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技術

七年級生物教案-教案設計彙總

導語:生物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那麼,七年級生物教案怎麼設計?一起來看看吧!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彙總,歡迎閱讀參考。

七年級生物教案-教案設計彙總

根對水分的吸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能夠說明根毛細胞吸水的原因,瞭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標

1、通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課題研究,繼續學習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2、通過對生活實例、實驗結果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毛細胞適於吸收水分的結構特點,初步樹立植物體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實踐上應用,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都圍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這一知識點,它是解釋根吸水、失水的關鍵,是學習根的水分代謝的必備知識,同時也爲今後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水分代謝奠定基礎。只有明白了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和解釋農業生產中經常遇到的灌溉問題。因此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較容易的觀察到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現象,而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濃度等。所以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經瞭解,對於這些概念,七年級的學生在國小時有過一定的接觸,只是不能準確的進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加強感性認識,以便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三、教法建議

認識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與外界溶液濃度的關係是本節知識的中心問題,植物細胞吸水原理的教學,關鍵在於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效果顯著。爲了更進一步的說明問題,在進行課本中的實驗之前,可以讓學生先做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驗,如:直接把鹽撒在切好的蘿蔔片上,可以明顯的看出有水分出來,然後再引導學生進行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對比實驗。或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介紹自己瞭解的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現象,分析細胞吸水和失水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再設計出有關的實驗進行驗證。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接受這些知識。

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不僅要讓學生看到實驗結果及分析出原因。還要讓學生了解對比實驗的注意事項。爲了使實驗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可以在實驗中加入一些數據的測量,如燒杯中前後溶液量的測定,或蘿蔔條的重量是否有所改變。

這一節的內容實際上涉及一些物理和化學知識,而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對這些知識還不能非常準確的理解。所以,這一節只要求講述生理現象,不要求深入地講述原理,只要把演示實驗做好就能夠形象地說明問題。廣泛聯繫實際,瞭解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現象並認識其中的道理

根吸收水分的過程的教學,可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將根吸收水分的過程概括出來。教學時,首先向學生質疑:根毛區表皮細胞形成的根毛是否能夠吸水?以便激發學生探討新問題的興趣。 要想了解根吸收水分的過程,主要是要解決根內細胞的細胞液的濃度差的問題。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根各層細胞的角色扮演,使其親身體會到濃度的改變。但在這之前,一定要先向學生說明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濃度,而且低於根毛細胞液的濃度。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和道理,以及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過程。

難點:細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手段:觀察、分析、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課中"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內容是中心問題。通過學生參與實驗,把抽象的內容轉化爲具體的現象,讓學生由淺入深,並能舉一反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複習提問:

1、根據掛圖說明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和功能。

2、成熟區的生理功能與根毛細胞的細胞特點。

二、講授新課:

(一)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把切好的新鮮的蘿蔔片放入乾燥的培養皿中,並撒上食鹽。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其變化。

2、提出問題:"爲什麼會有水分產生,水分從何而來?"

3、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學生很容易分析出水分是由蘿蔔細胞的細胞液中出來的,是因爲撒入食鹽造成的。)

4、講解:溶液、濃度的概念。

本實驗中食鹽遇到蘿蔔片上的水分後溶解,就成爲食鹽溶液。而溶液中含有食鹽的多少即是溶液濃度的大小。

5、出示課本61頁演示實驗。(強調:實驗中除一個燒杯中裝有清水、另一個燒杯中裝有鹽水以外,其他的實驗條件都一樣)

6、利用實物投影讓學生觀察蘿蔔條的變化,並用量筒測量燒杯中的溶液量。

7、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8、總結:

(二)根毛吸水的道理:

1、出示根尖的立體結構示意圖或模型,引導學生分析根尖從外向裏的細胞特點。

2、組織個別學生分別扮演各層細胞,分析其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和土壤溶液濃度的高低。判斷細胞吸水的途徑。

3、總結:

(1)根吸水依據細胞吸水的原理。

(2)水分進入根的途徑是:土壤溶液→根毛細胞→內各層細胞→導管。

4、提問:"什麼情況下,植物的根細胞會出現失水的現象?"

