驕傲自大,心胸狹隘的現象,搞教師必須使他們與班級裏的學生公平相處,使他們看見文化成績通常的學生,熱愛勞動、關心班級、協助同學的優良品質,又可以使他們體會和同學親密相處的幸福感,逐步淡化他們的“優生”意識,淪爲同學中的普通小夥伴,維持一顆淳樸的童心。

其四是激勵“優秀學生”超越自我,這對少年兒童來說是比較難的,那就要引導學生從具體的事例中來分析認識,例如某一次測驗得了96分,而丟掉的4分是基礎分,按理來說是不該丟的,說明自己粗心大意,輕視了基礎的東西,讓學生萬事細心認真,養成良好的習慣。

其五就是優化“優秀學生”的失利心理承受力。“優秀學生”一但受挫折無法正確對待,心理素質比較高,必須使他們正確認識“失利就是順利之母”的道理,可以通過打牌等娛樂活動形式,從失利中再次站立起來,搞一個勇敢的兒童,而不被挫折和失利而制伏。

其六是培養“優秀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般情況下少年兒童很難做到,其實不然,平時的教學教育活動中,往往會有一些“優秀學生”提出一些被教師認爲是意想不到的問題,如課堂教學中一位學生提出擊打三角鐵,手握住三角鐵後擊打的聲音不響,這看來是一個小問題,但牽涉到聲學的知識。音樂、聲學本來是一個系統的,那應該正確對待、師生討論、研究或在課後認真探討,讓學生認識到新的知識,若有更多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看學生的思路會更寬、知識面就會廣,創新的意識很自然地會在少年兒童的心理養成。

少年兒童就是祖國的未來,把下一代培育不好,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天職,在三億左右的幼兒學生中通過教育,正確引導,確實可以存有變成千個科學家產生,確實可以催生千百萬個國家棟梁,那我們的國家可以更加強悍。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10

讀李鎮西的《教育尋真》這本書,我跟隨李老師生動的文字,深刻的思考,來體悟教育的真諦。在書中我學習着,思考着,收穫着。所謂“教育”就是爲學生的成長服務。這裏的“服務”,首先是心靈的服務——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困惑需要請教生活閱歷比他們豐富得多的長者,並獲得有效的輔導;他們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苦悶需要人傾聽;他們也有許多成長的快樂需要更多的人分享……而每天和他們朝夕相處的老師們,理應成爲孩子成長的輔導着、傾聽者和分享者,理應稱爲孩子最信任的人。

我反覆拷問自己爲什麼不把這一資源開發出來呢?如果我不斷反思寫作,那將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將會受益匪淺,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走進學生生活,課後和他們零距離的接觸,平時多注意留心觀察發現他們生活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搞好師生關係,讓他們在幼小的心靈上感受到老師像慈母一樣關愛着學生。我決心從平時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譬如班中有哪個小朋友生病了給以多點關照,多點噓寒問暖;學習上犯錯誤的時候給予多點耐心,重在說服教育。因爲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可愛小精靈,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記得一次我清晰地記得,學生午餐的水果是小番茄,按照往日不是輪到我值日,我匆匆吃好飯總要去照看一下自己班小朋友的吃飯情況,以免有吃不飽或者有別的事情發生。那次偏偏沒去,吃好飯坐在教室裏忙於批改作業。誰知一個小朋友的衣角托起裏面裝滿了小番茄,左右兩個小朋友撫撐着,小心翼翼的緩緩地向我走來,並且這三個小朋友在班上成績不是挺好。我感到一臉的茫然,還沒等我轉過神來,其中的一個小朋友說,老師這是給你吃的。我連忙發話;“你們怎麼今天剩那麼多小番茄,小番茄中還有維生素C很有營養的,沒吃的給我站起來……。”。還沒等我說完下面的同學插嘴道:“他們到別的桌上去撿的。”“老師你不是在昨天的思品課上教育我們不能浪費嗎?”當時我真的被這一幕驚呆了。由此可看出老師對學生的'真心關愛,肯定能換來學生的真誠,也絕對不會有表面上的服從,內心的叛逆。常言道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學生的課堂紀律還用得着擔心?我可以在這裏非常自信地說,我們原來二(1)班的紀律真正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我有這樣的一班小朋友感到驕傲和自豪。

綜上所述有了良好的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目標就從獲得功利性的成績,轉向人文性的師生可持續發展;課堂教學中的”缺陷”就從不可容忍的“錯誤”,轉變成學生獲得成就感的“機會”;課堂就不再是師生管理與被管理的戰場,而是師生共同追求生活品質的家園。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11

