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音樂之聲的教學實錄

語文2.6W

  【教學依據】

音樂之聲的教學實錄

音樂劇《音樂之聲》系根據瑪麗亞·特拉普自傳體小說《託普家族的歌手》改編,1959年在美國紐約百老匯首演,在1960年該劇一舉榮獲第十四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大獎,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漢姆斯特恩二世(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被認爲是兩位大師最傑出的傳世佳作。1979年,該劇還榮獲勞倫斯·米格納獎。後來,厄內斯特·勒曼依據小說和歌劇改編成電影劇本並攝製完成。本課就是電影劇本的一個片段。

20世紀30年代末,熱情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奧地利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家給7個孩子當家庭教師。上校喪妻後一直用軍紀管教孩子。瑪麗亞順應兒童心理的教育方法深得孩子們好感。她教他們唱歌跳舞,家中充滿歡樂。上校也被瑪麗亞征服並向她求婚。蜜月歸來,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上校拒絕加入納粹海軍。民謠節上,全家表演了精彩節目,然後機智地躲過納粹追捕,翻越羣山奔向自由。在這樣的一個故事裏,美麗的修女瑪麗亞不受繁文縟節約束,帶着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生活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腳下,她的形象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渾身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氣息成爲這個人物最鮮明的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對閱讀的要求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劇本中人物的個性是鮮明突出,因此,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對人物個性和精神內涵的把握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從而由學習語文走向學會生活。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身處莊嚴肅穆的修道院,瑪利亞顯然是一個不太“和諧”的音符。劇本通過主人公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歌詠心聲和修女們對瑪利亞的評說,巧妙地向人們道出主人公的個性特徵。在學習中要注意從這兩個方面思考“瑪利亞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個問題的答案。

⑵ 本部分劇本中兩種活動背景(場景)的安排也是具有戲劇性的,尤其是對大自然這一背景的描繪極富畫面感,它與修道院的氣氛形成了鮮明對照,人物的精神個性在這種對照中即可窺一斑,閱讀時要細細體會。

2、過程與方法:

⑴ 不同的人體會的人物個性也會有所不同,每一個人眼中的劇中人既有相似,又有差異。這就是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閱讀者自由感悟的空間,重視學生在閱讀時的自我體驗,充分體現個性化閱讀的價值。

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文本,只有聯繫生活的情境,其中的韻味才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因此,聯繫實際生活去體會作品也是閱讀文本的一個重要技巧;反過來,藝術作品對生活又多有教益,聯繫實際生活才能夠煥發作品現實的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品中的人,理解現實生活中身邊的人。他們的精神世界是我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最好的老師。劇本爲我們呈現出這樣一位身爲修女卻熱愛歌唱、活潑歡快、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自己快樂也帶給別人以快樂的人物,我們可以以她作爲解析自身生活觀念的剖刀,幫助我們思考自己的思想與生活,滿懷朝氣地笑對人生。

  〖教學方式

1、通過三個層次的閱讀來解讀文本:

瀏覽略讀,把握劇本的整體內容;掃描索讀,結合重點語句抓文章主旨;精思品讀,扣住關鍵段落和精要詞句把握人物特質。

2、通過自主性的感悟來把握人物:

人物個性鮮明,在劇中引出衆說紛紜,由她所激發出的思考將是多樣化的、極具個性色彩的。個性多樣的感悟對會促成對人物更富深度的理解。

3、通過生活化的體驗走進心靈:

以內引外聯的方式,讓學生憑藉課文學習基礎去關照生活,創設思考和表達的平臺,發掘學生真實的生活情感和體驗,走進真實生活中的人的心靈。

  〖教學構思

1、歌曲激趣,導入課文。

以《音樂之聲》中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把話題引向課文。

2、全文總覽,概括情節。

瀏覽全課,用簡潔的話語概括全文大意,並簡要交代劇本在表達上的特色。研讀劇本,把握人物

圍繞“瑪利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研讀,從“旁人眼中”的瑪利亞和“真實”的瑪利亞這兩個角度去把握人物特徵。

3、勾聯比較,評述人物。

聯繫當下影視作品中的相似形象──小燕子,結合劇本中人物對主人公的關鍵性評說,展開對人物的評述,進一步發現和把握人物的個性。

4、聯繫現實,引領生活。

由劇中人聯想到現實生活,描述顯示生活中的同類人物,發現生活之美。

  【課堂實錄】

  一、歌曲激趣,導入課文

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首歌曲,大家先一起欣賞欣賞,會唱的同學不妨和錄音一起放聲唱唱。好嗎?(播放歌曲《哆來咪》)

(以歌曲導入,在輕鬆歡快的氣氛中步入學習歷程。)

附《哆來咪》歌詞:

“哆”是一隻小母鹿,“來”是金色的陽光,

“咪”是稱呼我自己,“發”是道路遠又長,

“梭”是穿針又引線,“拉”是音符跟着“梭”

“梯”是飲料茶點,讓我們回頭再唱“哆”。

……

師:從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一種怎樣的情緒?