5、組織學生髮言。

6、講解:

如果一次施肥過多,或土壤是鹽鹼地,土壤溶液濃度高於根細胞內細胞液濃度時,會發生失水現象,這種現象通常稱爲"燒苗"。

(三)合理灌溉:

教師提供資料,引導學生共同討論,植物的需水量是否一致。

講解:

1、植物在一生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當土壤缺水到一定程度時,就要進行灌溉。

2、不同植物的一生中消耗的水量是不同的,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消耗的水量也是不同的。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根對水分的吸收

一、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根毛吸水的道理:
  1、土壤溶液濃度小於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濃度。
  2、水分進入根的途徑是:土壤溶液→根毛細胞→內各層細胞→導管。
三、合理灌溉:
  不同植物或不同的生長期,消耗的水量也不相同。

探究活動

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與外界溶液濃度的關係

觀察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現象,並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與外界溶液濃度的關係

目的要求:

1、觀察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現象

2、探究植物細胞失水的細胞特點和外界條件

材料用具:

新鮮白蘿蔔、顯微鏡、刀片、鑷子、燒杯兩個、實驗天平一個、清水、質量分數爲5%的食鹽水、標籤、膠水等

方法步驟:

(1)製作白蘿蔔條:把新鮮白蘿蔔用刀片切成寬厚相同的兩個蘿蔔條,在天平上稱重,用刀片切修,使兩個蘿蔔條質量相同,並記錄重量。

(2)將兩個燒杯編號,分別貼上1號和2號標籤,在1號燒杯內裝入清水,在2號燒杯中裝入等量的質量分數爲5%的食鹽水,將兩個白蘿蔔條分別放入兩個燒杯中10~15分鐘。

(3)用鑷子取出兩個蘿蔔條,晾乾、稱重並記錄重量,計算清水中的硬蘿蔔條吸收了多少水分,食鹽水中的軟蘿蔔條失去了多少水分。

(4)總結: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植物細胞細胞液濃度時,植物就_____水;當外界溶液濃度小於植物細胞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就_____水。

根的結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點。

2、準確描述根尖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明確相鄰各部分之間的聯繫。

能力目標

通過組織學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使學生使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植物組織的動作技能達到熟練水平。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尖各部分結構的聯繫以及各部分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與科學方法論的教育,體會到生物體是統一整體並處於發展變化之中。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是本節的重點知識。衆所周知,植物體的根是由根尖發育而成的。根尖爲什麼能夠發育成根,這與其結構緊密相關。而根尖的結構特點又決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決定着整株植物的生與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才能更好地瞭解根和根的功能,爲後續知識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

2、"識別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特點及其相應的功能"是本節的難點知識。教材中的插圖或掛圖都是根的結構模式圖,而顯微鏡下觀察的根尖細胞結構,大多是不規則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根尖細胞結構時,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認清顯微鏡下根尖各部分的結構特點。避免學生對細胞結構的認識趨於模式化。這樣更有利於訓練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結構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容易把根尖的四個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連續的。這就應該在最後研究根尖的發展變化的時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連續的,各部分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發展變化的。最後,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根尖的四個組成部分是由分生區的細胞經過細胞分裂、細胞生長和細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學生既複習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又形成了根尖是發展變化的動態觀點。

三、教法建議

本節課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由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結構及功能。

課前利用小麥或其他植物,使其萌發並長出數條幼根。在課上先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根尖,教師要指出從根的尖端到長有絨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時要求學生觀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條幼根上所佔比例的大小。幫助學生從根尖的外形上區分各部分的形態、色澤等特點,如:根尖尖端處稍帶黃色的帽狀結構是根冠;根冠內部一團稍稍發暗的部位是分生區;分生區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長區;伸長區以上長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區。在成熟區的上端,還可以看到已經枯萎的根毛。

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結構時,教師要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觀察,並配合使用掛圖或投影,幫助學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細胞的結構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進行顯微觀察時還要指導學生注意兩點:(1)學會邊觀察邊移動載玻片的技能;(2)正確認識永久切片的顏色。學生在觀察經染色的永久切片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進行復雜的染色過程,使不同的組織、細胞或細胞內的.不同結構呈現不同的顏色,防止學生產生"植物器官組織就長成五顏六色"等誤解。

在本節中,不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還應該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生長、發育與根生長的關係。但是根尖的生長和發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在這個動態的發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這一變化過程,如果單靠教師講解,對於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用教具製作根尖生長活動圖片或利用多媒體制作根尖生長的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種動態的變化。

在研究過根尖的四個部分以後,還要研究成熟區以上直到莖的基部的結構,在這裏出現了“導”這一名詞。學生初次接觸到導管這一名詞,不太容易透徹理解,教師可以用一根玻璃管來表示導管,管內貼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紙條來表示導管內壁的加厚花紋,這樣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導管的結構特點和這種結構是有利於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主要功能。