在《新華字典》中,“姿態”一詞的意思是形態、樣貌。那麼“教育的姿態”,是否能夠理解爲教育所應有的樣貌?而“所應有”就是一種應然,它基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現實生活中教育所呈現的樣貌,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改變。

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貌,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貌。正因爲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必須要說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然而,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於漪老師並未進行專門的論述,而是將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此刻讀者的面前,由讀者在閱讀中體悟、在閱讀中成長。

我自知才疏學淺,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姿態”真正含義,但正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將基於對本書的閱讀以及自己的認知水平,來談一談教育所應有的姿態。

教育有三要素:教師、教學資料、學生。因此,我想從這三個方面談起。

一、教師的姿態。

1.敬畏生命。

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每位學生的成長都是有規律的,教師敬畏每們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就因爲敬畏,他們會尊重;就因爲敬畏,他們會呵護;就因爲敬畏,他們會研究。

2.滴灌心靈。

教書育人,育人爲本。而育人先育心。只是觸動學生上進的心絃,學生纔會真正地改變自我、完善自我。教師瞭解學生、走近學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融,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就應有滴灌心靈的睿智。

3.把握課堂。

課堂是學生生命的培育場,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地。教師會精心備課,做好預設,同時,又具備教育機智,關注生成。他們深知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扼殺學生的興趣,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教師個人的.魅力。

4.完善自我。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學生也在發生着變化。“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學做”是一種主動地完善自我,是心繫學生的外在表現。他們會透過閱讀、實踐、反思、寫作等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專業魅力和人格魅力。

二、學生的姿態。

1.強烈的求知慾。

他們可能成績優異也可能成績落後;他們可能潛力出衆,也可能無才無能;他們可能儀表堂堂,也可能相貌一般……然而,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對外在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會主動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去一步步地提高自我。

2.珍愛生命。

他們明白生命是珍貴的,不可替代的。他們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因爲珍愛生命,他們懂得尊敬別人;因爲珍愛生命,他們懂得愛惜自己;因爲珍愛生命,他們懂得感恩父母。

4.具有良好品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立於社會,品德是最重要的。你能夠成績不優秀、你能夠潛力不出衆,但只要你具備良好的品德,依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而這尤其顯此刻走向社會之後。

三、教學資料的姿態

關於教學資料的“應然”,我不想去論述,也沒有潛力去論述。我想借此談談教師如何運用“教學資料”。

教材只是一種載體、一種工具、一種手段,而“人”纔是目的。只有具有如此理念,教師纔會正確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應有教育的姿態,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姿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態。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12

在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細節》一書中,看到一則小故事,發人深省,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熊最愛吃蜜,而野蜂的蜜,多是藏在樹窟窿裏。大熊白天先到森林裏尋找大樹窟窿,一嘗,是甜的,便斷定是蜜,然後回“家”把小熊一個個運來,讓小熊吃。待小熊吃飽,再一個個運回去。小熊吃蜜時,大熊四處張望,保衛小熊。若有人靠近,大熊會打死來人。東北的農夫想出一個主意,把藏在大樹窟窿裏的蜜挖走,換上大糞。大熊再帶小熊來吃時,小熊一嘗,不吃,大熊就打小熊,強迫他吃;小熊還是不吃,大熊氣急敗壞,大打出手,直到把小熊一個個扯爛後,大熊自己一嘗,不是蜜。大熊坐下來,把小熊的屍骨往一處堆砌,好像重新堆砌在一起,小熊還會活過來。這時候,大熊的哭聲響徹整個森林。

看過這個故事,我很難過,也沉默了很久,想到了很多。身爲教師的我,想到了類似大熊父母般的教育。我有一個叔叔,一放暑假,就帶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每天都有不同的安排。要是孩子一不樂意,就怒目相斥,甚至拳腳相加。每個暑假如此,每年如此。我相信,大熊是深愛它的孩子的,我也相信,叔叔也是深愛孩子的。但是,許多我們認爲好的東西,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想到了更多,我們的教育。從內心深處,我希望我們班的孩子們都養成良好的習慣,保持好的品行,有着理想的成績。但是平時的表現卻不讓人滿意,我也會以嚴厲的方式強迫他們去接受,用過多的作業來鞏固知識點。似乎,起了相對的作用,但卻又是暫時的。