(抓住學生熟悉的話題,掘開學生的表達渠流,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同時檢驗學生積累材料的能力和習慣。)

生1:歡快愉悅。

師:大家知道這首歌曲的來歷嗎?

生2: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插曲。

師:有沒有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有關情況呢?

生3: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奧地利。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她到退役海軍軍官特拉普上校家去當孩子們的教師。她用對生活的熱愛和動聽的歌聲培養孩子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同時也打動了鰥居多年的特拉普上校的心。然而就在他們的蜜月期間,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特拉普拒絕爲納粹服務,全家組成的家庭合唱團趁演出之機翻過阿爾卑斯山,逃出魔掌。

生4:電影中有很多優美的歌曲。除了剛纔的《哆來咪》以外,還有《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晚安,再見!》《16歲來臨》等歌曲。(有學生低聲哼唱《雪絨花》)

師:這些歌名你真的是耳熟能詳啊!看來大家的確對這部電影十分熟悉啊。《音樂之聲》的確是一部優秀的電影。這部根據瑪麗亞·特拉普自傳體小說及理查德·羅傑斯與奧斯卡·漢姆斯特恩二世合編的歌舞劇改編,由美國20世紀福特影片公司攝製的音樂故事片一舉獲得了1965年美國電影藝術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音響5項奧斯卡金像獎,此外還獲得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兩項金球獎等多項獎勵。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這部電影劇本的一個片段。請大家打開課文。

(介紹整部劇本的有關材料,爲學習選段提供詳實清晰的背景,避免斷章取義,爲準確把握人物個性的做鋪墊。)

  二、全文總覽,概括情節

師:本文節選的部分寫了什麼內容呢?請大家閱讀課文,概括出劇本的內容。要提醒大家的是:這是一部音樂故事片。因此,劇本中的人物臺詞大多是演唱的歌詞。閱讀時千萬不要忽略了這些唱詞。(學生閱讀,討論發言)

生:劇本寫瑪利亞受到修道院嬤嬤們七嘴八舌的評說。

  三、研讀劇本,評述人物

師:在修女們的眼中,瑪利亞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大家能否結合劇本的有關臺詞或唱詞來解說一下?

生1:修女們覺得她是個令人生厭的人。“她比禍害還禍害,趕得黃蜂沒處藏。”

生2:她是個不守規矩的人,“做彌撒,蹦蹦跳跳,嘴裏還吹着口哨”,“頭罩底下留着一頭捲髮”,而且“上教堂不準時”。

生3:她是個怪人。總愛闖禍,“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生4:還有人說她“像變化莫測的天氣”,“飄啊飄的羽毛”。

師:真是衆說紛紜啊!到底這是一個怎樣的姑娘呢?你們閱讀課文後,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她的鮮明個性?

生:劇本有一個片段寫了她在山上的歌唱和活動,我覺得充分地表現出了瑪利亞的個性。

師:那好,我們就來仔細閱讀這個片段吧,看看字裏行間向我們描繪了怎樣的一個女孩子形象?(朗讀課文選段“山上。……急速地跑下山來。”)

師:大家從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瑪利亞的個性呢?

生5:我感覺到她是個活潑的女孩子。劇本在這裏寫了她一系列的動作行爲。她一會兒穿過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邊,還拾起小石子玩水……這些都顯出她像孩子一樣的頑皮活潑。

生6:我覺得她是一個嚮往自由的女孩子。在她的歌唱中就有這樣的聲音──“我的心要把聽到的歌兒歡唱。我的心想要像鳥兒從湖上飛回森林……”。

生7:從這裏,我還感覺到她對生活的環境感到不滿。

生8:她是個大大咧咧的女孩子。當她聽到教堂鐘聲的時候,就猛醒過來,拔腿就跑,可又落下了外衣,結果又轉身奔回來撿。

(向架空分析說“不”。緊扣文本內容的閱讀學習過程是科學而審慎的,通過這樣的閱讀學習過程所獲得的閱讀成果必然是可信的。)

師:從大家的.感悟裏,我們不難發現瑪利亞是一個充滿活力和青春氣息的女孩子。剛纔有一位同學還說到,從劇本中感受到瑪利亞對生活環境的不滿。能給我們解釋清楚嗎?