難點:根尖的發展變化規律

手段:學生觀察、分析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內容相對來講,需要識記的內容較多,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對照課本內容自學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而對於根生長的現象,則需要通過圖像等資料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教師在學生回答後小結,並引入新課:

根有固着植物於土壤中,並且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根爲什麼能夠從土壤中吸收這些營養物質呢?這應與根的結構有關。那麼,根的結構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根尖的結構:

1、組織學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結構的觀察。

(1)肉眼觀察植物的幼根,講解根尖的定義,及根尖佔根的比例。

(2)用放大鏡觀察根尖的顏色及形態,以及根尖可分爲幾部分。(從外形特徵上看,一般可確定出根冠、成熟區、以及二者之間的部分。但可以不給出具體名稱,只要求學生能說出形態特徵即可。)

(3)指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永久縱切片,並對照課本58-59頁內容學習根尖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徵及功能。

(4)指導學生列表總結。

(5)指導學生重點分析成熟區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之間的關係: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區是根尖各部分結構中最主要的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

(6)利用錄像或動畫課件展示根尖動態的生長變化,指導學生認識根的生長過程與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

(二)成熟區及其上部的結構:

1、繼續讓學生觀察植物的幼根,指導學生觀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講解:

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根毛脫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上下細胞失去細胞壁形成中空的導管。

3、通過顯微投影或圖片,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導管。(講解導管是由死細胞構成,與莖和葉中的導管相連)

三、反饋:

提問:"當把花卉移栽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保護根尖)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根的結構

一、根尖的結構:
 
二、成熟區及其上部的結構:
 1、根毛消失
 2、內部有導管

探究活動

探究洋蔥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形態

目的要求:

1、學會製作洋蔥根尖的臨時裝片。

2、認識根尖各部分的細胞形態特點。

3、練習使用顯微鏡。

材料用具:

洋蔥、顯微鏡、蓋玻片、載玻片、玻璃皿、剪刀、鑷子、滴管、吸水紙、稀碘液、清水

方法步驟:

(1)洋蔥根尖的培養:取洋蔥一個,放在廣口瓶上。瓶內裝滿清水,讓洋蔥底部接觸到瓶內的水面。把這個裝置放在溫暖的地方,注意經常換水,待根長到1釐米至5釐米長時,剪下生長健壯的根製作裝片進行觀察。

(2)裝片的製作:

①解離:切取2-3毫米的根尖一段(不帶根毛),帶有根毛的根尖一段(1-2毫米),立即放入盛有質量分數爲10%的鹽酸的玻璃皿中,在室溫下解離 10-15分鐘,經過解離的根尖中,細胞容易相互分散開來。

②漂洗:待根尖酥軟後用鑷子把兩段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約10分鐘。

③製片:取兩個載玻片,在兩個載玻片上各滴一滴清水,用鑷子把兩段洋蔥根尖分別放在兩個載玻片上,各蓋上一塊蓋玻片,用手指輕輕壓蓋玻片,使根尖中的細胞分散開。將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用吸水紙從蓋玻片另一側吸引。

(3)觀察:兩塊臨時裝片製作好以後,分別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根據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形態特點,在不帶根毛的裝片中觀察根冠,分生區和伸長區細胞的特點,在帶有根毛的裝片中觀察成熟區細胞的特點。

(4)繪圖:在顯微鏡下,選取有代表性的根尖各部分細胞,繪製細胞圖(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各繪出細胞2-3個)。

根的形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態特點以及根系的類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了解根的組成,培養學生對植物結構的觀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使學生建立起植物體與環境條件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本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1、根的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種類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爲:

(1)根的形態主要由根的組成決定。只有分清根的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類的標準,才能更好地瞭解根系的特點。

(2)根系的概念作爲教學重點,原因有二。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總和。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氣生根、不定根等。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佈應該是很廣泛的,所佔的體積應超過地上部分的體積(實際往往受地下環境的影響,而沒有達到應有的體積),至少應該是相同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根系的支持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種類也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因爲:根系的種類可做爲植物分類的一個依據,瞭解這一依據,對認清植物的屬性是有幫助的。

2、鬚根系與不定根的關係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爲:從以往的教學經驗看,學生往往容易把鬚根系誤說成"鬚根",或認爲鬚根系主要是由"鬚根"組成的。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說明:主要由莖基部節上產生大量不定根組成的根系叫鬚根系。也可比喻爲:鬚根系中的根彼此間幾乎沒有粗細之分(與直根系相比),外觀似鬍鬚,故稱之爲鬚根系。強調:植物的根主要有三類,即主根(由胚根發育而成的根)、側根(長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長在莖、葉上的根),沒有"鬚根"。

