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學心理學的人是怎麼養孩子的

心理學3.2W

以精神分析爲例的不少心理學流派,都認爲孩子的成長和父母關係極大,並且似乎總是在質疑傳統的教養方法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那麼,既然他們這麼瞭解,那麼如果是他們自己來養孩子,會有什麼不同嘛?這是知乎上對於這個問題的深入討論。討論的結果,還是比較客觀的。懂得心理學的一些知識,會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髮育特徵;但是什麼事情都是過猶不及,如果守着心理學教條去“折騰”孩子,心理學反而成了負擔。其實,養孩子,在愛心的基礎上,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肯花時間低頭去傾聽、陪伴,對很多孩子來說就已經很不錯了。然而,知識,如果用到好處,就是力量。有興趣去了解一些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也是不錯的。

學心理學的人是怎麼養孩子的

1、不盲從,不容易被騙,不會被任何育兒經唬住,能夠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兒,而不是火急火燎病急亂投醫,把孩子當試驗品。

心理學工作者在育兒方面最大的優勢,可能就在於“不會被任何育兒經唬住”了。因爲我們很清楚那些東西是怎麼寫出來的,也知道它們距離真正的科學結論還有多遠。這份淡定會使我們教養孩子更自由,更輕鬆,不焦慮,也不會把太多的教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自己的焦慮污染了孩子的心境。

2、瞭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可能會有什麼特點,不急於求成。尊重孩子,順應天性氣質培養,不強迫他們成爲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在某個階段,孩子老吃手,那是因爲他這個年齡需要,孩子學髒話,那是因爲他發現了語言的力量……這些在沒學心理學的人看來,可能是亟需糾正的,可能會用一些粗暴的方式來阻止孩子,於是容易傷害到孩子。但學心理學的人,就會少犯很多這樣的錯誤,會盡量避免在這些地方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讓這些陰影在無形中對孩子今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影響。並且,在孩子逐漸長大以後,也會尊重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

3、帶着覺知育兒,會反思自己和其他育兒者的行爲,知道什麼通常是錯的,然後盡力避免。

一個學心理學的人,教育孩子時,並非意味着不犯錯誤,或者不面對問題,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問題更多,但不一樣的是,他們對自己的問題,往往是帶着覺知的,能很快覺察到自己所做所爲可能有什麼問題,並從中得到成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種意識的成長會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而普通媽媽,有些行爲語言都是無意識的,犯了嚴重錯誤還自我感覺良好的`大有人在。當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較高的媽媽,會舉手投足就能對孩子做到尊重、平等與寬容。但這種媽媽是極罕見的。

學了心理學之後,對他人教養小孩的態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慣。有一個學心理學的男生說,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鬧,孩子奶奶就嚇唬小孩子:“再哭,你媽媽就不要你了!”,他就很生氣地說,“你這樣會破壞他和媽媽的關係,以後會很粘媽媽,不要讓他感到恐懼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這麼帶你的嘛……”

他接着說,甚至連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會忍不住說兩句。“吃酒席的時候一個朋友的孩子,到處亂跑亂跳,我朋友很生氣的把小孩抓回來,屁股一頓揍,還連打帶罵。我馬上表示,你這樣打他會聽嗎?朋友說,大部分時候還是不會聽,但偶爾還是有效的。然後我就開始blablabla……”

當然了,不是每個學心理學的人都會看不慣別人養孩子的方式,這還要看每個人自己的性格。

4、真正地爲孩子的成長考慮,而不會下意識地爲了自己的私慾利用孩子。

幾乎所有的學心理學的人都很在意身心的諧調、身心靈的整合與統一等等。這會是看不見的標尺引導着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行爲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長爲標準。其他的媽媽可能以:是否討別人喜歡,是否爲自己長面子,是否會讓孩子不煩自己……不要否認,這確實是大多數媽媽的現狀,他們對孩子行爲結果的判斷標準往往是這樣,因爲很多媽媽爲別人而活着。

5、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能比一般人更及時地發現。

如果具有更多關於心理問題的知識,能夠及時辨識出孩子的心理問題的話,就比一般人更能及時採用正確的方法預防和糾正。比如迪堡大學的Matthew?J.?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早期發現並糾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閉症傾向。

6、具體方法確實有幫助。

學心理學的人,有一些情緒的安撫、覺察方法,行爲的規範方法,確實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又能明確一些邊界,在主觀和客觀之間有些很明晰的認知,說簡單點:就是讓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讓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着。

7、因爲深知教養方式的重要,所以會更謙虛、更有意識地去學習。

其實,學心理學的人,因爲分成很多流派,所以並不是每一個都在兒童教養的領域有深刻的鑽研。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皮毛。就算是在兒童教養的領域有一些建樹的專家,也沒人敢斷言自己已經把這一領域琢磨得很清楚了。所以,就像是蘇格拉底越是瞭解世界越是感到自己的無知,學心理學的人一旦對這一領域有所瞭解,就越是謙虛,願意主動去了解更多。

一位當心理諮詢師的媽媽說:

“我們每個人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但是心理學的知識就好像是個柺杖,或者是份先人旅遊的推薦圖,可以參考。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他我所能做到的。還有,根據我這麼多年經驗下來,知道怎樣扣分會少一些。”

“懷孕的時候我就學習了很多,有些超級有效,包括聽懂孩子的哭聲等等。行爲訓練某些方式使用下來覺得也不是不可以。”

另一對學心理學的夫婦說:

“我們也會主動學習的育兒方面的知識。一方面,現代的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平時肯定需要多多學習。另一方面,以前上學時候更多是給予理論上知識而非實際操作,這是兩種知識體系。所以我們有價值觀之後,還需要去學習最新的操作經驗和知識。這個和普通的家長應該是一樣的。”

一個整日和心理諮詢師打交道的,非心理學專業的人也觀察到:

“心理諮詢師有時難免照本宣科,有些條規約束,但最重要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對待問題的態度,並且這種態度會影響到孩子。我所接觸的心理諮詢師都承認自身問題很多,但他們都在嘗試着接納、直面這些問題,而這,也是他們帶給孩子的態度,是孩子受益終生的禮物。”

8、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學的薰陶,並有限制地提供一些專業指導。

一位被學心理學的父親養大的孩子現身說法:

“家裏隨處可見的心理學書籍,爲我開啓了心理學的大門。我現在本科的專業就是心理學。但是挺重要一原因是,我希望心理學可以讓我更瞭解自己,解除桎梏心靈的枷鎖。

“雖然我爸沒辦法和我建立標準的諮詢關係,但是在我遇到問題的時候,他能給我提供他治療來訪者的那份處方。”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