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關於仁愛的演講稿

演講稿以發表意見,表達觀點爲主,是爲演講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演講稿,那要怎麼寫好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仁愛的演講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仁愛的演講稿

關於仁愛的演講稿1

Good morning,everyone!

“仁愛”在詞典中的意思是“寬人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個詞,卻包含了一個人心中最重要的良知。一個人只有心懷仁愛,周圍的人才都會像你愛着他們一樣愛你。

從古至今,“仁愛”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光輝傳統,孔子也以“仁”作爲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古代,有着許多仁愛的典範,如子路背米,閔子騫以德報母,齊桓公禮待鄉農,晏子巧諫景公愛民等;而如今,仁愛已經成了社會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核心。那麼我們年輕一代,如何在現實中踐行仁愛呢?

在我看來,仁愛,就要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

首先,仁愛,就要愛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以“我”這個單位活在世上,有很多人看不起自己,認爲自己比不上別人;還有些人自以爲是,以自我爲中心。仁愛自己,就是要以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

其次.仁愛就要愛他人。他人這個範圍很大,可以是父母、家人、老師、同學、朋友,甚至是陌生人。

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至親的人,他們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愛父母。愛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國優良的文化傳統。春秋時期,子路爲了讓父母吃到大米,寒風烈日也要跑到百里之外,背米回家給父母吃。漢朝人士黃香,夏天用扇子驅除蚊蟲,趕走燥熱,爲了讓父親睡得舒服一些;冬天先鑽進被窩溫暖牀鋪,以免父親着涼。百善孝爲先,今天的我們更應該用自己的方式來孝順父母,如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幫父母泡茶,在學校認真學習不讓父母操心等。

老師、同學、朋友都是我們在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我們少不了他們的幫助。但同時,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我們也應給予我們力所能及的幫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活的小事中,我們也應該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陌生人。在公車上,看見年邁的老人或孕婦沒座位坐,希望你能主動讓讓座他們;在馬路上,看見環保工人們在打掃,希望你不要將手中的紙屑隨手扔在地上;在小道上,看見一個小朋友跌倒,希望你能將他扶起來!

除了愛自己,愛他人外,仁愛更呼喚一種關愛社會的大愛之美。在汶川地震中,溫家寶總理冒着餘震的危險,遠赴災區,給那裏的`人們帶去問候和溫暖;而所有中華兒女則慷慨解囊,給予了絕望的人們重新振作的勇氣和信心。這不正是仁愛的生動體現嗎?我們若能給對我們生活的社會多一份關愛,必然形成一種“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良好社會氛圍。

愛自己——自尊自立;愛他人——心懷感恩;愛社會——胸存天下,讓我們以仁愛爲紐帶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仁愛的演講稿2

記得兒時的一首兒歌,說是小二郎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打,就怕沒有文化,無臉見爹孃,當時以爲,上學去學習知識就是學習文化,但是後來我才明白,知識並不代表文化,文化的內涵非常博大,對於一個集體而言,那是一種理念,對於個人而言,就是一種修養,而這種修養往往決定了我們一生的路,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前途,我們的幸福。

我大學剛剛畢業的時候還很迷茫,爸爸告訴我:記住,無論你以後選擇了哪一行,要想幹好,你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可惜,當時我正處於憤世嫉俗的年齡,根本無法理解父親的話。其實道理很簡單,無論是誰,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歹徒,也喜歡好人。但什麼是好人呢?易經裏說,天,以清高以籠天下,地,以厚德以載萬物,就是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寬大的胸懷加一個仁者之心。以往,我一直以百分百的唯物者自居,併爲之洋洋自得,但心裏一直不明白,爲什麼世界上會有那麼多人信仰宗教,後來對宗教逐漸瞭解我才發現,假如這世界真的有上帝存在的話,那麼這個上帝真的值得我們每個人去信仰和崇拜,首先他既可以從宏觀上統領全局,運轉世界,又能體察入微,關心每個人的疾苦,讓人們覺得上帝隨時都與你同在。其次纔是上帝最最讓人敬重的地方,就是他那幾乎無限包容的仁者之心,全天下都是他的子民,他愛任何人,不管是聖人還是惡棍,是君子還是小偷。這種仁愛之心,對於我們醫生尤其重要,來的每個病人,不管他是誰,他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身份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病人,我們就要以一個仁愛之心去對待他,去幫助他去體恤他去愛護他。

