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有關幼兒心理學書籍推薦

心理學3.22W

要成爲一個好父母,還得了解一些幼兒的心理,懂得順應孩子的心理去教育,培養出健康聰明的孩子。下面推薦基本幼兒心理學書籍給各位家長與老師。有關幼兒心理學書籍推薦,一起來看看下文。

有關幼兒心理學書籍推薦

幼兒心理學書籍推薦

幼兒心理學書籍推薦:

《嬰兒心理學》孟昭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意識的把握》 皮亞傑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

《讀孩子如讀書》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 愛和自由》

《捕捉兒童敏感期》

《13歲前媽媽改變孩子的一生》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和孩子劃清界限》

如果你讀了這些幼兒心理學書籍,那麼,你就讀懂了你的孩子,讓你在教育上更成功。

如何改掉嬰兒一直吃手的行爲習慣?

寶寶大概三個月開始就會開發出自己的小手,以此作爲新的遊戲夥伴了。因此在這個階段把自己的這個新的小夥伴放到小嘴裏吮吸,成爲了一個樂趣是再正常不過了,更何況這是他最唾手可得的小夥伴,更是不能放過了。這個小手是孩子與探索世界的心相連的載體,如果刻意要「切斷」這個「樞紐」,那會對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乎有的寶寶將吃手指當成對奶頭的依戀(可是從你的描述中明顯不屬於這種情況)。吃手指的行爲是嬰兒期的合理需求,它無害,是需要大人剋制住思維定勢去滿足的行爲。以前很多在嬰兒期通過刺激性物品企圖斷掉吃奶吃手習慣的做法是漠視嬰兒感受和成長需求的行爲,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這種做法。不過我們今天先不詳細討論這個小手對心理有什麼影響的問題,重點解決你希望拯救寶寶吃的發白的小手問題。

首先爲什麼你的寶寶會吃小手呢?除了開頭已列出的成長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是不能忽視的,就是他即將長牙了。從你和我私信的情況看,你的寶寶現在進入「即將長小牙齒」的階段了。這個階段,寶寶會開始流口水,當流出口水漸漸多起來之後,嘴脣四周還會長出紅色的小點點,不用擔心,那是「口水疹」,一般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護理,多擦擦口水保持乾燥就可以了。這種情況待到口水不再流了或是皮膚已經適應了這個溼度之後就會自行恢復。

在長小牙的初期,寶寶的牙牀有點不舒適,甚至慢慢會癢,疼。有的寶寶特別敏感自己的身體變化,他就會不自覺的做出一些對自己舒服的事情。這也是爲什麼寶寶會一天到晚吃小手,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的另一個原因。

現在問題是如何解決呢?我們來看看這些方法是否能解決這個問題:給寶寶挑選一個牙膠,可以帶上寶寶到店裏面挑選他感興趣的,或者根據你的寶寶品位的猜測挑選一款你覺得寶寶會喜歡的。牙膠有多種質地,有的軟有的硬,這視乎寶寶的喜好,要做嘗試,不一定會一步到位的。象我的寶寶當時丟棄了不少牙膠,唯一對一個很硬的玩具圈圈情有獨鍾,我的記憶裏充滿着她握着圈圈滿地爬的可愛場景。因此,小孩子咬牙膠並不是一週兩週的事情,它甚至會持續到牙齒全部長全了之後。

把買回來的牙膠繫上繩子掛在寶寶的脖子上,讓寶寶能隨時拿到,成爲他另一個新來的唾手可得的朋友。如果很多款牙膠都不滿意,寶寶還是最喜歡自己的小手,那麼我們可以拓展思路,找各種各樣他有可能需要的,骨頭?小勺子?小布頭?布娃娃的小手?這就需要媽媽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和對寶寶需求的判斷了。寶寶更喜歡磨還是更喜歡啃,亦或是更喜歡吮吸,這些動作的表現往往決定給他去咬的東西是否能滿足這些需求。寶寶需要的軟硬度也是媽媽需要注意的。這些往往比長得怎樣更貼寶寶的心。而且根據口腔發展還會變化需求品種,這就需要媽媽的觀察和判斷了。

總而言之,孩子愛吃手指不必戒掉,也不需要非要找到替代品。如果吃手指導致不好的影響,那替代品就需要派上用場了。

警惕寶寶的另類飢餓

寶寶出生後隨着腦的迅速發育以及與外界的廣泛接觸,不僅身體在長大,精神活動也開始萌芽,如果寶寶有“精神飢餓”,會累及他們的體格與智力發育。寶寶不能自己調節飢餓心理,所以爸媽們,警惕寶寶的另類飢餓。

心理飢餓

寶寶的最高心理需求,莫過於父母之愛了,尤其是母親之愛。當他們一聽到母親的聲音或看見母親的微笑時,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着,甚至用哭聲來“要挾”,要求媽媽爲他敞開懷抱。如果需要摟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哭聲就會戛然而止,臉色隨之“由陰轉晴”甚至“彩霞滿天”。不難明白,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懷抱稱得上是小寶寶的一種“心理維生素”,對他們良好情緒與個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皮膚飢餓

