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讀後感(合集7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工智能》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工智能》讀後感(合集7篇)

《人工智能》讀後感1

“不可思議的想象,不同凡響的誇張,不可複製的喜劇。”你知道這是對哪本書的高度評價嗎?沒錯,它就是《裝在口袋裏的爸爸》系列叢書!我對這套書愛不釋手,尤其是《人工智能超人》更是百看不厭。

你一定想象不到,這本書裏的角色有多神奇!書中不僅有拇指大小天天待在楊歌口袋裏卻酷愛搞發明的楊歌爸爸,有來自一百年後的擁有狂人科學家思維的人工智能程序Tiger,還有來自一百年後的人工智能程序安琪……

你一定想象不到,這本書的內容有多麼不可思議!這本書主要講了楊歌意外地遇到了一個叫Tiger的人工智能程序。Tiger無所不能,它可以藉助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教楊歌改造智能頭盔,使楊歌成爲了一個聰明絕頂的人。楊歌不僅學習成績突飛猛進,而且還成爲了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此外楊歌還變成了“神算子”,幫媽媽算了好多賬。Tiger還指導楊歌製造了機械臂、傳感手套等可穿戴設備。穿上這些裝備後的楊歌,變得力大無窮……Tiger讓楊歌的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拿獎拿到手軟,成爲了“別人家的孩子”,是全國的焦點。因此,Tiger也深受楊歌的信任。

我好羨慕楊歌呀!如果我也有這樣一位人工智能朋友該多好!它可以讓我的學習變得輕鬆,還可以讓我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但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狡猾的Tiger製造了一個“甲蟲智腦”芯片,慫恿楊歌把芯片安裝到後脖頸上。Tiger則通過芯片控制了楊歌的大腦,並妄圖藉助楊歌的身體統治全世界!如果楊歌反抗,Tiger還會通過黑客手段製造意外,企圖讓楊歌喪命!從此,楊歌變得脾氣暴躁、冷酷無情,而且破壞力巨大。

看到這裏,我不禁冷汗直冒,暗暗爲楊歌着急,更慶幸自己沒有這樣一位人工智能“朋友”。

還好,這時安琪——一個來自一百年後的正義的人工智能程序出現了!它和楊歌爸爸聯手製造出了人工智能戰甲。經過激烈的搏鬥,他們最終打敗了Tiger,拯救了楊歌,也拯救了世界!

讀到這兒,我禁不住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提到嗓子眼兒的心也終於“咚”地落回到了原處。

但可惜的是,最後安琪犧牲了……

我的眼眶瞬間溼潤了……

人工智能,能幹好事也能幹壞事,科技真的是一把雙刃劍!一面可以造福人類,使人類變得更強大,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另一面也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壞處,甚至毀滅世界!原子能的發明和應用不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嗎?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在研究新科技、運用新科技的時候,不能僅僅看到它造福人類的一面,更要對它的破壞性有所估計和嚴格控制!

我們人類不僅要有“科學腦”,還應該擁有一顆“人文心”!

《人工智能》讀後感2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悽美的詩詞,星光閃爍,和風習習,幽香沉醉,初見即永恆。然而詩人永遠無法想到,在千年之後,這句詩會被用來形容古人無法想象的一個時代------人工智能時代。

今天的人工智能,解決的就是意義的自由流動問題。前三次工業革命,恰如“身無綵鳳雙飛翼”,因爲沒有翅膀,無法進行物理移動,也就無法進行現實空間的信息傳輸。但還有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即“心有靈犀一點通”,是意義的自由流動問題。機器是否能善解人意,是否會越來越像人?

毋庸置疑,這將是人類爲之不懈努力的方向。有人說,人工智能終將統治人類。書中的結語很有意思,“如果機器圈養了人類”。不得不說,話語真的很重要。我們對事物的描述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我們總是會用過去的經歷解讀新的經歷。王朝更迭,血腥殺戮深入腦海,於是人類覺得,人工智能終將敲響自己的喪鐘,亦如皇親國戚的篡權,蓄謀遠久,一觸即發。用現代的話語描述,就是“白眼狼”!若是深入想下去,甚是恐怖,陷入死循環,便成爲哲學家了吧。但人都是被自己嚇死的。