其實,這種仁愛之心就是一種文化,小二郎上學堂學的是知識,爲什麼要說沒文化無臉見爹孃呢?我們常說有知識有文化有了知識才會有文化,天地萬物都有一個規律,儒家稱之爲理,道家稱之爲道,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豐富自己的頭腦,纔會懂得道和理,既道德經所說的絕學無憂。記得幾年前醫院組織了一次禮儀學習,是在開封大學,講課的是臺灣人張家麟,他有一個習慣,凡是他認爲落後和錯誤的觀念,他都稱之爲農民的思想,當時的我,對他對農民兄弟的歧視頗感不平,但後來我慢慢的明白了,他歧視的不是農民,他歧視的是無知,歧視的是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如果我們無知又無識,我們就不懂道和理,那我們還談什麼仁愛之心,更無須談什麼治病救人了。所以學習對於我們至關重要,通過學習豐富來我們的頭腦,。

說到這裏會有很多人不服氣,從古至今,有無數的文化水平低,甚至於文盲都能成大事的。這一點我也很長時間困惑,不光我困惑,很多人都困惑,那個博覽羣書的南周皇帝,亡國後把書全燒掉,現代的很多專家因爲無法解釋,甚至專門發明了一個詞,叫做情商來自我安慰。其實所謂知識,是指知而識之,光知不識,跟不知沒什麼區別,如何去學習知識很重要,知識是無限的,而我們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常說隔行如隔山就是這道理,而我們每個人擅長的往往只有一個方面,一個人做了一道複雜的數學題,我們稱之爲聰明,一個人寫了一篇妙趣橫生的文章,我們也稱之爲聰明,一個人善於揣摩別人的思想,我們還稱之爲聰明,可那個做數學題的可能文章寫的一塌糊塗,那個寫文章不諳世事,那個通曉人心的可能象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一樣是數學白癡,但他們都是聰明人,甚至可以說是絕頂聰明,這就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們不光要博學,我們還要專攻,要專攻自己的專業,這就是一個職業人的敬業精神。兒時的我曾經有很多的夢想,有科學家,老師,飛行員,甚至還有司機,當從沒想過自己做醫生,上了醫學院後很是沮喪與頹廢,後來有一天,爸爸問我:你覺得如果你努力的去做一個醫生,你會做的很好嗎?那時的我正處於激情的年齡,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當然滿口肯定,於是爸爸告訴我,世界上沒有完美,如果你覺得你能找個職業比你做醫生會更好,那就去做,但如果你一旦選擇了這個職業,那你就要努力去做到最好,不要讓青春在抉擇中虛度。爸爸的話對我的觸動太大,在我兒時的記憶裏,爸爸永遠是坐在那裏專心致志看書寫字的形象,爸爸的敬業精神,永遠是我和哥哥仰望的,而他所說的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是最最樸素的敬業精神。綜觀古今,成功者無一不是敬業者,秦皇漢武,他們的勤政都是有名的,每個好皇帝都喜歡微服私訪,聽聽老百姓的意見,對於帝王來說,勤政就是他們的敬業,假如南唐後主李煜是個普通文人,明神宗是個木匠,那他們會是一個傑出的人,甚至名垂千古,可如今只是貽笑大方,他們錯就在缺少敬業上。