三、教法建議

由於本節的主要內容是根的形態,所以必須通過大量的實物進行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更感興趣。所以本節課要充分利用實物和掛圖,通過觀察、對比、討論和講解進行教學。

由於主根、側根的概念聯繫到種子萌發、種子的結構等內容,所以可以利用上節課種子萌發的實驗材料,通過複習、鞏固胚根的發育,過渡到主根、側根的知識上。

上課之前,提早栽種一些容易長出不定根的枝條(如彩葉草、玻璃翠、柳樹、天竺葵)和容易長出不定根的葉(海棠、落地生根),使其長出不定根,供上課時使用。

關於根系的實物可以臨時採集一些具有直根系的植物(如小白菜、香菜)和具有鬚根系的植物(如蔥),供學生觀察。不過,在製作根系實物標本時,必須要注意根系的完整性,以免導致學生的誤解。通過一棵較爲完整的根系,不僅可以使學生直觀的體會到直根系和鬚根系的特點,同時還可以明顯地看到植株的根系要比地上部分發達,一般都大於主莖高度。由此再讓學生聯繫高大的喬木,可以推想出它們的根系有多麼龐大,從而有助於理解這節教材的中心問題:龐大的根系適於使植物體穩固地固定在一個地方,從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水分和無機鹽。

這一節的某些內容,要注意不能講得絕對化。例如,課本里提到雙子葉植物的根系大都是直根系,單子葉植物的根系大都是須根系,不能講成雙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單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須根系,因爲這是有例外的。

通過"實驗十"和設計其他實驗,探究根的向水、向肥、向地性。如果課時不夠,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或通過課外小組活動,進行實驗設計,並在以後的課上彙報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的組成;根系的概念及種類

難點:鬚根系與不定根的關係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知識相對來講都比較抽象,所以可以通過不同根的實物,讓學生直觀的學習根的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長特性,並利用探究實驗的設計,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複習提問:種子萌發時,哪部分最先發育出來?

2、組織學生回答。

3、組織學生分析根的功能。

4、總結,引入新的課題。

根有固定植物於土中,並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無論什麼形態的根,它們的作用基本相同。根爲什麼能吸收水和無機鹽?根的結構是怎樣的?要想弄清這些問題,就要先了解根的形態。

二、講授新課:

(一)根的形態:

1、組織學生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根的實物樣本,讓學生認識主根、側根和不定根的特徵。

2、利用實物投影出示菜豆、小麥的根,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二類幼苗的根在形態上有什麼不同?

(2)二類幼苗的根主要是由什麼種類的根組成的?

3、總結:

(1)主根是由胚根生長髮育而成的根;側根是在主根生長到一定長度時,在主根上生出的許多的分枝根;在莖、葉、老根或胚軸上生出的根爲不定根。

(2)直根系:主根與側根有明顯的區別。

鬚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組成。

(3)一般雙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單子葉植物的根系爲鬚根系。可作爲鑑別不同類型植物的依據之一。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

1、實物投影出示完整的根系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根系有向地生長的特性--向地性。根系地下分佈的深度甚至可以超過地上主莖的高度。

2、提出問題:根系的這種特性與什麼因素有關?

3、組織學生分析原因並設計有關探究根的生長與水的關係的實驗。

4、講解:

根除了具有向地性,還有向水性和向肥性。這樣有利於根廣泛的吸收營養物質。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肥料不均勻,就會引起根系生長不均勻。所以在灌溉和施肥時,不僅要使水分和肥料在土壤中分佈均勻,而且一次灌溉要澆透、施肥要深層,這樣有利於根系的生長。

板書設計:

第二章 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

第一節 根的形態
一、根的組成:
  主根、側根、不定根
二、根系:
  直根系、鬚根系
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
  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探究活動

探究各種變態根的形態和功能

植物能適應不同的生活條件。根的形態發生變化,使它們具有了其他的功能。當我們走進大自然,潛心探索,就可以找到這樣的具有各種功能的變態根。

(1)試找出具有下列功能的變態根的植物:

①貯藏根:

②氣生根:

③呼吸根:

④支柱根:

⑤寄生根;

⑥着生在莖節上的根:

(2)試從以上變態根的結構和功能上,舉例說明生物形態結構與其生理功能是相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