弗洛姆說過,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我們不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教學更是一門情感的交流。需要用愛和耐心去付出。注重教學的細枝末節,用教學智慧去完善他。蘇霍姆林斯基常常語重心長的對教師“灌輸”這樣的觀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學物理。”孩子們纔是主體,我們只是輔佐孩子的教育者。在與孩子們的溝通中,我們更要注重溝通的方式和藝術,巧妙的用說話的語言去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低下頭來,俯下身來,耐心傾聽。

記得剛來到學校,爲了能做到更好,能讓家長滿意,我經常以高要求來面對孩子們。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面對學生始終帶着不怒自威的表情。一段時間來,不僅感覺到學生對我的敬而遠之,自己也覺得心累,彷彿一座大山壓在心頭,初見這些七八來歲孩子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自在不見了蹤影。

直到有一天,我聽了李文老師的一節課,恍然大悟。我猶記得上的那節課,名叫《她是我的朋友》,課堂學習氛圍濃厚。但李文老師的課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雅”。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時,李文老師時而俯下身子和學生面對面溝通,時而輕撫學生小腦袋,時而拍拍學生肩膀,這讓我看到了她的和藹可親,更多的是對孩子們的尊重。這樣的尊重換來的是孩子們對她的信任和敞開心扉的交流。整節課她都是充滿着微笑,即使孩子回答不出來,即使回答錯誤,她都是用鼓勵的眼光,循循善誘,用充滿鼓勵性的話語去激勵孩子,讓孩子樹立自信心,改正錯誤,面對面的和老師交流。

這樣的課堂如沐春風,我感受到孩子們和老師的親切,每個小細節都充滿着溫柔與耐心。所以說教學不僅僅是教學,更是情感的雙向交流。我在想,如果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能夠這樣的和孩子們交流,把小事做到每個孩子的心坎上,用細節體貼每個學生細密的心思,課堂上肯定是春風化雨。

在《教育的細節中》,朱永通先生說到一個案例,在深圳市清林國小,好幾個班級都是由六十五個人組成。但是教室剛好坐六十四個孩子,剩下的一個孩子不是坐在講臺的右邊,就是坐在講臺的左邊。實在沒有地方,學校和老師都是很苦惱。那麼,各位老師,相信你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而我的班級也正在發生這樣的狀況,我的做法是誰的表現不好,誰被懲罰坐在後面。但是,在朱先生的案例中,我看到一個班主任是這樣做的:凡是本週表現好的孩子,老師獎勵他下週在這個座位上座一週,不能坐太久。這樣一來,這個備受冷落的作爲,變成了表揚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坐。不但孩子們願意去坐這個座位,而且家長們也紛紛鼓勵孩子們好好表現,爭取機會去坐這個座位。你看,腦筋一轉,把消極的處境變爲積極的育人行爲,這是多麼美妙的教育藝術呀!

這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細節,卻潛藏着多大的教師智慧,也是老師用愛來呵護孩子們脆弱的心靈。我相信,一位老師最難做的事並不是上好一節課,寫好一篇論文,而是如何做到對人性充分的關注、理解和呵護,並在幾十年如一日的瑣細工作中爲每個孩子積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

所以,從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細節》一書中,我收穫頗豐。教育,說到底,是對“人”的教育。有人說教育就是一堆的細節。是的,教育無小事,仔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個案例,你會發現細節於悄無聲息處極大的改變着人性。而如何能夠關注到細節,則需要我們老師給予孩子們極大的耐心與愛。有愛,纔有心;有心,纔會關注。我想只要堅持捧着一顆愛心來,這些柔弱的小草們會不斷地茁壯成長,開出美麗的花朵。

願用一首詩表達我的理想:我把手中的紅燭高高舉起,只要我的鴿羣能翱翔藍天,只要我的雛鷹能鵬程萬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堅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遠年輕,我情願燃燒我的每一寸軀體,讓我的青春乃至整個生命,在跳動的燭火中昇華,在血液的鮮紅中奔騰。

願俯下身來,關注每一朵花開。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13

因爲組織1+1教師讀書俱樂部活動,因爲張文質老師的引見,認識了許多喜歡閱讀也樂於推動教師閱讀的朋友,朱永通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如此說來,認識永通老師的時間也有十年了。前些年,朱老師也常參加我們的讀書月談會,相識十年卻不知道朱永通老師偉岸的身軀內卻藏了一顆敏感細膩的心,直到我讀完他的《教育的細節》。