李世民有一次在玩鳥,剛好看到魏徵,忙把鳥藏在袖子裏,魏徵故意耽誤時間,等魏徵走了鳥也憋死了,一個帝王,連玩個鳥的時間都沒有,偶爾玩遇到臣下還要藏起來,怕被說不務正業,看來貞觀之制不是招之既來的`啊,但這裏李世民還有一點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玩個鳥,見了臣下嚇得把鳥憋死了,難道一個堂堂皇帝會怕一個臣下嗎?不,這是一種敢於直面錯誤的精神,其實承認錯誤直面現實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是人性的最基本的弱點之一。記得小的時候,考試成績好就受到誇獎,補考就受批評,所以沒到考試就很着急,不知覺中,學會了作弊,後來爸爸知道了,給我買了一套模擬試題,對我說,你想知道你考試大約會考得怎麼樣,你可以先用模擬試題來檢驗一下,如果你做模擬的時候還作弊的話,那你就是騙你自己,即使模擬了100分,真考時還會露餡,吃虧的是自己,如果一道你不該錯的題你錯了,你可以找100個理由爲自己辯解,說你真考試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但到真的考試你有一萬個理由也沒有人聽,因爲你錯了就是錯了,分已經扣了,你的藉口只是在騙你自己,同樣你的考試是爲了檢驗你知識的學習情況,你作弊,成績全是滿分,你的腦子裏還是空的,我們表揚的不是你的成績,而是你學到了東西。從那以後,我考試不在作弊,爲了成績我塌實的去學習,這讓我一生受益,而這種不自欺欺人,實事求是的精神更會帶來無盡的收益,然而,這種人性的弱點並不那麼容易攻克,電視裏演的醫生,只要你是醫生,似乎凡醫學相關的東西,哪怕很邊緣很邊緣的東西你都可以侃侃而談,然而,現實是很難做到的,總有我們不懂的方面,當我在臨牀遇到或談到一個並不熟悉的病時,我的習慣是硬撐,往往不肯承認自己不懂,怕丟面子,常常硬裝做自己也很懂的樣子,甚至有時人家問到頭上,還要裝做很不屑的樣子讓人家自己去翻書,其實自己本來不懂,到頭來還是不懂,最多偷偷的回去翻翻書,瞭解一些皮毛就沾沾自喜。有幾次我硬着頭皮承認自己不懂,甚至看書看到疑惑時主動給同事打電話,得到的並非嘲笑,而是非常非常熱烈的討論,而換來的是自己更深刻的理解,過後的感受是一種充實,一種自信,而不是先前的那種空虛和自責,這是一種敢於直面事實的精神,這就是求是的精神,是每個技術人員都需要有的品德。

關於仁愛的演講稿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殿堂,我們學校的理念是知識重要,育人更重要,而我們堅持的“仁愛”正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

可以說,愛即是仁,仁即是愛,愛是仁的起點,又是仁的歸宿。總管中國歷史上,堅守“仁愛”最成功的,莫過於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當我們誦讀《論語》時,不禁會被他那崇高的人格所折服。孔子能成爲“仁愛”的典範,與他一生的勤奮密不可分。

說到“勤奮”二字,也許讓你感覺是老生常談。當老師、當家長在你耳邊嘮叨“勤奮”二字時,你是否感到迂腐、感到厭煩?

你也許驚歎那漢字的珠圓玉潤,一首首七言律師竟成爲千古絕唱,可你是否看到“詩聖不休”的執着?你也許曾矚目那一小段燈絲的炫目,給了人類無窮的光明和希望,可你是否又看到“發明大王”那以前多次失敗後的鍥而不捨?“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不是春風拂面的輕鬆,而是重逾千斤的辛勤付出!

不要埋怨自己的愚笨,那隻能說明你懶惰;不要責怪命運的不公,那隻能說明你懦弱;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功,那隻管你能說明你不夠勤奮。清晨醒來,你手捫心口,感受着自己強勁有力的心跳,微笑着對自己說說:“我必然是勤奮的!”

那麼,我要恭喜你,你已經抓住了通向成功的金鑰匙。如果你能在每天睡覺前愉快地對自己說:“真好,我又勤奮、重拾地過完了這一天。”那麼,我要敬佩你,你的這般金鑰匙已在你的養護下山上發光,成功也在悄無聲息地向你飛奔而來。

朋友們,杜甫用勤奮再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愛”,他的推己及人讓人感受到“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博大;而異國的愛迪生也在用他的勤奮給人類帶來福祉,他的樂於奉獻讓人感受到人類共同的崇高靈魂。

他們都用自己的勤奮書寫了仁愛,那麼,作爲威尼斯的學子,作爲沐浴在濃濃儒家文化中的我們,又將怎樣的行動去書寫仁愛呢?聰明的你一定是有了堅定有力的答案了吧?

