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5篇)

心理學6.2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焦慮心理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5篇)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1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空與滿進行博弈,大至人生的重要決策,小至每一天的進食。而在這些博弈中,半飽,纔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

半飽是一種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纔是一整片藍天。對現實保持一種滿足,對未來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裏頭總有更好玩的事情,會在下一個階段出現。

因爲半飽,纔會對未來的一切,都充滿了期待和參與的熱情。我想,魅力的標準,可以是看他能不能發自內心地微笑。對於物質的半飽,反而會增加心靈的豐盈,這種自由的心靈、靈動的眼神,以及不受外界影響的心態,會讓人充滿自信,變得優雅。這種魅力不是美麗,而是有一股吸引人的磁場。

在二十四節氣中,很多節氣都是相對的。比如小暑對大暑、小雪對大雪、小寒對大寒,但是小滿之後卻是芒種。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事情太滿就會走向反面,花未全開,月未全圓,纔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許多時候,我們都誤解了焦慮,認爲焦慮一定是心理的敵人。事實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焦慮是我們大腦的一種防禦機制,它可以提醒人周邊潛在的危險,是我們對周圍環境作出的恰當的反應。適當的焦慮能幫助你更客觀地認識處境,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但是如果焦慮過度,那麼作用就適得其反了。

近代德國詩人歌德在其長詩《浮士德》中,有一段詩很形象地描述了焦慮感:每天早上醒來,我都覺得惶恐,想到這一天當中,一個願望也不會實現,一個也不行。活躍的滿腔創新的思想,都受到無數俗慮的干擾。等到黑夜降臨,上牀就寢,在牀上也是惶惶不安,許多噩夢使我膽寒。活躍在我的心中的神,能深深激動我的內心,但這支配我的全部力量的神,卻沒有對付外力的本領。我覺得生存真是麻煩,我寧願死,不願活在世間。

所有不愉快的情緒都源於生理和心理的失衡,人們以各種方式去修復它。有的是克服障礙,改善自身能力和條件;有的選擇降低慾望,或採取合理化解釋,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如果不能做到這幾點,就無法恢復心理的平衡和寧靜,消極情緒包括焦慮等積累和強化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心理失常、精神病等嚴重心理疾病,甚至導致自殺等自毀行爲。焦慮是一種常見情緒狀態,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於應付的不愉快情緒。一般說,在心理學中通常把有明確對象的不安、擔心和憂慮稱爲恐懼,而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懼就是焦慮。也就是說,焦慮是根本找不到目標的恐懼,它表面上比恐懼的程度要淺,但正因爲它沒有清晰的對象,沒有明確的方向,才讓人無從下手,從而使人更加惶恐、無措。事實上,它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困擾絲毫不亞於恐懼感。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2

一個人不是生來就會被打敗!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裏有這麼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讀《焦慮心理學》,裏面也有這麼一句話與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對於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可是,我們並沒有修煉出看空一切的心境,處於這世俗間,社會的發展是越來越快,我們終日苦於追上它的步伐,內心卻越來越焦慮。

(一)誰的生活不曾“一地雞毛”

《焦慮心理學》這本書是從生活、職場、社交等方面細談焦慮產生的原因,提供自我調整的建議與方法。少年時代,程度或輕或重,我們會焦慮,害怕被老師當堂提問、害怕考試。也有很多人在大學聯考前夕一夜無眠,考前身體出現小症狀。步入職場後,我們也會因爲各種不適應而不得已戴上一個假面具,害怕與領導同行,害怕人前發言。一度爲了博取同事的好感,永遠都對別人說“好”,永遠的不拒絕,天天領着“好人卡”。但是,我們時常會感覺職場是無硝煙的戰場,而我們在這裏壓抑着呼吸,活得不痛快。

(二)勇敢且客觀地面對焦慮,把握當下

托馬斯.卡萊爾也曾說過未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人生的灰暗階段,在夜深人靜的夜晚,都曾輾轉反側,思考着這是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反過來想,焦慮不一定都是壞事。每個人都曾在無法掌控的生活裏橫衝直撞,但是做好了準備,最後可能也會因爲這份焦慮獲得一份意想不到的成功。我們要學會剝離外殼,在安靜的夜晚去審視,我們恐懼的源頭,客觀公正的來看,焦慮的始發點是已失去和過高的評價,但憂慮的事情卻並沒有發生,正如書中所說“恐懼未知,你所擔心的80%都不會發生”。不如勇敢客觀來看焦慮本身,既然已經失去,我們就不要糾結;未來還未發生,我們不要過分煩惱。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會塑造另一個成功的你。

(三)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爲“世外高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如若我們都有那書墨香,自信淡然,面對焦慮,或許我們可以變得更從容。《焦慮心理學》這本書中,也曾告訴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在書中獲得片刻的寧靜。在那些焦慮的歲月中通過品讀別人的人生,來豐實自己的閱歷,等自己的心境變得豁達,我們回首再看那些生活中疼痛、抉擇的艱難,會發現生活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難。同樣,我們可以找一個願意傾聽我們內心想法的朋友,將內心憂慮說出來,在與朋友交流中獲得些許溫暖,就像是漫漫長夜中看到點點光亮。因爲述說自己經歷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自愈的過程。

其實,讀完這本書,靜下心來。回首過往,會發現無論我們經歷怎樣的措手不及,等時間沉澱,那些焦慮的事情終歸會成爲我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經歷。最終我們會發現焦慮沒有這麼可怕,而我們也不是生來就會被它打敗!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3

