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邊城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邊城心得體會

邊城心得體會1

沈從文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說的代表人物,《邊城》是他的小說代表作,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鄉土情懷的優秀中篇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陲小城茶東爲背景,描繪了湘西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船伕少女崔璀的愛情悲劇。

《邊城》比較特殊典型。沈從文寫了很多反映故鄉的小說,其中以《邊城》爲最高。《邊城》開頭慢。沈從文就像創造上帝一樣,開始從每一個細節塑造湘西這個小鎮:每一座山,山上的樹和人,一條河,河裏的水和魚;唯一的城鎮,鎮上的商店和生活。在這個安靜的小山村裏,發生了一個或多個故事。

故事中的人慷慨善良,世世代代在這個小山村編織着自己的命運,享受着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的悲傷和快樂是最純粹的,沒有名利。我深深相信,《邊城》想要讚美的是男女之間純潔而忠貞的愛情,親人之間不可分割的親情,老鄉之間的留戀。

不僅是幾個英雄的.生動形象,從崔璀的母親愛上別人、死去到崔璀的祖父去世,楊媽對崔璀母親的愛也成爲他照顧崔璀的最大動力。這樣的愛情讓人感動,但是崔璀和兩位老人之間的愛情會讓人對不公平的命運感到悲哀。他們和周圍的人一直都很善良,但一切都是因爲誤會,絕不能有完美的結局。故事的結尾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但其實已經是註定的悲劇。太悲劇了,這個完美的故事應驗了。

邊城心得體會2

邊城,原是一個叫茶峒的小鎮。那裏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所描述的地方。小巷、石板路、吊腳樓、揹簍以及酉水山歌,真的是天籟野趣,情韻無限。

在長長的旅途中,從鳳凰到茶峒,我有過一剎那恍惚,彷彿置身於沈從文文集裏。整個湘西,也就是裝在先生心頭的一本書吧。就在漫長的旅程使人寂寞時,邊城茶峒出此刻視野——仍然古舊的老街,彷彿連時光也是靜止的。

穿過一個洞門,進入小鎮。青石道整潔風雅,吊腳樓古色古香。在小鎮裏徜徉,沿着青石板的路順坡而下,不知不覺到了古渡旁,山崖上有沈從文先生手書的“邊城”二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潔白的雕塑。她,就是那個擺渡女孩翠翠了。先生寫道: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如今,她便真的成了圖景裏永恆的風景了。風景裏頭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守候。

一艘遊輪帶我們上了翠翠島。島上楊柳依依,花木環抱,奇石嶙峋。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個美麗憂鬱的翠翠塑像,眼神憂傷,長辮子在身後垂着,腳邊依着一條狗。等待?等待。這麼多年了,那個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是沒有回來。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地憂傷,總是會觸及到某根脆弱的心絃。

接下來我們登上一艘小船順流漂下。水面很靜,似乎感覺不到它的流動。巨大的兩架水車靠在岸邊,緩緩轉動着。這樣的寂靜裏,彷彿能隔着一條江聽到水車轉動時的吱呀聲。

坐在船上,看見水邊浣衣的女子,各色的衣物在水裏起起落落。還有水邊洗髮的姑娘,那柔柔的長長黑髮散在水裏,綢緞般光滑地飄搖。經過拉拉渡口時,看見空中橫着一道鐵索,橫貫船艙。不需用槳,只需拉這鐵索,船就自然前行了。

沿途看見水邊的`吊角樓,一一呈現出陳舊的古色,有些斑駁。底下是石頭堆積的臺子。但是大多是改造的,多不見當年風情,自是比不得鳳凰。

在這靜靜的水上,看四周青山環抱,岸上的人揹着揹簍在山道上匆匆回到,聽船槳有節奏地激起水波。什麼也不需想,這樣的時刻,已是靈魂最爲沉靜的迴歸。

邊城心得體會3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菸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伕。這裏的人如這裏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地淌着,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地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衆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填報兄弟的愛戴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裏,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岸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癡癡地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爲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得那麼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爲什麼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邊城心得體會4

很早以前讀過《邊城》,最近再讀,有了一些和以前不一樣的感受,總覺得自己是個不懂愛的人,可還是想寫寫這個關於愛情、感動和美麗的話題。

水是極有靈氣的`,它一路流來,總能帶來一些故事。當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時,就帶來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讓人覺得拖沓,只是這故事發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圍景色既是那麼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這景色之中。

