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行勝於言演講稿

通過對演講稿語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裏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大家知道演講稿的格式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行勝於言演講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行勝於言演講稿

行勝於言演講稿1

“行勝於言”是清華大學的校訓之一,它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一起共築清華精神、清華魂。

“行勝於言”論述了做和說的關係,其真諦是告誡人們做人做事要務實。古之聖賢反對說大話,提倡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孔子在《論語·憲問》第二十六章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君子以自己的話超過自己的行動爲恥辱”。在《論語·爲政》第十三章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是“先把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他認爲爲人行事的本身,比你的語言更具說服力。孔子不但對說和做的關係有深刻的認識,而且一生躬身歷行,周遊列國,推行仁政,風塵僕僕,悽悽惶惶,暮年閉門著述,的確做到了“敏於事而慎於言”“訥於言而敏於行”。“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先做後說,或者多做少說,都是強調實幹,不實幹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的。做事要首先着眼於做好當前的事。古人云:“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行遠自邇”就是說要實現遠大目標,做事包括做學問就要從眼下事做起,要由淺而深,循序漸進。而在現實生活中,好高騖遠者比比皆是,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肯做。我們被當代孝子田世國捐腎求母的行動而感動落淚,但在家中卻不肯給勞累一天的媽媽端來一盆洗腳水;我們敬佩帶着妹妹上大學的洪戰輝撐起貧困、自強不息的精神,而明知家境不好的你卻與其它同學永無休止地攀比吃穿;我們被身殘志堅的史鐵生和海倫凱勒的刻苦求學精神所鼓舞,可是身心兩健的你卻不肯爲解一道數學難題而苦思冥想。我們在行動上太習慣於眼高手低。

我們常爲英雄們爲愛護公共財物而犧牲的精神感動不已,卻把自己班級的桌椅和教室牆壁塗抹得髒亂不堪;我們深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爲人之道,卻在同學正在午睡的教室裏撕瘋打鬧;我們懂得“友誼誠可貴”的交友之道,卻只因雞毛蒜皮小事與同學發生磨擦後便大打出手;我們總把“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掛在嘴邊,卻在校園內隨意亂扔紙屑、雪糕包裝袋和踐踏草坪。我們在思想上太喜愛誇誇其談了。

反躬自省我們的言和行,每個人確有從自身做起,從當前的事做起的必要。人生旅程中少不了行、思、言,這三者是統一的。對一個人來說,應當做到行成於思,行勝於言,言行一致。人活着就要做事謀生,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那麼就請“領取而今現在”,不要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做事時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善始善終。爲其如此,方能在有限人生中鑄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行勝於言演講稿2

行勝於言、行勝於知!

記得一位哲人說:“構想再好,但一毛錢能買上一打;只有那些能勇於付諸行動的人,纔是無價的。”因此,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光“言”、光“知”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付諸“行動”。而“行勝於言”是我們清華所有學生的座右銘;“行勝於知”則是我在《開復學生網》上一位幾乎最虔誠的紛絲的網名;我要在此深深感謝他,同時也要深深感謝這許多年來一直對我厚愛有加的無數《開復學生網》的年輕網友們,因爲正是這批我從未謀面的年輕網友,對我這《習慣學》的問世給予了最熱情的鼓勵和最有力的支持。

那圍繞着我的演講事業,我究竟是如何“行勝於言、行勝於知”的呢?

你看,我前面所舉例子不就十分典型──一般人聽到王洪慶老師那句話,聽聽也就完了;但我聽後覺得有理,就會立即行動;不僅如此,我還會將其化爲習慣而十遍、百遍、千遍地反覆行動,這不是再典型不過的“行勝於言、行勝於知”嗎?

因此說到底,要真正使自己做到“行勝於言、行勝於知”,還必須在習慣上下功夫。因爲只有在習慣上下功夫,我們才能“知必行、行必恆”,我們才能擁有極強的“行動力”;否則,如果我們沒有在習慣上下功夫,我們的“行勝於言、行勝於知”也只是一句空話、一句口號而已,你說對嗎?

那爲了讓“行勝於言、行勝於知”真正落到實處,我除了前面所講的幾個大的、關鍵性習慣外,我在演講方面還養成了哪些具體的、細節性的習慣呢?