《教育的細節》很經典,經典的教育範例值得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反覆咀嚼和回味。一千個莎士比亞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育的細節》書中作者精心選擇的範例無論從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都堪稱經典,相信閱讀此書的每一個讀者都會從書中得到啓發,激起對教育現狀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

在“減負,減出幸福來了嗎”一文提到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兩件事讓我讀後在哭笑不得中心情愈加沉重:一件事是爲了檢查各校是否減輕學生負擔,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組每天早上突擊性的守在一些學校大門口,用電子秤檢查學生書包的重量,凡超過規定的一律登記,排出名次在全縣通報。某校的一位女生因爲書包很重嚴重超標被檢查時,“機智”答覆檢查人員說書包裏面放着衣服、雨傘和球拍,被學校樹爲隨機應變的典型。

另一件事情是教育主管部門爲了落實減負精神,重新規定上下午的放學時間並嚴格規定若放學10分鐘後學校還留有學生的,一律取消該校參評“減負先進校”的資格。當年曾經把上午放學時間規定爲10:50,給家長造成嚴重不便而令家長叫苦連天。

書中形象生動的寫道“每當一放學,教室則像進村的鬼子,惡狠狠地到教室掃蕩,清空後的小院,一時間變得無比寂靜,教室辦公室不時傳來笑聲,此刻教師們大都聚在一起泡茶聊天,等待檢查組的到來。”也因此朱永通老師大聲疾呼“減負變成學校不得不想辦法應付的一個又一個檢查,這本身就是折磨人的巨大負擔,所以,減去對學校多餘的檢查給學校鬆綁,讓師生多一點自由呼吸的空間,這或許是避免‘減負’誤入歧途的根本前提。”

《教育的細節》裏有智慧。排座位是每位班主任所必須經歷的,而此工作也能考驗出班主任教育智慧。在“潤澤的座位”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一個班級裏的.人數是奇數,比如37或39,你會讓誰來單獨坐那個座位呢?相信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但鮮有人去挖掘其背後蘊藏的教育奧妙。”怎麼對待“班級裏單獨的座位”,我在我們工作室“相約週三”網絡研討中提出這個問題,有老師說“讓班長坐,是班長就應該承擔責任”,雖然有道理但忽略了學生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班長如果長期在班級獨坐不僅與同學溝通有問題,也可能因此而滋生“我是班長”的優越感;有老師說“讓最愛講話的學生坐”,相信這一招是許多班主任用過,對待話多的學生,無奈之下將其“孤立”,想想當年剛走上教師崗位的我也因爲缺乏教育智慧而用過此招。

此時想起,很是內疚、不安……朱永通老師在書中寫道“總有教師獨具匠心,從愛和尊重出發想出辦法”,獎勵表現最好的孩子下週在這個座位上坐一週,而且“不能坐太久,因爲讓誰的孩子去坐,家長們都會很有意見,且客觀上,這個座位對孩子的視力來自心底,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這樣一來,這個備受折磨的座位,變成了表揚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做,不但孩子們願意去坐這個位置。

而且家長們也紛紛鼓勵孩子們好好表現,爭取機會去坐這個位子”,寫到此,朱老師忍不住地讚歎“你看,腦筋一轉把消極的處境變成積極的語言行爲,這是多麼美妙的教育藝術。每走到一個陌生的座位去做符合生長中的孩子的心理機制,更爲關鍵的是,這個新的座位,無形中構成的適當刺激,暗合了人的炫耀本能,它可以激發出人潛在的正向能量。”

《教育的細節》裏有共鳴。朱永通老師《教育的細節》許多處說出了我的心聲,說出了我想表達卻表達不清的東西,因爲在教育上我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教師。爲此我做了大量的摘錄,比如:“學校的風格是一種說不出的味道,一個人的品位就是這種味道長時間培養起來的。有時候,一個學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學生的記憶裏嵌留一輩子。”,“任何一所學校的細節,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聯繫。看一所學校是否有人文氣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貼在牆上給人看的標語或理念,也不用費心去加減乘除一個個考覈指標的得分,有時一個細節,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最近電視劇《太陽的後裔》成爲熱門話題,劇中傳遞了許多正能量的東西,比如生命高於一切,在醫生眼裏只有病人和健康人,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只要是生命,就不分國界、不分好壞,不惜一切代價救治的責任感;在自己被偷的情況下當小偷有困難依然能夠主動幫助小偷,感動和影響了小偷使其改邪歸正;完成任務接到撤離的'命令可以離開地震災區卻因爲戰士和醫生的使命感而主動留下……劇中有一個細節對我觸動很大,就是餘震發生時,年輕的李醫生爲保全自己撇開一時半會兒也救不了的傷員而逃離廢墟。事後這件事一直在內心折磨着他,在地震過後不僅沒有告知家人自己平安,連即將臨盆的妻子都沒有聯繫,一臉愁苦抑鬱地不斷投入更危險的工作,在工作中救贖,直到那位傷員原諒了他,他才原諒了自己,心靈如釋重負,微笑重返臉龐。這個細節沒有明顯的說教,而是通過人物的自責、內省、自救而詮釋人生的意義。