有一刻它似乎那麼清晰,彷彿就要浮出水面,很快它又沉入水中,隨着潺潺流水一同流走,只在讀者心中留下一抹遐想。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單純到似乎只可能發生在這樣一個有水流過的地方,也好像只有這樣透徹的水才能承載這樣的故事。

當然,也只有沈從文先生這樣一個從小就懂得擁抱水,熱愛水的人,纔會寫出這樣美的故事來,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

邊城心得體會5

昨晚看完了《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裏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爲邊城的一員,呼吸着那裏純淨的空氣。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祕吸引,中間隔着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爲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爲,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爲想到了翠翠。

邊城心得體會6

《邊城》蘊含着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徵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齊守着渡船相依爲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感情,癡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杯具變成了三個人的杯具!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感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期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感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資料來自天下文學網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完美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那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那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名族和整個中華民族完美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完美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完美的人性光輝。

邊城心得體會7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感情杯具能夠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能夠結合在一齊,培育出美麗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而此刻誰會放下自我的感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下自我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感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爲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爲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明白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我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後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爲她感到惋惜和可悲。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齊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

看完《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感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就應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心得體會8

《邊城》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爲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爲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爲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爲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爲“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與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邊城心得體會9

《邊城》雖然有着悲劇性的結局,可那結局未嘗不是悽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貼切。城內鄉民的淳樸是一種美,不諳世事,與世隔絕是一種美,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種美,民風習俗是一種美,地理風貌是一種美,堅強樂觀是一種美,真摯純真的初戀是一種美,忠貞不渝的堅守是一種美,不顧其他的癡情等待亦是一種美……

文章無處無美,處處皆美,這更是作者沈從文內心深處對美的寄託和追求,亦如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一般,作者將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純真、美好的歌頌均寄於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記》,更平添了一份悲傷,一份希望無法實現最終湮滅的無奈傷感。追溯過往,追溯那個城外紛亂的年代,作者寫此文只是爲了平靜內心不安和混亂,喚起塵世的純真,喚起塵世對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時常不解,在其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如何讓心那般心如止水,這種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鏡的品性如何保持?況那番年代,寄亡國之恨於這般平靜的文字中,引人細細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顆多麼強大的心靈?多麼高深的'人生境界?多麼純淨的塵世淨土?

聯繫今日,無數人生活在慾望的桎哠中,受盡金錢權勢的牽制和誘惑,他們終日思量着如何穩居其位,如何爾虞我詐,如何勾心鬥角,他們心中沒有了美的印象,或歪曲了對美的審評標準。他們內心渾濁,全身充滿着讓人嗤鼻的惡臭,他們失去了美,更失去了對美的追求。縱然將沈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捧之當前,恐怕只是依舊“羞見於劉郎才氣”。

彼之美,鑄成人之美,心之美,純之美,則萬物皆美。

邊城心得體會10

一條緩緩流淌的白江,一段默默悲傷的往事......

邊城,在沈從文筆下哭泣。這是一座美麗卻籠着一層紗的城,它在歡與悲的交界,獨自徘徊。

白江,是夾雜在山與岸之中的,要想出城到外邊去,只能乘渡船。那是艘不大的渡船,由一個老頭子擺渡。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媽在生下她時就死了,翠翠爸也在不久後自殺,只留下老頭子獨自照顧翠翠。雖說只留下祖孫二人,日子過得倒也甜蜜。在翠翠十三四歲時,已出落得清秀美麗,得到城裏許多人的`追求,特別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可是,因爲種。種原因,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遠走他鄉。翠翠唯一的親人——爺爺,也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靜靜地死去了。書的末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地等待二老回家......

無論最終二老是否回來,在我看來,都不可能成就一段他與翠翠的美好姻緣。因爲二老對於翠翠的愛並不是真愛。真愛是經得起種。種磨難與考驗的,譬如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他們之間有過漫長的分離,也有生死的考驗,最終卻不離不棄,這纔是真愛。或許二老仍愛着翠翠,但是他能放掉自己同胞兄弟的恨,放掉一切,放掉所謂的面子嗎?他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去了桃園,那麼即使有朝一日回來,說不定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以後的日子裏,翠翠必將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如林黛玉一般。船總收養她,是因爲二老,如果二老不歸,難道他們就會輕易地把他嫁出去嗎?他們只會讓她等,等那個或許再也不歸的人。

《邊城》是在悲與歡之間搖曳不定的,沈從文用略帶憂傷的筆觸,描繪着這一段純美的初戀。每每讀完《邊城》,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飄忽不定的城,一段憂傷的故事,訴說着人世的不公和命運的哀嘆......