你看,爲了更便於我與聽衆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我每次演講前都要在網上查詢聽衆所在地區的風土人情、名人趣事,這已成了我的習慣。

你看,拿着講稿演講一字一句地念和脫稿演講,其感染力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從第一次演講開始,就已養成了脫稿演講的習慣。

你看,要使你的演講真正能打動人心,演講者的“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每次演講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何使今天的聽衆能從自己的演講中獲得儘可能最大的收穫,這也早成了我的習慣。

你看,每次演講開場是否精彩,對演講者往往十分重要。開場好,你會充滿自信,整場演講會勢如破竹;開場不好,你會自信大挫、整場演講也許會越講越沒有底氣。因此精心準備開場,甚至將其寫下後一遍又一遍地掰着手將其熟記於心、熟背於心,這也早成了我的習慣。

你看,每次演講的成功,話筒、音響、白板、白板筆等輔助設備是否理想也是重要一環,甚至場地的溫度究竟如何、自己要不要因此而增減衣服也必須細加考慮;而對這一切的認真處置,也早已成了我的習慣。

你看,每次準時出席,是不是也應是一場成功演講的必要一環?很難設想,一位姍姍來遲又理由充分的演講者能受到聽衆的歡迎和認可,而在一定程度,這又是你對自己聽衆是否有足夠尊重的具體體現。因爲深諳此理,因此我在迄今爲止的852場演講中,有851場是準時到達的;而唯一遲到的一次,是我到中國農業大學演講,到後才發現我應去的“食品學院報告廳”不是在他們頤和園之北的校本部,而是在七八公里之外的東校區。我知道後忙驅車前住,結果遲到了十分鐘,我只能向我年輕的聽衆們深深三鞠躬,以示歉意。

朋友,在擁堵如此嚴重的京城,近千場演講我只遲到了一次、只遲到了十分鐘,這應該是個很不錯的記錄吧?

那我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這答案依然是習慣──因爲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因此我早就養成了準時出席各種赴約、集會的習慣。就以我每次早晨到我們清華上課爲例。我家離清華的車程爲20分鐘左右,但考慮到京城的擁堵,我每次都要提前一個半到2個小時就開車出發。早飯我安排在學校吃。爲什麼?因爲萬一那天擁堵特別嚴重,我就可以把這吃早飯時間作爲機動,而依然能確保自己準時、準點地出現在我的學員們面前。

朋友,這是什麼?這不就是習慣、不就是經由852場演講所養成的一種穩定得不能再穩定、牢固得不能再牢固、可靠得不能再可靠的習慣之偉力嗎!試想,一旦你養成了如此一種習慣,那在準時守約方面你怎麼能做不到“知必行、行必恆,行勝於言、行勝於知”呢?而正因爲此,我們清華繼教負責合班課的馮和心老師一次很感慨地對我說:“周老師,您的課我們是最放心的”。但我想,讓她們最放心的,尤其說是我周老師,還不如說我所養成的各種一定能讓他們放心的習慣!你說對嗎?

而朋友,爲了讓“知必行、行必恆,行勝於言、行勝於知”的大習慣真正能落到實處,還有一個具體的、細節性的習慣我一定要在此與你分享。

那這是個什麼習慣呢?

我上面說,我迄今爲止已演講了852場,那我對此爲何能有這麼準確的數字呢?

告訴你吧,我的演講雖然每次一定脫稿,但從1999年10月22日開始,我就養成了每次必要認認真真地準備一份提綱的習慣。如今你到我家,你就可以看到我在書櫃裏所存放的這852份提綱。而正是經由這多達近千次所養成的牢不可破的習慣,因此,如今我每次演講,一定會習慣性地認真準備這份提綱,一定會習慣性將其編上編號,一定會習慣性在其左上角標明本次演講應特別注意之處,一定會習慣性地在右下角記下這次演講的總體感覺、學員反應、不足之處,以便自己今後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更新;而對此,那怕我某次忘帶了手錶、白板筆不夠流暢、超時了5分鐘、課間上洗手間回來出了“拉鍊門事件”,我都會一一記上……

……

朋友,如果你一直不離不棄,讀到以上文字,你有何感受?你看,我們清華繼教的老師們之所以對我的講課會如此放心、李娜學員之所以一邊聽課一邊會止不住詩興洶涌、我自己每次講課之所以感到彷彿都在過年、還有那我偶然在網上見到的所謂“中國十大金口才”……試想,所有這一切,不都是各種習慣綜合的結果嗎?而當這一切有關事業的習慣你漸漸養成了、慢慢鞏固了、變得越來越強有力了,那你在前進的路上怎麼能不“知必行、行必恆,行勝於言、行勝於知”呢?那我們上面所談到的那神奇的“飛輪效應”怎麼能不在你身上應驗呢?