正如《教育的細節》中所說“堅持一釐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的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爲常的教育行爲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在我看來,與其整日期盼外在強有力的制度變革來改變一切,不如向內求和向外做,秉持一釐米之邊的信念和行動。”一部充滿正能量的韓劇可以贏得那麼高的點擊率,對年輕人的影響那麼大,不得不讓教育者的我們反思: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應該如何進行纔能有效?當我在朋友圈發出這樣的感慨時,我昔日的學生則從中感受到我對教育的憂慮和不自信,爲我鼓氣說“老師二十幾年前教我們政治時已經採用如今mba式案例教學法,把整本枯燥的政治教材知識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傳授給我們,並引導我們開放性思考。

這在那個年代,不可謂不大膽。也感謝老師的包容和高度,才讓我們沒有死讀書而是能夠更好思考什麼樣的三觀纔是正確的,適合我們的。如今的我們能夠有理想,有情懷,有追求,有守護,沒有人變憤青,更沒有人變腐朽,老師之功不可謂不大。”學生的話再次讓我堅定自己“學生的成長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僅愉悅着教師的心靈、推動着學生自己的發展,也帶給家長們信心和希望。學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師的貴人。”的信念,也由此特別認同永通老師所說“好的教育,一定是讓人如沐春風的情感教育。

教育的人間情懷,勝過無數的教科書和僵硬的規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隨自身的生存狀態而來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教育的細節》是一本好讀的書,符合崇尚簡單質樸的我的胃口。書中無論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氣。看得出身爲編輯的作者是真正熱愛教育,真正走進了學校、走近了教師,不僅爲中國教育的前途憂心忡忡,也設身處地地在爲教師的發展着想。

如同他在書中所寫:“事實上,在今天中國僵硬的教育體制下,不管是誰,都只能在體制的隙縫間做一些細小的嘗試和努力。如果你想跟遊戲規則說‘不’,爭取一點個人自由呼吸的空間,結果可想而知:你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絕聲,自然多了些許悲壯美。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14

我經常對家人說,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幹家務活。對朋友說,當老師很累,沒有意思。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心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簡單的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爲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爲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裏加大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教師讀教育心得體會15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文筆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愛的教育》書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父親的老師、我的老師、鐵匠的兒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現在我眼前。《愛的教育》是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着 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掃煙囪的孩子》、《窮人》、 《虛榮心》、《感恩》、《嫉妒》、《吵架》、《告別》等等,歌頌了兒童應該具備的純真感情。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塑造着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

《愛的教育》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飛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們寧願葬送自己的生命來挽救愛?帶着這個問題,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長途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這一切的一切,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在這當中,我找到了答案。雖然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特殊,但真的讓人覺得很溫暖。愛比珍珠更寶貴,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瑩,比羣星更璀璨,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令人快樂,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錢買不到的感覺。愛能夠將心中的恨化爲勇氣,它使你微笑地面對生活,使你倔強地反抗命運,它是還魂的仙草,給罪人新生,他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命運不會讓你白白付出,它會用人間最珍貴的愛來回報你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身邊,因爲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爲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爲什麼呢?我思考着。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類是那麼偉大,難道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就連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爲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爲什麼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爲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了《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同時這份心情,也將我在成長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爲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我獲得的意外收穫。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堅信有人愛我們。”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爲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不是嗎?在《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是這樣但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甚至"消失",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從別的歲月裏飄進我生命中的雲朵,不在落下雨滴,也不再颳起風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愛的色彩,揮灑於我蔚藍的天空。四季的風吹動着歲月的風鈴,奏響迷人的戀曲,如流星般劃過天際,彷彿一首純真的抒情詩、一支幽婉的小夜曲,盪漾在我心頭。我感激上帝,謝謝他將我變成人類,這樣我纔有機會,體驗愛的生活。朋友們、請你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你自己的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