邊城心得體會11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邊城》。讀《邊城》,是一種享受。

初讀時,感覺很平淡,覺得文章很普通。但細讀之下,便發現了沈老寫作水平之高。樸實的爺爺,可愛的翠翠,以及那字裏行間的優美環境,我被帶入了這個故事中。

小說的開頭寫的很溫馨,看着翠翠和爺爺的生活,我能切身地感覺到翠翠身上洋溢着的快樂,也就在這時,伴隨着翠翠一生的愛情也終於到來了......

儺送與天保都愛上了翠翠,一場蕩氣迴腸的戀歌卻決定了他們的去留,也斷送了天保的生命。天保死後,一切都變了,儺送的動搖,船總的厭惡,爺爺的呆板,這是註定的嗎?看到這裏,我的心緊緊的痛着,像被野貓抓了一樣,我不明白,爲什麼?明明是兩情相悅,卻不能在一起。

在小說的最後,爺爺被雷雨奪去了生命,我的眼眶亦溼了......

或許,爺爺是幸福的吧,清貧而廉潔的他安寧的度過了50年,他有妻子,有女兒,還有可愛的孫女翠翠。

但翠翠不同,她像是一個在家中等待着丈夫歸來的癡情妻子,一直在等待着儺送。我不討厭儺送,但亦不喜歡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我同情於她,因爲她用自己的一生去等待和守候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一個不可能回來的`男人,我敬佩她對愛的執着追求,在沈老的筆下,她就是一個“愛的化身”,令人憐惜。

讀《邊城》,我聯想到了納蘭性德的《採桑子》,“冷香索遍紅橋夢,夢覺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箜篌別後誰能鼓,斷腸天涯。暗損韶華,一縷茶煙”,唉,《邊城》+《採桑子》,真是讓人心痛心醉,但更是欲罷不能。

當然,令我感動的可不僅僅是愛情,還有親情。我也有一個善良的爺爺,爺爺對我非常好,每天做飯,還要接送我上學,我感激爺爺爲我的付出,我也要好好報答對我無私付出的親人,在這裏,我祝願我的家人身體康健。

沈老在《邊城》中一直歌頌人性之美,但我總覺得在這美的背後,藏着一絲淒涼。沈老筆下的世外桃源令我如癡如醉,我甚至想向南陽的劉子驥一樣去找尋這片淨土,遠離城市的喧囂,塵世的紛擾......但現實是骨感的,世外桃源並不存在,人與人之間除了感情,還有利益關係......

《邊城》又使我成長。

邊城心得體會12

1999年6月,《亞洲週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選出前100部作品。參與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的學者、作家。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而從單篇小說的角度來評的話,《邊城》排在第一。

初讀《邊城》是很疑惑,沒看懂這篇文章究竟要表達什麼,有何現實的教育意義,只覺的文章很美,大量的描寫文字營造了一個很浪漫的氣氛。那麼,爲何這部小說在中國現在文學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可以從作者沈從文的寫作風格上入手。

浪漫,恬淡是沈從文的寫作風格,在陳從文的`筆下,沒有苛捐雜稅,沒有地位等級,沒有剝削壓迫。他在《邊城》中所描繪的,都是人間最美的事物:美麗的景色,凝重的親情,純潔的愛情,並把這三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如此純自然的景色,正是那些與世無爭人的生存境界,恬靜,幽適。進入故事中看,作者所需塑造人物形象都是最純樸,最乾淨,最純本x的。清澈單純的翠翠,樸素熱情的老艄公,豪放豁達的天保,秀拔出羣的儺送。他們都不沾染任何雜質。天保和儺送都愛翠翠。他們採用唱歌的形式。這是多麼質樸。那歌聲中帶有的是多麼簡單純樸的愛。而翠翠這個形象,也不是現實派小說中那種敢愛敢恨的婦女形象,她只有純樸女孩子的本源,她只知道自己要爲愛守候,那麼純樸的等着儺送回來,而什麼親情與之的選擇,什麼難以取捨,她都難以定奪。而儺送的不歸又增加了令人惋惜的悲劇色彩,同時也增加了浪漫的因素。

所以,在本文中,作者在極力營造一種浪漫的氛圍,這也是沈從文一貫的寫作風格。這篇文章寫作與三十年代,茶峒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的“世外桃源,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環境。它不像魯迅,批判現實。在沈從文的筆下沒有政治,只有人x的善良,美麗的景色,淳樸的風氣,一切都沉浸在美好之中。現在,人們在追求本源的文字,越來越喜歡迴歸本x的文章,因此,沈從文的文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邊城》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衆多的讀者,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獨特地位。