動物與人都存在着皮膚飢餓的問題,小寶寶尤爲突出。他們渴望得到大人的摟抱,即使長大了也喜歡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這就是皮膚飢餓的表現。皮膚老是處於“飢餓”狀態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鬱、孤僻、愛咬嘴脣或啃指甲,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地用頭或肢體去碰撞牆壁。

母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營養素,而兒童對母愛的需要稱爲“皮膚飢餓”,必須以撫摸、擁抱和親暱來滿足。孩子從初生到3歲是生命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母親的愛撫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新生兒的“皮膚飢餓”和對母愛的渴望是很強烈的。父母或其他撫育者都應儘量滿足孩子對母愛的需求。如剛出生的嬰兒,最好能讓其赤身裸體靠近母親的'胸膛,讓新生兒與母親的肌膚接觸,使他(她)能聽到母親的心跳聲,而不宜捆綁起來(臘燭包式)單獨放在小牀裏。

母乳餵養,不僅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而且還能讓孩子飽嘗母愛。哺乳的方式與哺乳者的情緒狀態對乳兒身心也有很大影響,如果母親只把餵奶當作任務,奶着孩子,想別的事,忙別的活,這樣,孩子在情感上也得不到滿足。

感官飢餓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抱着小寶寶走出家門,置身於大自然的廣闊天地時,他們會表現出無比的高興與激動,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說,兩隻小手不停地揮動。奧妙何在?原來大自然的聲、光、色、形等新鮮事物,迎合了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滿足了他的“感官飢餓”。

語言飢餓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第一串哭聲到喃喃學語,直至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期間只不過一兩年光陰。其實,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要求,即語言信息的迫切需求。

父母要重視寶寶的心理健康

嬰兒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天生就會模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行對寶寶的影響是很大的,父母在與寶寶相處的過程中要重視嬰幼心理的健康,避免因自身的言行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

1、家庭氛圍對寶寶成長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寶寶的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都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寶寶生長髮育的外部環境,可使其充滿幸福、明朗的心理感覺,獲得良好的心靈感受,逐漸變得活潑開朗,勤學好問,積極向上,懂禮貌,講衛生,愛整潔。不良的家庭氛圍則會使孩子的反應遲鈍,行爲放任,自私狹隘,膽小懦弱,不懂禮貌等。因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的修養,爲寶寶做好榜樣。

2、父母的情緒對寶寶的影響

父母在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煩惱,也因此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但父母切記不要把這些不良的情緒帶回家。父母在回家前,要把自身的不良情緒處理掉,因爲父母的情緒與寶寶的生長髮育有着密切的關係,不良的情緒對寶寶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寶寶出生後,就開始接受教育,周圍的一切刺激都在影響及教育着他,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塑造了他的心理和性格。那些性情開朗、充滿愉快和睦的父母與情緒緊張、焦慮不安經常吵架的父母,他們撫育的嬰兒完全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環境中,都會影響着寶寶的身心發育。如果父母情緒反覆無常、焦慮不安,寶寶在打罵環境中成長,往往會出現缺乏安全感、膽怯、不合羣的性格。因此,作爲父母首先對寶寶要充滿愛心,要善於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用良好的情緒,濃厚的情感,樂觀大度的性格,互敬和睦的家庭氛圍去感染、去影響寶寶的身心發育,纔有可能使寶寶形成良好性格及健康的心理。

3、父母要多抱寶寶

父母在爲寶寶的衣食住行而忙得不亦樂乎時,也要考慮寶寶的情感、心理需要。養育寶寶,除了要在物質上給寶寶良好的條件外,還要在情感上增加與寶寶的互動。

父母在寶寶出生後應當儘可能地多與他接觸,多抱抱寶寶,多親親寶寶,與寶寶說說話,以增進相互間的瞭解和感情交流。

當今社會中,很多父母在職場中打拼,常常忽略了對孩子的照顧,他們通常很忙,只能請月嫂、保姆來照顧孩子。但孩子從小缺少父愛、母愛的滋潤,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是非常不好的。

早入學會不會影響腦發育

有的家長想讓孩子早點入學接受系統教育,但又怕用壞了孩子的腦子。經過科學分析說明,早期入學,並不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從腦子的發育來看,新生兒腦的重量約爲成人的25%,出生後1年,腦子的重量達成人的50%,兩歲佔70%,6歲時達成成人的90%,可見在嬰幼兒時期,腦的發育十分迅速。

再從智力來看,研究表明:4歲以內是人智力發展的決定性時期,智力獲50%,4-8歲又達80%,8-17歲達100%。所以5-6歲的兒童早期入學,進行系統知識訓練,可以促進孩子智力更健康地發展,不會產生任何不利影響。心理學家研究證明,6歲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刻,錯過這一時機,智力發展將難以彌補。

什麼是嬰幼兒心理健康

嬰幼兒良好的心理狀態表現爲: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係友好和諧,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發揮。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們對年輕父母有以下幾條建議:

情感投資——讓孩子天天快樂

輕鬆愉快的情緒能使孩子順利地進行各種活動,父母應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興高采烈的狀態。幼兒情緒的發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點,爲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父母要做到:

爲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