於是我們理應防着人工智能一些,一面利用,一面摧毀?經歷過二戰的科學家們認爲,機器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腦。電影《模仿遊戲》中,爲了破解德軍的密碼,科學家阿蘭·圖靈力排衆議,堅持用機器來實現人腦根本無法實現的目標。可這樣的樂觀主義情緒,足足被現實的殘酷壓抑了近乎半個世紀。

人類到底在防什麼呢?怎麼防呢?因爲害怕自認爲無法控制充滿未知的未來,就去阻止未來的到來嗎?太過悲觀了吧。事實上,AI早就佔領了我們的生活,搜索引擎,地圖導航,如此種種因爲互聯網的到來而隨之到來的東西。機器本身是多麼笨拙的東西呀!讓機器脫離程序產生類似人類的情感和自我認知能力更是杞人憂天。我們當下,不應“警惕人工智能毀滅人類”,而恰恰應該警惕“警惕人工智能毀滅人類”論。過分討論富於科幻色彩的世界末日只會導致公衆、決策者和科學家不願投資支持人工智能的研究,這種固步自封阻礙未來到來的虛無保守主義要不得,想要利用人工智能違反倫理道德的思想更是值得警惕。

人工智能威懾分明。人類是好奇的,因而不斷探索創新。人類亦是畏懼而易焦慮的,因而摸索着前進。這是一片荊棘叢中的桃花源,絕非懸崖。唯有惡意阻擋之流,利用棘刺,製造腥紅。喪鐘終究只會因人類自身而鳴。

《人工智能》讀後感3

對於人工智能我是有學習的慾望的,而且是強烈的願望,因爲後續所有的軟件技術、產品一定都會和人工智能扯上關係,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必然趨勢,誰也抵擋不了。

先來介紹兩位作者吧。

李開復:博士,1988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主題是關於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並於1988年由《商業週刊》雜誌授予該系統“科學創新獎”。職業生涯開源於蘋果,並官至蘋果交互式多媒體部門副總裁。1998年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同年他開發的“奧賽羅”人機對弈系統擊敗人類世界團體比賽冠軍選手。而後,他轉任微軟全球副總裁、谷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20xx年創立創新工場。

王詠剛:畢業於北京大學,畢業後長期從事金融行業軟件研發,任方正奧德公司技術總監。20xx—20xx年在谷歌公司任Staff

Engineer、資深技術經理等職,參與或負責研發的項目包括桌面搜索、谷歌拼音輸入法、產品搜索、知識圖譜、谷歌首頁塗鴉(Doodles)等,在輸入法、知識圖譜、分佈式系統、HTML5動畫/遊戲引擎等技術領域擁有深厚的積累。

這本書分爲六個章節:

第一章是“人工智能來了”,這個章節主要介紹的是人工智能目前的應用場景和產品,並簡單介紹了什麼是人工智能,屬於科普形式章節;

第二章是“AI復興:深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這個章節詳細解釋了歷史上三次人工智能熱潮的過程,李開復博士自己也感嘆了一把生不逢時,不然他可能在學術上的成就更大。這一章節應該算是整本書裏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章節,通俗易懂地解釋了深度學習技術,如果你是想了解一些原理性知識,看這一章節就對了;

第三章是“AI真的會挑戰人類?”,這章主要介紹了AlphaGo帶給我們的啓示,以及來自霍金等科學家的警告,並且介紹了人工智能還不能做什麼。

第四章是“人類將如何變革?”,這章主要介紹了從工業革命到文藝復興,也介紹了諸如自動駕駛、金融、生活、醫療、藝術創作等各個產業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方式,主要還是從產品的角度討論問題;

第五章是“機遇來臨:AI先行的創新與創業”,這章主要介紹了未來10年的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佈局;

第六章是“迎接未來:AI時代的教育和個人發展”,這個章節主要介紹了應該如何學習、該學什麼、教育應該關注什麼,以及有了人工智能之後人生還有什麼意義等,這些內容。

總的來說這本書屬於人工智能科普類書籍,不是針對專業人士的,對於搞軟件的人,或是產品經理來說,這倒是一本入門書。

《人工智能》讀後感4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了大約兩三個星期,誰知微信讀書統計我總共才花了8個多小時。我對新科技發展一向反應遲緩,對計算機科學也知之甚少,只有對Alphago和柯潔的大戰以及無人駕駛車的前景等還算感興趣,這本相當於人工智能科普的書正好適合我,難得的是還寫得頗有趣。李先生像個人工智能的佈道者,娓娓道來人工智能的來龍去脈,宏觀地介紹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大聲宣告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並且敦促大家做好準備積極迎接它的到來,中間還穿插了人物的故事。