邊城心得體會13

雨後,我坐在陽臺,讀着《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着讀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後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似乎愈發崎嶇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在整部小說裏,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着那個時代典型特徵的老船伕,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夥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酸澀、潮溼起來,不知是因爲窗外不曾停歇的雨點,還是文中的翠翠那飄渺的幸福。或許,二者皆有吧。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麼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爲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衝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讓我品出許多對現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比如……

邊城心得體會14

前些日子,有知己好友向我推薦沈從文代表作《邊城》,閒暇時,我買了一本《沈從文集》,重點讀了《邊城》一文,感想頗多。

《邊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說,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是通過描述女主人公翠翠與少男儺送的純情之愛,來揭示一種源自湘西古樸原始的“愛”與“美”。

這種愛與美在小說中,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之舉,更沒有附加銅臭的權錢交易,相反小說所表現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樸原始鄉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戀情,它青春、陽光、清新、健康,猶如陽光下愛情的花朵,晶瑩透明。

縱觀小說描述的不僅是唯美的戀情,更有祖孫、兄弟之間的摯愛親情,還有處在整個邊城各個角落人們之間的一種善良互愛之情,這些愛與情不正是如今我想看到的人類最高尚的心靈之美嗎?

雖說小說翠翠和儺送的愛與情以苦澀的悲情收場,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更是我爲之惋惜的,但它又讓我懂了美好的愛與情有時並不能完全爲自己所把握的一面,它有其社會屬性的另一面,以致這中間或有悲情、或有無奈,這讓我聯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慨嘆,當然我不排除也有人能衝破重重阻力追求得到自己的愛與情,如古代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但話又說回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自己的愛與情?

又有多少人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愛與情呢?也正因爲這樣,“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就成爲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鳴!

邊城心得體會15

天高雲淡,白塔下,渡口邊,一對兄弟,一個女孩,一段說不清的戀情故事,這就是《邊城》。精美的風景,仁慈,純摯的人們,故事爲什麼會以悲劇結束?畢竟是誰的錯?其實,並沒有什麼“爲什麼”,悲劇的停止,也並不是誰的錯。

天保跟儺送,兩個人同時愛好上了翠翠,按規則要不兩個人真刀真槍的大幹一場,決出個誰勝誰負,勝的去尋求翠翠,而負的退出,大話西遊2新手序列號;要不兩個人晚上一起到翠翠家的對面唱山歌,翠翠回唱的那個人贏。兩個親兄弟不可能真刀真槍打一仗,所以只能抉擇後者。但不得不說遺憾的是天保唱歌不行,也就廢棄了,而儺送唱歌時翠翠卻由於睡着了,只把那歌聲當成了一個美妙的夢。

天保爲了忘記翠翠玉成儺送而隨船出商,卻因船失事而溺逝世河中;翠翠經由爺爺點撥後曉得了儺送對本人的愛,卻因女孩的羞怯不敢表白;儺送給翠翠唱了一晚的歌,卻因翠翠沒有給他回唱再加上哥哥天保的死讓他不知怎麼面對翠翠,所以也遠行了;爺爺爲了翠翠當前的幸福忙前忙後,卻因全部事情變成這樣又加上歲數大了,終極在暴雨將停的凌晨分開了人間。

最後,只有翠翠和她的黃狗,守着渡船,等着儺送的歸來。

想來想去,這所有的起因,並不是因爲誰的錯。老話有一句叫“這都是命。”是啊,翠翠的愛情變成這樣又何嘗不是一種命呢?她的愛情中,沒有明爭暗鬥,沒有一點昏暗的.貨色,但終局卻是這樣,能說什麼呢?認命吧,順其做作就好。其實這未必是一件壞事,當儺送和翠翠的愛情經過期間的考驗,兩人再次相遇時,應是世間最幸福的事了吧。而如果因爲時光的推移,感情淡了,沒了,又是什麼壞事呢?這段感情的結束,不也是另一段感情的開端麼。

事實生涯中也是一樣,假如兩個人之間的感情閱歷了很多卻仍不產生搖動,很不錯;如果跟着種.種事件,情感散了,相互感到不合適了,離開,也挺好。

還記得《非誠勿擾Ⅱ》中芒果和李香山離婚儀式上的賀詞:散交易不散交情。兩個人分開後,之間就又是另一種感情,有什麼不好的。

實在,感情,沒有什麼是與非,沒有什麼對與錯。

其實,感情,真的順其天然就好。

標籤:心得體會 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