生7:瑪利亞的歌詞中唱道──“每當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裏去,我又會聽到過去聽到過的歌兒,我的心又會充滿音樂之聲,我又會放聲歌唱。”這些歌詞中流露出瑪利亞在現實生活中生活得並不是很快樂和開心,好像有苦惱,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她就會把大山當作傾吐的對象,放聲歌唱,發泄心中的苦惱。

師:瑪利亞會有什麼苦惱呢?你看她,是那麼的快樂和開心。

(抓住人物表現出來的細節去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閱讀的深度有時就體現在細微處。)

生7:我也說不清。可能是因爲周圍的人都不理解她吧。

師:那我們就再仔細讀一讀劇本,看看瑪利亞真的會有苦惱嗎?

(生閱讀課文。)

生8:我覺得她肯定是有煩惱的。煩惱就是剛纔這位同學說到的情況,周圍的人不理解她,這樣就像瑪利亞歌中唱的那樣──她的“心感到寂寞”。

師:怎麼不理解啊?有哪些證明呢?

生8:有人說她“好”,有人有說她“怪”;有人說她“招人喜歡”,可又看不慣她“總是愛闖禍”。

生9:還有人說她“像個小丑”。

師:爲什麼衆人的評價和大家閱讀劇本後得到的印象會不一樣呢?

生10:因爲這些評價都是修女們的看法。

師:在修女們眼中,什麼樣的瑪利亞纔會符合他們的要求呢?

生11:只有循規蹈矩,保持嚴肅沉靜,才能讓她們接受。

師:瑪利亞會順從大家這樣的要求,去求得大家的滿意嗎?

生12:不會。

師:的確。不會,劇本中的一個情節清清楚楚地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請大家找出來。

生13:在劇本的最後。當她發覺大家嚴肅地注視着她的舉止時,連忙放慢了砰然作響的腳步,還小心翼翼地窺視身邊的人,看到大家都嚴厲地看着她,她就搖搖頭,無奈地走了。

師:這樣看來,瑪利亞不是太固執了嗎?她做得對嗎?大家討論討論,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生討論)

生14:我覺得瑪利亞不對。每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應該自己去適應環境,而不能強迫環境來適應自己。否則的話,生活肯定會不順暢。

生15:我覺得瑪利亞不對。生活不能總是光顧着自己的感受,也應該關注別人的感受。

生16:我很欣賞瑪利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爲了滿足別人的要求而抹殺自己個性,這樣做是不值得的。

(體現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針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驗。)

生17:我覺得問題本身不在瑪利亞身上,而在她生活的環境,爲什麼這些人要以挑剔的眼光來看待人呢?

師:照你看來,瑪利亞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裏呢?她應該有怎樣的生活環境呢?

生18:瑪利亞生活在修道院,修道院是一個按部就班、死氣沉沉的地方。她應該生活在—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環境裏。

師:劇本中好像寫到過這樣兩種環境吧。大家找找看,是哪些文字?這兩種環境有着怎樣迥然不同的特點呢?

生19:一種環境是美麗的大自然,課文開頭就有細緻的描繪──“巍峨崢嶸的阿爾卑斯山,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雲雀聲聲啼唱。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殘雪斑斑點點,山風陣陣呼嘯”;一種是修道院,劇本中沒有詳細描繪,但是也交代出了這種環境的特點──“莊嚴肅穆”。

(聯繫人物所處的具體生活背景來理解和評價人物,既使閱讀教學緊扣了文本,又教會學生認識社會的方法。)

師:前一種環境洋溢着清新自然、無拘無束的氣息,後者雖不能說那樣“按部就班、死氣沉沉”,但是莊嚴肅穆的氛圍依然限制了瑪利亞的個性。看來,她的個性和生活的環境真的充滿了矛盾啊!!

(勾聯比較,挖掘價值。)

師:看到瑪利亞,說到這種個性和生活環境的矛盾,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另一個像瑪利亞一樣的女孩子,她雖然連一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但是獨特的個性卻隨着電視劇的熱播讓好多人都見識了她,記住了她。比起老師來,同學們對她的熟悉程度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哩!她是誰啊?