你是否在走廊裏遇見自己的老闆,就會感到緊張不安?在接任一項新的工作任務後,你會不會擔心自己可能無法勝任,因此每日茶飯不思,輾轉反側。甚至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但你還覺得隱隱的焦慮,會忍不住猜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自己能不能解決?如果你有這樣的“症狀”,那麼你焦慮了。心理學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慮症狀,將近40%的.人被嚴重的焦慮困擾,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讓如此的多人開始焦慮,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體性焦慮。《焦慮心理學》這本書對現代人所產生的普遍性焦慮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並結合多名心理學家的治療經驗和大量臨牀案例,得出很多簡單、實用、有效的戰勝焦慮的方法,讓你在閱讀和實踐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擺脫焦慮困擾。

與抑鬱、傷痛、憤怒等單一化的負面情緒不同,焦慮相對更微妙、更復雜,甚至更難以形容,其實,適當的擔憂是正常的,畢竟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但過度焦慮影響了生活和工作這就有些病態了,這樣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焦慮的根本原因。書中提到了焦慮的多個誘因,歸納起來,重點有以下幾種。

一是認同危機。即別人眼中的你,從小到大,我們難免被家長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那個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會讓你有落差感,然而這種落差並沒有隨着你的成長而消失,工作後,別人家的孩子依舊圍繞着你,讓你覺得自己挫敗感越來越強,此時你已經出現了較爲嚴重的低自尊感,你非常依賴外界的肯定,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認同危機。

二是失敗恐懼。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這在我們的人生中都只不過是一個瞬間的記錄,但有些人,卻因爲這瞬間的變化而沮喪、緊張、焦慮以至絕望,有些極端的人,選擇了更爲極端的方式來逃避失敗。失敗並不可怕,失敗之後產生焦慮情緒也很正常,但我們要學會自覺質疑和辯論,告訴自己,失敗只是提醒我,下次做的更好。

三是完美主義。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達到你預期的結果,你必須保證你的聚會完美無缺,你的工作必須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的伴侶必須是最好的那一個,等等,然而這個世界大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對你俯首聽命,他們不會事事順着你,此刻的你非常脆弱,你會痛苦,你會異常焦慮、沮喪的壓抑。事實上,你之所以覺得世界不完美,是應爲你各種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能不再過於堅持執念,你會變得強大、自由。

四是自我貶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貶低心理,知識程度輕重不同,心理學對自我貶低的定義是,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卑和無助。

瞭解了焦慮的誘因,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斬斷焦慮的思維,打破自我折磨的死循環。莎士比亞說:事情沒有好壞,全在於你怎麼看。同樣的困境,對於不同的人,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顆強大的內心,是你戰勝焦慮的最好武器。培養積極的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讓我們一起趕走焦慮,讓生活充滿陽光。(莫青青)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4

有心理學就有心理醫生,作爲一名合格的心理學醫生,或者說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就是要傾聽。心理諮詢師要用全身心來傾聽,腦子要不停的運作,用所學的知識,做出準確的判斷,期間酌情插少許的提問,使求助者在傾訴的過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緒,通過諮詢師的幫助,逐漸自己發現癥結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訴她問題處在哪裏。心理諮詢師的有效傾聽,化解了求助者的癥結。

在一次談話節目中,一位女性聽衆諮詢自己爲什麼老師學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國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專業又恰恰是醫療英語。在經過交流後才發現,這位女士因爲當七年級段美好的跨國戀情被阻斷之後,出現了一種牴觸的清潔,不願再說英語,尤其是不願聽到外國異性對她說英語,實際上她碰到的是一個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聽求助者的傾訴,要聰明的問問題,要關注她自己的意識不願意承擔的那部分,而不要將太多的精力放在樹立自己的業界權威上。

還有一種是,諮詢人員聽到求助者說自己好了一點了,就高興了,覺得自己有能力。其實,這時候很多心理諮詢師不明白,求助者正在爲他們服務,這是求助者特別容易辦到的一件事。心理諮詢師就像家長、老師一樣,求助者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這樣心理諮詢師才能對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讓心理諮詢師高興一點。這說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於角色轉換之間。

還有,在與求助者探討問題時,心理諮詢師很同意把應該放在求助者身上的關注轉移到求助者所說的“我想使什麼什麼改變……”上,這時需要讓求助者明白,心理諮詢師只能幫助他本人。比如,以爲母親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很焦慮,此時心理諮詢師應該抓住母親與兒子的關係。其實母子,父子的關係就像在蹺蹺板上,父母想改變孩子未來的平衡蹺蹺板,心理諮詢師要告訴他們,孩子是無法改變的,只有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孩子行爲的認識,然後做出對孩子的行爲的反應,這樣孩子纔有可能改變。其實這根本不應該是父母擔心的事情,父母應該後退,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經歷生活。

其實,心理治療不只可以給心理疾患者帶來福音,心理知識的普及完全可以預防許多心理問題的發生,而適時的心理指導更是有助於一個人挖掘潛能,增加才幹,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質量和事業成功的機率,爲富有和幸福創造條件。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心靈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種歷險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靈的能量和機智,而心理指導正可以使心靈的各個側面協同發展,使心靈的結構呈優化趨勢。當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強大而又靈動、寬厚而又堅毅時,那麼任何力量便都無法阻擋了。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5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裏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爲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xx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裏他們將開疆闢壤,施展抱負,爲人類瞭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裏,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於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繫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爲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爲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

標籤:讀後感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