我對這本書中印象比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1. 人工智能,分爲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就是能在特定領域內解決問題的人工智能,目前的大部分人工智能都屬於這一類,佼佼者比如說Alphago,又比如我現在正在用的訊飛聽寫功能。第二類是強人工智能,這種也叫通用或完全人工智能,可勝任人類所有工作,目前還沒有這種人工智能。最後一種是超人工智能,也就是比人還要聰明的AI,這個目前只存在於科幻小說裏,在可見的未來不太可能會實現。那這三類人工智能,第一類,對人是沒有威脅的,那第二類或者第三類,就難說了。

2. AI的出現將會帶來人類的另一次大的產業革命,並且它可能比之前的蒸汽機帶來的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和產業結構的影響還要巨大。據說,在人工智能時代,重複性的、機械性的工作將被機器代替。但是他們並不會使人類失業,而是使人們的工作內容形式發生大的改變。並且據說人類會被機器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自由去追求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創造力等。

3. 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的教育方式和目標也會發生巨大的改變。教師要學會與機器協作,教學方式側重於小組討論,內容要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情感交流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審美能力等等不能被機器所替代的東西。教單一一種知識技能——比如說語言——的教師,則很可能幾年後就會被機器所替代。

除去以上幾點,我還記得這本書裏說到的人的故事。任何人類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個體的人,這本書裏提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對AI發展有傑出貢獻的人。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圖靈,他的才華有多出色,他的命運就有多悲慘。他的結局讓我不由想起一句話: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

《人工智能》讀後感5

儘管它是一本20xx年老教科書,從目錄上看,其歸納總結有特色,例如,AI歷史性里程碑事件及概念總結。真想了解一個行業,不是隻當磚家,還需要挖根刨底,飲水思源,觀全局,足以爲謀。

對於AI非專業讀者,顯然,它值得一試,就當看小說,不喜歡情節就練三級跳,反正不是靠其謀生。手中有書卡,走馬觀花,騎馬看碼農幹啥活,試一下AI的水有多深,能否隨便書海撈一把?呵呵,拭目以待。

這本書的最大優點是知識內容高度集中,都是乾貨。讀一章勝讀許多書,特別是它總結AI歷史,數理邏輯學應用等部分,絕不拖泥帶水。例如,介紹很多實際問題都可以抽象轉化成最優化問題,然後從數學的角度求解其最優解。即對於給出的實際問題,從衆多的選擇中選出符合條件的最優方案。另外,像還有高級知識表示和知識推理技術部分,包括模糊邏輯、模態邏輯、非單調邏輯、時間與空間推理、定性推理、描述邏輯等部分文字介紹都像非常專業,是書的重點核心內容之一。另外,就是有關於Agent有關介紹。例如,“計算機和人工智能領域中,Agent可以看做是一個實體,它通過傳感器感知環境,通過執行器作用於環境。對於人類Agent,眼睛、耳朵等器官如同傳感器,手、腳和嘴等如同執行器”......它介紹了“規劃技術基本概念”......

當然,它介紹了自然語言,機器學習理解。NL一直是人工智能界所關注的核心課題之一。意外收穫是瞭解到喬姆斯基體系在NL及機器翻譯中的應用。怪不得他名氣如此之大,MIT書店與他有關係書有幾排。

顯然,能夠得到一些基礎性具體思維方法及步驟或者大概念,就是讀教科書的好處。讀教科書缺點就是總是落伍,特別是在AI領域。不過,對於吃瓜的讀者可能問題不太大……

當然書中會是有些難明白的地方,例如,它介紹“人工生命致力於通過試圖在生物學現象中抽取基本的動力學原理來理解生命,並把這些原理用到其他的物理媒體上,如計算機,使它們成爲新的實驗操作和測試對象。蟻羣優化算法模擬螞蟻的行爲,向螞蟻的協作方式學習。粒羣優化算法基於鳥羣捕食行爲的研究。免疫計算是模仿生物免疫學和基因進化機理,通過人工方式構造優化搜索算法。”

問題是其中各種算法能夠解決什麼樣問題?爲什麼要用此法或者用這些算法的侷限性是什麼?這些好像是黑箱作業,如此等等…。因爲,吃瓜讀者不僅僅想知其然,而且想知其所以然。

《人工智能》讀後感6

作爲語音識別領域的專家李開復博士出的這本《人工智能》爲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普書籍告訴我們諸多現實問題: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人工智能嗎?個人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業應該如何升級,才能在新的商業變局到來前抓住先機?