(學生興奮地齊答:小燕子)

(根據人物特點,合理聯繫課文以外的材料,關注流行文化,取其能爲語文學習所用的有價值的東西,在拓寬語文學習空間的同時,也塑造學生正確地對待流行文化的心態。)

師:你們爲什麼會猜是還珠格格小燕子呢?

生1:小燕子生活在皇宮裏,不願被各種規矩所左右,常常做出一些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

生2:小燕子和瑪利亞一樣生活在一個矛盾的環境中,她們的個性都是無拘無束的,受不了那麼多規矩的約束,總想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3:小燕子和瑪利亞一樣都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生4:都有點“瘋瘋癲癲”的。(衆笑)

師:《音樂之聲》裏的院長把瑪利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你覺得用這樣的比喻來說像瑪利亞和小燕子這樣的人恰當嗎?如果你覺得恰當,不妨接着院長的話說下去,把這個評價補充寫清楚,或者另外用一個比喻去形容她們;要是你覺得不恰當,你覺得應該用什麼樣的比喻來說她們呢?

生5:我贊成院長的說法。瑪利亞就像皎潔的月光,就像天上的雲彩,任你有再大的本領,你也無法把她捕捉到,她是不可捉摸的。

生6:瑪利亞就像皎潔的月光和天上的雲彩,雖然她和身邊的其他人相比,顯得與衆不同,但是她的心靈是那麼的單純和美好。

生7:我覺得她們就像田野裏的小花,沒有精心修飾,還帶着田野裏的泥土的氣息,但是真實和美好。

生8:我覺得她們像一條小溪,她們歡快地在生活中流淌,帶給世界以快樂和活力。

(將語言表達訓練和人物精神價值的發現融合在一起,既學了語言,又讓學生經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歷練。)

生9:我覺得她們就像長滿刺的花,本身是非常美麗的,然而又不那麼讓人容易接受,在生活中充滿了爭議,讓人說不清是愛還是恨。

  三、聯繫現實,引領生活

師:看來,大家對兩位女孩子的個性的評價真是不低啊,言語之間充滿了讚賞之情。你身邊有像她們這種個性的人嗎?你能接受這樣的人生活在你周圍甚至是做你的朋友嗎?

生1:有啊。我的朋友××就是這樣的一種性格啊。別看她是女孩子,可是她卻總是大大咧咧的,性格跟個男孩子一樣堅強。她總是能笑對別人的批評,別人以爲是她不謙虛,其實不是。她對別人給她提出的意見好像都表現出不以爲然,但是實際上她總是認真地思考。不像一些同學,總是斯斯文文很聽話的樣子,但實際上並不尊重別人提出的意見。我覺得跟她在一起很輕鬆,很自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沒有那麼多顧忌,我從她身上真正體會到“直率”這兩個字的含義。

(用文學欣賞的成果來觀照現實生活。學生對現實人物的描繪既繪其形,又見其神,更入其情。實現語文學習的終端目的──學習生活,學會生活。)

生2:我們班的生活委員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她嗓門特別大,每次有同學做衛生不認真的時候,她教訓起來簡直令人受不了,但是她並不是只說別人不管自己,每次大掃除的時候,最髒的活總是她包攬下來。因爲她以身作則,也因爲她不像有些幹部那樣做“老好人”,所以我們班總是能拿到衛生流動紅旗。

師:感謝這個“瘋瘋癲癲”的瑪利亞,她讓我們意識到青春和直率,她讓我們感悟到生命的活力。讓我們聆聽她優美的歌聲,在樂符間體會她帶給我們的生活的啓迪吧。

(呼應開頭,又一次展現作品的語文之外的突出藝術魅力,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加藝術美的影響力。)

(播放歌曲《音樂之聲》。)

  【教學反思】

1、人物鮮明的個性只有放置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才能讓讀者有最清晰和深切的認識。

瑪利亞生活在按部就班、充滿了清規戒律的修道院,真率活潑的個性與年輕奔放的活力在這樣的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這是作品的精心設計,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多加對比有清晰明瞭的認識和感受。而瑪利亞形象在那個特定年代有難能可貴意義,可惜這一點對於國中學生而言是難於理解的了。

2、藝術作品的價值必須是能對現實生活產生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本文主人公那種鮮明的個性不僅存活在劇本中,更活躍在現實生活裏。如何理解和對待這樣的人、這樣的個性,是生活的一個現實問題。語文教學應該由學習語文走向學會生活,後者纔是教育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