關於“習慣決定事業”特別要補充的兩點

朋友,說到這兒,關於“習慣決定事業”這個命題我們就要告一段落了。在告別之際,有兩點我還想補充一下,這也許會有益於你。

我要補充的第一點是關於主說的“流淚播種的,會歡呼收割。”

這當然是一句極經典的話──我們流着淚播種,最後會歡呼着收割。這正如我當初之所以要選擇我的演講事業,那是有過一番流淚的、甚至是痛徹心肺的經歷;而對於養成具體每一個習慣,開始播種時我們也頗有些艱辛的、“流淚”的味道。但我要補充一點的是,當你“流淚”播種以後,當這些習慣養成以後,實際你的整個“耕耘”過程,卻一直愉悅的、輕鬆的、歡快的。

就以我852場演講爲例。這852場演講我每場都要準時、每場都要認真準備一份提綱、每場都要提前一個半小時到二個小時從家中出發、每場都要總結優缺點……實際這一切都是習慣。而當成了習慣,這一切對你而言豈不都是駕輕就熟的、習以爲常的、樂此不疲的,且精益求精的、熟能生巧的、不斷與時俱進的?!因此,我的年輕朋友千萬別誤解以上“流淚播種的”這五個字,千萬別以爲我的收穫儘管是“歡呼着”的,但從“播種”到“收穫”的全過程卻一直“流淚”的、痛苦的、天天必須咬着牙堅持的;如果是這樣,在習慣上下功夫豈不就成了“苦行僧”?!

以上是我要補充的第一點。

我要補充的第二點,是有關王雪紅紀念文章中那句畫龍點睛的.話──“勤勞和簡樸說起來不難,難的是把這些當成習慣,堅持一輩子”。

那關於這句話,我要補充什麼呢?

我要補充的是在其“難的是”三個字後,若再加上“智慧的是”這四個字,就更好了。

爲什麼?

因爲在我看來,我們在“習慣”上下功夫,尤其說是一件“難”事,還不如說是一件極“智慧”的事。你看,當你看到王永慶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每天的“午餐彙報會”、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每天的“清晨兩點起牀”,你一定會驚歎不已;因爲這確實太難能可貴了,王永慶簡直就是個超人!而我們普通人只能對其仰望、只能自嘆不如。

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實際這一切都源於習慣,只要我們肯於在習慣上下功夫,我們普通人也不難獲得這種看似驚人的力量。

那我爲什麼敢這樣說呢?

你看,就我本人而言,就是個極普通的人,而且是個敗到生命只剩一片廢墟的人。而在我年輕時關於堅持、關於毅力、關於幾十年如一日,可以說一點影子都沒有。但沒想到如今的我,堅持每天清晨四點左右起牀寫作已有十多年了,堅持每天練功已有三十多年了,堅持每場演講都總結優缺點已有842場了,堅持“天天唸經”已唸了十多年、唸了幾千天了……而所有這一切都是怎麼來的?幾乎都是我明白了習慣的奧祕後才獲得的。

那你說這一切“難”嗎?可以說既“難又不“難”。

爲什麼?

因爲當你清楚了“習慣”這種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當你懂得了這種生命智慧、當你掌握了這種人生訣竅、當你擁有了這盞阿拉丁式的奇妙神燈,實際我們人人都很容易擁有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韌和頑強。

對此,我只要用系安全帶爲例,你就很容易明白了。

你看,我如今無論坐車、開車都必繫着安全帶。也就是說,我已堅持了十多年、而且我此生必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系安全帶。

那我的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是從哪裏來的呢?

實際就來自我十多年前剛拿到駕駛證的第一天、就來自那天剛坐進駕駛室的前五分鐘。

爲什麼?

因爲第一,作爲一個正式駕駛員,從今往後我一定要極端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安全,極端認真地對待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第二,要把安全駕駛落到實處,作爲正式司機,我必須一開始就養成系安全帶的習慣;第三,要養成習慣實際根本不難,只要在第一時間對其有足夠的重複,這習慣就必能養成。

於是,在以上三種理念的支配下,那天我一坐進駕駛室,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發動汽車,而是把安全帶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再插上,再取下;再插上、再取下……

朋友,在一般人看來,我這人肯定有點精神不正常吧?對於這“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你讀着也肯定有點不耐煩吧?!但告訴你吧,正是這種看似有些“精神不正常”似的、一遍又一遍的“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正是這種極端認真的、對自己寶貴生命高度負責的精神,使我用了不足五分鐘就養成了一個極重要的人生習慣,而從此,我的駕車安全就有了一種根本性的保障。可想一想吧,就是缺了這五分鐘不厭其煩的重複,我們中國、甚至整個世界有多少人、多少家庭曾遭到了滅頂之災啊!

因此,朋友,我前面說──“我們在‘習慣’上下功夫,尤其說是一件‘難’事,還不如說是一件極‘智慧’的事”──我這句話是不是並沒有說錯?!當我們不懂得“習慣”這種“智慧”,我們要擁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堅韌,幾乎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但當我們擁有了這種“智慧”,它只需短短五分鐘,就可以換來“堅持一輩子”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堅韌,這不是再典型不過的“一本萬利”、“四兩拔千斤”嗎?試想,我們這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比這“投入產出比”更高呢?!而問題是這樣的“智慧”,它並不需要像姚明一樣必須高達2。23米才能獲得,只需你多一分認真、多幾次重複便能獲得,那我們爲何還讓其束之高閣、或與自己擦肩而過呢?!!

標籤:演講稿 行勝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