截至目前,已出現過3次AI熱潮:第一次因爲圖靈測試,第二次因爲語言識別,第三次因爲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發展與結合。

目前正處第三次熱潮中,最大特點是:

AI在語音識別、機器視覺、數據挖掘等多個領域走進了業界的真實應用場景,與商業模式緊密結合,開始在產業界發揮出真正的價值。

人工智能是人類對科技無限探索和發展的智慧成果,將帶領人類社會進入一個相對富足的豐產時代。

AI作爲工具,對生產效率的大幅改進,對人類勞動的部分替代,對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而必然觸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爲我們創造巨大的價值,幫助我們降低甚至消除貧窮和飢餓、獲得更多時間和自由是人類全新的一次大發現、大變革、大融合、大發展的開端。

在不久的未來,AI將取代人類50%左右的工作,AI會取代工廠的工人、建築工人、操作員、分析師、會計師,司機、助理、仲介等,甚至部分醫師、律師及老師的專業工作。

所以,人工智能時代,程式化的、重複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來完成;

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於複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於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薰陶產生的直覺、常識等。基於人自身的情感(愛、恨、熱情、冷漠等)與他人互動的能力……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

我們不一定要做時代的弄潮兒,但是,隨着時代、科技的發展,我們必須要趕上時代的步伐,不能被時代所拋棄。

AI只是一種新的工具,不會取代人類,只會豐富人類生活。未來是一個人類和機器共存,協作完成各類工作的全新時代。

我們無需擔憂和恐懼這個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要做的,應當是儘早認清AI與人類的關係,瞭解變革的規律,儘早制定更能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科研戰略、經濟發展佈局、社會保障體系、教育制度等,以便更好地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

《人工智能》讀後感7

因爲我本人碩士畢業論文用到的就是bp神經網絡,所以我也是對人工智能的底層邏輯大體上了解一些皮毛。我個人覺得人工智能就是機器或者系統可以像人一樣進行學習經驗、思考判斷,通過輸入層,中間層,輸出層來最終做出決策。而其中中間層是一個設定好規則的黑箱,裏面具體運算方式其實很複雜,就像人類大腦,思考了哪些、信號怎麼傳遞的,其實一般人也是不知道的,但就是能做出決策來。

這本書介紹了人工智能的歷史,基本原理,需要關注的地方,對人類社會的挑戰,以及各國做出的策略。

但是我認爲本書最大的作用是讓我對於人工智能開拓了視野,原來只是去考慮機器怎麼思考,是有形的機器還是無形的系統。實際上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戰爭機器人的出現、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倫理問題(是否要給機器人以人的地位),道德問題(由於設計人員或多或少的原因導致機器識別黑人爲黑猩猩這種道德問題),法律問題(無人騎車撞人事件是處罰研發人還是擁有者還是機器本身),對人類工作的挑戰,可能會導致大多數人失業等問題。

我覺得對於人工智能的時代,目前來看還是炒概念,不可否認隨着阿爾法狗的出現代表着新時代的人工智能算法層級的一大進步,但是人工智能如果想進入到目前各行各業還是要走很長時間的。但是很多專業領域可以操作使用,尤其在僅僅靠系統判斷的領域,比如預測,投資等。因爲真正需要作業的工作,不僅僅要系統智能還要硬件上可以配套。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可期,十年後應該可以滲透到人的身邊。還有上面談的法律倫理道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拋出者一般是政府方面,我認爲如果對於新興事物政府要是全想到了社會的前面就不會有什麼創新了。等發展起來再說,就是我的想法,當然政府需要制定個像機器人三定律的類似憲法底線的東西就行了。就像說無法判斷無人車撞人是誰的錯,有人駕駛的車能判斷出來誰的責任,但是該撞還是撞了,汽車出現了100多年了,規則還是在修改和變動的。還有機器取代人工作的問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事情,這是肯定的,就像以前一艘不到1萬噸的船上要有幾十上百人,現在20萬噸的船都不需要超過20人。那些船員幹啥去了?時代會進步的,有些崗位自然會被取代,但是人作爲可以適應不同環境的智慧生物,肯定可以適應新時代的。

總之科技的進步是無人可以阻擋的,爲了不被時代的車輪壓死就只能推着時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