關於仁愛的演講稿4

各位、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xx,來自上xxxx,雖然沒有亮麗的外表,也沒有特別標準的普通話,但是我還是很自信地站到了這個演講臺上,因爲我有青春、夢想、信心、智慧和責任,最重要的是我想來傳遞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那就是——愛。這也是我今天演講的題目。

這是一方和諧的淨土,這是一塊人文的園地。

在這裏,沒有鳥語和花香,有的是細雨滋潤;在這裏,沒有狂風和暴雨,有的是滴滴滲透;在這裏,沒有喧譁與張揚,有的只是靜默和無聲。

我愛,因爲它讓我有了追求與夢想!

我愛學生,因爲他們給我帶來了酸甜苦辣與最純真的愛!

托爾斯泰曾說過:“如果一個老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美的老師。”是的,作爲一名,一位完美的教師是應該既熱愛事業又熱愛學生,要去愛護、關心每一位學生。要把教育學生的過程看做是愛學生的過程。也就是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我認爲做一個完美的`教師,就應該做到既愛我們的職業,又愛我們的學生。

從第一天當老師起,我就有這樣的信念——平等的教學、平等的愛,公平對待絕不偏心,不管哪位學生思想上有疙瘩,我都願意幫助解開;無論誰有了點滴的進步,我都要送去一聲鼓勵,送去一片摯愛。當老師,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盡心盡力,盡職盡責。我相信只要老師將自己無私的愛奉獻出來,這種愛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它是一種樸實無華的慈母之愛,真實平等的朋友之愛,我願用這些愛排擠學生心靈上的雜草。這種愛的付出是連綿不斷的,如綿綿細流終年流淌於平凡的瑣事中,就如課堂上的一個眼神、一聲讚語,病時的一句問候、一次補課,課間的一番閒聊、一場遊戲,假日的一份牽掛、一趟遠足。我愛我的學生,我堅信愛心可以融化堅冰,用我的真心去打動學生。學生會明白的,也會理解老師的苦心,願意跟老師學的。

身爲教師,個人素質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的形象直接關乎着學生素能的培養。因此,我們懂得日常教學的模範表率作用,知道自己的行爲舉止,言談風貌會對學生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更深深明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獨到的效果,和“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榜樣的作用、人格魅力。

教師——這個陽光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因爲我愛教師這個職業,我愛我的學生,我的青春因爲我對學生的愛而更顯光彩;我的生命因爲我對學生的愛而更加燦爛;我的心因爲我對學生的愛而更加年輕!我爲自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而自豪!讓我們用慈愛呵護純真,用智慧孕育成長,用真誠開啓心靈,用希冀放飛理想,用奉獻托起教育科學發展的太陽。

關於仁愛的演講稿5

當小小露珠從嫩綠的草尖上滑落,它會選擇鑽進土壤,奉獻自己,讓嫩草茁壯成長。而對於我們來說,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奉獻,更多的在於要仁愛待人。

就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一樣,面對廉頗的惡言,選擇迴避,周圍人問爲何時,他卻說:“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這麼做,只是因爲將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事後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寬容的對待他,這便是仁愛待人。

仁愛待人,出自《論語》,而《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所謂仁愛待人,就是要對他人尊重,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人,這是平等互待,以禮爲本。《論語》不像唐詩宋詞那樣易懂,卻也不像魯迅的文章那樣讓人難於理解,裏邊談到的次數最多的一個字,便是“仁”,對於“仁”,總是有不同闡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比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仁愛待人,就像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進一步說明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仁愛待人,就像《顏淵》裏邊提到的“克己復禮爲仁”一樣,要剋制自己,提升道德修養。

仁愛待人,就像孟子所說的:“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我們要孝順父母,不讓他們擔心。

是啊,我們就應該如《論語》中所寫的一樣,要“仁愛待人,推己及人”。

然而,現在的生活中,高科技已逐步佔有人們的心智,尤其是青少年們,漸漸遠離書籍,整天捧着手機、電腦,從而感悟不到品味書籍的好處,於是,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了:不孝敬父母長輩、不愛學習、脾氣差、缺乏愛心……,這時,何嘗不可以翻一翻那些陪伴過自己的經典書籍?雖然它們可能早已被我們放在書櫃底層,但那些經典之作,那些有着傳統文化的作品,那些沉實古典的中華書籍,無論是哪一本都可以教導我們做人,教導我們做事。只有誦讀了這些經典之作,我們才能感悟生命,感悟成長。

標籤:演講稿 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